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2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0, 42(6):0-0.

      摘要 (256) PDF 391.38 K (626) 收藏

      摘要:

    • >结构
    • 地下结构震害预测研究综述

      2020, 42(6):1349-1360.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349

      摘要 (573) PDF 8.53 M (3402) 收藏

      摘要:目前城市建筑物震害预测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地面结构。随着地下空间的大量开发利用,地下结构工程数量急剧增多,其震害预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首先对地下结构进行基本分类,并对其地震破坏形式及震害机理进行系统介绍;然后通过梳理近年来地下结构震害预测的研究成果,总结当前地下结构震害预测的常用方法:震害调查统计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振动台试验方法以及概率分析方法,并指出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分析地下结构震害预测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地下结构工程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 建筑抗震实时混合试验时滞补偿方法研究综述

      2020, 42(6):1361-136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361

      摘要 (323) PDF 1.19 M (817) 收藏

      摘要:时滞补偿是建筑抗震实时混合试验的重要问题。文章对时滞补偿方法的研究进行总结,将时滞补偿方法分为基于时间的位移预测时滞补偿方法、基于反馈力的位移预测时滞补偿方法、基于加载系统模型求逆的时滞补偿方法、基于控制理论的时滞补偿方法和基于集成理念的综合补偿方法。

    • 基于不同参数的基础隔震结构非线性概率密度演化

      2020, 42(6):1369-137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369

      摘要 (269) PDF 8.17 M (1213)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设计参数条件下基础隔震结构非线性响应的概率密度演化特征,采用两质点模型来模拟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层与上部结构分别采用Bouc-Wen模型与刚度退化的Bouc-Wen模型来描述其非线性特征,运用概率密度演化理论,进行隔震结构非线性随机地震响应的概率密度演化分析。采用基于物理的随机地震动模型生成人工地震动,提出基础隔震结构非线性随机地震响应的概率密度演化分析的基本步骤。通过改变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参数,同时考虑激励的随机性,研究基础隔震结构非线性随机地震响应的概率密度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基础隔震结构的阻尼比、周期比和屈重比取合理范围,能使隔震结构上部和下部的位移可控。

    • 某新型梁柱节点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

      2020, 42(6):1377-138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377

      摘要 (321) PDF 11.29 M (1198) 收藏

      摘要:在一种新型无黏结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梁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基础之上,使用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对新型框架节点的无黏结预应力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整体抗震设计研究。首先使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进行预应力三维结构设计并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该梁柱节点的梁恢复力模型,进而实现自定义塑性铰本构关系研究该装配式框架结构。使用pushover分析去表征结构的抗震性能,对比研究不同目标位移下的相应性能水平要求。通过施加Y方向均匀分布荷载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推覆分析,对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破坏机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按照"功能良好""生命安全""防止倒塌"三水平的设计均达到预期结果,各层层间位移角和薄弱层的性能均能满足规范的相应要求。并选用三条地震波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表明基于该新型梁柱节点的装配式结构在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中可以较好满足相关抗震性能水平要求。

    • 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2020, 42(6):1386-1390.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386

      摘要 (280) PDF 2.50 M (968) 收藏

      摘要:以某典型的2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性能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首先选择合适的地震动记录,以0.2g为步长进行调幅后,建立300个结构-地震动样本空间,并确定结构损伤指标和性能参数;然后应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计算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选择基本周期加速度反应谱为地震动参数,以研究结构反应的不确定性,并深入分析地震动参数与结构地震需求参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该结构基于加速度反应谱的易损性曲线进行结构易损性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IDA曲线由单调增加变为非单调增加,分位曲线(16%,50%和84%)可以准确地衡量结构的性能;框剪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表现良好,随着地震强度的增长,各性能超越概率大小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

    • 斜交连续刚构桥桥墩地震易损性分析

      2020, 42(6):1391-140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391

      摘要 (339) PDF 4.49 M (808) 收藏

      摘要:以美国西部地区某斜交公路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不等高墩易损性差异以及斜交角的改变对桥墩地震易损性的影响。考虑桥梁结构参数和地震动的不确定性,选取100条地震动,沿纵桥向输入,生成"结构-地震动"样本库,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为强度指标(IM),利用OpenSees软件对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桥墩动力响应,而后以桥墩曲率延性比衡量桥梁破坏状态,在确定桥墩损伤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可靠度理论得到各桥墩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判断桥墩的损伤模式、损伤特点。在此基础上,改变桥梁斜交角度进行易损性分析,得到斜交角变化对桥墩地震易损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桥最矮墩发生损伤的概率大于其他桥墩,桥墩最先进入塑性的是墩顶和墩底区域;不同斜交角对桥墩的地震响应影响显著,各墩损伤破坏排序与斜交桥结构构造特点有关,同一排架墩的两侧墩柱易损性呈现与角度变化趋势相反的排列,损伤越严重,趋势越明显;对于此不等高的斜交刚构桥,最矮墩为其抗震薄弱环节,斜交角越大,越应该关注钝角处矮墩的损伤情况,并提高其设计标准,在进行斜交刚构桥抗震设计中应予以重视。

    • 钢筋混凝土桥梁地震易损性评估模型设计

      2020, 42(6):1402-140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402

      摘要 (274) PDF 5.80 M (956) 收藏

      摘要:桥梁作为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地震易损性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针对当前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存在准确性待提升的问题,提出基于模糊评定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地震易损性评估模型。以桥梁结构层次、材料层次及边界层几方面为主对桥梁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参数进行分析。以分析结果为依据,考虑到桥梁损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引入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评定方法对桥梁地震易损性进行评估。融合位移下桥梁支座损伤分析、能量下桥墩损伤分析、周期下桥梁结构整体损伤分析,构建可以反映钢筋混凝土桥梁由局部到整体的多层次模糊易损性评估模型。通过实验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纵向只发生轻微破坏,且轻微破坏的概率较小,基本处于完好状态。而在横向,发生轻微破坏的概率较大,甚至还可能发生中等破坏。在地震作用下,桥梁破坏也基本以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为主,严重破坏的概率很小。

    • 比例阻尼矩阵构建方法对高重力坝地震反应的影响

      2020, 42(6):1409-1416,145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409

      摘要 (463) PDF 1.65 M (702) 收藏

      摘要:通过二维数值计算,讨论合理建立阻尼矩阵对高重力坝时域内进行地震反应计算的重要性。首先,以4个不同坝高的混凝土重力坝为计算对象,将三种地震波作为水平输入,解得6种不同的阻尼矩阵形式下坝体的地震反应。然后以频域内解为标准,研究各种阻尼矩阵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坝高超过250 m高的重力坝在时域内进行的地震反应计算是长周期系统的动力分析问题,应重视阻尼矩阵的建模方式,不宜采用单频率参数的质量比例阻尼矩阵和刚度比例阻尼矩阵,应采用双频率参数的Rayleigh阻尼矩阵,在确定2个频率参数时除采用坝体基频外还应考虑激振地震波的频谱特性以获得合理的坝体地震反应计算结果。

    • 正常工况下大型岸桥地震瑞利阻尼系数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

      2020, 42(6):1417-142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417

      摘要 (303) PDF 8.63 M (1058) 收藏

      摘要:针对大型岸桥地震响应分析中不同的瑞利阻尼系数会导致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偏差,基于相似模型试验数据与仿真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并综合考虑岸桥边界约束等因素,借鉴工程中常用的瑞利阻尼系数计算方法改进了岸桥结构的阻尼系数计算方法及频率选取方式。利用仿真方法和振动台模型地震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瑞利阻尼系数下岸桥结构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瑞利阻尼系数计算方法和频率选取对岸桥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随着地震加强而提高,当加速度峰值为0.4g、0.62g,现有的阻尼系数计算方法得到的仿真结果与试验值之间的平均误差超过20%,而采用改进后的阻尼系数计算方法,岸桥地震仿真结果与试验值误差都在10%以内。

    • 基于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平塘特大桥关键构件破坏顺序研究

      2020, 42(6):1427-143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427

      摘要 (317) PDF 22.29 M (988) 收藏

      摘要:为探究山区超高墩三塔大跨斜拉桥在地震作用下各关键构件(桥塔、支座、基础和桥墩)的破坏顺序,以在建的贵州平塘特大桥为工程依托,首先基于OPEENSEES软件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然后基于概率理论建立斜拉桥地震易损性模型,最后以混凝土应变和支座相对位移为易损性指标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得到各构件易损性曲线,并基于各构件的易损性曲线对此类桥型的构件破坏顺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横向地震对该斜拉桥造成的破坏程度要大于纵向地震;在纵向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最易发生破坏的是中塔支座和边塔基础,在横向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最易发生破坏的是边塔支座和过渡墩基础。

    • 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动力循环荷载累积损伤分析

      2020, 42(6):1437-1443.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437

      摘要 (298) PDF 6.13 M (824) 收藏

      摘要:为研究附设黏滞阻尼器的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梁-柱节点地震损伤演化规律,进行6个该类型构件的动力荷载试验,并分别采用位移型、能量型及位移-能量混合型损伤模型对其进行全过程评价,采用Park-Ang模型分析试件黏滞阻尼器型号、试件类型等因素对混凝土传统风格建筑梁柱节点损伤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附设黏滞阻尼器可显著提升传统风格建筑节点的承载能力、延性性能及耗能能力,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Park-Ang损伤模型与Banon损伤模型适用于传统风格建筑节点损伤演化规律的描述,建议对该类型节点的损伤规律表征选用该损伤模型。黏滞阻尼器型号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风格建筑的损伤演化发展;设计阻尼力大的试件虽然延性有所提高,但受荷过程中累积损伤也较大。

    • 汽机弹簧隔振基础地震反应及弹簧变形分析

      2020, 42(6):1444-1450.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444

      摘要 (261) PDF 6.98 M (1036) 收藏

      摘要:采用SeismoStruct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某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进行时程分析,研究弹簧隔振基础的频率振型和地震响应、层间变形、弹簧变形等特性。研究表明,弹簧隔振基础的自振频率较低,竖向自振频率远离机组工作扰频;弹簧隔振装置能够在地震作用时减小台板加速度反应,并根据刚度重新分配水平地震作用,充分发挥立柱的抗震能力。结果表明基础设计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达到了弹簧隔振抗震的目标,基础设计合理、安全可靠。SeismoStrcut作为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汽机基础的模拟能够达到工程需要。

    • >地震科学
    • 1920年海原8.5级地震发生日期的异年倍九律现象

      2020, 42(6):1451-1453.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451

      摘要 (326) PDF 1.08 M (744) 收藏

      摘要:异年倍九法是我们提出的一个临震预报的方法,带有明确有计数到天的指征特点,本文用此方法回溯讨论了讨论1920年海原8.5级大震的发震日期。以作为今后在甘宁地区在冬季从短临时间尺度预测大震日期的参考。

    • 据地壳介质非均匀性判断郯庐断裂带鲁苏段未来大震位置

      2020, 42(6):1454-1464,158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454

      摘要 (311) PDF 40.22 M (1087) 收藏

      摘要: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方面研究郯庐断裂带苏鲁段地壳介质非均匀性。使用地震波数据,研究了郯庐断裂带苏鲁段地壳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单位虚波Qmps的非均匀性,地壳介质泊松比的非均匀性,反映地壳介质小尺度非均匀性的分层κ值和y值。计算了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震源区长度和沿断裂带的震源区边界,根据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确定断裂的闭锁段,地震应力的积累单元和调整单元。对比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的地壳介质状况,将各种非均匀性参数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种参数指向一致,未来大震的可能区域是33°-34.5°N,118°-118.8°E的北北东向区域,震级可达8级。

    • 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研究

      2020, 42(6):1465-147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465

      摘要 (350) PDF 8.79 M (2962) 收藏

      摘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其兼具定位及通信功能的独有技术优势特别适用于大震后通讯中断的地震应急环境。本研究将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及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应用于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中:基于北斗卫星定位技术解决灾害现场人员的位置追踪;利用北斗短报文技术解决盲区紧急通信问题;采用串口通讯、多线程、SHH2框架、Web GIS等技术构建数据采集、解析及综合呈现平台。最终完成集位置监控、灾情上报、统计展示、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北斗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重大地震灾害的应急救助信息保障能力。

    • >简讯
    • 1920年海原地震破裂带甘肃景泰三塘村段得以保护

      2020, 42(6):1472-1472.

      摘要 (234) PDF 2.95 M (421) 收藏

      摘要:

    • >地震科学
    • 四川宜宾6.0级地震对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稳定性的短期影响

      2020, 42(6):1473-147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473

      摘要 (279) PDF 8.21 M (852) 收藏

      摘要:通过收集2019年6月17日宜宾长宁6.0级地震震源附近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前后一个月的观测数据,研究探讨短时间内地震对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坐标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宜宾地震对基准站坐标影响与基准站和震源断裂带的相对方位有较大关联。震源周围基准站间基线的变化说明基准站稳定性在较短时间跨度内受到较为明显的地震影响,对北斗地基增强框架网整体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扰动,进一步论证了建立北斗地基增强框架网基准站稳定性监控系统的必要性。

    • 土壤氡对郯庐断裂宿迁段F5断裂探测和活动性的研究

      2020, 42(6):1479-148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479

      摘要 (352) PDF 15.81 M (953) 收藏

      摘要:郯庐断裂带宿迁段多年来一直被列为江苏地震重点关注区域。在该区域展开了多期活断层探测和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地震监测已经建成了测震、形变、电磁、流体等多种手段。用气体地球化学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活动断层运动和地震发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该地区地震科学研究的一种补充,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沿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5断裂布设土壤氡测线并获得相关数据,结合地质勘察、浅层人工地震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土壤氡探测结果对断裂带的位置、断层类型和特征、断层活动性具有较好的指示性。土壤氡探测展示F5断裂两条分支断裂F5-1、F5-2的位置,氡浓度异常形态与断层特征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并利用土壤氡浓度强度为指标,初步判断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5断裂2条分支断裂的相对活动性。

    • >简讯
    • 甘肃景泰锁罕堡1920年海原地震遗址得以保护

      2020, 42(6):1486-1486.

      摘要 (297) PDF 4.37 M (487) 收藏

      摘要:

    • >地震科学
    • 昌平-丰南断裂构造浅层地震勘探新证据

      2020, 42(6):1487-149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487

      摘要 (367) PDF 33.40 M (1006) 收藏

      摘要:昌平-丰南断裂是根据卫星遥感图像解译发现的一条隐伏活动断层,是NW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中规模最大的断裂,为进一步调查确认断裂的存在、空间位置、性质和断裂构造特征,并重新厘定其活动性,在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断裂大体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布设了2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对昌平-丰南断裂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获得了测线控制范围内地下结构和断裂构造的清晰成像。结果表明,昌平-丰南断是一条倾向S、走向NWW的走滑正断层,浅层地震剖面揭示断层上断点埋深80~100 m,断错了上更新统底界,结合测线附近钻孔资料推测其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

    • >报道
    • 本刊参加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宣传出版工作委员会组织的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期刊展

      2020, 42(6):1496-1496.

      摘要 (254) PDF 755.66 K (372) 收藏

      摘要:

    • >地震科学
    • 龙门山大川-双石断裂在都江堰隐伏段的综合探测研究

      2020, 42(6):1497-150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497

      摘要 (513) PDF 38.49 M (749) 收藏

      摘要:大川-双石断裂位于龙门山前山断裂南段,因其在都江堰地区隐伏于岷江河流阶地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发震能力评估。因此,掌握大川-双石断裂的地下分布特征和活动性,对都江堰城区的避灾规划和重大工程选址意义重大。本项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垂直断裂走向布设浅层地震反射剖面、高密度电阻率剖面和钻孔联合剖面。通过多种方法共同揭示了大川-双石断裂在都江堰地区的精确空间展布位置、近地表构造形态、上断点埋深及断裂活动性。大川-双石断裂在都江堰地区的岷江西岸阶地处隐伏通过,为逆断层,倾向NW,倾角在地表浅层为60°~70°,近地面为20°~30°;且破碎带向地面逐渐变浅变薄,上断点向上延伸至第四系灰褐色黏土层和棕黄色粗砂夹砾石层,埋深约3.5 m。上述研究表明大川-双石断裂在都江堰市区附近具有全新世活动特征。

    • 基于数据跟踪分析的新疆区域电磁仪器环境干扰特征分析

      2020, 42(6):1507-151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507

      摘要 (233) PDF 4.17 M (686)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2008-2018年数据跟踪分析产品,通过分类归纳总结,分析新疆区域电磁仪器的8类环境干扰因素。通过对干扰成因的分析,列举具体典型事件,分析各类环境干扰事件的数据曲线形态及变化特征,为新疆区域有相同手段的台站在数据跟踪分析中提供有效事例和参考。同时,根据新疆区域8类环境干扰因素的成因和数据曲线变化特征,为进一步提取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分析和应用电磁观测资料进行地震预报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价值。

    • 电磁卫星地面对比观测原型系统地电场观测资料特征分析

      2020, 42(6):1517-152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517

      摘要 (271) PDF 8.18 M (828) 收藏

      摘要:通过对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地面对比观测原型系统中古丰、寺滩和坪城地电场观测数据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3个台站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常日变化形态;(2)在磁暴发生期间,地电场各测向均记录到了同步的地电暴变化,其最大变幅均明显高于正常日变;(3)寺滩地电场记录到临震前的数据异常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地震事件吻合较好。

    •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在面波频散曲线反演中的应用

      2020, 42(6):1523-1533.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523

      摘要 (325) PDF 16.72 M (981) 收藏

      摘要:为快速准确的反演得到近地表地层结构,将一种新颖而强大的非线性算法——蚁群算法引入到瑞雷波频散曲线领域,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改进蚁群算法的优点是运算效率快、精度高、算法简单、灵活易于实现,需要调节控制参数也较少。文中分别在无噪声\,含噪声以及实测数据进行反演测试,通过模型数据和实测数据表明,应用于瑞雷波反演中的改进蚁群算法在收敛速度与收敛精度之间能达到良好的平衡,所得解具有较高可信度。而且算法为促进所得解快速收敛到全局最优,在搜索中分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两个方式进行,能够有效地避免局部最优解产生。借助人工合成的瑞雷波数据以及真实观测数据,验证了改进蚁群算法在反演近地表剪切波速度时的有效性和通用性。此外,文中与遗传算法进行比较,得出改进蚁群算法具有高效性和高精度性的优点。

    • 乳山震群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初步研究

      2020, 42(6):1534-153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534

      摘要 (283) PDF 11.45 M (910) 收藏

      摘要:运用距离乳山震群最近的乳山台2011-2014年远震波形资料,计算接收函数,确定震群震源区及邻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乳山台下方各个方位的接收函数差异比较大,地壳速度结构呈现横向非均匀性;震源区与邻近区域存在明显差别,邻近区域的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高速区,震源区中下地壳中存在明显的低速区;震群中ML3.0以上地震基本发生在高低速交界处。据此推断,乳山震群可能是由于中下地壳小范围内的物质的不均匀性导致上地壳破裂。

    • 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东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

      2020, 42(6):1540-155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540

      摘要 (259) PDF 38.46 M (909) 收藏

      摘要:利用从IRIS上下载的青藏高原东北缘238个台站以及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喜马拉雅一期350个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通过采用剪切波分裂方法,获取各个台站下方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φ)和分裂时差(δt),从而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东南缘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北部,快波方向为NNW-SSE,明显不同于GPS测量得到的近NE-SW的地表位移场方向,延迟时间平均~0.85 s;羌塘块体以及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西部,快波方向呈现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并且与GPS测量得到的地表位移场方向一致,延迟时间平均为~1.24 s;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块体南部的交界处,快波方向呈现无序分布,与GPS方向表现出不一致的分布,延迟时间平均~1.08 s;川滇块体北部,快波方向近似N-S方向,与GPS测量得到的地表位移场方向相同,平均延迟时间为~0.925 s;位于北纬26°以南的川滇块体南部,快波方向近E-W方向分布,明显不同于GPS地表位移场方向,平均延迟时间~1.065 s。综合分析推测,羌塘块体、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西部以及川滇块体北部,地表形变和深部之间的变形是相互耦合的;祁连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北部,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块体南部的交界处以及川滇块体南部,壳幔之间可能存在解耦现象。

    • 地震台站噪声水平定量评估及其在气枪源探测中的应用

      2020, 42(6):1555-156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555

      摘要 (286) PDF 15.79 M (837) 收藏

      摘要:对福建气枪源探测实验中所接入315个实时传输台站分1~10 Hz、0.1~1 Hz、10~60 s 3个频段进行台网噪声水平评估研究。统计240个小时的背景噪声记录,得到各台站的噪声水平MODE线,再利用本文提出的全球新高低噪声模型线与MODE线所占面积比来量化台网噪声水平,根据不同色标将台网噪声水平划分为十个等级进行评估,评选出优质台站。进一步研究背景噪声对气枪激发效果的影响,验证了台站接收能力与背景噪声密切相关,分析了不同台基(固定、加密、流动、海底)环境噪声水平的影响,得出环境噪声水平由低到高分别为固定台、加密台、流动台、海底台。通过台网噪声评估能有效提高气枪震源信号的检测能力,也为优质台站重点维护提供重要参考。

    • 2014年云南景谷6.6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研究

      2020, 42(6):1565-157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565

      摘要 (242) PDF 4.20 M (823) 收藏

      摘要:利用290个ML ≥ 2.5的景谷6.6级地震序列事件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得到其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地震矩M0数值范围为1012~1016 N·m;拐角频率fc为3~16 Hz;视应力数值范围为0~15 MPa,平均值是2.14 MPa,中位数为1.39 MPa。同时,各个震源参数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景谷地震序列余震空间分布可分为北段、中段与南段,其视应力高低分布依次为:南段 > 中段 > 北段;表明主震发生后,震源区南段区域的应力水平最高,这可能是后续5.8级\,5.9级强余震均发生在南段的根本原因。在视应力时间变化特征方面,5.8级、5.9级强余震的发生前,震中所在的南段视应力数值存在"逐渐变大-维持稳定"的特点。而后续未发生强余震的北段和中段,其视应力时间变化为早期快速调整,后续逐渐变化到各自区域的视应力均值水平;这类变化表明对于震源区南段,在强余震发生前的短时间内,南段区域首先出现局部应力不断挤压增强,并随后维持相对高值应力水平的"闭锁"状态,直到强余震的发生。因而,震后震源区余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对强余震可能产生地点判定有指示作用,其时间变化特征与地震序列中较强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余震视应力的时空变化对序列后续地震活动的判定有重要指示作用,可为强余震的时空判定提供相应参考。

    • 云南测震台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互为备份传输方案设计

      2020, 42(6):1573-157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573

      摘要 (228) PDF 3.34 M (511) 收藏

      摘要:针对云南省测震台网对连续率提升的需求,结合现行网络框架以及已有网络接入条件,通过路由器及服务器配置,设计并实现以有线信道为主,无线信道为辅的传输方案,为提升云南测震台网运行率提供一种选择。

    • >土力学与土动力学
    • 均质介质中排桩对瑞利波的阻隔试验分析

      2020, 42(6):1579-158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579

      摘要 (229) PDF 9.23 M (822)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室外试验的方法并绘制二维等值线图以及将波长和双桩变量进行归一化处理来分析瑞利波通过双桩时周边土体振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桩间、桩前存在振动加强的现象,其中桩间以及桩角处振动强度最大;桩长与波长的比值的增加会使得桩前、桩间土体振动加强,同时也会使得双桩的隔振效果提升。当比值为0.691~0.781的范围内时,各点处变化幅度趋于平缓;桩间距的增加会使得双桩失去相互影响作用,当桩间距与波长的比值在0.34~0.42时,桩前、桩间以及桩后的Ar值趋近于1,即不存在振动加强以及衰减现象;桩径的增加可提升双桩的隔振效果,同时随着桩径与波长的比值增加,桩前、桩间的Ar值均有较小幅度的增加;振源距的增加会使得双桩的隔振效果增强,随着振源距与波长的比值的增加,桩前的Ar值降低了0.13左右,桩间仅仅降低了0.068左右,而桩后的Ar值降低了0.108左右,隔振效果增强,但增强的幅度较小。

    • 基于桩间土滑动特性的合理桩间距研究

      2020, 42(6):1590-1597.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590

      摘要 (274) PDF 3.67 M (78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抗滑桩合理桩间距以及荷载传递机制,首先以桩侧摩阻力为拱脚时的破裂面推导出以桩身为拱脚时的破裂角计算公式;然后引入对数螺旋线法确定桩间土体的滑移深度,以土拱效应为基础建立计算模型,求解考虑桩间土体滑移深度的合理桩间距表达式;最后对桩间净距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滑坡推力、黏聚力、桩截面宽度以及高度。研究结果表明:由桩身和桩侧摩阻力同时作为土拱拱脚更符合实际受力状态,同时求得的土拱拱圈厚度和矢高小于以桩身为拱脚条件下相应值而大于以桩侧摩阻力为拱脚条件下的相应值,并且随桩埋深的增加而增大。

    • 土遗址土动力特性

      2020, 42(6):1598-1603.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598

      摘要 (301) PDF 11.14 M (812) 收藏

      摘要:通过动三轴试验和数值计算,分析甘肃河西地区原状、重塑土遗址土的动模量、阻尼比、抗剪强度和土遗址在破坏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弹性范围内,原状和重塑土遗址土动应力σd和动应变εd呈非线性关系且符合双曲线模型,动弹性模量Eεd的增大而减小,二者初始动弹性模量E0和剪模比G/G0差别很小,剪模比曲线基本重合;剪应变γ取值范围相同时,重塑土阻尼比λ随着γ的增大趋势高于原状土;相同实验条件下,原状土遗址土内聚力略高于重塑土。夯实加固法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土遗址强度,但当破坏地震来临时,其整体的抗震性能还有待加强

    • 结构性参数在黄土地基沉降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2020, 42(6):1604-1608,163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604

      摘要 (270) PDF 1.41 M (700) 收藏

      摘要:弦线模量法建立了考虑黄土基本物性指标及附加应力综合影响的弦线模量函数,应用分层总和法计算黄土地基的变形量,并在陕西关中黄土地区工程实践中获得良好的预测结果,而在分析兰州等其他黄土地区地基沉降时,结果出现偏差,究其原因,与计算中忽视了天然状态下黄土的结构性特征有关。以弦线模量法为基础,通过西安近郊4处土样试验和大量载荷试验资料,分析黄土的构度指标与压缩模量、孔隙比、含水量的关系,并将构度指标引入弦线模量表,深化结构性参数在地基沉降变形计算中的理论。

    • 地震黄土滑坡滑距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

      2020, 42(6):1609-161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609

      摘要 (277) PDF 4.69 M (704) 收藏

      摘要:地震滑坡的滑距与重力滑坡的滑距有着显著的不同,科学预测地震发生时黄土地区滑坡的滑动距离是合理评估黄土地区滑坡风险和减轻滑坡灾害的有效方式之一。基于海原特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400组野外调查数据,通过引入BP神经网络算法,论证了BP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黄土地震滑坡滑距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建立了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滑距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通过67组数据进行了验证。BP神经网络算法和传统多元线性回归、多元非线性回归结果的对比显示,BP神经网络的预测更接近真实情况,具有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可以用于黄土地震滑坡滑距的预测,并为圈定较为可靠的致灾范围提供依据。

    • 盾构隧道的液化危害性分析

      2020, 42(6):1615-162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615

      摘要 (350) PDF 3.62 M (912) 收藏

      摘要:目前对地下结构液化破坏的研究尚不完善,很有必要对地铁隧道等地下结构可液化土层的液化势进行分析。本文以太原地铁隧道液化破坏为研究对象,应用Tokimatsu和Yoshimi,Seed,Japan Road Associate和中国建规4种方法,分析其抗液化性,评价场地的整体液化风险;依据振动液化动剪应力比、抗液化安全系数、标贯击数与体应变的关系评价盾构隧道的液化沉降变形。在粉质砂土和黏质粉土盾构隧道仰拱基底二次灌浆抗液化的基础上,建议太原地铁可液化砂土地层采用水泥基悬液二次灌浆加固处理地基,以提高其抗液化能力,减小液化沉降变形。

    • 三轴拉伸试验下K0固结饱和黏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

      2020, 42(6):1623-163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623

      摘要 (242) PDF 11.72 M (878) 收藏

      摘要:开展一系列的等幅循环应力的K0固结饱和黏土的循环三轴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动剪切模量G不仅与循环剪应变γcy有关,还与累积应变γp有关。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开展逐级加载的循环三轴拉伸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累积应变的增加,初始动剪切模量Gmax逐渐下降。在某一围压下以Gmax作为归一化参数,建立G/Gmax-γcy关系,验证在其他围压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累积应变、围压对阻尼比影响不大,可以认为阻尼比随振动剪应变有唯一对应关系。根据一组循环三轴拉伸试验下建立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关系,可以应用到其他应力组合的循环三轴拉伸试验。

    • 太山龙泉寺舍利塔边坡地震稳定性研究

      2020, 42(6):1632-1640,172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632

      摘要 (284) PDF 25.69 M (1146)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太原市太山龙泉寺拟建舍利塔边坡稳定性,对所在场地及外围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水文条件进行了调查。结合7个探井,确定了塔址所在场地的土质边坡体可能失稳的模式,进行了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场地在自然状态下边坡稳定系数为1.37,在烈度为Ⅷ、Ⅸ度地震影响下边坡稳定系数分别为1.24、1.15。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塔址所在边坡是稳定的,不必对边坡进行处理;其次结合3个探槽揭露,发现场地北侧基岩边坡曾发生过滑动,据其滑动面倾角、滑动量及错断地层特征,认为是一种特殊边坡变形破坏-岩体错落,为崩塌与滑坡之间的中间类型,从现存的地形地貌特征分析,现阶段错落体已趋于基本稳定状态,稳定性较好;最后给出了预防边坡滑动的建议和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其他类似边坡场地地震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 山西大宁县典型滑坡体地貌特征与降雨和强震关系

      2020, 42(6):1641-164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641

      摘要 (273) PDF 21.40 M (862) 收藏

      摘要:山西大宁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南端,境内沟壑纵横,具有独特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在该地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以查明灾害分布、形成原因和隐患情况。应用地貌学的有关原理,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在义亭河的支流河谷两岸0.3 km2(575 m×526 m)范围内发现并确认了2个大型和2个中型滑坡体。滑坡体均为基岩与上方的黄土沉积层整体滑下,滑坡体沿河流流动的方向发生一定程度的扭转,滑面近于直立,滑动方向与河流流向一致,没有形成堰塞湖。对滑坡体与周围地貌特征,以及河道被改动的方向特征研究认为:①4个滑坡体是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形成;②其中1个滑坡体明显受到一条断裂的影响;③其它3个滑坡体,可能是在河流侵蚀搬运作用加强,导致的"重力塌陷",及河流流向作用牵引的动力学作用下,经过较漫长的时间形成;④在距离该地区约60 km的洪洞地震、临汾地震,以及距离该地区230余公里的华县地震,这三次8级地震过程中,地震应力可能加剧了滑坡体的发生或滑动;⑤未来该滑坡体,仍然可能在非常规的外界条件下,如强降雨或地震应力等的影响下,出现加速滑动的可能。

    • 贵阳地区红黏土动力参数计算模型研究

      2020, 42(6):1650-165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650

      摘要 (252) PDF 9.04 M (1648) 收藏

      摘要:利用室内SDT-20动三轴试验机对贵阳原状红黏土进行循环荷载作用下动力特性试验,探究不同围压、固结应力比和振动频率对红黏土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合实验数据及参数模型拟合贵阳红黏土动应力应变关系、动弹性模量及阻尼比经验公式,结果表明:贵阳红黏土动本构关系仍符合H-D双曲线增长模型,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增长非线性衰减,阻尼比随动应变增长非线性增加。围压及固结应力比对红黏土动力学参数具有显著影响,围压及固结应力比增大,动变形减小,动弹性模量增加,阻尼比降低,同等条件下,提高振动频率,动力学参数显示出与围压及固结应力比相同规律,但不显著。基于H-D模型,给出了贵阳原状红黏土双曲线模型参数,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拟合并提出针对贵阳红黏土的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动弹性模量衰减及阻尼比经验公式,给出相应的拟合参数。

    • 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原状黄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2020, 42(6):1659-166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659

      摘要 (285) PDF 6.43 M (69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含水率、固结压力对原状黄土动力特性、变形性状的影响规律,利用英国GDS双向动态三轴试验系统模拟交通荷载,对海东地区原状黄土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单一重复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在加载初期,海东地区原状黄土的轴向动应变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大急剧增加,后期缓慢增加至趋于稳定,即发生应变硬化现象。在加载初期,含水率、固结压力对原状黄土的轴向动应变无明显影响,当循环次数N>400时,原状黄土的轴向动应变随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加,随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动剪切模量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出现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变化,随含水率的升高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动阻尼比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随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大。表明海东地区原状黄土所具有的大孔隙架空结构使其在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易发生振动变形。

    • 基于相似分析的不同围压-温度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研究

      2020, 42(6):1666-1673.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666

      摘要 (304) PDF 4.55 M (1413)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混凝土在不同的围压和温度耦合作用下的抗压强度,根据相似分析原理,对混凝土抗压强度σmax的控制参数进行无量纲化,得到相关的相似准数;以C40混凝土为例,进行有限元计算得到相似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抗压强度σmax和残余强度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加,且最大偏应力与围压呈线性关系;在围压小于20 MPa时,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分成两段,而在围压大于20 MPa时,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划分成三段,出现明显的屈服;在不同的围压作用下温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明显不同,且最大偏应力与温度近似为线性关系;三个无量纲参数σmax/E、F/Eαθ在三维坐标近似形成了一个平面,说明σmax/EαθF/E基本呈线性变化。

    • 地震诱发石碑塬黄土地层液化滑移距离研究

      2020, 42(6):1674-168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674

      摘要 (301) PDF 14.13 M (835) 收藏

      摘要:为研究1920年海原地震中石碑塬地区液化滑移灾害的形成机制、滑移特征及滑移距离,对石碑塬液化滑移区进行钻孔勘探、取样以及探槽开挖。分别对钻孔及所取试样进行剪切波速测试及颗粒分析、室内动三轴试验,得出石碑塬液化滑移区地层分布情况、震时液化土体层位以及不同地震烈度条件下砂质黄土层的液化情况。综合分析钻孔勘探、颗粒分析、动三轴试验结果,揭示出海原地震中石碑塬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灾害的形成机制:砂质黄土层液化后在自重应力以及地震力的共同作用下"托浮"第一古土壤层以及上部"粉尘化"的非饱和黄土层沿缓斜坡运动,并利用液化滑移地层滑距公式对滑移距离进行估算,得到结果为223.35 m,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灾害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 >震灾防御
    • 新一代区域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以甘肃省为例

      2020, 42(6):1683-169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683

      摘要 (441) PDF 10.01 M (1026) 收藏

      摘要: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作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中的核心模块能够为各级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务,是地震应急救援与指挥决策重要的支撑平台。随着学者对地震应急领域几十年的研究,已经具备了开发新一代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的条件。本文基于甘肃省分震级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分区域的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地震应急专题图设计等研究基础,研发了新一代甘肃省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原型系统,实现了软件自动触发、分震级地震影响范围估计、分区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计算,自动生成地震灾情评估报告,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计算结果的精度。该软件能够提升甘肃省地震灾害快速响应能力,能够为甘肃省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和指挥决策提供更为科学可靠信息服务。

    • 地震次生火灾研究进展

      2020, 42(6):1693-169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693

      摘要 (416) PDF 3.21 M (1058) 收藏

      摘要:由于双重灾种叠加,地震次生火灾曾经带来过巨大生命财产损失,并始终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梳理历史上几次重大地震次生火灾情况,归纳地震次生火灾的成灾与蔓延研究成果,讨论现有研究成果中常用的分析手段和研究方法;从工程结构和装备设施,以及灾害区划单元两个层面总结分析了地震次生火灾的风险与损失评估研究成果;从民用建筑、油气化工设施、核电站、灾后安置点与林业等多个方面探讨地震次生火灾的预防和控制研究进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二十年以"地震次生火灾"为主题的中文文献进行统计,并分析研究热度与地震事件的联系。

    • 2018年陕西宁强5.3级地震强地面运动特征及局部场地效应分析

      2020, 42(6):1700-170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700

      摘要 (479) PDF 7.26 M (1444) 收藏

      摘要:2018年9月12日陕西省宁强县发生5.3级地震,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的39个专业台站在此次地震中触发。文章中通过处理捕获的117条三分向加速度记录,给出近场台站的地震动参数,绘制震中附近区域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图,其长轴呈西南-东北方向展布。采用实际观测数据与几种常用地震动衰减关系对比,发现霍俊荣衰减预测模型能更好地反映此次地震的影响场。将振幅最大的51GYD台的反应谱与我国抗震设计反应谱比较,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不同震中距5个台站各周期谱加速度衰减特性,总结出此次地震的反应谱基本特征。运用H/V谱比法对51GYD土层台和62ZM台阵进行局部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覆盖土层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及局部地形对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的影响过程。

    • 基于NGA模型的芦山余震地震动衰减关系

      2020, 42(6):1706-171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706

      摘要 (303) PDF 15.20 M (606) 收藏

      摘要:四川省芦山县于2013年4月20日发生了7.0级地震,基于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发布的此次地震的2 106组余震强震动记录,利用基于NGA衰减关系的简化模型,使用随机效应方法拟合得到其PGA以及0.01~8 s周期下的伪加速度反应谱(阻尼比5%)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与其他学者研究得出的四川其他地区衰减关系进行对比,本文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芦山余震强震动衰减。不论基岩场地和软土场地,本文在衰减关系在短周期均与卢大伟模型结果一致。但是在长周期情况下,本文模型在软土场地大于卢大伟结果,而在基岩场地上低于俞言祥结果。因此,在使用本文衰减关系时,要特别注意场地和周期对其的影响。

    • ADS项目场地稳定性评价中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综合应用

      2020, 42(6):1715-172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715

      摘要 (269) PDF 8.31 M (803) 收藏

      摘要:以高密度电阻率法为主,综合其他方法对"十二五"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ADS项目的场地稳定性进行评价。ADS项目场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通过在场区布设多条高密度电法剖面,进行二维反演后绘制电阻率剖面图,结合已有的钻孔和地质资料对其下断层的分布特征进行推断解释,查明场区内的断层产状、风化层厚度、水文地质条件等;并对厂址附近断层在未来地震作用下可能放大震害的问题进行研究,为拟建场区装置的设计和修建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这项综合手段的评估研究可为同类国家重大项目选址时提供参考。

    • 基于GIS的白龙江流域舟曲—武都段的滑坡危险性评价

      2020, 42(6):1723-173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723

      摘要 (335) PDF 15.32 M (1069)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围绕着白龙江流域的甘肃省南部的宕昌县、舟曲县和武都区部分地区为研究区,根据全国滑坡编目中得到的272个历史滑坡数据以及选取的高程、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降雨、岩性、距道路距离和距河流距离10种影响因子,利用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定量方法:信息量模型、以及基于频率比模型的逻辑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内滑坡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三种评价结果均显示研究区内滑坡灾害的极高和高危险区主要沿白龙江河谷地区呈带状分布。从危险性分区图可看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分区图较为合理,既表现出沿河谷地区集中分布的趋势,也呈现出对滑坡历史数据较为独立的特征,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三种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检验得到的AUC值分别为0.818、0.829和0.837,说明三种评价结果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基于频率比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其他两个模型具有更好的评价精度,能更好地进行滑坡危险性的预测和评价,其中高程、降雨、岩性以及距道路距离对评价结果影响更大,这四种影响因子重要性值占比为52.1%。为该地区的城市扩建与灾害预防预测提供了参考。

    • 灾害链学术思想的提出及两个概念概述

      2020, 42(6):1735-173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20.06.1735

      摘要 (338) PDF 1.11 M (1292) 收藏

      摘要:对灾害链的概念的提出及概念进行了研究,对灾害链的两种学术概念进行了讨论,一个是"灾-灾"的灾害链概念,一个是"以灾报灾"的灾与灾共生、共发、及续发的概念,而后一个的价值可以对大灾进行预测。

    • >简讯
    • 兰州地震研究所部分学生向母校敬赠郭增建先生铜像

      2020, 42(6):1738-1738.

      摘要 (306) PDF 1.04 M (380) 收藏

      摘要:

    • >总目录
    • 地震工程学报2020年第42卷总目次

      2020, 42(6):1739-1752.

      摘要 (292) PDF 792.53 K (1337)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