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7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地震工程
    • 地震作用下垃圾填埋场三维失稳破坏分析

      2015, 37(2):285-289,303. DOI: 10.3969/j.issn.1000-04724.2015.02.0285

      摘要 (1442) PDF 3.54 M (1299) 收藏

      摘要:在垃圾填埋场的设计和扩建阶段,二维动力稳定性分析不一定能够合理反映填埋场的稳定现状。采用三维稳定分析方法,考虑地震作用下填埋场不同高宽比、水平和竖向地震系数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宽比和水平地震系数对于填埋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将三维动力稳定分析结果与二维分析做比较。该方法对于填埋场的抗震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钢框架结构的地震损伤研究

      2015, 37(2):290-297.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290

      摘要 (1499) PDF 1.40 M (1619) 收藏

      摘要:基于预定损伤法对钢框架构件主要设计参数进行损伤敏感度分析,研究主要设计参数与钢框架结构梁、柱损伤的关系;揭示钢框架结构梁、柱的损伤及梁、柱线刚度比、结构高宽比、柱轴压比、锈蚀率对楼层损伤的影响规律;获得楼层的损伤与整体结构损伤的关系,最终建立钢框架结构的损伤演化模型。研究成果可为建立地震激励下钢框架结构的损伤模型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 液化侧扩流场地桥梁群桩效应分析

      2015, 37(2):298-303.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298

      摘要 (1331) PDF 2.77 M (1159) 收藏

      摘要:基于u-p有限元公式模拟饱和砂土中水和土颗粒完全耦合效应,建立液化侧向流场地群桩动力反应分析的三维数值模型。模型中,砂土采用多屈服面弹塑性本构模型模拟、黏土采用多屈服面运动塑性模型模拟,群桩在计算过程中保持线弹性状态;采用20节点的六面体单元和考虑孔压效应的20-8节点分别划分黏土层和饱和砂层;选用剪切梁边界处理计算域的人工边界,模拟地震过程中土层的剪切效应;应用瑞利阻尼考虑体系的阻尼效应。随后对比分析2×2群桩中各单桩的地震反应规律,结果表明,各单桩的弯矩、位移时程规律基本一致,峰值弯矩及峰值位移出现时刻滞后于输入加速度峰值时刻,上坡向桩的弯矩和位移峰值大于下坡向的桩的反应值。接着通过改变桩间距研究群桩效应,随着桩间距增加,群桩中各单桩的弯矩最大值均出现在土层分界处,且各单桩的弯矩、桩顶位移逐渐增大。最后给出液化侧向流场地群桩效应的基本原因,得出该类场地群桩抗震设计的基本认识。

    • 输电塔-线体系简化模型地震作用下的连续性倒塌分析

      2015, 37(2):304-30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04

      摘要 (1881) PDF 3.94 M (1864) 收藏

      摘要:采用输电塔-线体系的简化模型,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某输电塔进行地震作用下的连续性倒塌分析,研究输电塔的薄弱部位和倒塌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简化模型得到的输电塔薄弱环节和连续性倒塌过程与采用三塔四线模型得到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简化模型可用于输电塔-线体系的连续性倒塌分析。

    • 高速铁路桥梁-桥墩-桩基础-地基耦合系统的地震反应

      2015, 37(2):310-316,323.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10

      摘要 (1538) PDF 3.53 M (2554) 收藏

      摘要:高速铁路中的桥梁常采用灌注桩基础以控制沉降,地震作用是桩基础的设计工况之一。建立桥梁-桥墩-桩基础-地基为一体的耦合系统非线性三维数值分析模型,以典型地震波为输入,考虑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共同工作、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材料非线性和土层对桩的侧阻及端阻作用,开展三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有限元计算,并对地基主要土层压缩模量、桩体材料弹性模量、桩径和桩长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现行的桩基础设计方案能有效控制地震荷载作用下桥梁的变形;地震过程中的不同时刻,桩侧阻发挥程度不同且不可忽略,以单纯的梁单元模拟桩的动力学行为的适用性值得商榷;桩长和地基主要土层压缩模量对桥梁地震反应影响最大,桩体材料弹性模量的影响次之,桩径的影响最小。

    • 地震动对锚索桩的响应特性研究

      2015, 37(2):317-323.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17

      摘要 (1347) PDF 4.17 M (1175) 收藏

      摘要:汶川地震震害调查表明使用预应力锚索的桩板墙变形协调性好,抗震性能高,但目前在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方面仍比较落后。鉴于此,利用FLAC3D对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包括桩身土压力分布、桩身变位及锚索内锚段应力的动力响应特性等,并通过改变地震动参数进行多种工况的分析,系统研究地震动参数对桩-土-锚动力耦合相互作用规律的影响。研究成果可加强对预应力锚索桩板墙抗震表现的认识,也为深化抗震机理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 高面板坝地震动三维非一致输入的波函数组合法

      2015, 37(2):324-328,34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24

      摘要 (1253) PDF 2.38 M (1385) 收藏

      摘要:提出三维问题的波函数组合法求解不规则河谷的散射问题,应用到高面板坝动力有限元计算的地震动输入中,可以满足非一致输入的要求,并回避人工边界对外行波的反射问题。重点介绍三维问题的波函数组合法的理论推导和程序的算例验证,并给出将该方法应用到高面板坝地震动输入的基本步骤。

    • 饱和砂土中箱型隧道的地震反应分析

      2015, 37(2):329-33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29

      摘要 (1381) PDF 1.84 M (1247) 收藏

      摘要:饱和砂土地基在地震作用下存在液化的潜在危险,液化引起的地基失效可能会导致地下结构的严重震害。以Opensees作为计算平台,对饱和砂土中带中柱箱型隧道的地震反应进行输入不同幅值地震动时的动力数值计算,研究场地和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及其频谱特性、场地的永久变形、隧道的震后位移以及隧道的内力分布。计算结果表明,饱和砂土中箱型隧道的地震附加内力仍受周围土体的相对位移控制,此外在震后隧道可能会产生侧移和上浮的永久位移,并且可能存在残余内力。

    • 深厚库底回填料上面板堆石坝动力反应分析

      2015, 37(2):336-34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36

      摘要 (1445) PDF 1.28 M (1352) 收藏

      摘要:深厚库底回填料是影响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深入研究深厚库底回填料对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的影响,基于某拟建抽水蓄能电站,采用三维动力有限元分析系统研究其上库面板坝的地震反应,主要包括坝体加速度、面板动力响应、接缝变位情况以及库底防渗土工膜的动应变等。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库底回填料的存在,坝体加速度放大效应被明显削弱;面板周边以受拉为主,中部大部分区域受压;垂直缝呈现出周边张开、中间闭合的趋势;土工膜的顺河向和坝轴向的动拉应变皆小于屈服应变,最大应变出现在库底材料分界处,为提高坝体渗透安全性,建议对主堆石区与连接板相接处的回填料进行适当范围换填的处理措施。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空沟、碎石填充沟和排桩隔振效果试验研究

      2015, 37(2):342-34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42

      摘要 (1245) PDF 3.84 M (999) 收藏

      摘要:高速铁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迅速发展深入城市内部人群密集地区,对环境产生的振动影响不容忽视。空沟、碎石填充沟和排桩是三种常用的轨道交通隔振措施。通过大比例尺试验,采用加速度作为振动的评价指标,分别研究空沟、碎石填充沟和排桩的隔振效果。各组试验除隔振措施外其他条件均完全相同,使不同隔振措施的隔振效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通过比较三种隔振措施与无隔振措施下影响区的加速度衰减率,评价其隔振效果,同时通过三种隔振措施下距离振源不同位置处的加速度比较其隔振效果。研究成果可为轨道交通隔振措施及方案的选取提供依据。

    • 深厚覆盖层上心墙堆石坝强震动力响应分析

      2015, 37(2):349-35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49

      摘要 (1547) PDF 1.37 M (1401) 收藏

      摘要:土石坝由于施工便捷、取材方便,是目前我国西部比较常见的一种坝型。但西部地区地震活动频繁且烈度较高,特别是一些土石坝坝基下存在深厚覆盖层,对土石坝的地震动力响应有重要影响。采用黏弹性模型-等效线性化方法对国内某拟建土石坝进行三维动力响应分析。考虑到实际土石坝坝体是不完全排水的,将根据经验公式得到的残余体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转化为残余孔压,另一部分为产生的残余变形。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在坝基深厚覆盖层影响下坝体残余变形、加速度响应、残余孔压等动力反应的特征和分布规律。计算结果符合一般规律,说明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含深厚覆盖层心墙堆石坝的静动力分析。

    • 地下管线三向地震动一致激励与非一致激励数值分析

      2015, 37(2):355-36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55

      摘要 (1289) PDF 2.27 M (1301) 收藏

      摘要:基于某工业地下管道建立有限元模型,考虑管土相互作用和行波效应,综合分析在三向地震动一致激励与非一致激励下的管道动力响应结果,并且简单分析部分相关因素对管道动力响应结果的影响。结论如下:对于地下管道来说,非一致激励与一致激励作用下的位移响应曲线在峰值和形状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为:非一致作用水平向位移远大于一致作用,而竖直向位移稍大于一致作用;对于应力响应,不管一致还是非一致激励,同一截面各处的应力响应有明显不同,并且总体来说非一致作用下较大;位于管道走向变化段、土层变化处和管道弯曲段的截面的位移响应峰值和应力响应一般会产生突变,说明这些因素对管道的动力响应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 砂土液化引起大位移对地下管道影响的非线性分析

      2015, 37(2):362-36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62

      摘要 (1328) PDF 2.10 M (1430) 收藏

      摘要:地下管线是生命线工程的主要部分,已经成为现代工农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的大动脉。已有震害调查表明,饱和砂土液化引起的地基大变形(侧向变形和沉降)是导致强震区生命线工程震害的主要原因。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差分分析方法来研究砂土液化引起的大位移对地下管道的破坏特征,分析砂土液化的斜坡变形特征、孔隙水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砂土液化引起的大位移对地下管道有破坏作用, 导致管道变形规律与其斜坡的位移规律相同,地下管线的变形随着振动频率和幅值的增加其非线性增大。

    • 水库输水隧洞施工爆破振动对大坝安全影响监测及分析

      2015, 37(2):367-37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67

      摘要 (1823) PDF 1.66 M (1716) 收藏

      摘要:阐述柏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坝输水隧洞施工爆破振动对大坝安全影响。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部位,采用原位质点振动速度测试的方法对整个施工期间爆破振动对大坝安全影响进行全过程监测与分析。对实测结果分析表明,爆破振动对大坝安全未产生明显的危害。监测成果可为工程爆破振动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在西安地铁中减振效果分析

      2015, 37(2):372-37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72

      摘要 (1795) PDF 3.57 M (1714) 收藏

      摘要:西安地铁二号线绕行通过西安钟楼,为降低地铁长期运营对钟楼的振动影响,在钟楼段采用钢弹簧浮置板道床进行减振。主要以地铁二号线运行影响下对钟楼的振动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对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段和普通道床段的振动实测值比较与分析,得出隧道内减振段和普通段的振动差异,以此评价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在地铁应用中的减振效果。

    • 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的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

      2015, 37(2):377-38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77

      摘要 (1513) PDF 3.74 M (1684) 收藏

      摘要:利用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研发出一种基于半主动控制的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介绍其构造和工作原理。建立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的ABAQUS有限元模型,得出阻尼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滞回曲线,并进行其滞回性能试验,用试验值验证阻尼器有限元模型的相似性,两者得到的阻尼器摩擦力变化趋势相近;采用ANSYS建立安装有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的输变电塔模型,利用MATLAB计算输变电塔模型各层的加速度响应,验证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在实际结构中的摩擦耗能性能,为其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地基基础与土动力学
    • 上游型尾矿坝液化前后渗流场与孔压分布数值模拟

      2015, 37(2):383-38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83

      摘要 (1282) PDF 2.60 M (1305) 收藏

      摘要:针对地震(或静力)液化作用对尾矿坝渗流场和孔压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基于多孔介质渗流理论,考虑到尾矿坝渗流特性,编写分析程序SAFTD。根据程序假设的初始浸润面,通过调整浸润面处网格迭代求解最终浸润面的位置,选取一个经典算例验证程序的可靠性。针对典型的上游法尾矿库,采用SAFTD程序分析液化前后尾矿坝的渗流场与孔压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液化后尾矿坝的浸润面中间部分发生明显抬升,而在入渗点处和出渗点附近变化不大;液化后尾矿坝的孔压明显增加,坝体内部孔压增大约18%~280%,最大的孔压增量发生在初期坝的右下部,数值模拟结果与Ishihara对Mochikoshi 2号坝的分析结果相似。

    • 含砾量对饱和砂砾土液化特性的影响

      2015, 37(2):390-396,40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90

      摘要 (1254) PDF 3.21 M (1104) 收藏

      摘要:利用GDS循环三轴仪进行一系列饱和砂砾土不排水动三轴液化试验,研究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液化特性,分析含砾量对饱和砂砾土动强度和动孔压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含砾量对砂砾土液化性能影响较大,随着含砾量的增加砂砾土抗液化强度呈单调增加趋势;随循环周次的增加孔隙水压力不断升高,增长速率与所施加的循环应力幅值有关,同一固结压力下,振次比相同时循环动应力幅值越大动孔压比越大;破坏振次对动孔压增长模式存在影响,破坏振次较小时砂砾土动孔压增长模式呈双曲线型发展,破坏振次较大时砂砾土的动孔压增长模式可用反正弦函数来表示,且含砾量越大循环荷载引起的孔隙水压力越高;含砾量对砂砾土液化特性的影响可从砂砾土的微细观结构特征得到阐释,并借助其粒间状态参量进行分析。

    • 地震液化区桥台滑坡数值模拟

      2015, 37(2):397-40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397

      摘要 (1269) PDF 2.71 M (1027) 收藏

      摘要:桥台在桥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桥台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桥梁的抗震性能。在国内外大量震害中发现大量由桥台破坏引起的桥梁损坏,而且这些破坏常常伴随着由于液化引起的地面大变形。为研究液化场地中桥台滑坡机理,采用完全耦合的有效应力分析方法,利用修正的 Paster-Zienkiewicz Mark-Ⅲ模型来模拟砂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液化特性。研究台顶梁重和液化层位置对桥台位移的影响,并分析夯实作用对砂土液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得出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而且简单的夯实不能降低砂土液化的风险。

    • 人工岛余震再液化数值模拟研究

      2015, 37(2):403-40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1.0403

      摘要 (1316) PDF 2.19 M (1259) 收藏

      摘要:主震结束后,余震引起的再液化会对土工结构物带来进一步的严重灾害。以人工岛为研究对象,基于FE-FD耦合有限元方法,考虑有无余震、不同余震大小和主余震不同时间间隔因素,探讨对人工岛再液化灾害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主震结束后,随着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人工岛砂土层液化区域逐渐减小,余震发生时液化区域又开始扩展,甚至可能大于主震结束时的液化区域面积,且其灾害程度比无余震发生时的要大得多;随着主、余震的时间间隔增加,间隔期的土层固结排水很大程度地提高人工岛的抗再液化能力,当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完后,在相同余震等级情况下很难再次达到完全液化;随着余震峰值加速度的增加,人工岛的沉降量和水平侧移量都随之增加,再次液化时间点会向前提前数秒,主震结束后,随着土层的固结排水,人工岛的沉降会继续增加,甚至超过主震引起的沉降量,而水平侧移的产生主要发生在地震液化过程中,在后续的固结排水中几乎不变;余震发生前,如果人工岛的砂土土层仍处于液化状态,则液化层可能会起到隔震作用,减轻余震对岛体造成的灾害。

    • 遮帘式板桩码头地基地震液化破坏机理

      2015, 37(2):410-41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410

      摘要 (1344) PDF 2.04 M (981) 收藏

      摘要:遮帘式板桩码头作为一种新型的板桩结构型式,其抗震性能研究是设计建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FEM-FDM水土耦合计算的平台上引入循环弹塑性本构模型,借助FORTRAN编程软件形成饱和砂土动力液化分析的数值方法,可有效模拟饱和砂土在地震动力作用下的非线性及大变形特性,同时也可模拟砂土液化流动对遮帘桩和前墙的动土压力。研究表明:地震作用下可液化土层超孔隙水压力比增长并发生较大的水平流动变形,对前墙的水平破坏大于竖向破坏;前墙剪力最大值位于海床与前墙交界处;遮帘桩剪力最大值位移与前墙底平行的位置;后拉杆拉力逐渐变大,前拉杆拉力逐渐变小。通过对板桩码头地震液化灾害的分析,可为抗震和抗液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线性波浪加载下海底斜坡失稳机制的数值分析

      2015, 37(2):415-42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415

      摘要 (2018) PDF 3.90 M (2089) 收藏

      摘要: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中的荷载模块,添加一阶波浪力载荷模式,并结合强度折减技术,实现波浪力作用下海底斜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的弹塑性有限元数值分析。引入典型算例,利用先前提出的波浪荷载下海底斜坡稳定性的极限分析上限方法开展数值解的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地变动参数比较分析,探讨不同波长、波高和水深等波浪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以及波浪力影响下海底斜坡潜在滑动面的变化规律,获得波浪荷载下海底斜坡失稳滑动机制的初步认识。

    • 含泥化夹层反倾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的大型振动台试验

      2015, 37(2):422-427.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1.0422

      摘要 (1286) PDF 3.71 M (1492) 收藏

      摘要:针对含泥化夹层反倾岩质边坡制作相似比为1:30的试验模型进行大型振动台试验, 研究泥化夹层饱水前和饱水状态下边坡的加速度和位移响应规律, 探讨边坡的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泥化夹层饱水后坡面水平向加速度放大系数小于饱水前;泥化夹层饱水前和饱水后随着相对高度的增加, 坡面水平向加速度放大系数呈现非线性增加的趋势, 其整体上大于坡体内部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坡面位移从下至上在泥化夹层饱水前, 呈现出非线性增长特性;饱水后位移呈先增大后减小, 临近坡肩处坡面最大, 坡面呈现鼓出形态。泥化夹层饱水前, 在幅值为0.3 g的地震波作用下坡体仅出现坡肩局部掉块;饱水后, 输入地震动幅值≥0.4 g时, 坡体先出现坡肩的局部掉块, 随后坡体沿中上部的饱和泥化夹层滑动剪出, 与此同时, 坡体中上部出现纵向裂隙并与水平裂隙贯通, 坡顶被震碎。

    • 地震与水压力耦合作用下岩质边坡倾覆解析方法

      2015, 37(2):428-433,43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428

      摘要 (1187) PDF 3.76 M (1520) 收藏

      摘要:以往对平面破坏模式的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关注潜在滑坡体在自重、坡体内静水压力和地震荷载耦合作用下沿破坏面的抗滑稳定性,并未涉及各类外荷载作用线不通过潜在滑体重心而引起的绕坡趾倾覆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地震与张裂缝水压耦合作用下的岩质边坡倾覆稳定性解析方法,基于力矩平衡原理推导出岩质边坡抗倾覆稳定性系数的一般表达式;通过深入的变动参数比较研究,探讨张裂缝水压和地震荷载对抗倾覆安全系数的影响,认为水压是控制岩质边坡倾覆破坏的决定性因素,而地震荷载处于次要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或减小抗倾覆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参数组合下的岩质边坡抗倾覆稳定图,为工程技术人员快速评估饱水岩质边坡地震倾覆稳定性提供直接依据。

    • 基于非线性剪切梁方法的堤防液化判别分析研究

      2015, 37(2):434-43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434

      摘要 (1458) PDF 2.01 M (1255) 收藏

      摘要:很多河流的堤防工程修建在人口密集地区,失事后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尤其是细粒土填筑而成的堤防,在地震作用下存在液化破坏的可能。采用合理方法对堤防进行液化判别,确定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十分必要。针对某实际堤防工程,进行五种拟用筑堤土料动力特性试验研究,并基于试验成果,采用能够考虑地基-堤身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剪切梁方法,对堤防的液化可能性进行判别。研究表明:提出的非线性剪切梁方法能够考虑地基和堤身间的相互作用,且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土体的相对密度、空隙比和颗粒粒径大小及其他粒分布特性对其抗地震液化能力影响较大;在设定运行工况下,Ⅷ度地震时除拟选粉质壤土外,其他四种土筑堤均有发生液化的可能,选用粉质壤土筑堤较合适。

    • 包括震后固结沉降在内的多层结构物基础抗震性分析

      2015, 37(2):439-44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439

      摘要 (1341) PDF 6.17 M (1725) 收藏

      摘要:以一多层框架结构停车场的地基基础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将来可能发生大地震中的动力特性。除地基可能出现的液化,还包括地震中的瞬时沉降及地震后地基长期固结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采用水土耦合2维有限元分析法,对研究领域的地基基础及上部结构进行整体建模。计算中采用的地震波为一三连动人工地震波,最大加速度为182 gal,主震持续150 s。为比较不同的基础形式对地基液化和沉降的影响,对采用长桩和密集型短柱两种基础形式做分析比较。有限元计算中,采用能反映其地层土交变移动特性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来描述土的动力学特性,桩基础和上部框架结构采用梁单元模型,密集型短柱基础采用弹性单元模型。结果表明,除地震中地基的液化,震后随着超孔隙水压的消散,地基基础长期不均匀沉降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 插桩过程对临近平台桩基础的影响研究

      2015, 37(2):446-452,45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446

      摘要 (1244) PDF 3.79 M (1249) 收藏

      摘要:由于大型自升式钻井船的插桩位置通常距离海上钻井与采油平台较近,桩靴的插入过程可能会对临近平台的桩基础承载力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运用球孔扩张理论推导挤土效应产生的水平附加应力大小及其范围;提出一种近似考虑动力挤土效应的拟静力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桩靴下沉到不同深度处时的桩基承载力、桩身应力和最大水平位移,并与静力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桩靴插入过程对周围土体产生巨大的挤压和扰动作用,使得桩基承载力降低,桩身应力变大,最大水平位移增加;与静力法计算数值相比,由挤土效应导致的单桩承载力下降6%~8%,桩身应力增大30%~80%,桩身最大变形量增长1倍。

    • 基于动力BNWF法的冻土-桩相互作用模型研究

      2015, 37(2):453-45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453

      摘要 (1253) PDF 2.22 M (1495) 收藏

      摘要:基于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不同负温冻土环境中单桩动力特性模型试验结果,在已有分析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动力BNWF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冻土-桩基动力相互作用非线性反应分析模型。在该模型中,利用改进的双向无拉力多段屈服弹簧考虑桩侧冻土的水平非线性力学特性,同时兼顾桩侧与冻土间的竖向非线性摩擦效应、桩尖土的挤压与分离作用以及远场土体阻尼对桩基动力特性的影响。其中桩侧水平多段屈服弹簧参数根据冻土非线性p-y关系获得,该关系曲线以三次函数曲线段及常值函数段共同模拟,并由室内冻土压缩试验结果确定。最后基于改进的动力BNWF模型,提取动位移荷载作用下该桩顶力-位移滞回曲线及桩身不同埋深处的弯矩动响应数值分析结果,并与相应的模型试验结果对比,二者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改进模型在分析冻土-桩动力相互作用时有较好的适用性。

    • 桩靴连续贯入过程的动态模拟方法研究

      2015, 37(2):460-46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460

      摘要 (1414) PDF 4.18 M (2217) 收藏

      摘要:采用CEL方法(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分析法)对比研究桩靴下沉速度不同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不同桩靴下沉速度下附近桩基础的响应,研究质量放大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无桩时桩靴贯入速度不同对土体阻力影响较小,土体的破坏形态和剪应力水平略有不同;桩靴贯入速度对桩身水平位移影响较小,桩靴贯入速度越大,桩身最大应力越小;质量放大系数的增加对桩身最大位移的影响较小,但对桩身最大应力有较大影响,因此建议谨慎使用质量放大方法。

    • 变动水压荷载对真空预压加固效果的影响

      2015, 37(2):467-47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467

      摘要 (1205) PDF 1.98 M (1149) 收藏

      摘要:目前成功实施的几项潮差带地区真空预压工程未考虑膜上变动水压荷载的影响,单纯将膜下真空压力作为预压荷载,这明显偏于保守。根据具体工程的加固效果,分析膜上变动水压荷载对真空预压加固效果的影响,并给出在潮差带地区进行真空预压设计时预压荷载的取值方法,研究结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 饱和土体瞬态响应有限元分析

      2015, 37(2):472-47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472

      摘要 (1298) PDF 2.71 M (964) 收藏

      摘要:给出基于Biot 多孔介质理论分析饱和土体在动载荷作用下瞬态响应的有限元公式,数值计算部分采用本文有限元法分别计算一维饱和土柱在两种不同类型动载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解析解进行比较,二者结果十分吻合,从而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 相对密实度对随机波与定次数波作用下土体变形关系的影响

      2015, 37(2):476-480.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476

      摘要 (1365) PDF 1.36 M (1275) 收藏

      摘要:通过砂土的一系列动三轴实验,研究不规则地震荷载作用下与定次数等幅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间的关系,给出砂土相对密实度对二者间关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真实地震荷载下土的变形发展与等幅正弦荷载明显不同,应变发展时程的形态主要受地震动的形态控制;应变比C与砂土相对密度间关系具有规律性,随相对密度增大而降低,若采用以20周作为标准作用次数、0.65倍地震波峰值为等幅荷载代替不规则的地震荷载,修正真实地震应力下的残余变形,其应变比C随砂土密实度的增大而减小。同时,冲击型荷载的应变比C`要远大于振动型荷载。

    • 循环荷载下堆积体残余变形特性

      2015, 37(2):481-48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481

      摘要 (1251) PDF 2.94 M (871) 收藏

      摘要:通过大型动三轴试验研究堆积体在不同应力水平、不同循环荷载幅值下残余应变与振次的关系,同时进行不同初始条件下残余应变的对比。试验发现堆积体在循环荷载下的残余应变与lg(1+N)有较好的线性关系(N≤30),沈珠江经验公式适用于堆积体在循环荷载下累积残余应变的计算。初始条件对堆积体的残余应变有重要影响,饱和不排水条件下残余剪应变最大,饱和排水条件次之,风干排气条件最小。应用沈珠江残余应变公式进行堆积体循环荷载下残余变形计算时应选取与工程实际条件相匹配的参数。

    • 循环荷载作用下广西红黏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2015, 37(2):487-493.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487

      摘要 (1384) PDF 2.04 M (1301) 收藏

      摘要:针对广西上林县原状红黏土开展一系列循环加载动三轴试验,分析天然含水率、围压与固结应力比等对红黏土动力特性,包话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动弹性模量以及阻尼比等的影响来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红黏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广西原状红黏土动应力-动应变关系曲线接近双曲线;由于初始剪应力的影响,达到相同的动应变,在均压固结下所需的动应力比在偏压固结下所需动应力要小;动弹性模量随着动应变的增加而减小,且减小幅度随应变增加逐渐减小,初始应力状态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固结应力比、围压、含水率和振动次数等对阻尼比均有影响,综合反映在阻尼比随动应变增加而减小,阻尼比离散性较大,取值范围在0.05~0.20之间。利用 Konder双曲线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相关参数,可为广西地区原状红黏土动力特性设计和数值计算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参数支持。

    • STC加筋砂水平循环剪切与竖向激振特性试验研究

      2015, 37(2):494-49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1.0494

      摘要 (1347) PDF 1.66 M (1528) 收藏

      摘要: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大量废旧轮胎带来的"黑色污染"问题日益显著。提出一种采用废旧轮胎柱(Scrap tire columns,STC)的加筋土结构,并初步探究其作为基础减隔振材料的可行性。通过室内水平循环剪切试验和竖向激振试验研究STC加筋砂(STCRS)的水平循环剪切和竖向激振特性。结果表明,最大剪应变为1%时STCRS的等效阻尼比未加筋前增加约10%,等效动剪切模量减小20%~25%,水平向减振性能得以提高;STCRS的竖向加速度衰减呈现出速度快、幅值大的特点,竖向减振效果较未加筋砂显著提高。STC加筋砂作为基础减振材料是可行的,且为原形废旧轮胎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 颗粒组成对粉土动强度的影响分析

      2015, 37(2):500-50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00

      摘要 (1344) PDF 1.40 M (1152) 收藏

      摘要:以天津汉沽地区某挡土墙地基粉土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不同颗粒组成的粉土做固结不排水动三轴剪切试验,采用各向等压固结,周围压力等于100 kPa。固结完成后在不排水条件下施加轴向激振力,试验波形为正弦波,振动频率1.0 Hz,试验中以试样在周期剪切时轴向周期应变达到5%作为破坏标准,得出粉土的动强度受颗粒组成的影响。细颗粒含量越大,其动强度越小,黏粒含量为7.2%的粉土循环剪应力比CSR约为20.3%黏粒含量粉土的2倍。粉土的动强度可以用循环剪应力比和破坏振次建立的幂函数关系式较好地拟合。在剪切过程中,粉土的孔隙水压力一直没有达到所施加的围压数值,最终稳定在75%~85%围压之间。同时,试验还得出孔隙水压力的增长模式不能用统一的Seed模型拟合,孔压增长规律的影响因素较多。

    • >论文
    • 孟加拉特大风暴潮与滇缅地区大地震的关联现象

      2015, 37(2):504-504,545.

      摘要 (1139) PDF 1.96 M (1525) 收藏

      摘要:

    • >地基基础与土动力学
    • 双向循环荷载耦合下黄土动模量和动变形特性研究

      2015, 37(2):505-51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05

      摘要 (1297) PDF 1.29 M (1294) 收藏

      摘要:通过在三轴试样的轴向和径向同时施加循环荷载,并以试样45°面上的应力来模拟地震拉压动荷载和剪切动荷载的作用,分析双向循环荷载耦合下黄土的动剪切模量和动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相位差对黄土的动剪切模量有一定影响,其动剪切模量随相位差的增大以φ=180°为转折点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φ=180°时达到最低水平。φ<180°时相位差的增大加速了黄土动剪应变的发展,φ >180°时黄土的动剪切变形的发展速度随相位差的增大而减缓。同时径向动荷载幅值的增大明显降低黄土的初始动剪切模量。通过计算转化,分析拉压动荷载和剪切动荷载变化对黄土动剪切变形发展的影响规律,发现拉压动荷载的施加能加快黄土动剪切变形的发展,而当拉压和剪切动荷载同时变化时,剪切动荷载变化对黄土动剪切变形发展的影响更明显,作用更显著。

    • >地震科学技术研究
    • 重庆三江口水库诱发地震分析研究

      2015, 37(2):512-517.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12

      摘要 (1346) PDF 2.35 M (923)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三江口水库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资料,对该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构造类比法分析表明:蓄水后发生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较小,但有可能发生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概率预测法分析表明:库首段(新滩子—狮狸弯)发震概率较小,仅为0.02;库中段(狮狸弯—牛鼻子)岩溶不太发育,诱震可能性较小,不发震的概率为0.96;库尾段(牛鼻子—峡马口)有可能诱发微震,发震(M<3.0)概率为0.10。

    • 宁夏地区小震重定位

      2015, 37(2):518-52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18

      摘要 (1394) PDF 6.33 M (1132) 收藏

      摘要:应用双差地震定位法与遗传算法进行定位计算,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其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根据宁夏地区数据资料的实际情况,采用遗传算法收集整理1991年以来该区地震震相记录资料,获得至少具有3个S-P台站以上记录的地震事件共4 688个,重新定位结果基本勾画出地震在块体边界的空间展布特征;地震深度主要位于5~25 km的上、中和下地壳中上部,基本反映陆陆板块的活动边界形态。

    • 四川、甘肃地区VS30经验估计研究

      2015, 37(2):525-533.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25

      摘要 (1439) PDF 2.21 M (1250) 收藏

      摘要: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对于工程场地条件的判断依据主要是地表以下20 m深度范围内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简称VS20。相比之下,国外应用较广的是地表以下30 m深度范围内的等效剪切波速,简称VS30。这种差别导致国内科研工作者在应用国外的地震工程、工程抗震模型时经常遇到对场地条件描述不准确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根据147个四川、甘肃地区国家强震动台站20 m左右深度的钻孔剪切波速数据,利用延拓方法、场地分类统计方法以及基于地形特征的VS30估计方法研究各台站VS30VS20的经验关系,对比发现基于速度梯度延拓的结果最为可取。参考国际上通用的Geomatrix Classification场地分类标准,最终得到四川、甘肃地区各类场地的平均VS30,此结果可以为缺乏钻孔数据的工程场地的VS30估计提供参考。

    • 岩溶场地地表地震动特性研究

      2015, 37(2):534-540.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34

      摘要 (1318) PDF 3.98 M (1145) 收藏

      摘要:对典型岩溶场地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并与非岩溶场地土层的地震反应进行对比,研究岩溶场地地表地震动的基本特性,为岩溶区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提供参考。实例研究表明:与非岩溶场地的土层地震反应相比,岩溶场地土层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较强,地表地震动的频率偏高;当岩溶场地中发育有土洞时,地表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不含土洞的岩溶场地要大。

    • 高温后灰岩单轴压缩的分形特征研究

      2015, 37(2):541-54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41

      摘要 (1449) PDF 3.79 M (1031) 收藏

      摘要:温度是影响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对不同温度作用后灰岩单轴压缩的碎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灰岩的块度分布是个分形,分形维数D是反映高温后灰岩破碎程度恰当的特征统计量,同时D表现出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获得温度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主要与组成岩石矿物性质和内部微观结构有关,而不同温度的作用会影响岩石矿物组成成分和岩石的晶格结构,在灰岩的扫描电镜结果对比中已发现微观形貌特征的差异,这可从内在机制方面解释不同温度下灰岩分维值变化特征。

    • 2013年山东莱州M4.6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初探

      2015, 37(2):546-55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46

      摘要 (1464) PDF 3.78 M (1084) 收藏

      摘要: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山东莱州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通过CAP方法反演M4.6地震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莱州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确定位震中位置主要位于柞村—仙夼断裂的NW方向,深度剖面显示从SE方向到NW方向断层深度呈由浅逐渐变深的趋势,这均与柞村—仙夼断裂位置、走向、倾向特征较为吻合;M4.6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与柞村—仙夼断裂走向、倾角较为接近。综合精确定位震中位置、剖面深度分布特征、M4.6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宏观调查烈度分布等结果与柞村-仙夼断裂产状之间的关系,初步推测柞村—仙夼断裂可能为莱州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

    • >“云南漾濞6.4级地震与青海玛多7.4级地震”相关研究
    • 含方形凹陷半无限非均匀介质波动问题FDM模拟

      2015, 37(2):553-55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53

      摘要 (1339) PDF 2.12 M (1285) 收藏

      摘要:采用规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二维平面弹性波动方程进行差分离散,得到相应的弹性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方程,再将弹性波动方程的差分格式与吸收边界、自由边界的离散形式结合形成弹性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方程解决问题的主体,将其应用于含方形凹陷半无限非均匀介质的模型中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此离散化模型中不同时刻不同节点的位移值。针对具体算例,运用上述方法结合科学计算软件MATLAB和结果后处理软件DIFEM ISOLINE PLOTER得到不同时刻的水平方向位移等值线图与接收器测量点处的合成位移记录,讨论非均匀介质、吸收边界、方形凹陷等对波动特性的影响。

    • 两种不同势函数下半空间饱和多孔介质中Rayleigh波求解比较

      2015, 37(2):559-56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59

      摘要 (1259) PDF 1.15 M (1348) 收藏

      摘要:分别对"考虑两种压缩波和幅值比例系数"和"考虑一种压缩波(P1或P2波)但不考虑幅值比例系数"两种不同势函数下的半空间饱和多孔介质中Rayleigh波求解进行详细推导,理论分析表明"考虑两种压缩波和幅值比例系数"下Rayleigh波求解推导更为严密,与饱和多孔介质中存在两种压缩波的事实相一致。在研究半空间饱和多孔介质中Rayleigh波时应采用"考虑两种压缩波和幅值比例系数"的势函数。

    • 中硬场地下两种土层地震反应方法与精确解的对比

      2015, 37(2):565-570,58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65

      摘要 (1185) PDF 4.48 M (1495) 收藏

      摘要:基于谐波入射下的波动理论频域精确解,导出线性时域精确解,并在Matlab环境中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选取8个简化的中硬场地剖面,用LSSRLI-1、精确解和SHAKE2000三种方法计算各场地在不同输入条件下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程序计算所得地表反应谱和土体剪应变分布与SHAKE2000结果一致;LSSRLI-1方法得到的地表反应谱与前二者结果一致;LSSRLI-1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得到的土体剪应变分布与另外二者结果存在较大偏差,该偏差对地表反应谱有着不可忽略甚至非常显著的影响。

    • 变电站电气设备分级抗震设防原则研究

      2015, 37(2):571-57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71

      摘要 (1634) PDF 1.66 M (2027) 收藏

      摘要:目前我国对电气设备抗震级别的规定低于国际上其他标准的要求,并且设防标准的确定考虑设防烈度、场地条件、设计地震分组等多种组合条件,不利于方便快捷地判断设备的抗震级别。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规范中对电气设备抗震设防级别的规定,分析电气设备进行分级抗震设防的优势,建议对我国的电气设备进行分级抗震设防。采用典型电气设备抗震可靠度指标作为参数,对建议的电气设备的抗震设防等级进行划分,提出高、中、低三等级原则。

    • MPA方法在不同高度桥墩地震响应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

      2015, 37(2):577-58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77

      摘要 (1265) PDF 5.63 M (1871) 收藏

      摘要:桥梁通常是线路中的控制工程,其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梁桥重要组成部分的桥墩,往往是地震作用下容易受到损伤的构件。结合西部山区梁桥的典型桥墩结构形式,基于纤维模型的有限元方法建立桥墩的非线性数值分析模型。采用MPA方法对不同高度桥墩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以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为基准研究MPA方法的适用性。计算表明MPA方法在分析高阶模态参与程度较高的高墩构件时适用性较差。

    • 高烈度区重力式挡墙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2015, 37(2):585-593,61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85

      摘要 (1336) PDF 6.97 M (1375) 收藏

      摘要:介绍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核心理念,以支挡结构震害调查分析为背景,阐述开展高烈度区重力式挡墙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研究的必要性;构建重力式挡墙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框架,归类分析现行规范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依据支挡结构震害调查及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提出位移指数可作为衡量挡墙抗震性能的量化指标,确定重力式挡墙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性能准则及流程;经对比计算基于性能与规范抗震设计的挡墙算例,显示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优越性,为高烈度区重力式挡墙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工程应用提出建议。

    • 地震波数值模拟的褶积微分算子法与伪谱法的对比分析

      2015, 37(2):594-600.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594

      摘要 (1176) PDF 2.32 M (2130) 收藏

      摘要:将基于Forsyte广义正交多项式的褶积微分算子法运用于复杂非均匀介质地震波场模拟中,并将计算结果与伪谱法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二者的计算时间对比发现:在同样的计算条件下,褶积微分算子法的采样时间始终小于伪谱法,这是其进行地震波数值模拟的一个明显优势。通过波场快照的对比,褶积微分算子法的模拟结果与伪谱法数值模拟结果的频散效应相当,可为地震波场的值计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 >测试技术研究与实践
    • 利用Lg波谱特征估计地下核爆炸装置的埋深

      2015, 37(2):601-60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601

      摘要 (1216) PDF 1.68 M (1290) 收藏

      摘要:Lg波同时携带地球介质结构信息和爆炸源引起的二次源信息,是研究地下爆炸震源机制及检测、识别手段的重要震相。基于对某一区域介质结构的了解,将实测Lg波谱特征形态与理论波谱形态进行比对,利用Lg波频谱曲线的低谷点随震源深度"左移"的特征,作为辅助识别手段估计地下核爆炸装置的埋深。研究结果对深入地理解地下核爆炸震源机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微动测试技术在古建筑拱桥结构检测中的应用

      2015, 37(2):606-61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606

      摘要 (1194) PDF 4.63 M (1802) 收藏

      摘要:在古桥梁建筑结构保护中,无损高精度检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为识别古桥梁拱桥的结构损伤问题,以上海青浦迎祥桥为研究对象,采用全站仪对桥梁结构的变形进行观测及分析,评价桥梁的变形及受力状态;采用微动测试技术,获取结构的损伤动力特性参数,包括固有频率及振动模态。通过分析现有桥梁的模态分布,观测振动模态的突变位置确定结构损伤位置,比较结构的变形特性,对结构的损伤程度进行评价。

    • 均匀黏弹性地基中现浇X形桩低应变动测响应数值模拟

      2015, 37(2):612-61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612

      摘要 (1154) PDF 3.43 M (1139) 收藏

      摘要:建立现浇X形桩(XCC桩)桩-土体系三维有限元模型,对XCC桩低应变检测动力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完整桩和缺陷桩的桩顶速度响应结果,并分析完整桩及缺陷XCC桩桩顶速度响应特性及规律。计算结果表明:XCC桩低应变瞬态动测时桩顶速度响应存在明显的三维效应,桩心(激振点)附近点的入射波峰值较大,且到达时间较早;距离桩心越远点的入射波峰到达时间越滞后,入射波峰值从桩心到尖角边界先减小后增大。桩顶距桩心距离相同的环向上各点的入射波和反射波区别不大,而各点所受的高频干扰情况并不相同。变模量桩的入射波和完整桩相同,反射波峰值较完整桩小,反射波峰对应时间较完整桩滞后。局部缺陷桩桩顶距桩心距离相同环向各点的第一个缺陷反射波有微小差别,而第二个缺陷反射波有较大差别。

    • >监测与勘探应用
    • 测震台站综合防雷系统建设及效能评价

      2015, 37(2):619-622,62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619

      摘要 (1192) PDF 2.72 M (1035) 收藏

      摘要:介绍雷害对测震台站的危害方式,总结测震台站的综合防雷基本措施,包括地网改造、配电防雷、信号与通信防雷、布线规划与整理,创新地提出特定条件下安装退耦器以提高防雷效果。通过对比计算台基噪声与观测系统标定结果,研究综合防雷系统接入测震台站观测系统后对数据质量的影响,以进行防雷效能评价。

    • 分段回归在剔除精河、库尔勒水平摆气象因素影响的探索

      2015, 37(2):623-62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623

      摘要 (1197) PDF 1.92 M (1354) 收藏

      摘要:以精河、库尔勒水平摆观测数据为因变量,以地温、气温、气压为自变量进行分段回归分析,结果如下:(1)地温和气温是影响精河、库尔勒水平摆观测数据年频段信息的主要因素,它们之间具有准线性关系;(2)去掉趋势后,观测数据与地温、气温、气压之间的线性相关性明显增强,说明观测数据的趋势转折变化不是气象因素造成的,可能是观测区域的构造应力变化所致;(3)研究表明分段回归是全样本回归分析方法的一种改进,是降低时间序列数据处理难度的有效方法。

    • 自动优化设计在过渡带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2015, 37(2):629-633,63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629

      摘要 (1362) PDF 3.99 M (1305) 收藏

      摘要:在复杂过渡带三维地震勘探项目中,施工设计包括海陆观测系统设计、从属线束设计、偏点设计等,其优化对于提高地震数据采集效率,保证资料品质,减少空炮、废炮和重炮,实现资料无缝连接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技术人员针对工区特点提前合理设计特殊观测系统,优化炮点布设,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覆盖次数均匀的需要。通过自动优化设计施工方式,可以减少人工误差,使采集结果最大限度地实现设计要求,从而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 重力剖面和激电测深联合勘测在涡河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2015, 37(2):634-63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2.0634

      摘要 (1429) PDF 2.35 M (1673) 收藏

      摘要:为查明涡河断裂的位置、性质等参数,选择重力剖面和激电测深联合勘测方法,对指定区域进行物探勘测工作。结果表明:由密度差异引起的重力异常位置和岩石电阻率、极化率异常位置基本吻合,说明以重力剖面和激电测深为手段的联合勘测是查找断裂的有效方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