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成层半空间出平面自由波场的界面子波算法

      2014, 36(4):765-772.

      摘要 (1419) PDF 482.55 K (1619) 收藏

      摘要:一般工程的地震反应分析中地震波假设为竖直向上入射的体波,场地自由波场可简化为成层半空间模型的一维波动问题,通过数值方法获得出平面自由场。在数值计算方法中以显式有限差分法为代表的时间域方法是当前地震波模拟的主流方法,其精度通常受到计算方法、模型尺寸、网格大小、边界设定等诸多条件的影响,数值算法稳定性还受到许多计算参数的限制。为了改进时域数值方法中存在的这些缺点和不足,本文结合分层均匀介质中的理论地震图合成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时域数值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将计算节点直接设置在波阻抗界面处,各个层内不再设置计算节点,然后根据地震波在波阻抗界面处的反射、透射关系及其在相邻界面之间的传播时间建立计算界面节点振动的数学表达式,据此计算得到各层界面节点的振动,并通过对自由面节点进行适当处理得到成层半空间出平面自由场。界面节点振动可看作为入射波通过波阻抗界面处产生的次一级子波源,本文称之为界面子波,因此把这一计算方法称为界面子波算法。数值算例表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精度和很快的计算效率。理论上还可将这一方法推广至二维波动情形,即地震波倾斜入射条件下成层半空间出平面自由场的计算。

    • 非对称管 土边界的海底悬跨管道涡激振动特性

      2014, 36(4):773-777,789.

      摘要 (1605) PDF 1.68 M (1864) 收藏

      摘要:海底悬跨管道涡激振动问题十分复杂,需考虑流 管-土多场耦合效应。本文将悬跨管线简化为Euler-Bernoulli梁,两端跨肩管-土作用与线弹性弹簧和扭转弹簧近似,采用Van der pol方程描述旋涡脱落的尾迹特性。利用模态正交性对流-耦合控制方程进行解耦,采用龙格-库塔法进行数值求解,重点分析非对称边界对海底管道涡激振动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非对称边界条件对最大响应幅值影响不大;约束条件越强烈,模态激发越难,响应频率越高。

    • 路基地震峰值加速度响应特性振动台试验研究

      2014, 36(4):778-783.

      摘要 (1627) PDF 5.01 M (1406) 收藏

      摘要:在采用拟静力法分析公路路基抗震稳定时,需要考虑路基对地震加速度产生动力放大效果的影响。为了研究该放大效果,针对填方路基在强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设计并完成了1∶20比尺的路基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输入不同类型、幅值、频率的地震波激励,研究地震作用下路基模型边坡地震峰值加速度的放大系数。试验结果表明,路基边坡对输入的水平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而对竖向地震波的放大作用不明显。沿路基高程向上,水平地震波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呈现波动,且坡面的放大系数大于路基内部的放大系数。在不同类型、不同振幅和不同频率的地震波作用下,路基地震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具有明显的差异。试验结果可为确定路基抗震稳定设计的动力荷载提供相应的参考。

    • 小净距隧道扩建爆破动力响应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2014, 36(4):784-789.

      摘要 (1338) PDF 543.80 K (1419) 收藏

      摘要:以国内首次施工的大帽山四车道公路隧道扩建爆破震动控制为研究背景,介绍了爆破数值模拟分析中爆破荷载的计算原理和施加方法。从炸药直接起爆的角度,采用流固耦合多物质单元技术,利用LS-DYNA3D软件建立了扩建隧道爆破荷载作用下邻近运营隧道动力响应的数值计算模型。通过爆腔半径数值模拟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到围岩的合理破坏应变值;对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材料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较硬化弹塑性模型的计算结果偏大;由现场实测数据拟合的经验公式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可为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施工及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 广西岩溶区地震地质灾害及工程场地处理

      2014, 36(4):790-796.

      摘要 (1340) PDF 464.25 K (1364) 收藏

      摘要:地震在广西造成的地质灾害相对严重,这与其特殊的岩溶地质条件密切相关。本文讨论了广西岩溶发育成带性特点,分析总结了主要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介绍了相应的岩溶工程场地处理方法。并结合目前我国岩溶工程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岩溶场地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 海上风机支撑结构动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2014, 36(4):797-803.

      摘要 (1464) PDF 2.87 M (951) 收藏

      摘要:海上风机是一种高柔性海洋结构物,其支撑结构动力响应受风、浪、流等环境因素,风机荷载及基础刚度的影响异常敏感。本文在结构动力特性试验平台上,建立了以基础-塔架-顶部集中质量为一体的风机简化分析模型,并利用新型循环加载装置,在砂土中开展了4组针对风机模型长期动力特性变化规律的试验。主要研究在一定的加载频率下,支撑结构一阶自振频率在不同幅值的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化规律,并从土体力学行为特性及循环荷载下土颗粒运移规律角度对试验现象进行分析。通过该模型试验所获得的结论,并基于一系列的相似性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长期循环荷载下,海上风机支撑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并对今后实际工程中有关基础选型及支撑结构设计上给出了相关建议。

    • 桥梁桩柱式基础低应变法检测适宜性分析及现场试验

      2014, 36(4):804-812.

      摘要 (1530) PDF 2.47 M (1333) 收藏

      摘要:根据圣维南原理分析瞬态激振后,桩柱式基础桩身内应力波特征。认为盖梁顶部激振、基桩顶面和墩柱结合部激振时,应力波在桩身内仍可满足平截面假定。提出桩身内应力波是否为平面波的判别方法,设计并完成2组现场试验。盖梁顶部激振时,应力波同步到达同一桩身横截面侧壁各拾振区,且计算得到的横截面中心处首波波峰与侧壁处首波波峰到达时刻基本一致,满足低应变法中平截面成立的条件。而基桩和墩柱结合部激振试验则表明,在远离系梁的拾振横截面内,应力波才可认为同步到达各拾振区,且计算得到的拾振横截面中心处首波波峰与侧壁处首波波峰到达时刻基本一致。故对于基桩和墩柱结合部激振激振的情形,远离系梁的桩身内平截面假定才可成立。

    • 近地表速度结构对场地强地震动特征的影响

      2014, 36(4):813-819.

      摘要 (1545) PDF 4.75 M (1499) 收藏

      摘要:近地表松散沉积层对地震波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为了揭示近地表速度结构对场地强地震动特征的影响机理,采用横波勘探和地脉动测试方法研究两个地震台站的场地条件,并对比分析场地测试结果与汶川地震记录的频谱特征。正如浅层地震勘探和地脉动数据所揭示的那样, MXT地震台的强震记录中,对应横波图像0.10 s处强反射波的地震动分量(频率5 Hz左右)在该场地占明显优势,而对0.22 s的弱反射界面(对应的基频为2.3 Hz)的反映并不明显,分析认为这一现象归因于地下10~11 m处粉土与卵石层间具有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因而造成地震反射图像上0.10 s附近的强振幅掩盖了0.22 s的反射波组,岷县强震记录频谱也显示为单峰值形态。横波勘探在WUD台获得的地震图像显示分别在0.22 s和0.50 s处有两组比较明显的反射波,其所对应的场地潜在响应频率分别为2.3 Hz和1.0 Hz,WUD台的强震记录频谱的形态也明显受这两个波阻抗界面的影响;通过对比地脉动与地震记录的频谱图,认为场地结构对地震信号与一般地脉动信号的影响是有差别的。研究表明:(1)剪切波的强阻抗界面深度及其平均波速是控制场地频谱主频的主要因素,近地表地层中阻抗强的界面对地震波的改造作用占主导地位;(2)近地表松散覆盖层的波速结构影响着场地地脉动频谱与地震动频谱的谱形变化;(3) 一般情况下,浅部强波阻抗界面对地脉动频谱特征的影响可能大于深部(百米以内),强震作用下深部波阻抗界面会使场地的响应主频向比其脉动基频更低的频段发展。

    • 降低黄土液化势的改性技术分析

      2014, 36(4):820-823.

      摘要 (1417) PDF 1.68 M (1103) 收藏

      摘要:提出针对低黏性粉土等易液化土样采用酸化学改性方法。改性后的低黏性土液化试验曲线表明,在50~80 kPa动应力下孔隙水压力上升很小,应力降低很小。该方法能达到有效降低液化势,提高土体强度的目的。

    • 超深厚覆盖层中深埋细粒土动力变形和强度特性三轴试验研究

      2014, 36(4):824-831.

      摘要 (1370) PDF 2.37 M (1124) 收藏

      摘要:土石坝(超)深厚覆盖层中的深埋细粒土难以完全挖除(换填),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变形特性和强度特性是科研设计人员关注的问题。本文进行某大型土石坝工程超深厚覆盖层地基中的深埋粉砂层土动力特性三轴试验,研究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变形与强度特性,并为大坝—地基系统动力分析和抗震设计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试验土料最大动剪模量和平均有效应力在双对数坐标中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不同围压力条件下的模量衰减(阻尼比增长)曲线可以采用参考剪应变的方式进行归一,可用试验确定特定围压力条件下的模量衰减(阻尼比增长)曲线外延推求任意围压力条件下的相应曲线;试验土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强度特性主要受土体密度、固结条件和围压力条件等控制,当土体处在不等向固结状态时,不同动力破坏标准下确定的土体动强度特性参数差异较大。

    • 武汉地区典型土类动力非线性参数的统计分析

      2014, 36(4):832-837.

      摘要 (1463) PDF 466.59 K (1228) 收藏

      摘要:利用武汉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中共振柱实验获得的1 403组土动力非线性参数数据,统计出武汉地区7种不同土性不同埋深的土类在8个典型应变下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平均值。根据2个工程场地在实验值、统计平均值、规范值输入下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对比分析了3种土动力参数值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对所给出的平均值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规范值相比,统计平均值与实验值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计算结果真实合理,可供武汉地区场地土动力学参数实验数据缺乏时参考使用。

    • 提高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爆破减震缓冲垫

      2014, 36(4):838-842,849.

      摘要 (1320) PDF 4.13 M (1455) 收藏

      摘要:在对岩体高边坡爆破减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便、有效及成本低的降低岩体开挖及边坡爆破震动的缓冲垫装置,不仅可以避免对炮孔半周边岩石产生大量裂缝而且可以避免由于多次爆破震动对边坡岩体产生的累积损伤,使边坡岩体及围岩受到的爆炸冲击荷载低于岩体破坏的门槛值, 大幅度增加岩体边坡稳定性,并提高边坡稳定角度。用爆破实际测震数据说明、工程爆破效果验证,首次用在攀枝花露天铁矿边坡开挖工程中,半孔率可达到95%以上。

    • 饱和地基中地下结构地震反应若干问题研究

      2014, 36(4):843-849.

      摘要 (1364) PDF 1.13 M (1063) 收藏

      摘要:简要综述笔者所在课题组近十年在饱和地基中地下结构抗震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1)饱和两相介质中波动方程及波动特性的探究;(2)动力有限元计算的传输边界研发;(3)饱和地基中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4)饱和地基中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有限元分析;(5)饱和砂土地基中地下结构上浮机理研究等。这些成果以较为深入地研究饱和两相介质波动理论为基础,通过模型试验、数值仿真、机理探究等方法认知饱和地基中地下结构地震反应机理,对于完善饱和地基中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提高抗震安全措施等均具有参考价值。

    • 青藏铁路高温多年冻土区列车行驶路基长期永久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2014, 36(4):850-856.

      摘要 (1338) PDF 1.73 M (1463) 收藏

      摘要:基于动三轴试验建立的冻结、融化状态青藏铁路粉质黏土的累积塑性应变模型,考虑路基土体动应力的作用,二次开发适用于青藏铁路高温极不稳定多年冻土区路基长期永久变形的蠕变法则,并在既有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将其引入,计算列车荷载作用下青藏铁路路基的永久变形。分析结果显示:(1)列车荷载作用下距离路基顶面不同埋深土体的累积动力永久应变随着等效振次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先期的增长速度较快,最终趋于稳定,长期沉降在路基中心处最大,最终在路基距离轨道最远处几乎为零;(2)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加,路基中心永久变形逐渐增大;(3)随着列车轴重的增加,路基中心永久变形逐渐增大,并且随着埋深的增加,列车轴重对路基永久变形的影响逐渐变小;(4)随着冻结深度的增加,路基表面累积塑性变形呈降低趋势;随着融化深度的增加,路基表面累积永久变形增加。

    • 无砟轨道路基列车动载激励及动力响应三维数值模拟

      2014, 36(4):857-867.

      摘要 (1387) PDF 1.58 M (1638) 收藏

      摘要:针对高速铁路列车荷载激励输入特性及无砟轨道路基在动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问题,建立了轨道—路基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确立了单元结构类型、路基本构模型及结构材料参数的选取方法及依据。根据列车荷载分布特点及其激励输入特性,采用2车厢8轮对车辆离散模型,通过Fourier变换获得了相邻车厢两个转向架通过轨道时轨下扣件点的反力时程曲线,在此基础上利用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以运行速度300 km/h,轴重为170 kN的高速列车为例,分别计算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及双块式无砟轨道路基的竖向动应力、竖向动位移及动加速度,揭示上述响应规律与轨道路基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 深厚场地地震响应中阻尼矩阵形式的影响分析

      2014, 36(4):868-873.

      摘要 (3347) PDF 411.56 K (2040) 收藏

      摘要:深厚覆盖土层地震响应时域分析中阻尼矩阵形式的选取十分重要。本文基于滞后阻尼比和振型阻尼比构造了6种不同的比例阻尼矩阵形式,研究其对深覆盖土层地震响应的影响。以上海某一实际深厚覆盖土层为算例,分别以人工合成基岩地震波、汶川地震时上海佘山记录的基岩地震波为输入,得到6种阻尼矩阵形式下不同深度处的土层地震响应,并以频域解为基准解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阻尼矩阵形式对加速度结果的影响程度比位移结果要大,运用同一种阻尼矩阵形式所得结果误差和输入地震波频谱特性有关。地震波自身的频谱特征对阻尼矩阵形式的选取有一定影响,建议综合考虑地震波的频谱特征和场地土层特性来构建合适的阻尼矩阵以获得合理的结果。

    • 坡面角度对岩质边坡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的影响

      2014, 36(4):874-880.

      摘要 (1331) PDF 1.59 M (1511) 收藏

      摘要:基于现场调查、振动台试验及理论计算等结果,由宏观现象定性的分析到理论求解的定量计算,全面、系统地研究坡面角度对岩质高陡边坡的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的影响。现场调查结果表明,边坡的失稳破坏主要发生在45°及以上的斜坡,从宏观现象上间接说明了随着坡面角度的增大,边坡的加速度放大效应会逐渐增强;振动台试验和理论计算结果从半定量和定量的角度揭示随着坡面角度的增大,临空面方向、竖直方向峰值加速度的高程放大效应逐渐增强,而在增强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突然增大的拐点45°和渐趋平缓的拐点50°,即在45°以下加速度放大效应的增长较为缓慢,在45°~50°之间突然增大,在50°以上增长又逐渐变缓,这充分解释了“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45°以上的斜坡”这一汶川地震震害现象。边坡走向方向的峰值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基本上不随坡面角度的增大而变化,其台阶也相对较为平缓。

    • 孔隙水压力对高铁路基动力响应的影响

      2014, 36(4):881-886,891.

      摘要 (1249) PDF 1.68 M (1141) 收藏

      摘要:采用2.5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孔隙水压力对饱和路基地面振动的影响。根据Biot理论建立饱和多孔介质控制方程,采用双重Fourier变换将控制方程转换为频率 波数域表达式。采用2.5维有限元方法建立饱和路基模型,列车荷载在频率 波数域表示,轨道和路堤采用欧拉梁模拟,采用黏滞阻尼吸波边界减小有限元边界反射。分析列车速度、路基孔隙率和渗透系数对地面振动和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车速较低时,由于饱和路基受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地面竖向振幅小于弹性地基;车速较高时,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对地面振动影响较大。列车运行速度较高时,饱和地基的孔隙率和渗透系数对孔隙水压力有较大影响。

    • 天水市水眼寨滑坡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2014, 36(4):887-891.

      摘要 (1278) PDF 980.86 K (1105) 收藏

      摘要:在对天水市水眼寨滑坡进行地质勘察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环境研究滑坡的主要特征,分析地形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滑坡的影响,并利用GeoStudio计算软件,运用多种稳定性评价方法对滑坡静力和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水眼寨滑坡属于黄土—泥岩滑坡,经过多期滑动,滑坡物质和滑坡体具有显著地平面分区性和剖面分层性,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运动是其形成的主要内因,降水和地震是影响其稳定性重要外因。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但未来环境变化会导致该滑坡稳定性降低,在Ⅶ度地震作用影响下该滑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在Ⅶ度强以上地震作用影响下(>0.15 g),该滑坡稳定性大为降低,存在复活的可能性。

    • 土工织物散体桩加固粉土路基机理研究

      2014, 36(4):892-897,918.

      摘要 (1280) PDF 1.35 M (1030) 收藏

      摘要:泗许高速公路地处淮北平原,该地区以粉土或粉细砂为主,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易于液化,公路建设应考虑抗液化措施。本文对土工织物散体桩的抗液化性能、复合地基承载力等进行研究,提出采用土工织物散体桩复合地基加固粉土路基的方法并对其加固机理进行分析。通过有限差分数值计算和现场试验两种方法,从超孔隙水压消散、承载力、桩土应力比、桩身应力等角度分析了土工织物散体桩加固粉土路基的加固机理,并提出土工织物散体桩优化设计的建议。

    • 桥梁在役桩的竖向动力响应特性及损伤识别研究

      2014, 36(4):898-904.

      摘要 (1639) PDF 2.29 M (1291) 收藏

      摘要:基于ANSYS LS-DYNA建立桥梁的墩-承台-桩-土有限元显式动力学模型,模拟桥梁的桩基础在承台上表面施加冲击荷载后完整桩和有断裂缺陷桩的竖向速度响应,分六桩-承台和八桩-承台两种桩基础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所要检测的基桩对应的承台上表面施加冲击力,产生的应力波通过承台到达下方的基桩后沿桩身向下传播,类似于低应变反射波法测桩的原理,应力波在到达桩底桩土交界面或者断裂面等阻抗变化较大处会发生应力波反射,在桩头处的竖向速度响应波形曲线中能识别出反射回的应力波,进而判别桩是完整还是存在断裂损伤;数值计算同时记录承台表面的竖向速度响应,发现承台表面的竖向速度响应波形比桩头处的竖向速度响应波形由于应力波在桩承台界面的多次反射而更加复杂,难以准确判断反射波。

    • 基于CPTU原位测试状态参数的液化判别方法研究

      2014, 36(4):905-910.

      摘要 (1401) PDF 916.82 K (2572) 收藏

      摘要:砂土原位状态的性能一直以来都难以有效获取,而其体积变化特征的评价指标(状态参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利用状态参数(Ψ)来代替相对密实度表征砂土的状态特性是一种新兴的趋势。考虑到砂土状态参数是关于体积变化的评价指标,在砂土地层中,随着围压的增加,砂土剪胀的趋势增加,液化阻力也增加。因此通过状态参数进行砂土液化的判别是可行的。以宿迁—新沂高速公路工程为背景,建立基于孔压静力触探(CPTU)的状态参数、周期阻力比(CRR)和标准贯入击数(N)之间的相关性模型。提出通过砂土的状态参数判别液化的两种新方法。

    • 大跨度多塔斜拉桥随机地震响应分析

      2014, 36(4):911-918.

      摘要 (1317) PDF 1.72 M (1118) 收藏

      摘要:以嘉绍跨江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模对随机地震动作用下大跨度多塔斜拉桥的结构动力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显示,三维一致激励下各跨主梁位移响应规律基本一致,但各塔塔底内力差别较大;各塔塔底内力受该塔塔梁约束条件影响较大;同时各塔间塔梁约束方式对塔底内力存在相互影响。此外分析了行波效应对动力响应的影响,表明不同波速对结构地震响应影响较大,且随视波速变化结构响应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 波浪影响下半无限含水层中隧道渗流场分析

      2014, 36(4):919-923,945.

      摘要 (1421) PDF 1.41 M (1159) 收藏

      摘要:根据线性波浪引起水下土体残余孔压增长理论,采用Laplace变换得到衬砌在受波浪荷载下的外水压力及渗流量,并得到水底带衬砌隧道渗流量和衬砌周边水头解答。计算结果表明:(1)波陡H/L>0.09后衬砌将要承担比静水压力引起的更大的外水压力,土体渗透系数减小波浪对隧道外水压力和渗流量的影响反而逐渐升高,当kL=1×10-7 m/s时,无论是波浪还是静水压力作用下隧道的渗流量都得到有效控制;(2)5~10 s周期的波浪及水深d

    • 锚杆抗滑桩加固边坡工程动力稳定性分析

      2014, 36(4):924-930.

      摘要 (1210) PDF 2.32 M (1123) 收藏

      摘要:锚杆抗滑桩加固边坡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还不多。结合大理西站边坡工程,应用拟静力法、时程分析法以及新近提出的有限元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对锚杆抗滑桩加固边坡进行动力稳定性分析。本文描述不同方法的计算特点和计算过程,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的异同点,分析锚杆抗滑桩的抗震性能与边坡的动力稳定性,以确保工程安全。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 基于ArcGIS的场地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

      2014, 36(4):931-938.

      摘要 (1683) PDF 5.63 M (1253) 收藏

      摘要:场地地震稳定性一直是岩土工程和工程抗震领域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本文提出一套基于ArcGIS评价场地地震稳定性的技术方法,即将ArcGIS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分析处理主要影响场地地震稳定性的因素,最终得出场地地震稳定性区划图。该方法中ArcGIS可将众因素分散的基础数据处理成系统的数字化与可视化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运算和等级自动划分;而层次分析法是数据运算的基础,该方法分别对各个因素内部不同区域的特性和各要素之间对场地地震稳定性影响的权重进行定量分析,以便在ArcGIS中进行叠加运算。以唐山地区为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专题论证,得出该地区的场地地震稳定性的等级区划图,划分的区域与地震灾害专家对唐山大地震发生三天后拍摄的航拍片的解译进行对比,结果基本吻合。这验证了本文所用技术方法在分析场地地震稳定性方面的适用性,为我国的防灾减灾计划和国土资源的规划利用提供依据。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铁路路基工程动力稳定性分析

      2014, 36(4):939-945.

      摘要 (1478) PDF 3.22 M (1297) 收藏

      摘要:科学合理地分析铁路路基块石层在机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传递机理,对于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稳定性预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建设高坝大库等重要水利工程的动力稳定性分析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通过选取青藏铁路北麓河段典型块石路基结构开展机车通过实时强震动测试,获得了机车通过时的实时加速度数据。在现场测试的基础上,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 运用二维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方法对多年冻土区块石路基结构在机车荷载作用下动力传递特性、位移响应特性和应力应变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通过对比分析素土路基的动力响应特征,科学分析青藏铁路路基块石层在机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传递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块石层的铺设可以有效限制机车荷载产生的加速度向路基深处传递,减小机车振动对路基结构的影响,有助于保护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块石层的铺设可以较好地减小机车荷载作用下路基的沉降变形,在相同机车荷载作用下块石结构路基的最大沉降量仅为0.9 mm,而素土路基的最大沉降量可达1.9 mm;块石层的铺设可以改变机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内部的应力应变状态,使得路基内部最大主应力增大,而最大剪应变幅值、范围均减小。

    • 打桩对桩周土体阻尼系数的影响

      2014, 36(4):946-951.

      摘要 (3382) PDF 566.75 K (2536) 收藏

      摘要:目前大直径超长桩的可打入性分析的准确性是打桩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打桩过程中土阻力预测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近几年高应变动测技术迅速发展,凭借其突出优势成为动力沉桩分析的新方法。结合高应变动测试验采用CAPWAP软件对打桩过程中土阻力进行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桩基监测和承载力评估中。CAPWAP程序中涉及的土阻尼系数Js和Jt对承载力计算影响非常大,是非常重要的参数,阻尼系数的取值直接影响承载力计算的准确性。为得到更准确的阻尼系数,对东海某工程2根桩进行全程高应变动测试验,并利用CAPWAP软件对其中一根桩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桩周土体阻尼系数做了研究,认为同打桩过程中的桩侧阻尼系数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打桩的进行存在减小的趋势。

    • 原状和重塑海洋粉土动力特性对比试验研究

      2014, 36(4):952-957.

      摘要 (1543) PDF 508.16 K (1368) 收藏

      摘要:利用振动三轴仪和共振柱仪对原状和重塑海洋粉土的动强度、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进行试验研究,并对原状和重塑样所表现出的动力特性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原状海洋粉土的动剪切模量和参考剪应变均大于重塑样,阻尼比与重塑样比较接近;归一化的G/Gmax-γ/γr和λ-γ/γr关系曲线可以很好地消除重塑样的扰动性所引起的影响;原状海洋粉土的液化应力比和动强度比在相同工况下的重塑样小,原状和重塑样在相同等效循环振次下的动强度的差异性随着固结比的增大而减小;在试样即将破坏时,重塑样的孔压急剧增大,原状样的孔压趋于稳定值。

    • 路基对地基土液化特性的影响

      2014, 36(4):958-962.

      摘要 (1176) PDF 522.58 K (1037) 收藏

      摘要:本文依托河海大学岩土所独立研发的程序WWCC,以广东省广珠东线中(山)-江(门)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选取一处地基土层为基本模型,在三条不同地震波(人工波,汶川波E,汶川波N)作用下,通过动力有限元计算分析,对加载路基堆荷前后的地基土抗液化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公路地基在相同地震荷载作用下,增加路基堆荷后的抗液化能力明显提高,抗液化安全系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并通过改变路基的高度进一步分析路基荷载对地基土液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路基越高,地基土的抗液化能力越大。本文通过研究路堤对地基土液化特性的影响,证明路基荷载对公路工程抗液化是偏安全的。

    • 对UE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的修正

      2014, 36(4):963-967.

      摘要 (1344) PDF 550.18 K (1129) 收藏

      摘要:动力本构模型UE模型具有可以描述非对称循环荷载、记忆量小、模型参数物理意义明确、表达式简单等优点。但其描述等幅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土体滞回圈时,存在非对称性,并且无法较好地拟合土体动阻尼比随应变产生的变化规律。通过在UE模型的骨架曲线中引入两个瞬变参数,利用“massing二倍法”构造滞回曲线,使模型同时满足各个应变下的剪切模量及阻尼比,确定瞬变参数的表达式,将瞬变参数表达式带入滞回曲线方程中,即得到最终的滞回曲线表达式,并定义各个滞回圈顶点的连线为此修正模型的实际骨架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该修正模型能够克服UE模型存在的不足,且更符合实际。

    • 天水市某典型黄土边坡块石支护稳定性效果分析

      2014, 36(4):968-974.

      摘要 (1381) PDF 6.83 M (1237) 收藏

      摘要:以天水地磁013台黄土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测、室内强度试验确定了该边坡的土质条件及其相应的土层力学性质,根据相应规范的要求提出运用块石挡土墙对此边坡进行上下分层支护。采用强度折减理论验证了边坡施加支护后的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相比未加块石支护的边坡模型,采用块石支护的边坡的安全系数达到1.41,属稳定状态;同时块石支护可以有效地减小土体的水平方向位移,并约束土体总位移向临空面滑动。

    • 高层建筑基础埋深对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2014, 36(4):975-979.

      摘要 (1330) PDF 396.32 K (1536) 收藏

      摘要:针对基础埋深对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稳定性的影响,以某一高层建筑为例介绍了复合地基土体强度参数的确定;在基础埋深最不利的情况下分别从复合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沉降量)、地基抗滑移和抗倾覆稳定性及地基整体稳定几个方面进行了地基稳定性验算,得出在工程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基础埋深适当减小可以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基础稳定性要求。研究结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 砂土的动态空间滑动面及其强度准则适应性研究

      2014, 36(4):980-986.

      摘要 (1401) PDF 1.33 M (1345) 收藏

      摘要:在砂土真三轴试验的基础上根据传统强度准则建立空间滑动面的原理,提出了多种动态空间滑动面并建立相应的强度准则;对比分析传统强度理论和新建立的强度准则与真三轴砂土试验资料之间的差异和优劣,定量指出各个准则的强度误差。结果表明,砂土在复杂应力条件下各个强度准则在描述砂土复杂应力条件下均能体现一定的规律性,但各个强度准则均存在一定误差,其常数项均表现出一定的变化,〖KF(S〗3〖〗σ〖KF)〗 动态空间滑动面准则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 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周土体强度弱化特性试验研究

      2014, 36(4):987-990.

      摘要 (1287) PDF 778.36 K (1437) 收藏

      摘要:软黏土地基在循环周期荷载的连续作用下不会发生液化现象,但是随着循环荷载的周期、振幅、应力的不断增加,土体的有效强度会不断降低,从而引起土体破坏。特别是桩结构在工作期间除了要承受竖向的荷载外,还将受到波浪、冰荷载以及船的撞击荷载。这些荷载一般都具有往复作用的性质,这种往复荷载作用期间会使桩周土体产生疲劳效应,土体结构发生破坏,引起桩周土体的弱化。通过室内动三轴模拟天津码头区域桩周土承受的静(结构荷载)、动(波浪荷载)组合作用,对振动前后桩周土体的强度弱化情况进行研究,试验获得该区域桩周土体在周期荷载作用下,土体土体强度的变化关系。同时提出一个相对较简单且符合试验规律的天津地区桩周土的强度弱化公式,为该地区土体弱化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基于概率密度演化的渡槽结构抗震分析

      2014, 36(4):991-996.

      摘要 (1328) PDF 2.51 M (1043) 收藏

      摘要:应用随机过程的正交展开方法,将地震动加速度过程展开为标准正交基函数与标准正交随机变量的线性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函数的思想,将正交展开式中的标准正交随机变量表达为基本随机变量的函数形式,从而实现用一个基本随机变量来表达原地震动过程的目的。结合地震动过程的正交展开 随机函数模型与概率密度演化方法,对某大型渡槽结构进行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可靠度计算;重点研究空槽和三槽有水等四种工况下渡槽结构控制点位移以及控制截面内力的随机地震反应与可靠度,进而获得渡槽结构控制点和控制截面的地震反应概率信息。

    •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设计速度反应谱研究

      2014, 36(4):997-1002, 1013.

      摘要 (2171) PDF 3.28 M (1789) 收藏

      摘要:近断层地震动是一种特点明显且破坏力巨大的地面运动,其速度反应谱与远场地震动的速度反应谱有显著不同。本文从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强震数据库选取具有特定震级、震源机制、土层剪切波速和断层距的30条近断层地震记录作为输入;运用状态空间法,利用MATLAB进行地震动作用下单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计算得到体系的速度反应谱;通过标准化、求均值的方法研究速度反应谱的特征;按照速度反应谱峰值对应的周期对所选的30条地震记录进行分组,并用分段线性拟合方法建立了设计速度反应谱;通过不同组的设计速度反应谱与速度反应谱平均值的对比,验证本文提出的设计速度反应谱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近断层地震动下的速度反应谱谱形包括四个阶段;结构的阻尼比对速度反应谱的谱形没有影响,但是会影响速度反应谱的谱峰值,结构阻尼比不同时,两两比较后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6.68%。

    • 基于两京(都)制论证候风地动仪存在的合理性

      2014, 36(4):1003-1007.

      摘要 (1438) PDF 414.12 K (1263) 收藏

      摘要: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科学与历史问题。否定其最大的理由在于因历史记载产生的矛盾。依《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建造候风地动仪,而其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过一次地震,即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甘肃陇西地震。一般认为候风地动仪记到的是此次地震。矛盾之处在于对公元138年甘肃陇西地震的历史记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后汉书·五行志》 记载当时京师“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即在陇西地震的同时,京师也发生了破坏性的地震;而《后汉书·张衡传》却说“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记载的是在陇西地震发生时京师并无任何有感地震发生。由此,有人认为,在公元138年候风地动仪记录地震的同时京师就已经发生强烈有感地震了。人都有感,地震动仪记到也就不足为奇了。更进一步,由于历史记载出现矛盾,地动仪无出土实物,发明后很快遗失,因而就认为候风地动仪历史上并非真实存在,其存在性值得怀疑。本文针对这个记载矛盾做出另外一个解释,论证在东汉时有两个京师,一是长安,一是洛阳,京师震指的是长安,而候风地动仪放在河南洛阳。从而对历史记载中的矛盾有所解释,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候风地动仪存在的真实性。

    • 河西地区重力变化与2013年门源MS5.1地震研究

      2014, 36(4):1008-1013.

      摘要 (1335) PDF 8.79 M (1175) 收藏

      摘要:基于2010年5月—2013年10月的6期在河西地区流动重力测量资料获得的重力场时空变化结果,分析该区近期重力场变化及与2013年门源MS5.1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河西地区重力场变化空间分布显示在活动断裂附近重力变化较大,沿祁连山北缘断裂、昌马—门源断裂及庄浪河断裂形成与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反映了断裂构造活动引起的重力局部异常变化特征。2013年门源MS5.1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的高梯度带附近。

    • 基于CAP方法的2013湖北巴东5.1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2014, 36(4):1014-1018.

      摘要 (1243) PDF 1.38 M (1403) 收藏

      摘要:利用湖北与重庆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湖北巴东2013年12月16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66°,倾角82°,滑动角41 °;节面Ⅱ:走向69°,倾角49°,滑动角169°;最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5.5 km附近。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带有逆冲成分的走滑性质断层,主压应力P轴近EW向,主张应力轴近NS向。余震序列主要呈EW分布,少部分呈NS方向分布,较大余震的发震破裂滑动类型以正走滑型的居多,其次为逆倾滑型及逆走滑型。结合7次较大余震的机制解判断,近EW向节面为发震断层。

    • 唐山4.8级地震前后视应力变化研究

      2014, 36(4):1019-1025.

      摘要 (1401) PDF 573.65 K (1133) 收藏

      摘要:2012年5月28日唐山发生MS4.8地震,之后宝坻发生MS4.0和MS3.5地震,这三次地震是近十年来首都圈地区较显著的事件。本文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唐山地区ML≥2.5地震的宽频带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地震视应力。首先采用傅里叶变换获得地震观测谱,扣除仪器响应后进行非弹性衰减和几何扩散校正,几何扩散采用Gail提出的震中距分段模型,用随频率变化的Q值来表示非弹性衰减;然后在Brune圆盘模型下利用遗传算法求出一组fC(拐角频率)和Ω0(零频极限),使得理论震源谱和校正的观测谱残差最小;通过零频极限求得地震矩M0,通过有限仪器带宽补偿并加上积分已校正的观测谱求得辐射能量ES;最后即可求出视应力。计算结果表明:MS4.8地震视应力表现出震前趋势上升,震时达到峰值,震后趋势下降的变化特点,可以较清晰地反映出区域应力场的演化过程,故可作为地震趋势判断的依据之一;MS4.8地震前后地震视应力与震级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随着震级增大视应力也增大,但MS4.8地震前视应力值总体上大于震后视应力。

    • 山西带基于地震对应相关谱的多参数综合方法的应用研究

      2014, 36(4):1026-1032.

      摘要 (1296) PDF 2.43 M (1068) 收藏

      摘要:应用基于地震对应相关谱的多参数滑动极值相关度方法对山西地震带及邻区进行时间和空间扫描计算,定量识别和提取该区中强地震前的综合异常时空特征。时间扫描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目标地震前均有高值异常出现;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1年左右震区及其附近区域多参数滑动极值平均概率出现高值异常现象,且异常区域逐渐扩大增强,地震多发生在异常区域内或者附近。中强地震发生后高值异常区逐渐缩小,震后1~2年异常区域基本消失;若高值异常区仍持续发展,可能是后续中强地震的异常反映。

    • 华东三分区波速比时空特征分析与研究

      2014, 36(4):1033-1038.

      摘要 (1327) PDF 3.11 M (865) 收藏

      摘要:对华东三个活动地块区进行了波速比时空对比分析,发现:各活动块区的波速比曲线随时间变化形态差异较大,目前仅鲁东黄海块体处于波速低值异常,但是异常幅度比较小,短期内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空间分布上主要以低值异常为主,近三年的波速比低值异常主要集中在山东南部地区。同时结合安庆MS4.8、高邮MS4.9等震例,在震前高值区会明显出现大范围离散-收敛(发震)-离散现象。

    • 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规律研究

      2014, 36(4):1039-1046.

      摘要 (1312) PDF 2.75 M (1157) 收藏

      摘要:基于四川自贡西山公园台站实测的汶川地震波以及大型振动台试验数据,研究了地形对16种地震动强度参数和反应谱的影响规律,并详细分析了自贡西山公园场址内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EW方向,高程仅对PGD、SMA、VSI、HI、V_RMS具有一定的影响;在NS方向,高程对PGD、V_RMS、SMA、SED、A_RMS、VSI、HI的作用可以忽略;在UD方向,SMV、PGD、V_RMS、SMV、ASI、VSI、HI的大小几乎不受高程的影响;斜坡场地反应谱幅值在短周期部分(T≤1 s)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加,长周期部分(T>1 s)反应谱幅值几乎不发生变化,局部地形对加速度响应的影响程度大于高程。

    • 新疆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及径向各向异性研究

      2014, 36(4):1047-1058.

      摘要 (1469) PDF 7.31 M (1371) 收藏

      摘要:应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对新疆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以及径向各向异性进行了研究。利用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台网和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台网记录的2009年1月至9月的连续三分量背景噪声数据,对所有台站对之间进行互相关计算,通过时频分析和相位匹配技术得到了每个台站对8 s到50 s的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显示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与研究区主要地质结构和构造单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反演纯路径频散数据得到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S波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的结果;根据SH波和SV波速度结构差异得到研究区内的径向各向异性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各向异性产生的机理。

    • 卫星热红外和微波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2014, 36(4):1059-1063.

      摘要 (1364) PDF 1.58 M (1406) 收藏

      摘要:选取四次典型震例,分别以微波遥感及热红外遥感为研究手段对各发震区的温度进行窗口时间序列扫描,探讨震前陆地表面温度异常特征。研究发现:由热红外遥感及微波遥感反演所得的陆表温度年变形态极为相似,前者特征更为明显;震前并非完全是一个增温过程,有负异常现象存在;大地震的温度异常空间分布特征与断层的展布存在密切关系,温度异常区并非大面积存在,且未呈现明显迁移特征,这一新发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 我国地震区划图的初步检验

      2014, 36(4):1064-1070.

      摘要 (1578) PDF 1.15 M (1249) 收藏

      摘要:借助GIS的空间操作和空间分析的功能对我国四张地震区划图(1957年发表的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1977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2001年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分别用发表以后大陆地区发生的、经震害调查的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等震线与之叠合,统计出相应时段中实际发生的不同烈度区超过区划图上烈度1度、2度或更多的总面积及相应的百分比;根据各个区划图表达的地震危险性定义制定标准检验了相应的可靠程度。通过与相应时段地震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地震区划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对7级以上大地震可能发生部位的识别上。

    • 青海门源5.1级地震强震动记录及初步分析

      2014, 36(4):1071-1075.

      摘要 (1410) PDF 971.75 K (1004) 收藏

      摘要:对西北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13年9月20甘肃肃南与青海门源交界5.1级地震的44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给出了126条零基线校正后的三分向峰值加速度值。距震中37 km的63 MEY台加速度峰值约为50 gal,可得出该次地震震中烈度约为Ⅴ度,与震后的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选取了近场典型台站的加速度记录进行分析,绘制出了校正后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以及加速度反应谱,反应谱幅度及卓越周期的差别体现了震中距对地震传播和地震在不同场地环境中的影响。

    • CAP方法反演2014年山东乳山M4.2、M4.0地震震源机制解

      2014, 36(4):1076-1080.

      摘要 (1544) PDF 1.32 M (1434) 收藏

      摘要:选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乳山2014年1月7日M4.2及4月4日M4.0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均在矩心深度为6 km处获得最佳震源机制解,其节面参数基本一致,属于近走滑型地震。震中附近流动台站的震源距计算表明地震序列震源深度应略小于7 km,与CAP方法反演结果具有一致性,表明地震的主体破裂发生在上地壳。

    • 基于视出射角与到时参数联合定位方法对高邮、宝应交界M4.9地震序列的定位研究

      2014, 36(4):1081-1086.

      摘要 (1231) PDF 1.59 M (1364) 收藏

      摘要:利用P波视出射角与到时参数对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宝应交界M4.9地震序列进行了联合定位。建立了与视出射角联合定位方法的目标函数,并使用蒙特卡洛法进行反演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序列沿杨汊苍—桑树头断裂带呈NNE向密集型分布;深度分布显示断层以走滑为主,带有少量正断,高倾角特征;结合速度结构,地震序列集中发生在速度高值区和低值区的交界部位,即脆—韧性转换带,并且震源深度的下界面止于20 km。根据速度结构性质认为下部地壳的高速结构为其提供了上部地壳横向运动的松弛边界条件。

    • JOPENS常用定位方法对台湾中深源地震定位差异分析

      2014, 36(4):1087-1092.

      摘要 (1718) PDF 342.40 K (1382) 收藏

      摘要:福建省地震台网负责监测中国台湾地区地震。由于属于网外范围,台站分布偏一侧,对于有一定深度的地震使用何种定位方法能获得较好的地震参数一直是个问题。本文利用JOPENS系统中交互分析软件MSDP提供的常用定位方法,使用福建省地震台网监测资料对台湾地区中深源地震进行定位,并将各种定位方法得出的结果与中国台湾公布的地震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结果的差异,进而找出合适的定位方法用于地震速报。

    • 阵列式位移计在动力测试中的应用

      2014, 36(4):1093-1097.

      摘要 (2009) PDF 1.46 M (2465) 收藏

      摘要:阵列式位移计(SAA)是一种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测试原理测试加速度和位移的传感器,具有精度高、可重复利用、自动实时采集等特点。该仪器装置可满足静态下岩土工程的变形测试要求,如边坡滑移、隧道、路基沉降、桥梁挠度等变形监测,也适用于动态下的加速度、位移、温度的测试。国内首次将阵列位移计(SAA)应用在大型振动台试验中,对桩基和刚性复合地基以及地基土在地震动作用下加速度和位移等动力响应进行研究。表明加速度动力系数在砂层中放大,软土中减小。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增大,地基土中不同深度测点的峰值加速度动力系数均有所降低,说明在累加地震作用下土体传递地震波的能力减弱。

    • HKUST体变测量方法在动三轴中的应用

      2014, 36(4):1098-1101.

      摘要 (1385) PDF 2.06 M (1697) 收藏

      摘要:动三轴试验是一种获得土体的动剪切强度、模量和阻力比的重要方法,三轴试验中试样的体变难以直接精确测量。本文总结当前动三轴试验中主要的体变测量方法,并分析这些方法在动三轴测试中的优缺点。结合GDS动三轴试验仪的特点,提出了基于HKUST双压力室体变测量装置的动三轴体变测量方法,通过改进试样底座,采用内压力室测量试样在动态试验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最后采用三轴试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HKUST方法在动三轴体变测量中是可行的。该方法目前还不能够进行拉伸试验,同时振动对体变测量精度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 电子水准仪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对比研究——以DINI11和NI002为例

      2014, 36(4):1102-1106.

      摘要 (1105) PDF 456.49 K (1571) 收藏

      摘要:对目前常规大地测量和工程施工测量中较为常用的电子水准仪和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了对比研究。以DINI11和NI002两种不同水准仪为例,以实际观测结果对其发展现状、仪器结构、观测原理、影响因素及抗干扰能力等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INI11水准仪较NI002水准仪有性能先进、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但其测量精度较NI002水准仪偏低,这可能与仪器的放大倍数有关。此外还对精密水准测量中用电子仪器替换光学仪器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初步结论与使用建议。

    • 钻孔雷达数据处理技术及分析

      2014, 36(4):1107-1112.

      摘要 (1103) PDF 3.54 M (1284) 收藏

      摘要:钻孔雷达已在服役桥梁桩基检测中得到应用,为提高钻孔雷达探测结果的解释精度,介绍不同数据处理技术的原理,通过实例对比分析处理前后的雷达剖面图像效果,总结数据处理的流程,比选出合适的处理参数,为钻孔雷达在服役桥梁桩基检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基于静动法的大直径超长桩承载力实测分析

      2014, 36(4):1113-1117.

      摘要 (1339) PDF 2.57 M (1910) 收藏

      摘要:大直径超长桩在海洋工程和桥梁工程中应用广泛,但目前常用的测试方法均有各自的局限性。针对普通静载费时费力,自平衡测试方法研究不够完善等不足,基于马来西亚槟城二桥工程,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对砂土地层中大直径超长嵌岩桩的静动法测试进行研究。通过对同一根桩上的自平衡法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静动法测试大直径超长桩承载力的适用性。通过对比发现,静动法测试结果用传统卸荷点法和分段卸荷点法处理得到的等效静承载力比自平衡法大30%左右;且由于土动摩阻和孔隙水压力影响,静动法测得的桩身摩阻力也大于自平衡测试结果,需要进行修正。

    • 大岗山水电站地震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研究

      2014, 36(4):1118-1121.

      摘要 (1196) PDF 1.14 M (1035) 收藏

      摘要:采用地脉动噪声法和b值曲线拟合法对四川大岗山水电站地震台网的最小监测能力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在重点监视区理论监测能力达到了ML0.5的要求,实际记录重点监视区完整性震级下限为ML0.5,达到了地震台网设计目标。

    • 基于KML的地震震源三维动态演示

      2014, 36(4):1122-1125.

      摘要 (1309) PDF 3.53 M (1239) 收藏

      摘要:KML是Google Earth用来表达地理标记的一种文件格式。本文利用KML语言的编写实现了汶川地震以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地震三维动态演示,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对时间轴进行拖动可以直观地显示出地震的空间三维分布情况。为全方位地观察地震活动和研究地震迁移规律提供了有利条件。

    • 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MS≥5.1地震时空对称性研究

      2014, 36(4):1126-1130.

      摘要 (1511) PDF 484.91 K (1655) 收藏

      摘要:根据1954年以来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的地震数据,通过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分析和可公度结构系分析,对该地区地震灾害的时间对称性进行了趋势判断。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在2015年和2016年这两个年份强震信号较强,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地震。根据空间对称性和强震震中经、纬向迁移特征分析,判断出下一次地震发生地点大致在36°~39°N,95°~101°E区域。本研究可丰富重大灾害趋势判断研究案例。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