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2013, 35(4):717-723.

      摘要 (815) PDF 716.71 K (934)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造成95人死亡,2 414人受伤;农村民房、生命线工程、教育和卫生系统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通过震害调查给出了地震烈度图,揭示了房屋破坏特点;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定,采用大范围均匀抽样调查、单项调查等方法获得了大量基础资料;确定了不同评估区各结构类型房屋破坏比等参数,合理评估了此次地震造成的总直接经济损失和灾后恢复重建经费;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建议,为抗震救灾和科学重建提供了依据。

    • 黄土斜坡震害面波勘探调查及其动力稳定性分析——以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为例

      2013, 35(4):724-729.

      摘要 (920) PDF 1.36 M (1198)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地震诱发了约6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岷县梅川镇永光村四社西的两个相邻滑坡。本文对永光村西侧滑坡进行了多种手段的现场勘测,特别是在坡顶及坡底开展了高密度面波勘探,分析了该黄土滑坡成因及滑坡附近的地形、地层等因素。采用动力有限元法和强度折减法结合的方法分析该滑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滑坡动力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地震荷载与滑坡失稳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地震前的强降雨导致表层黄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黄土层之间存在拉应力效应并导致崩塌滑动。

    •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地壳形变特征研究

      2013, 35(4):730-736.

      摘要 (847) PDF 1001.98 K (1238) 收藏

      摘要:基于2013年岷县漳县M6.6地震震源区及其邻区1999年以来的GPS观测资料,通过应变率动态特征分析、多期次GPS剖面分析和基线变形速率的分析讨论了地震的震前变形特征.GPS速度场和块体应变率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导致了柴达木地块运动与变形状态发生明显调整,但由于西秦岭北缘等深大断裂的存在,岷-秦地块对其响应不明显;GPS连续应变率显示,在汶川地震引起的区域地壳变形调整过程中岷县漳县地震震源区附近的应变积累速率有减缓的迹象;GPS剖面显示,平行于岷县漳县主破裂带的运动分量对汶川地震响应显著,汶川震后表现为剪切变形速率的增强,而垂直于主破裂带的运动分量则对汶川地震响应不明显;震中周边GPS基线变形速率表明,基线伸缩变化率总体呈现NW向拉张、NE向压缩状态,且拉张量明显小于压缩量.上述地壳变形动态特征表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及其附近地区的应变积累水平和断层闭锁程度可能处于较高水平,在岷县漳县地震前该区表现出局部“硬化”迹象.

    • 青藏高原东北缘M_s≥6.0强震活动特征及未来形势研究

      2013, 35(4):737-742.

      摘要 (723) PDF 398.92 K (1107)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打破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自2003年以来近十年的6级平静,该地震的意义及该区未来震情发展受到了地震学家的关注.本文运用Morlet小波变换分析了1875-2013年青藏高原东北缘MS≥6.0强震活动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强震存在2~3年、8~10年、25~30年等尺度的显著周期;1977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强震活动频度虽然正常但活动强度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在讨论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发震背景基础上,认为该地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活动长时间较弱的背景下发生,可能是该区强震活动强弱的一个拐点,未来该区强震活动的频度与强度有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对该区震情跟踪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确定临潭—宕昌断裂断层面参数

      2013, 35(4):743-750.

      摘要 (809) PDF 1.03 M (1215) 收藏

      摘要:首先结合Hypo2000单事件绝对定位方法和双差定位方法时临潭-宕昌断裂附近的小震进行精确定位;然后采用模拟退火全局搜索和高斯牛顿局部搜索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估算了该断裂不同位置断层面的走向、倾角、位置及相应的误差,并基于局部应力场参数反演了各断层面上的滑动角。反演的断层面走向NW-NWW,倾向NE-NEE,倾角71°~86°,滑动角102°~132°。本文给出的断层面走向、倾向和倾角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似,但断层错动类型与已有结果分别为右旋走滑和左旋走滑,存在区别。初步分析认为,小震震源机制解给区域应力场参数反演结果带来了误差,进而影响了断层面上滑动角的反演误差。

    • 临潭-宕昌断裂新活动特征与岷县漳县M_s6.6地震关系研究

      2013, 35(4):751-760.

      摘要 (891) PDF 1.89 M (988)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和漳县交界(34.5°N,104.2°E)发生了一次MS6.6地震,震源深度20 km.截至7月29日8时,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共记录到余震1 034次,其中3.0级以上余震9次,包括5.0~5.9级1次,4.0~4.9级1次,3.0~3.9级7次.其中最大余震为发生在7月22日9时12分的MS5.6地震.地震造成95人死亡,1 366人受伤.震区地处青藏高原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黄土覆盖较厚,地形起伏较大,山坡陡峭,沟壑纵横,地震引发了黄土滑坡、崩塌和塌陷等次生灾害.另外,震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房屋结构差,土木结构房屋所占比例较高,抗震性能差,是这破坏较重的主要原因.受灾范围涉及定西市、白银市、天水市、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等6个市(州)13个县,面积约1万多km2.甘肃天水、兰州、陇南、白银,陕西的宝鸡、汉中、咸阳、西安及四川成都、绵阳等地都有震感.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组织地震现场考察队赶赴灾区,进行震情监测、烈度评定、震害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等工作,并于7月24日14时发布了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烈度图.本次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岷县梅川镇永光、永星村和禾驮乡的拉路村一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烈度长轴走向为北西向,与区域构造线相一致.本文归纳总结了岷县、漳县MS6.6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分布、震害特征和发震构造背景等基本特征.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甘东南地区,该区是南北地震带与昆仑山—秦岭断裂带等活动构造交汇部分部位,也是北西西向的东昆仑断裂与西秦岭北缘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区.地震发生在靠近临潭—宕昌断裂一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通过极震区有一条断层,即禾驮乡断层为活动断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包括滑坡、地裂缝、地震陷坑和喷沙冒水等地表破坏现象沿断层成带状分布.在震源机制解方面,且震源机制解也与该断层相吻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给出节面Ⅱ走向为320°,与禾驮乡断层相一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给出的是301.3°,也基本与其吻合.两个单位所给出的滑动面倾向为51°和57.3°,皆为向北东倾,与禾驮乡断层倾向也相一致.另外发现安家山滑坡长约310m,宽约30 ~ 35 m,沿断层谷地呈长舌形向北西做水平滑动,滑动面上擦痕侧俯角为12°~23°,主滑动面走向与断层走向相一致.说明禾驮乡断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该断层属于区域上临潭—宕昌断裂的次级断层,该断裂历史上在本区内曾发生过3次6级以上强震,近期又发生过2003年11月13日岷县5.2级地震和2004年9月7日岷县—卓尼5.0级地震.此次地震是临潭—宕昌断裂进一步活动的结果.

    •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滑坡特征参数分析

      2013, 35(4):761-767.

      摘要 (718) PDF 1.22 M (1159)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发生了M_s6.6地震。震后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至少2 330处滑坡,大概分布在一个面积为330 km~2的矩形区域内。本文在GIS平台下统计了这些滑坡的发生高程、坡度、坡向、斜坡曲率、地层岩性、PGA共6类地形、地质与地震特征参数的特征。结果表明2400 m~2 600 m的高程范围、10°~20°的坡度范围、西与北西坡向、-1~-0.1斜坡曲率值范围、古近系(E~b)砾岩与砂岩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为0.16g是岷县漳县地震滑坡的多发因子区间。

    • 黄土覆盖山地对岷县、漳县M_s6.6地震余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2013, 35(4):768-773.

      摘要 (746) PDF 860.09 K (1107)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刻在极震区架设三台K2强震动记录仪器,以了解地震对黄土覆盖山地的影响.截至8月11日共获取地震记录172个(516条),ML≥3.0的地震48个,最大震级ML4.4,最大加速度值65.9 gal.我们从永星台阵的强余震观测资料中,选取震级较大的余震记录进行分析,经过初步处理,分别读取各个台站的地表最大加速度值,由于观测地区的黄土覆盖层较薄,土质松软,永星村台、永星小学台这两个台的加速度记录,不能与大竜村台的记录直接比较,我们将观测记录进行傅里叶分析,统计其优势频率,展示部分典型记录的傅里叶谱发现,黄土对高频成分的吸收作用不可忽视,最大加速度值随震中距的增大而衰减迅速.在近场情况下,地表最大加速度对震中距十分敏感,所以无法直接对比不同地形对于地表加速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大竜村台优势频率为5.2 Hz;永星村台优势频率为4.1 Hz;永星小学台优势频率为5.3 Hz,注意到位于山脚下的大竜村测点为基岩,加速度记录的优势频率自然较高,而位于山顶的永星村是黄土地基,但是此地的加速度记录的优势频率明显高于山腰记录,几乎与基岩台基的优势频率相当.宏观调查也表明:低频率、高烈度对于房屋的破坏力更大.ML3.8地震观测表明,地表加速度值随震中距的增大而迅速衰减,距离最近的大竜村台(基岩台址)获取的加速度记录北南向最大,另外两个分向的加速度记录也大于较远的两个流动台的记录.基岩台北南向比垂直向要大,和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逆冲兼走滑)相关.地形影响依然存在,本次观测台阵中,位于山顶的永星村观测记录的傅里叶谱,明显高于山腰的记录,地表最大加速度值也稍高于山腰观测,由于地形相差不够大,规律性也不太明显.本次观测结果和以往在孤立山峰的观测情况略有不同,一是记录地震的震级偏小,而观测距离又偏近,震中距的影响可能超过地形因素的影响程度,所以其原因更加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 2013年岷县M_s6.6地震区域台阵强震动记录衰减与烈度线比较分析

      2013, 35(4):774-779.

      摘要 (746) PDF 577.77 K (1116)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6.6级地震是十年来发生在甘肃省破坏性最大的地震。本文对距震中距18~218 km以内的22个强震动台所获取的主震记录进行了分析处理,研究了该次地震在强震动台站分布方向上的衰减规律。将根据衰减规律得出的烈度区域与震后灾害评估的烈度图比较后发现,分析得出的Ⅷ度、Ⅶ度区范围相对略大,Ⅵ度以下区域范围则大致相当,其原因应该与近场的强震动记录较少有关系。

    • 高密度面波勘探和小型台阵地脉动观测在西部地区地震防灾中的应用

      2013, 35(4):780-788.

      摘要 (862) PDF 1.30 M (1123) 收藏

      摘要:鉴于我国西部地区地震防灾需要一种简便快速、低成本的地下构造调查方法,本文利用对甘肃岷县漳县地震灾害科考机会,对高密度面波勘探和小型台阵地脉动观测在西部山区地下构造调查中的有效性进行了试验.试验选取房屋倒塌和滑坡等不同灾害类型以及不同地质条件的场地进行;2种方法的数据采集都使用普通小型便携式面波仪和4 Hz地震检波器,其中,小型台阵采用底边长16m的正三角形台阵,观测时间约30分钟.试验结果显示,高密度面波勘探能够探测地下约30~40m以内的剪切波速度构造,小型台阵探测深度稍深,约为40~50m,但是浅层分辩率较低.试验还显示,两种勘探方法使用同一台普通面波仪和地震检波器,设备小、成本低、便于携带,非常适合西部地区地震防灾之地下构造调查.

    • 甘肃岷县6.6地震前柴达木地块中东段卫星红外异常分析

      2013, 35(4):789-793.

      摘要 (701) PDF 322.63 K (859) 收藏

      摘要:以MODIS/Terra21通道卫星红外亮温为数据源,使用小波方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6.6地震前柴达木地块中东段的红外亮温低频趋势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地震前4个月里柴达木地块中东段的红外亮温出现了2次明显的升温变化过程,每次升温持续时间1个月左右;柴达木地块中东段5.级以上地震与红外升温异常的对应关系表明5.6级以下的地震可能不足以在地表产生大幅度的红外升温异常;超过2倍标准差线的大幅度升温异常对6级左右的地震具有短期指示意义。

    • 岷县、漳县交界6.6级地震长波辐射异常分析

      2013, 35(4):794-799.

      摘要 (801) PDF 876.34 K (1361)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涡度方法、时频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震中区域(102.50°E~105.50°E,33.50°N~37.50°N)红外遥感OLR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震中区域涡度场存在显著增强的异常现象;(2)震中区格点OLR涡度值时序曲线一般情况下随机波动,但在震前存在明显异常变化,其时频结果也显示在地震前存在能量密度增强现象,异常期间谱结构不断变化。

    • 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天水花牛水氡异常可靠性研究

      2013, 35(4):800-807.

      摘要 (801) PDF 485.50 K (1098) 收藏

      摘要: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甘肃天水花牛的水氡出现了与汶川8.0级地震极为相似的异常变化并在震前已被重点跟踪.为了对花牛水氡2013年出现的异常与岷县漳县地震的关系给出合理的判断,本文分析了花牛水氡正常的趋势背景和年变化形态,给出了正常背景和异常变化的判别指标;分析了花牛水氡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气温是花牛水氡出现年变的主要因素,日降雨量达到一定量级才能引起水氡的短暂变化;着重从水氡测值的可靠性、影响因素的不一致性、多学科前兆变化的协调性、异常的重现性、异常与岷县地震的时空相关性等方面对2013年4月以来的异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研究结果可以判定,2013年4月以来天水花牛水氡出现的异常作为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异常是可信并可靠的.

    • 甘东南地下流体异常与甘肃岷县6.6级地震关系探讨

      2013, 35(4):808-815.

      摘要 (717) PDF 484.49 K (1124) 收藏

      摘要:近年来南北地震带强震频发,位于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甘东南地区被认为可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区域之一。2013年7月22日岷县6.6级地震发生在这一区域,本文对岷县地震前后甘东南地区地下流体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岷县地震前距震中300 km内的一些地下流体资料出现了明显的中期异常、短临异常和同震响应。本文从中期异常、短临异常、同震响应等几个方面对甘东南地区的水氡、水温、水位、流量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利用从属函数方法定量提取出的中期异常效果较为理想,震前7-32个月各测点资料开始出现异常;震前几个月地下流体资料出现了上升速率加快、趋势性上升、下降及与正常形态不一致等短临异常。

    • 岷县6.6级及芦山7.0级地震前天水地电阻率井下观测资料异常

      2013, 35(4):816-818.

      摘要 (782) PDF 177.47 K (1296) 收藏

      摘要:2013年4月20日和7月22日先后发生了四川芦山7.0级和甘肃岷县6.6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前天水地电台地电阻率的井下观测资料都出现明显的短临异常变化,其中芦山地震前11天地电阻率NS道、EW道、N45°W道出现同步异常,表现为明显波动变化;岷县地震前约40天地电阻率三道出现异常,测值出现明显波动变化。

    • 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变化

      2013, 35(4):819-826.

      摘要 (700) PDF 780.79 K (1157) 收藏

      摘要:应用富氏滑动、归一化变化月速率等方法处理了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9个地电阻率观测台2002—2013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本次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变化。结果显示,尽管震中周围的地电阻率台站存在环境干扰等影响,但在本次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仍然很明显,表现出震前以下降为主、大幅度异常的特点。最后初步讨论了本次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的可能成因。

    • 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平凉台地电场变化

      2013, 35(4):827-834.

      摘要 (745) PDF 1.56 M (1184) 收藏

      摘要:应用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263天及震后9天的平凉台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台地电场在时间域、频率域内的变化,得到:(1)在岷县漳县M_s6.6地震以及在2013年四川芦山M_s7.0地震前平凉台地电场观测记录了显著的自然电场变化,在近距离的岷县漳县地震前自然电场变化更显著,异常变化的持续时间长;(2)平凉台地电场最大熵功率谱密度在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前发生连续增大的现象,并持续到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后。最后讨论了本次地震地电场极低频成分异常变化的机理。

    • 岷县漳县6.6级地震后申都乡地窖宏观异常现象及其机理探讨

      2013, 35(4):835-839.

      摘要 (742) PDF 868.01 K (1085)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后岷县申都乡某地窖出现冒白色烟雾的宏观异常现象。本文通过土壤气Rn、Hg现场检测和采样后气相色谱检测、生物显微镜观察结果,探讨了气体来源、赋存和运移机理以及异常形成的物理化学机制。认为该点具有灵敏的断层活动响应,可作为今后开展断层活动及未来甘东南地震趋势预测判定的断层土壤气监测点进行长期监测。

    • 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关系讨论

      2013, 35(4):840-847.

      摘要 (1385) PDF 1.53 M (1467) 收藏

      摘要:为了清晰认识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环境和区域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了甘东南地区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分布及其运动学特征讨论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所处在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区域构造环境和地壳运动学特征,研究了甘肃东南部的基本构造环境、发震断裂的断裂活动性及孕震过程等基本发震条件.主要利用地形剖面方法分析了通过地震震源区的地貌特征,反映出区域地形地貌特征与发震构造的关系,从地貌学角度探讨了区域中上地壳变形特征及孕震过程.最后讨论了区域发震构造、地球动力学背景,通过地形剖面及区域地貌分析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震构造特点,认为此次地震可能与汶川地震的同震及震后变形过程相关.

    • 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预测过程回顾

      2013, 35(4):848-850.

      摘要 (698) PDF 187.88 K (1082) 收藏

      摘要:After the Ms6.6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border region between Min and Zhang counties of Gansu Province on July 22, 2013, we preliminarily estimated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to be a main shock-aftershock type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 sequences in this area. As time went on, there were more aftershock events. These could be used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then for further decision on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type. Finally, we determined the Ms6.6 earthquake sequence that occurred in the border region between Min and Zhang counties, Gansu Province as having been a main shock-aftershock type, with the largest Ms5.6 aftershock having occurred on the same day as the main Ms6.6 shock, from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atety strong earthquakes of the earthquake zone, and the space-tim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These provided a correct basis for anti- earthquake relief work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itigating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and stabilizing the disturbed soci- ety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the earthquake zone and its neighboring areas. Reviewing the forecasting process and the re- sults, we found that we had successfully predicted the Ms6.6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in the border region between Min and Zhang counties on July 22, 2013 several years before it occurred. The magnitude and location of the earthquake had been predicted accurately,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ion was much higher than any other example in Chinese earth- quake prediction history. Forecasting on a monthly scale, we had indicated at the monthly meeting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at the end of February, 2013 that there would be a risk of a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 in Gansu Province from the change in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Even for short and impendi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from several days to several dozens of days, we had proposed the likelihood of a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 happening in Gansu Province and the adjacent areas from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cases of earthquakes with MI ≥ 4.0 from the time before the Ms6.6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 meeting about earthquake prediction held several days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Ms6.6 event, we made the prediction that there would be an earthquake of M≥ 5.0 happening somewhere in Gansu Province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within dozens of days. The fact we had successfully predicted the Ms6.6 earth-quake on a several-year scale, as well as over a short time period to some extent, reinforces our belief that earthquakes can be forecast. Even with our present level of understanding, we can still capture some information on the gestation and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before the arrival of a disaster. Howev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China, earthquake scientists still need to make arduous efforts. As long as earthquake scientists use the correct approach, and government supplies the necessary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to predict earthquakes, we believe that there will be a hope to achieve the aim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with a relief effect. It is promising that we have achieved at least one or two earthquake forecasts.

    • 不同结构性黄土的强度规律及传统强度准则适应性分析

      2013, 35(4):851-857.

      摘要 (809) PDF 465.06 K (1307) 收藏

      摘要:在真三轴试验基础上揭示了多种不同结构性原状黄土的强度变化规律,分析了在岩土工程实践中常用的Mohr-Coulomb准则和Matsuoka-Nakai准则对不同结构性原状黄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当结构性黄土的强度越大时,其在π平面上的破坏线越接近于抹圆曲边三角形,反之其在π平面上的破坏线越接近于抹圆角三角形;结构性黄土随着结构性的增大在π平面上的强度破坏线从抹圆角三角形逐渐向抹圆曲边三角形发展,最终趋近于Mises圆;两个强度准则所描述的强度都比结构性原状黄土的实际强度值小,Mohr-Coulomb准则的误差比Matsuoka-Nakai准则的误差大,并且随着结构性的增强其误差也逐渐增大。

    • 强震作用下高墩桥梁抗震性能特点分析

      2013, 35(4):858-865.

      摘要 (781) PDF 491.76 K (1199) 收藏

      摘要:西部山区高墩桥梁通常是线路中的控制工程,本文结合西部山区典型高墩桥梁,基于纤维模型的有限元方法建立了高墩桥梁的非线性数值分析模型。通过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即IDA方法对高墩桥梁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探讨了在横桥向强震作用下该结构墩身截面曲率的分布特点、墩身中部塑性区域的形成和发育、以及不同频谱特性的地震动激励下的破坏模式和损伤过程,在此基础上以截面曲率作为性能指标对高墩桥梁结构进入塑性后的抗震性能特点展开讨论,揭示高墩桥梁结构在高阶模态影响下抗震性能的复杂性。

    • 小高层结构屋顶保温层TMD减震分析

      2013, 35(4):866-871.

      摘要 (805) PDF 317.93 K (1098) 收藏

      摘要:提出了利用小高层结构屋顶保温层和铅芯橡胶支座作为TMD装置来达到减震的设想。通过SAP2000有限元软件利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其减震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屋顶保温层TMD装置可有效降低结构的动力响应,其中控制后结构的楼层位移和楼层加速度的平均值降低了约20%,层间位移平均值降低了30%左右,层间剪力平均值减小了约20%~30%。利用小高层结构屋顶保温层和橡胶支座作为结构的减震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 钢筋混凝土构件修复加固与抗震性能比较

      2013, 35(4):872-876.

      摘要 (777) PDF 799.57 K (906) 收藏

      摘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满足强柱弱梁等抗震设计理念,但由于设计和施工各种综合原因所致,在历次地震中,规范要求的"强柱弱梁"理想破环机制始终没有出现,竖向承重构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破坏,不满足现有规范的相关规定,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竖向承重构件不先于水平构件破坏,对于一些重要位置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进行修复加固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加大截面加固法、外贴碳纤维加固法、喷射混凝土技术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外包粘钢加固法等加固处理方式为例,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修复加固方法及其抗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修复加固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不同升温模式下冻土地区装配式基础热稳定性研究

      2013, 35(4):877-884.

      摘要 (679) PDF 559.21 K (1103) 收藏

      摘要:以IPCC SRES A2、A1B、B1三种气候变化模式为基础,利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冻土区装配式基础的冻融过程以及活动层、融化深度、地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工程扰动和气候变暖改变了冻土的热状态,促进了冻土退化,均为影响基础长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其中混凝土桩基的强化导热作用加剧了冻融过程,气候升温导致活动层厚度增加,土层温度升高;随着深度的增加,冻土响应减弱,冻土温度变化幅度越小;在三种升温模式下50年后融化深度分别达到3.12m、5.07m和6.02m,而同期天然场地活动层厚度为2.07m、4.37 m、5.62 m,说明冻土对不同升温模式的响应程度不同,且中心冻土在气候变暖和工程扰动双重影响下退化更快;从第10年到第50年,这三种模式下桩基中心融化速率分别为1.5 cm·α-1,6.2 cm·α-1,8.6 cm·α-1,即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土层融化深度增加,冻土退化速度加快;低升温率时冻土变化主要受工程作用,而在较高升温模式下冻土退化则主要受气候变暖的影响.

    • 青藏高原东缘S波速度结构及其意义

      2013, 35(4):885-892.

      摘要 (720) PDF 1.23 M (1101) 收藏

      摘要:利用从2009年到2013年在研究区域部署的50个流动观测台站及10个固定台站(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四川地震台网)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采用接收函数线性反演的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进行研究,得出青藏高原东缘各台站的VS断面最显著的特征是速度很低,中地壳VS平均速度值为3.0~3.4km/s,上地幔VS速度值为4.0~ 4.5 km/s.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大部份低速层位于深度20~40 km的中地壳,在10~20 km的上地壳及40~60 km的下地壳中也出现少量的低速层.此外在青藏高原东缘南部地区也只有部份低速层出现.青藏高原东缘地壳流并不处处存在,而仅局限在有限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地壳内部(深20~40 km).当地壳流遇到刚强的四川盆地地壳及上地幔阻挡时出现拆分现象,即产生向上或向下的2~3个分支,向上的一支引起上地壳隆升形成陡峻的山峰,向下的一支使莫霍界面下沉引起地壳增厚.

    • 塔里木盆地及其邻区Love波层析成像研究

      2013, 35(4):893-899.

      摘要 (857) PDF 1.26 M (1180) 收藏

      摘要:应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及其邻区进行了研究.利用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台网和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台网共74个地震台站记录的2009年1月至9月的连续地震数据,通过对台站对间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获得Love波的经验格林函数,然后通过多次滤波分析和相位匹配处理得到每个台站对的8S到30 S的Love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所得的Love波相速度图显示出明显的横向速度不均匀性,与研究区域主要地质结构和构造单元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由于较厚的沉积层,塔里木和准格尔盆地在周期8~30 S总体都表现为低速的特征,而山地区则表现为相对高速的特征.此外,塔里木盆地的东西和南北也显示出明显的横向速度不均匀性.东部的速度明显低于西部.

    • 芦山7.0级地震加速度动态变化及烈度分布特征研究

      2013, 35(4):900-907.

      摘要 (1071) PDF 1.25 M (1088) 收藏

      摘要:本文以芦山地震为例,收集了70个该地震的强震波形记录,分析了峰值加速度随震中距的变化特征,讨论了空间加速度变化过程及相关波形传播特征,并运用计算获得的峰值加速度数据,根据经验加速度及烈度关系确定了芦山地震空间烈度分布,得出的最大烈度为Ⅸ度,地震灾害的重灾区位于芦山、宝兴区域,Ⅷ度以上烈度区主要分布在以芦山为中心及以宝兴、天全、雅安、名山等地的交汇区域,Ⅴ度以上烈度分布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的灌县—安县断裂两侧呈NE向为长轴的分布特征,所得到的烈度结果与中国地震局给出的较相似.另外,研究结果认为本次地震的时段峰值记录表明其初始破裂是以近乎纯逆断层性质的地震,与哈佛大学给出的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较为一致;峰值加速度的高值分布特征显示出了断裂构造对峰值加速度有一定的影响.实践表明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可为快速抗震救灾提供参考.

    • 甘肃迭部M_s4.0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精确测定

      2013, 35(4):908-913.

      摘要 (794) PDF 375.06 K (1074) 收藏

      摘要:综合利用了2011年2月23日迭部M_s4.0地震的近震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合深度震相sPL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确定。结果表明:迭部4.0级地震是一次走滑兼逆冲型地震;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10°、倾角57°,滑动角23°;发震构造可能为光盖山-迭山北麓断裂;震源深度为7 km。

    • 同震位移烈度方法在菏泽5.9级地震中的应用

      2013, 35(4):914-920.

      摘要 (703) PDF 731.61 K (1211) 收藏

      摘要:选择适合山东实际的地壳速度模型建立了山东地区虚拟台站格林函数库。利用菏泽5.9级地震的震源参数,在已知地震三要素和断层走向、倾角和滑动角的情况下计算得到了震区周围的地表同震位移,通过同震位移和烈度的经验对应关系快速得到了发震区周围的烈度分布结果。验证表明同震位移烈度与宏观烈度对应较好,这对山东地区中强地震预警、震后快速灾害评估和应急救援都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 内蒙古东部地区波速比变化特征研究

      2013, 35(4):921-927.

      摘要 (888) PDF 715.23 K (1086) 收藏

      摘要:以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的监测能力和资料完整性为基础,结合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4.5°~124.6°E)实际地震地质构造特点,选取了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4.5 ° ~ 124.6°E) 2008-2012年的ML≥2.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台和达法计算得出了该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及其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该地区两次中等地震震例,发现内蒙古东部地区在中等地震前后波速比时间变化存在显著异常,符合“下降—低值—恢复—发震”的规律,且存在着震后异常期的变化;在对该区域内波速比绘制空间等值线后,发现该区域内波速比高值主要是沿着大兴安岭分布,其空间分布基本呈现东低西高、北低南高的态势.综合研究了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和最近一两年研究区域内波速比变化,得出内蒙古东部地区地下介质的应力变化比较显著,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

    • GMT绘图软件汉字库配置技术应用研究

      2013, 35(4):928-935.

      摘要 (1397) PDF 749.60 K (3201) 收藏

      摘要:从GMT软件有关文字标注函数的参数设置方法入手,剖析了postscript文件与GMT及Ghostscript之间的纽带关系,重点阐述了windows系统下GMT汉库配置的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并用实例演示了GMT灵活显示汉字的方法与具体步骤。对广大GMT中文用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我国农村震害及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典型案例分析

      2013, 35(4):936-944.

      摘要 (983) PDF 834.83 K (1298) 收藏

      摘要:对2000年以采中国大陆30多个5.0≤M_s≤7.0地震和部分5级以下地震灾害损失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出农村典型的震害特征,得到一些震害的经验教训和启示。通过总结归纳近年来新疆、甘肃、海南等地实施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水平的对策建议。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