• 2024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次

      2024(4).

      摘要 (86) PDF 295.12 K (1378) 收藏

      摘要:

    •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与新疆乌什7.1级地震专栏
    •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应急处置及灾后重建对策

      2024(4):751-758.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724001

      摘要 (195) PDF 5.71 M (1472) 收藏

      摘要: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实地考察,揭示本次地震的主要震害特点,给出积石山6.2级地震烈度划分标志及各烈度区的特征,从指挥决策、协调联动、人员搜救、伤员救治、技术支撑、舆情处置、受灾群众安置及次生灾害隐患排查等方面阐述该次地震的应对处置过程和工作成效,分析总结本次抗震救灾经验启示,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灾后恢复重建对策。

    • 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高烈度区震害特征及机理分析

      2024(4):759-76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311001

      摘要 (145) PDF 21.35 M (1439) 收藏

      摘要: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MS6.2地震,地震导致震中附近受灾严重,尤其以典型民居震害最为普遍和严重,对于研究典型民居震害机理具有警示意义。为研究典型民居的震害机理,通过震后第一时间的震害现场调查,获得典型民居破坏的第一手资料。针对破坏最为普遍的砖木房屋和砖混房屋作出宏观震害分析,并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地震作用下两类房屋应力、应变的响应特性,揭示典型民居的地震破坏机理,并给出抗震建议。结果显示,地震作用下砖木房屋和砖混房屋主要以墙体破坏为主,在门窗部位及结构连接处均存在应力集中或应变增大现象,是造成民居震害的重要原因,加强对应力集中部位的抗震措施是减轻灾害的重要途径。研究结果对农村新建房和地震灾后重建具有指导意义。

    • 2023年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中川乡泥流成因及破坏性分析

      2024(4):768-77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110001

      摘要 (146) PDF 31.25 M (1401) 收藏

      摘要: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并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其中,中川乡砂土液化泥流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亟需对其特征、成因、破坏性进行分析厘定。根据已有文献资料,利用获取的高精度、高分辨率数字成果,借助影像解译、地面调查,对震后泥流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易滑且饱水黄土在地震的震动载荷作用下,土体内孔隙水压力迅速升高导致砂土液化,最终土层失稳破坏,导致台地边缘垮塌与地震滑坡。土水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顺着高差沿沟谷、冲沟前进形成液化型滑坡-泥流灾害。(2)此次灾害现象并非泥流单一作用,而是砂土液化导致的泥流和砂涌同时存在,二者同时发生的概率很低,破坏性极大。(3)此次地震为典型的“小震、中震大灾”情况,相比其他相似成因液化滑坡灾害,其规模更大;相比其他相近震级地震,其造成的破坏及伤亡更大。此次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异常性。

    • 2023年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随机有限断层三分向地震动模拟

      2024(4):778-790.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311002

      摘要 (117) PDF 39.63 M (1391) 收藏

      摘要:2023年12月18日23时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地震,震中附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基于不同数据和方法反演得到的震源破裂过程还有争议,为模拟此次地震的地面运动,分别采用SW倾向与NE倾向的震源破裂模型,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三分向地震动。选取震中距约100 km内的57个触发强震台站,模拟其三分向加速度时程、速度时程及5%阻尼比拟加速度反应谱(PSA)。结果表明,模拟的峰值地面加速度(PGA)、峰值地面速度(PGV)能够体现地震动峰值的衰减规律,NE倾向的震源破裂模型会导致更大的地震动。模拟与观测记录的幅值接近、谱形相似,其中SW倾模型的PSA残差更小。基于三分向模拟地震动给出积石山MS6.2地震的仪器烈度分布,SW倾向与NE倾向模型极震区烈度均达Ⅷ度,其中SW倾向模型与应急管理部发布的烈度图更加接近。积石山MS6.2地震的模拟说明随机有限断层法可用于计算三分向地震动,并验证模拟输入震源、路径与场地参数的可靠性。

    • 2023年积石山MS6.2地震诱发中川乡滑坡-泥流滑动过程与成因机理研究

      2024(4):791-80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113003

      摘要 (109) PDF 56.94 M (1414) 收藏

      摘要: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地震。该地震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引发了一次严重的滑坡-泥流灾害事件。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低空摄影测量、现场工程地质测绘,以及含水率实验等综合手段,对该滑坡的基本特征、动态发展过程及成灾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此次滑坡事件经历了分级和分块启动,呈现出渐退式的滑移特征。滑坡产生的原因如下:村民长期灌溉活动导致地下形成了饱水黄土层,在地震作用下这些饱水黄土层的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导致黄土液化,随后液化的饱水黄土层携带着上覆的非饱和土层迅速向沟道滑移;此外,滑坡体与地下冒水及干渠补给水混合,进一步促进了滑坡-泥流灾害的形成。研究区域附近多分布类似的灌溉区,因此未来地震发生时,对这类滑坡事件的预防与治理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诱发的中川乡泥石流灾害过程与成因分析

      2024(4):802-81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113004

      摘要 (103) PDF 59.40 M (1400) 收藏

      摘要:强震极易诱发山区灾变性的泥石流过程,但需辅以必要的地貌、地质、水文或气候条件。2023年积石山地震诱发的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泥石流,因其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而备受关注。基于对中川乡泥石流沟谷及其周边区域的综合考察,包括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特征、天然剖面、泥石流物源和堆积物的颗粒度、颗粒形状特征,以及灾前卫星影像和灾后多型号无人机航摄的多尺度地貌形态等,文章对灾害过程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未来防控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讨论。泥石流在沟谷处的侵蚀程度、堆积厚度及空间分布等特征表明,物源区主要集中在草滩村上游右岸支沟源头。物源区地层丰富的细砂和传统提灌耕作方式,为强震动下滑塌触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场调查表明,物源主要通过群发式浅层(2~3 m)滑塌进行补给,并在运移过程中不断破碎和分散;浅部稳定隔水层的存在和泉水的出露,为源区物质提供持续的水源补给,最终形成流动性的泥石流。灾前流通区谷地横、纵剖面复杂,局部存在小水塘和沟道阻塞的情况,增加了泥石流的阵发性和破坏能力。现场残余堆积物和淤泥痕迹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本次泥石流具有典型的栓流式特征,表现出黏度极大的特点。拥堵导致泥石流淤高和规模持续扩大,持续增加的势能最终导致泥石流冲破谷地障碍继续流动,沿途侵蚀和堆积时有发生。堆积区地形的进一步展开,导致泥石流更容易发生分散和堆积,因此,位于堆积区谷地内的民宅受灾最为严重。此外,由于寒冷天气和夜半发震,以及群众对灾害性质缺乏认知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次泥石流灾害的严重程度。鉴于黄河上游地质构造环境类似于官亭盆地的中小盆地众多,人居环境及人地关系也都相近,可结合本次灾害特点,有步骤地开展灾害调查和排查工作。在此基础上,针对已识别的高风险隐患点,定期开展巡查排查,加强重大灾害风险的预测和预警。同时,加强宣传和科普,提升公众对地震及链生灾害的科学认知水平。

    • 积石山M6.2地震诱发秦阴村黄土震陷灾害研究

      2024(4):818-824,856.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208002

      摘要 (95) PDF 20.44 M (1378) 收藏

      摘要:2023年12月18日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的M6.2地震诱发了多处黄土震陷灾害。通过对积石山县石塬镇秦阴村黄土震陷灾害进行现场调查,得出灾害的主要特征;利用原状黄土开展室内试验,研究秦阴村黄土的物性参数特征、微结构特征和震陷性,结合现场调查结果分析震陷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秦阴村震陷区内土体酥裂,裂缝发育,边缘土体坍落或产生滑坡;土层呈反倾台阶状震裂破坏,最大沉降量57 cm,裂缝最大长度约300 m,宽度约83 cm。震陷区黄土土质疏松、含水率较高、架空孔隙发育、颗粒胶结较弱,具备产生震陷的土性条件。震陷区黄土层厚度较大,地震的等效动应力大于土体产生震陷的临界动应力,且地震动持续时间较长、卓越周期较大,使得场地产生了严重的震陷破坏。

    • 基于Newmark模型的积石山6.2级地震滑坡快速评估

      2024(4):825-835.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310001

      摘要 (115) PDF 23.09 M (1399) 收藏

      摘要: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引发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基于黄土高原强震数据库中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地震动记录回归分析所得的Newmark位移预测模型,利用震前精度为30 m分辨率地形以及1∶250万地质图等数据,考虑竖向地震加速度以及冬灌的影响,对距震中扩展100 km范围内的地区进行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并与震前地质灾害分布以及震后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静态安全系数较低的区域更容易发生地质灾害;滑坡危险区主要位于距震中27 km的范围内,危险区内河道和分水岭发育,地层以新近系和第四系为主,与已有研究结果的重合度较高。研究表明,Newmark位移法适用于积石山区域内的震后滑坡危险性评价,但其并未考虑土体液化的情况,低估了液化灾害发生的危险程度。

    • 黄土液化作用及其次生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初探——以积石山MS6.2地震为例

      2024(4):836-845.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201001

      摘要 (113) PDF 17.04 M (1389) 收藏

      摘要: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引发的黄土液化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此为背景,系统梳理了液化调查、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的工作思路:选定地区液化的内在和诱发因子,收集并分析资料,拟定调查工作底图,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液化影响因素摸底工作,开展针对性的外业调查或辅以物探和钻探工作,得到土壤液化发育潜势实际材料图;其后借用常规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开展调查区域的易发性、易损性评价和风险评价,得到调查区风险区划图。利用此方法对积石山地震诱发的泥石流灾害进行验证,分析其液化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形成机理和危害特征,并对其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价。文章首次提出土的液化作用及其次生灾害区域调查因子的选择和风险评估的流程,可为开展土层液化作用及其次生灾害隐患区排查、国土空间规划,特别是高烈度山区集中居住点地质安全评估和选址建议提供参考。

    •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房屋破坏特征分析

      2024(4):846-856.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116001

      摘要 (108) PDF 25.90 M (1364) 收藏

      摘要:2023年12月18日晚,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地震,震源深度10 km。地震导致震区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并诱发了大量同震滑坡,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基于已有文献资料,结合高精度遥感和野外调查数据,开展此次地震房屋破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震中房屋及建构筑物破坏以大河家镇最重,石塬镇、刘集乡、柳沟乡等次之。调查点内土木结构房屋以严重损坏或倒塌破坏为主;砖木结构房屋以严重破坏或局部倒塌破坏为主;砖混结构房屋破坏特征城乡地区差异大,城镇地区砖混结构房屋以一般或轻微破坏为主,农村自建砖混结构房屋多发生严重破坏;框架结构房屋填充墙多产生大量裂缝与剪切破损。现场调查分析不同结构房屋的破坏比与破坏特征、特点,对灾后应急救援及房屋重建安置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震后第一手资料,就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破坏特征、严重损坏比例,及震后地震地质灾害与隐患等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可为灾后房屋重建、地震震后烈度调查与地震应急评估等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6.2地震的前兆异常和孕震过程

      2024(4):857-866.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221002

      摘要 (117) PDF 11.93 M (1401) 收藏

      摘要:为了寻找确切的地震前兆异常,在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6.2地震后,对甘肃省临夏地震台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临夏台所处地块从2023年1月10日起就处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地块内裂隙张开,吸纳空气,导致钻孔与地面气压差ΔP负异常;从2月22日起,自然电位差ΔV和单极电阻率ρK相继出现异常变化;从3月16日起,开始了小幅度的预滑活动Xpo,并于8月11日前后达到峰值Xpm。预滑活动使临夏台所处地块内多个小裂隙快速张开,并吸纳气体,导致钻孔气压在12月6日起出现多个负气压脉冲GP,这些异常现象直到震后才结束。震前十几个小时的临震预滑活动使得积聚在孕震断层上的应力进一步加大,克服了断层面上的摩擦力,导致孕震断层失稳破裂,发生了积石山M6.2地震。鉴于观测到的预滑活动和前兆异常发生的时间、空间都与积石山M6.2地震有较好的相关性,推测临夏台震前观测到的地块预滑活动、气压差变化、气压脉冲、自然电位差和单极电阻率变化可能是M6.2地震的前兆异常。前兆异常时空演化过程表明,积石山M6.2地震的孕震过程分4个阶段。因此,关注震前地块预滑活动和各类前兆异常,对预测未来破坏性地震和研究孕震过程有一定的前兆意义。

    • GNSS和InSAR约束的2023积石山MS6.2地震同震滑动分布

      2024(4):867-879.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326004

      摘要 (133) PDF 21.90 M (1398) 收藏

      摘要: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了研究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以多源观测为约束,利用GNSS和InSAR数据分别独立和联合反演其同震破裂模型;基于反演得到的模型,计算积石山地震在周边断裂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周围地区的应力影响。结果显示:积石山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310°,倾角51°,是一次以逆冲为主兼有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最大滑动量为56.02 cm,大致位于5 km深度处;该地震为调节拉脊山构造转换带两侧区域的应力-应变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地震发生后,积石山东缘断裂南段、拉脊山南缘断裂中南段、倒淌河—临夏断裂中段,以及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受到的库仑应力加载较高,这些区域未来的地震危险性需要重点关注。

    •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热红外异常研究

      2024(4):880-88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207001

      摘要 (93) PDF 34.07 M (1335) 收藏

      摘要:应用卫星遥感数据,采用相对功率谱法和均线差值振幅增强比法,提取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前的热红外信息。结果表明,震前存在显著的热红外异常现象。相对功率谱法提取到的热红外异常现象分为两个阶段:(1)在2023年10月以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交汇处为核心区,出现了沿北东向展布的热红外异常(功率谱最高值超过8);(2)在2023年11月,冷龙岭断裂和金强河断裂交汇处至日月山断裂和拉脊山断裂交汇处出现了较弱的热红外异常(功率谱最高值不到7),异常的空间演化逐步向震中靠近。均线差值振幅增强比法的计算结果显示出背景性异常的特征,9月在祁连山中东至甘东南段出现了显著的长波辐射异常,两种热红外异常提取方法的结果起到了互相佐证的作用。

    •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强震动记录特征分析

      2024(4):888-898.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305003

      摘要 (97) PDF 29.37 M (1363) 收藏

      摘要: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基于甘肃地震预警台网获取的此次地震强震动记录,完成基线校正、滤波等基本数据处理后计算出地震动相关参数,分析此次地震震中200 km内的幅值、反应谱和持时等重要特征,并绘制峰值加速度等相关参数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震中200 km内获取到的峰值加速度范围为1.2~1 511.6 cm/s2,峰值速度范围为0.1~85.9 cm/s,由于地形和场地影响,地震动峰值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而衰减。将实际观测值与常用的五种衰减模型预测值进行对比,表明YU模型对甘肃积石山6.2级的预测结果要明显优于NGA-West2的四种模型,但五种衰减模型都明显低估了实际观测值的最大峰值。通过对比两个邻近震源台站的5%阻尼比加速度反应谱与设计谱,发现三分向高频成分加速度反应谱均远超过7度罕遇地震的设计谱,且反应谱峰值周期均在0.5 s以内。通过计算5%~75%和5%~95%两种重要持时,发现持时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而增大,且与Afshari & Stewart 16预测方程均基本吻合。

    • 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前测震学异常特征分析

      2024(4):899-90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228003

      摘要 (114) PDF 17.50 M (130) 收藏

      摘要:结合甘肃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经系统梳理,发现在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6.2级地震前出现的4项测震学异常:(1)甘东南地区4级地震平静;(2)祁连山地震带中段ML2.0以上地震活动连续三个月增强;(3)甘肃夏河至内蒙古鄂托克前旗3级地震条带的出现;(4)甘青川交界3级地震空区。通过震例回溯,总结此次地震异常指标的预测意义。分析认为,地震平静、空区、条带3项异常对本次地震的发震位置具有较好的指示;祁连山地震带中段ML2.0以上地震活动连续三个月增强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时间具有较好的指示,具有短期预测意义。

    •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

      2024(4):908-91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301002

      摘要 (114) PDF 10.36 M (156) 收藏

      摘要: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序列丰富且跟踪结果显示为主-余震型。基于甘肃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积石山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再通过CAP方法反演主震和16次MS≥3.0余震震源机制,初步分析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获得的832次地震事件总体呈NNW—SSE向展布,长轴约15 km,宽2~6 km;西北端分布较窄,东南端较宽;震源深度集中在5~13 km,主震震源深度为13.95 km。(2)采用CAP方法得到积石山6.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61°/倾角40°/滑动角120°;节面Ⅱ:走向304°/倾角56°/滑动角67°;矩心深度为9 km,矩震级MW为5.94;节面Ⅱ走向与震源区附近余震展布方向一致,可判定为发震断层面。16次MS≥3.0余震活动中12次为逆冲型地震,4次为逆走滑特征,矩心深度主要集中在6~11 km范围,与重定位结果接近。(3)应力张量反演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σ1方位角10.8°、俯角0.2°,与其震源区所处区域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显示出震源区受NNE向近水平力的作用,反映区域内构造活动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地震序列重定位、震源机制以及震源区应力结果,结合区域构造活动和应力场特征,初步分析认为,积石山6.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拉脊山断裂带中一条NE倾向的次级逆冲活动断裂。

    •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分析

      2024(4):918-923.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202004

      摘要 (108) PDF 14.35 M (180) 收藏

      摘要: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预警台、流动台三网数据,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6.2级地震余震序列进行震相分析,并采用双差定位法和遗传算法对序列进行重定位。截至2024年1月10日,共分析余震约600个,Pg和Sg震相约15 000条,较同期测震台网增加震相4 000多条。重定位中,双差方法得到的地震数目为余震总数的70%;在此基础上,使用遗传算法对速度和震源位置进行联合反演,要求每个地震至少有3个台站的震相记录,共使用4 828条Sg波和Pg波到时差数据,最终获得余震序列中577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测得主震震源深度为15.2 km。结果显示,余震震中主要沿地表破裂走向分布,其深部近似呈对冲断层形态分布,在空间上余震展布存在明显的边界,可能存在滑脱面。重定位结果可为认识该区复杂的断裂活动及构造背景提供参考依据。

    • 2023年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目录完备性研究

      2024(4):924-93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307003

      摘要 (105) PDF 14.92 M (122) 收藏

      摘要:2023年积石山MS6.2地震是典型的“主-余震”型地震,主震后存在大量余震,余震波形相互重叠、难以区分,造成地震目录不完善。为完善该地震的目录,选取震中附近流动台站和固定数字测震台站震后21 d观测到的波形数据,利用模板匹配方法对地震序列重新检测,共得到1 412个地震事件,是测震台网地震数量的1.8倍。根据补充后的地震目录,计算出积石山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L1.0,b值为0.74左右。对积石山震源区地震目录的完备性进行补充,有助于分析该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为地震危险性、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测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2023年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精定位及发震构造研究

      2024(4):932-94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308002

      摘要 (105) PDF 22.34 M (140) 收藏

      摘要:采用双差定位的方法,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MS6.2地震的余震(震后一周)进行重定位,最后获得438个地震事件(包含主震)的位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呈NNW向分布,长度约为16 km;主震位于余震带的中央偏东北处,余震分布与拉脊山断裂近似平行,与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吻合;余震的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6.5~12 km,主震深度为11.5 km。从沿断裂走向的剖面可以观察到,此次地震的浅地表余震事件较少,因此未造成明显的地表破裂。对发震断裂的分析表明,拉脊山断裂带的走滑速率较低,这可能代表其处于强锁定阶段。此外,地震聚类分析表明,尽管北拉脊山断裂是主要发震断裂,南拉脊山断裂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也存在紧密联系。

    • 2023年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及对余震的触发作用

      2024(4):942-948,96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101001

      摘要 (108) PDF 11.09 M (147) 收藏

      摘要: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为深度剖析本次地震对周围断层和后续地震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影响,文章基于地震破裂模型参数和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积石山MS6.2地震在周围主要断层上不同深度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评估这些应力变化对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次地震使青海南山—循化南山断裂、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部分区域的库仑破裂应力显著增加,青海南山—循化南山断裂东段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远超出静态应力触发阈值,并达到了0.022 MPa,表现出较高地震危险性;其他断层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库仑应力变化,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部分区域的应力卸载量达到了万帕,青海南山—循化南山断裂除东段外的其他分段和庄浪河断裂的应力卸载量达到了百帕。对不同震源深度下断层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深度变化对此次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模式影响很大。文章还计算了本次地震在较大余震断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结果表明: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在后续三次MS≥4地震的断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分别为0.024 MPa、0.033 MPa和0.034 MPa,均超过触发阈值(0.01 MPa),表明MS6.2地震对这三次地震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文章可为该地区未来地震可能性与危险性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 强震大尺度有序图像预测法及其应用研究

      2024(4):949-95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208003

      摘要 (106) PDF 7.61 M (148) 收藏

      摘要:在系统总结汶川8.0级、玉树7.1级等地震前大尺度有序图像演化过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1952年以来青藏块体大尺度有序图像的特征及其与区域7级地震或地震组的关系,得出大尺度有序图像是一种具有动力学含义的地震活动图像,在青藏块体7级地震或地震组前普遍存在,对7级地震或地震组以及5级以上地震活动主体地区的判定具有中期预测意义,可进一步总结并提炼强震大尺度有序图像预测法。以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前青藏块体5级以上地震大尺度有序图像的演化过程为例,检验和验证上述结论及大尺度有序图像预测法的有效性。

    • 基于改进XLNet算法的震后舆情分析研究——以甘肃积石山县6.2级和新疆乌什县7.1级地震为例

      2024(4):955-96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228002

      摘要 (87) PDF 4.65 M (228) 收藏

      摘要:震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分析,对于相关部门开展震灾应急救援、掌握救灾动态、稳定民众情绪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震后舆情信息数据量大、语言多义性等问题,文章使用自回归模型(XLNet)作为文本向量化表示层,将社交媒体地震数据文本转化为包含上下文语义信息的媒体数据词向量,同时,使用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网络作为特征提取层,把词向量序列输入到BiGRU层,提取社交媒体地震数据的文本特征;将初步提取特征的文本输入到注意力机制层(Attention),进一步提取更为重要的情感类别特征,并对重要特征进行权重强化,构建基于网络地震应急处置信息改进的XLNet-BiGRU-Att地震舆情情感分析模型;最终,获得社交媒体地震数据的舆情态势。相比传统的XLNet模型,文章模型在甘肃积石山县6.2级与新疆乌什县7.1级地震的舆情情感分析中能够准确、快速捕捉长短文本数据特征,分析舆情态势,情感分析准确率分别提升到92.45%和93.42%。

    • 断层复杂性对地震余震衰减的影响——以2024年乌什MS7.1地震为例

      2024(4):965-972,99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309001

      摘要 (97) PDF 11.47 M (155) 收藏

      摘要:地震余震活动及其衰减过程与区域构造环境密切相关。以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县MS7.1地震为例,基于精定位结果,采用断层网络重构(FNR)方法探究该区域复杂断层构造对余震序列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乌什地震主震区存在错综复杂的断层系统,除SN向主断层带外,还伴生多条次级断层分支,形成网状断裂结构。余震沿主断层西南段呈线性展布,同时次级断裂带上也分布有大量散射态余震簇。这种复杂的几何形态和多向滑移行为,使得地震应力在各断层面间有效传递,导致余震活动持续发育。利用贝叶斯框架下的Omori模型,对余震序列进行参数反演。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的p值高达0.74,K值为599.73,表征其衰减极为缓慢、持续时间长、活跃度高的特点。

    • 新疆乌什7.1级地震前GNSS变形特征分析

      2024(4):973-98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220001

      摘要 (128) PDF 20.23 M (171) 收藏

      摘要: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7.1级地震。为了研究震前GNSS变形特征,通过对比分析GNSS基线时间序列结果和区域应变结果,发现迈丹断裂带东西两段的地壳运动有所差异,东段的运动较强,乌什地震即发生在断裂带东段;利用4期速度场结果,计算得到动态应变场变化,从NS向应变场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应变量值持续增加,应变持续在积累状态,从长期背景场可以看出7.1级地震发生在应变高值区的边缘;发震断层东西两侧的挤压滑动速率存在明显差异,西侧为(1.0±0.35) mm/a,东侧为(4.1±0.51) mm/a,且东侧的闭锁程度较高。研究认为迈丹断裂带两侧运动差异明显,乌什7.1级地震发生在滑动速率较高的东段,且该区域处于应变高值区的边缘。

    • 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MS7.1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及对余震的触发作用

      2024(4):982-99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504001

      摘要 (106) PDF 14.32 M (133) 收藏

      摘要:为研究2024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MS7.1大震对周边区域应力的影响,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给出的主震破裂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结果发现:体应变在震源西北侧呈现拉张,东南侧呈现挤压;面应变的分布与体应变的形态基本相似。为研究该地震对余震的触发情况,首先需要确定接收断层的断层面参数,对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2024年1月23日到2024年4月10日的余震震源机制节面聚类分析,得到两簇结果,选择标准差较小的二簇节面进行平均,得到走向为243.91°,倾角为64.97°;将乌什地震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投影到该发震断层上,得到滑动角为61.02°。将这些参数作为余震接收断层的断层面参数,同样基于USGS给出的主震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主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研究发现:区内库仑应力均超过0.01 MPa阈值,且库仑破裂应力最大值达0.3 MPa,大多数余震处于库仑应力变化的高值区;表明主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促进了余震的发生。为研究该地震发生对周围断层的影响,根据前人给出的周边断层的几何和滑动特性,计算在周边断裂上沿滑动方向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发现:本次地震对迈丹—沙依拉姆断裂库仑应力最大增加量达到0.22 MPa,喀拉铁克断裂、衣木干他乌断裂、塔塔埃尔塔格断裂、奥兹格尔他乌断裂、柯坪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并不明显,迈丹—沙依拉姆断裂库仑应力增加最大,应注意该断层的地震活动性。

    • 新疆乌什7.1级地震人口热力及其应急响应功能分析

      2024(4):992-1000. DOI: 10.20000/j.1000-0844.20240220002

      摘要 (103) PDF 13.01 M (153) 收藏

      摘要:2024年1月23日2时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为快速了解震区人口分布情况,判定此次地震极震区范围,分别采集震区内2时及2时30分手机位置数据。利用核密度空间评估方法得到震前及震后人口分布状态与变化情况,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基于手机位置信息评估得到的震后人口热力数据在城市中心会出现与以往震例不同的“反常”升高现象;人口热力数据对地震诱发的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有很好的响应;部分通信基站退服导致个别村庄人口热力“斑点式”减少,该现象有助于判别基站退服点的地震破坏程度。由于样本数据分布不均且地震发生在凌晨2时9分,人口变化率在刻画地震影响场的能力方面稍显不足。人口热力数据可以在震后应急响应阶段快速获取灾区人口分布与动态变化情况,为灾情信息的获取及地震初期救援力量的科学分配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