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40(s1):1-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001
摘要: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2018年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国四川、甘肃等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与伤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并给人以深刻警示。在灾后重建中结合受灾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如何科学制订重建规划体系、创新重建模式和管理机制、加快重建速度,是高质量完成重建任务、大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恢复振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同时,在重建中科学考虑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震灾害损失,采取务实可行的防震减灾对策也极为重要。本文概述十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对甘肃省造成的震害情况,基于甘肃灾区恢复重建的工作实践,阐明了甘肃灾区的重建原则和规划体系特点,从创新思想认识、强化社会管理、完善扶持政策、突出重建重点、提升基础能力、防范灾害风险等方面,分析总结灾后重建的主要措施与取得的成效,深刻反映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所取得的进步,也可为未来应对大震巨灾和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重建工作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
2018, 40(s1):6-17.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006
摘要:以四川地区2008-2015年期间发生的ML4.0~6.0地震为例,利用四川区域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和最佳震源深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存在显著空间分区特征。逆冲型地震集中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和川东盆地,揭示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地块与华南地块的相互作用方式——强挤压。走滑型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这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东推挤和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扩张所导致的上地壳物质沿大型断层滑移。正断型地震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断裂带北段和汶川大震主震区,金沙江断裂带北段的拉张应力状态应是由青藏高原东部下地壳物质流动对上地壳物质有拖曳作用,与多力源组合共同作用决定的;而汶川主震区的正断型地震应是主震后震源区不同来源动力作用的复杂应力调整现象。其他类型地震都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属于汶川或芦山地震的余震活动,其成因为大震后震源区不同来源应力作用使主应力方向倾斜偏离了水平面和垂直面而引起的应力变形。(2)震源机制解参数中的P、T、N轴反映了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状态的变化,是震源区构造应力的一种体现。四川地区构造地震的P、T轴方位空间展布存在地区差异:川西高原地区以约31°纬线为界,北部区域P轴方位呈NEE向,南部区域呈SEE向(平均约E19°S);龙门山断裂带南段P轴方位呈SEE向(平均约E25°S),中、北段P轴方向离散,无优势方位;攀西地区P轴方位呈SE向(平均约E51°S);T轴方位在川西高原呈近SN向拉张,在攀西地区又转为NE向,呈顺时针旋转趋势。(3)四川地区地震震源深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从整体来看,四川地区地壳优势孕震层深度范围为5~15 km,深度更深的地震分布在地壳厚度存在异常的大型断裂带(龙门山、小金河断裂带)或盆地至高原的过渡地带(乐山、犍为等地)。龙门山断裂带地震震源深度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南深、东北浅的特征,西南段地震震源最深达26 km,中、北段地震震源最深达19 km;且断裂带上走滑型地震相对于逆冲型和正断型地震存在震源深度偏浅的现象。川东盆地地震震源深度空间分布展显出西南深、东南浅的特征,盆地东南部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范围为2~5 km。揭示出四川地区地震震源是沿活动的脆性上地壳分布。
2018, 40(s1):18-21,3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018
摘要:2018年9月12日19时6分在陕西省宁强县(32.75°N,105.69°E)发生MS5.3地震,震源深度11 km。以宁强县及其周边420 km为研究区域,使用地磁垂直分量Z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对陕-川-甘地区的汉中、周至楼、乾陵、泾阳、成都、天水和兰州七个地磁台站的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发现加卸载响应比P(Z)的高值异常与此次宁强县地震有较好的对应,为今后中短期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也进一步推广和检验了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在地震预报方面的应用。
2018, 40(s1):22-3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022
摘要:介绍近年来甘肃深井地电阻率(ρs)实验观测的资料和震例,证明SA(甘肃单孔深井垂直观测方案)是一种前兆效能更好的方案。文中从水平层状介质的角度解释更好的机制和原理,定量估算几种装置的前兆效能,结果表明:(1)在平凉深井台站,SA装置的前兆效能是深井水平向装置的3.3倍;(2)在兰州观象台,新建的SA装置完整地记录到一个震例(异常时间段50 d,其中短临时间段10 d,异常变幅2.4%),而原有地面观测装置不能分辨该震例。
从地面观测到深井水平向观测,解决了最棘手的电磁干扰问题,使ρs曲线成形连续;从深井水平向观测到SA方案,解决装置的前兆效能问题和最突出的季节性年变问题,使震例的特征清晰可见。文中针对需求介绍SA装置构建的方案。观测资料表明:SA方案是解决当今电磁干扰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提高装置前兆效能的方向。
占惠 , 梁全强 , 李光明 , 林志彬 , 林淑冰 , 林鸿杰
2018, 40(s1):40-4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040
摘要:利用2011-2016年长乐-诏安断裂带周边30个GPS基准站水平速度场数据,采用负位错模型,反演长乐-诏安断裂带滑动速率和闭锁程度;通过比对近年的地震分布,验证反演结果的合理性。反演结果表明,闽东南块体相对于闽东块体呈现左旋运动。长乐-诏安断裂带南段和北段同一深度的闭锁程度整体较中段高。长乐-诏安断裂带南段地表以下5 km闭锁程度较高(闭锁比例0.99),北段地表以下10 km闭锁程度较高,在25~30 km处整条断裂均逐步由闭锁转变为完全蠕滑。上述反演结果与长乐-诏安断裂带周边的历史地震分布范围相符。
2018, 40(s1):45-5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045
摘要:以天山地震带为研究区域,以该地区1994-2014年发生的MS6.0以上强震为研究对象进行回溯性研究。以截止震级MC为MS4.0,空间网格间距0.4°×0.4°,异常学习时间窗为15年,预测时间窗为4年,系统计算天山地震带1994年以来的"地震热点"图像,分析研究时段内强震前后的PI图像演化过程,并采用ROC方法和R值评分检验,对图像信息方法在天山地区的预测效能进行评分。结果表明:(1)在回溯性研究时段内发生的强震都分布在地震热点上;(2)研究时段内发生的6次6.5级以上地震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热点异常演化过程;(3)ROC检验和R值评分结果显示,PI算法优于随机预测,PI算法在文章中采用的模型参数对天山地震带MS ≥ 6.0地震具有较好的中长期预测效果。
2018, 40(s1):53-58,8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053
摘要:利用最新GPS连续站与流动站观测数据,得到天津地区的速度场及时间序列结果,结合区域应变时间序列,分析天津地区近期运动特征。结果表明:从速度场结果来看,天津地区2013-2017期的速度场较周围区域数值较小,水平运动较弱;从水平时间序列结果来看,天津地区的GPS测站以稳定的速度向东南运动,从垂直时间序列来看,北部以稳定的速率上升,南部以稳定的速率下降;从区域应变结果来看,整体以稳定的速率积累,没有明显的变化。
2018, 40(s1):59-6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059
摘要:雅安市地处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是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断裂带交汇的部位,地震活动性强。几十年以来,这一地区地震监测和分析预报研究工作得到一定发展。本文尝试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基岩高精度地温观测数据资料,提取地震前可能存在的前兆异常与地震发生的相应关系信息。基岩地温的突变反映基岩内部正在进行物理调整,而这种调整会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不仅局限于温度变化,也会通过地震活动进行。因此根据同一测点不同深度、同一地区不同测点将地温数据与同区域地震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高精度地温数据发生变化之后点位一定范围内出现有相应地震的实例。
任栋 , 郭安宁 , 张炜超 , 段博儒 , 贾源源 , 强玫
2018, 40(s1):65-6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065
摘要:历史地震资料的考证研究及保护利用是防震减灾的基础性工作,在2012年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公益专项(201208001)实施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由社科院历史所整理《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中剩余的未利用的卡片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考证。研究完成后,社科院历史所移交了整理考证后的一批总计约40 500张卡片,共607万余字的历史地震资料。但这仅是从历史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未从地震角度对这些卡片内容进行研究。本文对这些卡片进行介绍,同时对挖掘这4万余条历史地震信息的价值及意义进行阐述,并对我们的初步整理与研究情况作了说明。
2018, 40(s1):70-7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070
摘要:频谱特性是地震动的三要素之一,具有不同频谱特性的输入地震动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反应谱会产生不同影响效果。基于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方法,选取4条历史地震实测记录[1989年美国加州洛马普列塔(Loma Prieta)6.9级地震、1994年美国加州北岭(Northridge)6.6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和1条典型人工合成地震动(濮阳市人工拟合地震动)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高频和低频特性的输入地震动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高频成分为主的历史地震动较以低频为主的人工拟合波对反应谱的影响表现为在短周期阶段具有集中放大的影响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峰值平台值具有放大效果,历史地震动结果峰值平台值为2.75~2.80间,人工拟合波结果峰值平台值为2.65;其二,对反应谱特征周期具有缩短效果,历史地震动较人工拟合波减小0.05~0.15 s。产生上述影响效果,其可能与其高频成分地震动对固有周期较短的场地特点具有一定的共振影响有关。该结果可为建筑物抗震设防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江志杰 , 彭艳菊 , 吕悦军 , 黄帅 , 黄雅虹 , 修立伟
2018, 40(s1):76-8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076
摘要:在工程地震场地条件评价中,地表以下30 m深度范围内的等效剪切波速(vS30)是一个重要的分类参数,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很多实例中等效剪切波速度的计算深度未达到30 m,因此如何更好地估算vS30就变得尤为重要。详细阐述vS30估算模型的演化发展:首先介绍基于钻孔测井数据的3类模型,即常速度外推模型、速度梯度模型、双深度参数外推模型;然后详述基于地质、地形坡度和地貌等替代指标的vS30估算模型,以及基于HVSR的反应谱比的估算模型。文章分析各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性,同时在此基础上简述了vS30在现今工程地震领域的应用。
2018, 40(s1):83-8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083
摘要:土层剪切波速是岩土工程勘察和工程地震中重要的土动力学参数。以福州市区常规土类为研究对象,利用大量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获得的346个钻孔7 562条实测剪切波速样本数据资料,分别运用一元二次多项式、指数和线性函数拟合方法,对福州市区8种不同典型土体进行土层剪切波速vS与土层深度H间的相关性统计回归,并以拟合优度为评价指标来考虑适用模型参数。结果表明,除卵石外,福州市区土层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间的相关性较为明显,一元二次多项式函数的适用性更强。研究结果可供福州市区无场地剪切波速数据时参考使用。
赵小贺 , 公续升 , 闫万晓 , 范晓易 , 宁斌 , 卢双苓
2018, 40(s1):95-100,15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095
摘要:对山东省内同一条断裂带内,气象条件相同、地理位置相近的两个台站体应变仪进行分析,探讨影响体应变观测质量的因素。结果表明:(1)两个台的数据完全符合规范中所要求的M2波潮汐因子相对误差δα/α ≤ 0.05的精度指标;2016年月平均精度:相公庄台为0.015 1,马陵山台为0.032 1,相公庄高于马陵山。(2)两个台站受降雨、水位和气压影响明显,体应变和气压相关程度达到0.85以上。(3)两个台站均位于断裂带或其附近,除仪器及其他干扰因素外,井孔条件是造成马陵山比相公庄台精度低的主要因素。
2018, 40(s1):105-11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105
摘要:2010年1月11-24日,华北地区出现7次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异常结束1天后研究区内发生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4.8级地震。采用实测低点时间减去理论低点时间的方法剔除低点时间经度效应,并以剔除经度效应后低点时间为0 h的等值线作为低点位移分界线,山西河津4.8级地震震中处于1月16日、17日、19日、22日地磁低点位移分界线上。低点位移异常日期间,华北地区存在显著的高梯度带,该文采用梯度值定量描述低点时间空间变化程度。在正常日期间,华北地区未出现梯度值大于1 h/(°)的区域,在异常日期间,出现梯度值大于1 h/(°)的区域,河津4.8级地震多位于高梯度区边缘。
2018, 40(s1):112-11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112
摘要:主要用Nakai检验、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对涉县台伸缩仪2010-2017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涉县台伸缩仪资料质量较好,北南分量要高于东西分量,两分量的潮汐因子远远大于1;潮汐因子变化可能与应力积累及释放有一定关系,其潮汐因子的异常对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18, 40(s1):117-12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117
摘要:收集整理云南云县台观测山洞周边环境变化参数及相关岩石力学参数,运用不规则载荷模型模拟计算荷载引起的倾斜变化量。结果显示,爱华隧道施工的挖土卸载变化对台站倾斜量有一定影响,水管倾斜仪NS、EW两方向倾斜影响量分别为147.332 004 5×10-3"和108.560 424 3×10-3",这与2017年实际观测倾斜量的186×10-3"和150×10-3"在同一量级。研究结果从定量模拟的角度证实了荷载变化对云县台水管倾斜仪NS向北倾、EW向西倾变化和2017年倾斜变化量减小的异常有一定影响。
2018, 40(s1):123-12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123
摘要:对2016年10月20日江苏射阳M4.4地震的强震动记录进行初步分析,介绍强震动记录的一些基本特征。与ShakMap小震回归公式的预测数据比较,发现实际观测值总体高于预测值。通过对强震动记录的反应谱分析,认为本次地震对震中区建筑的影响轻微。在地震动等值线图产出过程中,采用数据偏差校正、场地效应及空间插值方法,使地震动等值线图的空间表达更为合理。其等值线图长轴呈北西向,与此次地震的主破裂面方向一致。结合地震现场调查结果,讨论了震中区的烈度分布与仪器烈度。
2018, 40(s1):129-133.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129
摘要:2012年7月20日20时11分江苏高邮与宝应交界处发生M4.9地震,该地震是近年来江苏陆地发生的震级最大、影响最大的地震。通过对sPn与Pn地震波走时差方程推导,计算出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5 km,双差定位计算深度结果为17 km,江苏台网编目结果为17 km,不同定位方法得出的结果均比较接近,分析认为此次主震震源深度在15~17 km较为可信。
2018, 40(s1):134-14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134
摘要:利用水库地震台网监测数据,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中的长河坝水电站蓄水前地震活动进行精确定位,以获得水库蓄水前库区附近地震活动准确位置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并结合部分地震震相观测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得到444次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其中大坝附近分布三个高度集中的地震丛集,再通过时间分布分析和卫星影像分析可明确判断其为水库建设期采石爆破事件;水库大坝上游的蓄水区域附近没有地震丛集分布现象,而主要的地震丛集分布于大坝西南至鲜水河断裂带之间,通过利用地震进行断层拟合的方法,给出该地震集中分布区7条小型断裂的产状特征。
2018, 40(s1):146-15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146
摘要:为保证测震台网中各台站设备的正常运行,快速有效的故障响应和排除是关键的工作内容。随着手机业务的不断强大,开发和设计基于手机移动端的监控APP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以Android系统为试验环境,以上海市地震局测震台网为研究对象,用Java编程语言开发一款APP。通过该APP可以实现上海市地震局测震台网中各个台站多种重要信息的实时推送,包括故障排除及实时数据波形显示等关键监控内容。
全建军 , 陈美梅 , 赖见深 , 郑永通 , 郑志泓 , 林慧卿 , 方传极 , 黎己余
2018, 40(s1):153-16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153
摘要:针对无人值守地震台站特点,通过传感技术和嵌入式技术,采用低功耗、功能强大的单片机微处理器以及稳定、安全、嵌入式的GPRS/GSM模块等设备进行开发,实现无人值守台站的的环境监控以及远程控制。当无人值守站点交流电中断或SDH链路异常时,该监控系统均能第一时间报警并短消息提醒设备维护人员,很好应对人为对台站环境以及地震设备的影响;同时系统也能响应客户端指令完成数采等设备的断电和重启以及设备工作环境的监测,当工作环境监测到火情、盗情及温、湿度出现异常时,系统会向客户端发送报警信息,这对提高无人值守站点的技术系统稳定性与数据产品的稳定、连续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仁桂 , 肖健 , 李雨泽 , 赵影 , 陶鑫 , 周红艳 , 刘耀炜 , 黄凡
2018, 40(s1):163-16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163
摘要:地震氡观测仪检测平台是"十三五"地震地下流体学科观测仪器检测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震流体学科第一个检测平台。本文对其设计理念、建设内容进行介绍。平台校准单元设计符合《测氡仪检定规程JJG825-2013》技术要求,氡浓度的测量范围达到800~15 000 Bq/m3,扩展不确定度达到8%(k=2),72 h稳定性优于5%,检测单元设计将承担新研发仪器和复检仪器的性能检测与质量评估工作。整个平台建成后,将满足全国正在运行的地震氡观测台网300多项氡观测仪的校准需求,为每年30~50套氡观测仪提供更新或新建氡观测台站的仪器提供性能检测服务,保证地震行业氡观测质量。
2018, 40(s1):170-173,19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170
摘要:天津市地震局通过"九五"、"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建设,实现了测震台站数据网络化传输,将波形数据实时存储于AWS数据存储服务器中,用户通过人机交互系统从存储数据中调取波形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交分析结果。测震系统在日常运行时会对存储服务器端软硬件造成一定程度的负荷,影响系统的整体应用效能。针对这一问题,利用Python时间序列算法实现对AWS数据存储磁盘容量进行预测,判断存储服务器的负载率情况,避免应用系统由于存储容量耗尽造成的系统瘫痪。根据该算法同时可监控台站实时数据量,生成台站数据流量变化曲线,从而成为一种评估台基噪声情况的新方法。
2018, 40(s1):174-17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174
摘要: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得到甘肃省村级居民点密度后,运用基于居民点密度的人口密度空间化计算公式获得甘肃省1 000 m×1 000 m的人口密度空间格网图。经检验,格网化结果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可满足防震减灾工作对高精度人口分布信息的需求。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甘肃境内Ⅵ度区为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将格网人口数据和统计单元人口数据分别与地震烈度进行叠加,对比受灾人口估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公里格网的受灾人口估算方法避免了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数据分配错误,能够合理反映行政单元内部的人口分布,从而保证灾情快速评估结果的实际性和有效性。
2018, 40(s1):186-18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186
摘要:在区域大尺度、小尺度的地震灾后经济损失快速评估中运用宏观易损性模型,结合宏观经济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快速评估的方法已得到了多方验证,成为震后灾害经济损失快速评估中较为成熟的方法。利用该方法结合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对河北省区县级尺度的地震灾害损失进行快速评估,为今后地震事件的快速灾害损失评估提供参考。
2018, 40(s1):190-19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190
摘要:针对已有人工监测卫星站工作状态费时、费力和监测频率低等问题,提出卫星通信地球固定站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可以实时监测卫星站工作状态,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发出报警,从而更高效、智能地保证卫星站稳定运行。系统可实现值班日志自动生成,这不仅给值班人员带来方便,也有效解决人工监测不准确、不及时、成本高等问题,对于提升地震应急救援综合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2018, 40(s1):197-20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197
摘要:以福建省简易烈度计数据处理系统为例,介绍福建省简易烈度计台网数据处理的体系流程。引用Zabbix开源监控工具,对当前业务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与自动化处理机制的设计,重点阐述Earthworm数据处理系统与Palert Advance简易烈度计系统各进程监控的配置,实现台网系统智能监控与自动化处理,有效保障台网业务系统连续性运行。
2018, 40(s1):214-21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214
摘要:研究深层承压水控制水位的含义以及山东昌邑区深层承压水的实际开发情况,详细分析控制水位和地面沉降之间的相互印证作用;深层承压水控制水位不仅是控制水位的数据,而且能合理制定水位的波动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应该及时调节水位波动的范围。在制定平原地区控制水位时应详细到每一个区县或者是乡镇,控制单元越小越有利于监测工作,且要做好整体控制工作,并对其及时进行调整。
2018, 40(s1):219-22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219
摘要:
2018, 40(s1):223-227.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223
摘要:
2018, 40(s1):228-232,23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228
摘要:对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2004-2014这10年历年集体会商并上报中国地震局和全国会商会的书面预测意见做一回顾总结(重点是7级和7级以上地震),以作为今后预测工作的参考。
2018, 40(s1):233-23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233
摘要:对1994-2008年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挂靠兰州地震研究所14年中他的重点预测工作进行总结。
2018, 40(s1):236-23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236
摘要:阐述了2007年用异年倍九法与磁暴二倍法结合后对两次地震试报的分析与实践过程,用实践震例再次证明了二者结合的方法对短临地震预报有着实用价值,但还有待在今后不断地深化研究。
2018, 40(s1):239-24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239
摘要:
2018, 40(s1):251-25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8.Supp.251
摘要: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