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害特征及其启示

      2013, 35(3):401-412.

      摘要 (1657) PDF 1.02 M (1500) 收藏

      摘要:通过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房屋和生命线工程震害、次生地质灾害的现场科学考察,系统介绍了本次地震发震构造、宏观地震烈度分布特征、不同烈度区房屋震害特点及破坏机制,并对地震中突出的黄土滑坡震害开展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总结归纳了此次地震中的断层效应、山体放大作用和边坡效应等震害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灾区灾后重建和今后我国的抗震设防工作的几点启示。

    •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日期的触发因素分析及对短临预测方法的思考

      2013, 35(3):413-418.

      摘要 (1251) PDF 298.83 K (1303) 收藏

      摘要:短临预报是目前地震预测的难点,通过对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日期的研究,发现发生日期7月22日是节气、低点位移、异年倍七律和朔望共同作用的时间点。据此,本文用一些基于可能触发地震发生的非传统方法的时间预测方法,回顾性地讨论了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日期的临震日期预测问题。通过对岷县漳县MS6.6地震研究,认为在地震短临日期的预测上。一些非传统方法虽然在机理上还有待研究,但在统计上多次证明该方法具有预测准确性的效能。要基于传统方法与非传统方法结合,才能对临震预测的时间逼近,同时提出今后预测临震时间的思路:多因素不断拦截法。

    • 基于地震学资料探讨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震构造

      2013, 35(3):419-424.

      摘要 (1122) PDF 510.56 K (1420) 收藏

      摘要:应用速度和Q值成像方法以及小震精定位方法获得了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源区的深部结构和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图像。结果表明:发震断层为一隐伏断裂,走向NW,倾向SW,逆冲兼左旋走滑,在地表距临潭-宕昌断裂岷县段约20km,在深部可能与临潭-宕昌断裂交汇在一起,向南组成一条NW向的断裂带。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2、2004年9月7日岷县-卓尼MS5.0和本次MS6.6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属同一发震断层,位于漳县南部块体的西南边缘;该块体为次级块体(三角形),近几年来块体西南边界强震活跃,其它两边平静。

    • 2013年甘肃岷县M_S6.6地震矩张量反演及发震构造初探

      2013, 35(3):425-431.

      摘要 (2300) PDF 849.23 K (2578) 收藏

      摘要:使用甘肃省测震台网记录的三分向宽频带长周期数字波形资料在时间域反演了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MS6.6地震的矩张量解,并与Harvard大学CMT解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该地区的地质资料和构造背景分析了岷县地震发震成因,对可能的发震断层进行了讨论。

    • 岷县M_S6.6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研究

      2013, 35(3):432-437.

      摘要 (2134) PDF 645.26 K (1817) 收藏

      摘要:利用甘肃省测震台网观测到的主震波形记录的初动符号求解了2013年7月22 日岷县Ms6.6地震主震的震源机制,并与哈佛及usgs发布的震源机制进行了对比,对这一地区过去发生过的若干次Mb4.5以上的地震也利用初动符号求解了震源机制,发现与Ms6.6地震的震源机制形态较为相似.进而利用2010年至2011年甘东南宽频带流动台阵的大量近震资料,对在震中距50 km范围内,并且接近岷县Ms6.6地震发震断裂临潭-宕昌断裂的中小地震进行了检索,对检索到的地震进行初动识别后得到初动数目大于10个、并且对震源包络良好的中小地震31个,利用小震的震源机制解求解了该区域的区域应力场.结果表明这一区域的主压力方向为NEE方向.

    • 采用sPn震相确定甘肃岷县M>4.0地震震源深度

      2013, 35(3):438-442.

      摘要 (2140) PDF 957.82 K (2159) 收藏

      摘要:通过对甘肃岷县2013年7月3个M>4.0地震震相的细致分析,认为在震中距大于250km时四川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较为清晰的sPn震相。采用sPn和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分别对岷县3个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了重新计算,得到了较为精确的地震震源深度。

    •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

      2013, 35(3):443-447.

      摘要 (2376) PDF 756.00 K (2331) 收藏

      摘要:使用甘东南地区三维速度模型,利用三维网格搜索法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及其震后三天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4.54°N,104.189°E,震源深度13.5km;余震震中呈NW或NWW方向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吻合,主要分布于5~20km的深度,震中在深度剖面上呈SW向;发震断裂为倾向SW的隐伏断层,位于临潭-宕昌断裂NE方向,距临潭-宕昌断裂约20km。

    • 岷县漳县M_S6.6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初步研究

      2013, 35(3):448-454.

      摘要 (1461) PDF 1.35 M (1528) 收藏

      摘要:利用距离2013年岷县漳县地震最近的固定台站岷县台2008-2009年的远震接收函数,确定了该地震震源区及临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表明:岷县台下方地壳速度结构的横向非均匀性较强,各方位接收函数差异较大,特别是震源区与临近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别。临近区域的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层,而震源区中下地壳中存在明显的高速区;且震源区地壳平均波速比为1.76,上地壳的波速比仅为1.62。据此推断:震源区是坚硬的上地壳覆盖在较软的中下地壳之上,岷县漳县地震破裂有可能是下地壳流的活动导致上地壳的破裂。

    • 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地震相关长度增长现象

      2013, 35(3):455-458.

      摘要 (991) PDF 769.97 K (1080) 收藏

      摘要:利用单健群分析方法研究了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增长现象。结果表明,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主震周围区域地震空间相关长度明显增长。利用这种特征对可能的大震危险区进行网格式搜索,至少可以对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进行初步预测。

    • 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2013, 35(3):459-462.

      摘要 (1711) PDF 722.74 K (1244) 收藏

      摘要:利用甘肃"十五"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本次地震的震源性质为逆冲兼走滑型,矩震级MW6.1,震源矩心深度为7km。最佳双力偶节面Ⅱ走向304°,倾角64°,滑动角44°,其走向与附近的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一致;倾角和滑动角,表现为左旋走滑的特性与临潭-宕昌断裂的性质相符合,判定该节面代表了主震的发震断层面。分析认为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发生与该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

    • 2013年7月27日文县4.5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2013, 35(3):463-464.

      摘要 (1203) PDF 648.83 K (1101) 收藏

      摘要:

    • 余震信息在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后应急救援重灾区快速判定时作用探讨

      2013, 35(3):465-470.

      摘要 (1051) PDF 1.77 M (1321) 收藏

      摘要:利用震后可以快速获取的余震信息,迅快速判定出地震重灾区的范围,为震后快速应急救援提供决策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利用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后12小时余震分布,以1小时为单位,分时段绘制余震空间分布图,结合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发震断层走向和地形地貌条件,与实际考察得到的烈度图进行比较,初步得出以下认识:震后3小时左右余震分布集中的区域可能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沿余震展布方向需要考虑震区地形地貌和降雨等次生灾害因素所引起的破坏;由余震分布范围来确定重灾区时,长轴方向需要参考发震断层的走向进行调整;依据震区居民点分布密度调整重灾区位置;考虑各种致灾因素的影响,综合判定重灾区的范围。

    • 岷县漳县6.6级地震典型滑坡特征及其诱发机制

      2013, 35(3):471-476.

      摘要 (1285) PDF 900.99 K (1536) 收藏

      摘要:地震和降雨是滑坡产生的两大诱因。一般认为二者的耦合作用概率小,在现实中也较少发现有此种实例。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中黄土地震滑坡广泛发生,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在相关降雨量数据、航空影像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两个地点(永光村滑坡和堡子村滑坡)的典型地震黄土滑坡的空间展布特征和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了诱发机制。结果发现:(1)地震滑坡呈带状分布与地震发震构造走向一致;(2)位于极震区范围的永光村黄土滑坡具有泥流特征,土体含水量可达塑限以上,是由于过量降水和强地震动耦合作用下发生;(3)堡子村黄土地震滑坡则主要为强地震动所诱发,滑距较短,并具滞后发生特性。本结果对未来地震中滑坡的预防与防治具有借鉴意义。

    • 岷县漳县6.6级地震黄土场地放大效应地脉动测试研究

      2013, 35(3):477-482.

      摘要 (1579) PDF 1.04 M (1352)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在极震区出现了黄土场地放大效应,为了从理论上解释黄土场地放大效应的原理,本文利用地脉动测试了极震区2个典型的黄土场地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黄土覆盖地区场地卓越频率特征显著,即在同一区域内山顶卓越频率较低,集中在1~2Hz,山沟卓越频率较高,集中在3~6Hz;同时,黄土场地随着高程的增加表现为厚黄土分布特征,其场地卓越频率在1.3~1.8Hz,与地震观测波的卓越频率1.0Hz接近,呈现出较明显的场地放大效应。结果与实际受灾情况相符。

    • 岷县漳县6.6级地震极震区峰值加速度估算

      2013, 35(3):483-488.

      摘要 (1161) PDF 837.89 K (1182) 收藏

      摘要:简述了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极震区破坏特;针对调查中发现的砖柱铁门地震破坏现象,应用力学分析原理估算了极震区地震水平峰值加速度。估算结果表明,极震区禾驮乡拉路村地震水平峰值加速度在5.1~5.4m/s2,即0.52~0.55g左右,大于《中国地震烈度表》Ⅷ度区参考的水平向地震峰值加速度,这可能与研究区黄土及山坡的双重放大效应有关。因此在灾后恢复重建及该区未来的抗震设防中应考虑这两方面的作用影响。

    • 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强震记录及特征分析

      2013, 35(3):489-496.

      摘要 (1443) PDF 1.29 M (1628)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在甘肃、四川和陕西的64台强震仪触发并获得了主震加速度记录。本文对强震动记录进行了常规处理,统计了强震动记录数量随震中距的分布,绘制了空间地震动加速度等值线图;通过观测数据与霍俊荣和意大利新一代地震动衰减公式对比,分析了峰值加速度(PGA)及谱加速度衰减关系,发现此次地震观测数值远低于常用地震动预测值;利用渭河盆地的远场记录验证了远场地震动卓越周期变大的特点以及场地对记录的影响;参考岷县地区地质特点并通过分析宏观烈度及地震动的谱烈度,初步确定了地震震害与烈度的相关性。

    •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与初步分析

      2013, 35(3):497-502.

      摘要 (1216) PDF 731.28 K (1496)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东经104.2°,北纬34.5°)发生M6.6地震。甘肃强震动台网在该地区覆盖良好,获得了丰富的主震加速度记录。本文收集整理了此次地震中各强震动台站获得的加速度记录资料并进行了基本处理;经统计分析绘出了峰值加速度分布图。

    • 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变形背景与断层形变异常特征

      2013, 35(3):503-512.

      摘要 (1186) PDF 1.50 M (1420) 收藏

      摘要:利用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区所在的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区域水准、GPS、流动重力和跨断层短测线等地形变监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已往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不同类型资料反映的震前区域性地壳变形背景、断层形变异常特征和可能的机理.结果认为:(1)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西秦岭、六盘山等构造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GPS水平挤压闭锁高应变积累、垂直隆升异常高梯度带和重力升、降差异剧烈变化等中长期背景;(2)震前到震时发震断裂附近及其外围相关构造区域断层形变异常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起伏波动变化显著,尤其是汶川地震以来的波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本区构造比邻的龙门山断裂带剧烈右旋错动对本区的影响,与本次岷县6.6级地震过程有关;(3)本区有地形变监测资料积累以来缺乏6级以上震例,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中长期形变背景异常,但何时进入短期-短临阶段确实很难把握,需要不断积累总结和探索提高.

    •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后地电观测引起的思考

      2013, 35(3):513-521.

      摘要 (1163) PDF 1.19 M (1237) 收藏

      摘要:介绍了在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地电学科所做的震情研判和预测预报工作,评价了震中附近甘东南及邻区台站出现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异常。认为:(1)在地震短临阶段和紧接震后提出的两个地震预测意见大致符合本次地震主震、余震发生的实际情况;(2)在数据异常中包括了与本次地震有关的前兆异常信息和由于台站观测环境变化引起的干扰数据异常,震前震后的震情预测意见有一定程度的有科学意义和启示,也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最后强调了加大力度保护地电观测环境的重要性。

    • 三性法及静中动方法对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的趋势性前兆显现的回顾研究

      2013, 35(3):522-528.

      摘要 (1066) PDF 716.29 K (1394) 收藏

      摘要:针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本文用三性法、静中动两种方法,对其前兆显现、震前预测过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回顾表明,在2012年时,对甘肃东南部历史上8级、7级以及6级三个震级档的地震进行三性法分析后,预测在2013-2014年时间段内,天水地区可能有6级地震发生.圈定的地点是在天水为中心150 km的范围内.另外,注意到1987年1月8日迭部5.8级地震与“静中动地震”指标所要求与定义的震级和年份相近,因而以此地震作为“准静中动”地震判断地区,与该区域三性法所做的时间预测相配合,预测在1987年1月8日迭部5.8级地震周围大约150 km的范围之内,将也会在2012年以及2013、2014年发生一个6至7级的地震.而实际发生的岷县漳县地震震中距离天水123.8 km,距离迭部112.1 km,即该地震发生在预测的范围内.由于地震预测的复杂性,当用三性法以及静中动指标对全国和甘肃省的地震情况分析后表明,在别的地区还有更为显著的发震指标显现,出于危险区不能划得太多的限制,因而把针对甘肃东南部的预测列为第二个发震可能性的方案之中,遂在2012年只得出研究性的预测结果,没有提出预测意见.甘肃岷县漳县的Ms6.6地震实际发生验证,甘肃省首发的强震不是在一个最有可能的静中动指标所指明的地点之中,却在一个“准静中动地震”的地点发生.但该地震对三性法的震后验证表明,其方法还是有前兆性指标显示的.该次地震的发生,表明“准静中动指标”也是值得重视的预测指标.研究表明,三性法相比较常用的中期尺度的预测方法,它能在存在强震背景的情况下,在趋势上指出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这是其独特的地方,与多种方法结合后,将会进一步提高强震预测的效能.

    • 中国大陆井水位观测网对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2013, 35(3):529-534.

      摘要 (981) PDF 1.17 M (1450) 收藏

      摘要:基于全国地下流体前兆台网数据库的统计,本文了整理中国大陆井水位观测网中对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水位同震响应的台站特征.分析结果是:(1)岷县漳县6.6级地震烈度Ⅵ度区的1.5倍的范围内主要由静态应变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仅有一个台站,水位同震阶升幅度仅1.5 cm,静态应变触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2)震中距大于1 000 km的远震响应均为水位阶升,但是其同震变化幅度小于0.3 cm,为含水层被压缩引起;(3)该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的观测井较少,分布范围大,整体上以水位同震阶升占据主体,其分布主要在静态应力变化引起的范围之外,并且与构造带的对应关系无规律可循,此次地震静态应变范围内的应力应该已经得到释放.

    • 中国大陆井水温对汶川8.0级、玉树7.1级、芦山7.0级和岷县6.6级地震响应特征的对比研究

      2013, 35(3):535-541.

      摘要 (1174) PDF 1.35 M (1838) 收藏

      摘要:收集和统计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2010年玉树MS7.1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岷县MS6.6地震引起的中国大陆井水温同震响应现象,分析了其特征。结果显示:这4次地震对中国大陆地下流体影响显著,井水温同震响应特征有很大差异,后三次水温同震响应范围、幅度和持续时间远不及汶川地震,即使震级相差不大的玉树和芦山地震,同震响应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最后探讨了这种现象的成因机理。

    • 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陆态网络”基准站东西分量时序曲线异常特征研究

      2013, 35(3):542-548.

      摘要 (1057) PDF 1.03 M (1452) 收藏

      摘要:收集了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震中附近"陆态网络"基准站GPS数据,并应用PODAP软件进行解算。结果发现震中附近大多数基准站位移三分量时间序列曲线出现突变性异常,异常分量主要为东西分量;异常出现时间集中在震前4周左右;异常幅度为10mm左右。

    • 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与甘肃形变异常情况探讨

      2013, 35(3):549-556.

      摘要 (1127) PDF 1.16 M (1330) 收藏

      摘要:对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中附近的甘肃省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总结出来供大家讨论。

    • 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序列波速比变化特征研究

      2013, 35(3):557-561.

      摘要 (1099) PDF 835.95 K (1339) 收藏

      摘要:收集了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序列固定台站和震后6个流动台站震相观测报告,提取了P波、S波走时信息,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该地震序列波速比,发现震后较强余震发生前波速比趋势性下降的特征。这对后续震情跟踪和趋势判定过程中强余震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示意义。

    • 认真研究解决贫困山区经济可行的“抗震农房”刻不容缓

      2013, 35(3):562-562.

      摘要 (950) PDF 601.50 K (1205) 收藏

      摘要:

    • 近场多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组合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2013, 35(3):563-568.

      摘要 (1380) PDF 1.77 M (1178) 收藏

      摘要:采用速度脉冲分量与宽频分量相结合的方法,拟合了近场多脉冲地震波;构建了组合隔震结构的计算模型和运动方程,对组合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增设黏滞阻尼器可以有效控制结构的地震响应,减小隔震层位移,改善结构的受力。对于提高近场多脉冲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有显著作用。

    • 水体质量对大型梁式渡槽横向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2013, 35(3):569-574.

      摘要 (1205) PDF 1.33 M (1341) 收藏

      摘要:通过对流固耦合动力作用简化方法的研究,用等效的弹簧-质量系统来模拟流体与渡槽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并对某渡槽进行了多种地震波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得到了大型梁式渡槽结构的自振特性、地震响应。结果表明:槽内大质量水体对渡槽的横向地震响应有较大的影响,若不考虑槽内的水体将低估渡槽的地震反应;但因水体的晃荡作用减小了水体自身的地震反应,若将水体视为刚体附加到槽体上将严重地夸大水的地震惯性力作用。

    • 雅丹观光塔钢屋盖不规则双层网格结构设计研究

      2013, 35(3):575-581.

      摘要 (1086) PDF 2.27 M (1305) 收藏

      摘要:甘肃雅丹地貌观光塔的一层塔座外观奇特,选用了不规则的双层钢网格结构作为其一层的屋盖。本文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和空间网格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MST2010)分别对雅丹观光塔不规则双层网格钢屋盖结构进行了地震作用非线性时程分析以及风荷载作用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初步得到结构的关键杆件,并假设部分杆件受损对结构进行剩余承载力损伤评价。结果表明,不规则网格钢屋面不仅能够很真实地体现出建筑外观,而且还具有传统规则形式空间结构优良的抗震性能和抗风性能,结构设计满足要求;假设结构部分杆件出现损伤后,通过结构剩余承载力评价的方法能够找出结构的关键杆件,为后期的施工与使用提供指导。

    • GPU/CPU协同粗粒度并行计算及在城市区域震害模拟中的应用

      2013, 35(3):582-589.

      摘要 (1574) PDF 1.01 M (1692) 收藏

      摘要:采用精细结构模型和动力时程分析以提高城市区域建筑震害预测精度已经成为一重要研究方向,而传统的CPU计算平台成本过高,难以推广。本文提出采用基于GPU/CPU协同粗粒度并行计算的方法来实现城市区域建筑震害的高效精细化动力时程计算,可以显著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简述了所采用的程序架构、计算模型、参数选取,对并行计算的效率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通过一个中等大小城市的案例展示了该方法的优势。

    • 不同厚度层状边坡动力响应的模型试验研究

      2013, 35(3):590-596.

      摘要 (1669) PDF 860.14 K (1932) 收藏

      摘要:采用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方法,以4种不同覆土厚度的层状边坡模型为研究对象,水平输入振幅逐渐增大的正弦波加速度,分析了结构面上覆不同厚度土层对动力作用下边坡的稳定影响.研究了在动力作用下边坡的破坏位置和性质、破坏形式及最危险覆土厚度,验证了坡面放大效应与高程的关系,采用MIDAS/GTS软件对模型试验进行振型分析,分析了模型边坡的自振频率与覆土厚度的变化关系.试验结果表明:①模型破坏时最先出现的裂缝在边坡的中上部,且6 cm覆土厚度的模型对振动的响应最大,对应到实际工程中时12m厚度土层覆盖的边坡是最应该注意防护的.②不同厚度的土层破坏的形式不同:当土层厚度较薄时模型破坏较迅速,基本沿结构面发生整体滑动破坏,且滑动呈现一定的流体特性;当覆土较厚时裂缝先在模型中上部出现,随着振动的持续裂缝继续发展,最后发生整体性崩塌.③随着高程的增加峰值加速度总体呈放大趋势,但最大值出现在边坡中上部而非坡顶,说明不仅均质边坡有加速度的高程放大效应,层状边坡也具有加速度的高程放大效应.

    • 中高山地区滑坡发育地形地貌因子敏感性研究

      2013, 35(3):597-603.

      摘要 (1364) PDF 830.25 K (1585) 收藏

      摘要:为分析海拔高度大于1 300m的中高山地区地形地貌因子对滑坡发育的敏感性程度,运用基于因子综合贡献率的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黔东北中高山地区坡面形态、地形坡度、相对高差三类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的影响程度.在各类影响因子对滑坡发育频数、面积及体积分量贡献率的基础上,利用顺序赋值法量化各分量贡献率的贡献指数,并以各分量贡献指数的几何平均数构建敏感性系数,定量分析三类地形地貌影响因子对中高山地区滑坡发育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阶梯形和凸形坡面形态的斜坡中后部为地貌演化堆积区,能提供较大重力势能,属滑坡发育的敏感性坡面形态因子;地形坡度在18°~22°之间的较陡坡和相对高差在40~80m之间的矮坡常分布于受地表水强烈冲刷的地带,在一定重力势能和强烈地下水共同作用下,极易诱发浅层小规模滑坡;地形坡度大于27°的极陡坡和相对高差大于120m的高坡由于具备较大重力势能,常诱发深层大规模滑坡.

    • 一种地震预警监测传感器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2013, 35(3):604-609.

      摘要 (1008) PDF 852.42 K (1538) 收藏

      摘要:目前世界上地震预警系统基本都是通过地震台网来确定地震的震级并对地震进行定位,其预警准确性的提高主要依靠台网密度的增加。基于地震预警原理以及传感器技术,本文首次探讨了仅用单台地震监测传感器快速测定地震基本参数的可能性。设计了一种用于地震预警的地震监测传感器模块,阐述了确定地震参数的算法。该传感器模块能自动捡拾P波的到时,然后利用P波的初动信息确定地震的方位角,最后利用P波到达后前3s加速度数据确定地震的震级、震源距,并发出警告,达到地震监测及预警的目的。

    • Pdif波在中国CDSN台站的运动学特征

      2013, 35(3):610-617.

      摘要 (1361) PDF 851.84 K (1171) 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简称CDSN,下同)11个台的宽频带长周期(VLP)数字记录对1990-2012年间的124个极远震记录进行了分析处理,在震中距100.0°~179.0°之间,获取了CDSN11个台站的Pdif波的震相数据,得到了Pdif波在地球核幔界面上衍射的运动学特征和《Pdif波走时表》。所得结果大大拓展了Pdif的记录范围,在144.0°~179.0°之间弥补了《IASPEI1991地震波走时表》的缺失,为更大范围内的Pdif震相分析提供了参考标准,有助于提高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分析水平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以及对地球核幔边界物理性质的认识。

    • 合作市隐伏断层控制性地球化学探测场地试验

      2013, 35(3):618-624.

      摘要 (1228) PDF 1.22 M (1388) 收藏

      摘要:近年来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广泛开展了土壤气探测的工作.本文在合作市周边地区选择2个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具有典型断层露头的甘加、黄香沟场地开展了现场土壤气汞、氡浓度测试.主要结论有:(1)断层带存在明显汞、氡浓度异常,曲线的峰值能够很好地对应断层位置,而且其曲线形态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断层性质与几何形态;(2)异常段上方氡、汞的峰值异常一般比背景值高出1.5倍以上,且具有成组特征(即在断层带上方超过背景值1.5倍以上的点2个以上),并具有典型正弓形曲线形态;(3)合作市地处草原,地表覆盖层匀一、稳定,外界干扰较小,植被覆盖好,不仅有利于土壤气汞、氡浓度地球化学方法进行隐伏断裂的控制性探测,同时也有利于对已知断裂活动性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跟踪探测研究.

    • 闽南风化凝灰熔岩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

      2013, 35(3):625-630640.

      摘要 (1242) PDF 399.09 K (1706) 收藏

      摘要:对福建闽南地区泉三高速公路隧道围岩中的风化凝灰熔岩进行了吸水率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定量分析了风化程度对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吸水特性的影响,并得出了不同风化程度的凝灰熔岩其吸水率与烘干状态和饱和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式。该式可以为类似条件下岩石强度估算提供参考和借鉴。

    • 宁夏沙坡头黄河大弯的成因分析

      2013, 35(3):631-640.

      摘要 (1375) PDF 1.05 M (1441) 收藏

      摘要:黄河在宁夏沙坡头形成了"几"字形河曲地貌,并在河曲凸岸发育了3级河流阶地。本文针对沙坡头大弯河流阶地特征、阶地年龄,以及大拐弯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本区地貌发育的机制。结果表明:(1)沙坡头大弯3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构造抬升作用,气候变化对此处阶地形成的作用不明显。在区域新构造活动强烈的背景下,约中更新世末期中卫盆地开始抬升,黄河河道被固定,河流下切形成本区的最高阶地T3;约在70kaB.P.、8kaB.P.形成T2、T1阶地。(2)沙坡头黄河大拐弯是由香山—天景山断裂左旋走滑位错,以及水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河流内生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河流的内生动力作用远大于前者的贡献。

    • 地震临界区域尺度与地震预测

      2013, 35(3):641-646663.

      摘要 (1069) PDF 1.03 M (1306) 收藏

      摘要:地震临界区域尺度的界定对于地震前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加卸载响应比(LURR)及震前矩张量加速释放(AMR)两种模型对地震临界区域尺度进行了分析。采用不同半径区域内地震事件的Benioff应变分别计算LURR和AMR时间序列,震前引起时间序列异常变化最明显的半径尺度所定义的区域就是最佳地震临界区域。华北地区M>5震例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模型所得到的最佳地震临界区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最佳临界区域半径与主震震级之间统计的线性关系斜率约为0.34~0.36。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不同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定量的评价地震临界区域尺度,从而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依据。

    • 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3, 35(3):647-655.

      摘要 (3884) PDF 883.34 K (6034) 收藏

      摘要:首先介绍了库仑应力的定义及其物理含义。阐述了库仑应力在强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强震对后续地震序列的触发、应力影区对地震的抑制作用、地震活动性分析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等五个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库仑应力在地震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与前景。

    • 夏垫断裂夏垫段浅部构造特征地震探测

      2013, 35(3):656-663.

      摘要 (1238) PDF 1.97 M (1640) 收藏

      摘要:采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技术对夏垫断裂夏垫段进行了探测,获得高质量、高分辨率的地震勘探剖面图。划分出9条断裂构造,通过地震时-深转换剖面对比钻孔地层资料确定出断裂的上断点埋深,从而确定了断裂的活动时代。探测结果表明:夏垫断裂是由四条断裂组成,其中的主断裂至今仍在活动;在断裂的上盘还探测到三条活动时代较新的断裂构造。

    • 我国黄土的微结构类型与震陷区域划分

      2013, 35(3):664-670.

      摘要 (1047) PDF 1.36 M (1284) 收藏

      摘要:对比我国中西部成土年代相近的浅层风成黄土(不考虑地形地貌),针对不同成土环境下微观结构及其震陷性大小,初步将中西部黄土的微结构类型划分为五类:Ⅰ,近砂源快速降砂微结构;Ⅱ,强降尘弱成壤微结构;Ⅲ,冷干慢速降尘弱成壤微结构;Ⅳ,中湿成壤微结构;Ⅵ,温湿成壤微结构.微结构类型对于震陷性等工程性质分析有借鉴作用,具体体现在颗粒大小、粒径分布、排列方式,颗粒之间的胶结程度、接触方式等.通过分析黄土地区气候变化引起的地域性微观结构类型差异,区域性微观结构的气候形成机制来研究黄土的致灾特征,进一步获得黄土地区土层微结构的地域性差别导致的震陷变形强弱信息.这对于黄土建筑工程场地的设计以及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有重要意义.

    •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断层气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强震危险性分析

      2013, 35(3):671-676.

      摘要 (1174) PDF 997.73 K (1412) 收藏

      摘要:以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不同段断层气Hg、Rn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历史大震背景、现今地震活动影像以及b值空间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对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活动习性进行深入探讨,并识别出该断裂带潜在大震危险区段。可为未来地震趋势判定及震情跟踪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现代应力场特征

      2013, 35(3):677-683.

      摘要 (1164) PDF 1.06 M (1468) 收藏

      摘要:应用垂直向P波和SV波振幅比和联合利用P波、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两种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得到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邻近地区1970年以来239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震源机制解,根据力轴张量计算法反演得到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其两个分段的平均构造应力场,与震源机制参数统计结果一致,表现为近EW向的水平挤压和近NS向的水平拉张作用;分析最大主压应力轴σ1的方位角随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两个分段的σ1的方位角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出1998年前后由顺时针偏转转折至逆时针偏转。

    • 珊溪水库地震小震震源机制解特征研究

      2013, 35(3):684-691.

      摘要 (1026) PDF 948.82 K (1206) 收藏

      摘要:利用P波初动和直达P、S波最大速度振幅比联合求解小震震源机制的方法求出珊溪水库M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得到了珊溪水库震源机制各参数时空特征如下:主压应力为SN向,主张应力为EW向,应力主要为水平应力,发震断层倾角较大且多为走滑断层。在个别4级左右地震前P轴方位都有偏离再恢复的现象。在北纬27.65°~27.69°间,P轴方位集中在0°±30°或者180°±30°,节面走向集中在45°±15°或者135°±15°。震源深度大于4km的地震倾角多集中在70°~90°度之间。

    • 用CAP方法反演2010年6月5日山西阳曲M_S4.6地震震源机制解

      2013, 35(3):692-697.

      摘要 (1308) PDF 1.09 M (1854) 收藏

      摘要: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0年6月5日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震级MW为4.5,节面I走向213°、倾角47°、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09°,倾角76°,滑动角-44°,属于倾滑型;精确定位显示震中处于石岭关隆起区,CAP反演和精定位结果推断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7~20km。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震中附近的山根底断裂和系舟山西麓断裂产状存在差异,这两条断裂不是阳曲地震的发震断裂,由于现场野外地质考察未发现地表断裂,不排除本次地震为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 琼中地震台重力仪记录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2013, 35(3):698-701.

      摘要 (1334) PDF 780.07 K (1181) 收藏

      摘要:2013年2月6-8日圣克鲁斯群岛发生6次强震,琼中地震台的重力仪记录都有同震响应出现。本文从重力仪记录的面波的延迟时间、最大变形幅度、同震持续时间3个方面研究了6次强震的同震响应特征。

    • 喀什场地土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经验关系

      2013, 35(3):702-708.

      摘要 (1524) PDF 861.94 K (1409) 收藏

      摘要:在喀什市城区地震小区划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喀什城区地貌单元划分,描述了不同地貌单元内的地层岩性,将实测剪切波速钻孔资料统计分析,运用较为常用的三种统计回归分析方法给出喀什市城区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土类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的经验关系。结果可为喀什市城区防震减灾规划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依据。

    •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类型及其选取

      2013, 35(3):709-714.

      摘要 (1676) PDF 1.07 M (2299) 收藏

      摘要:通过阐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地震动衰减关系的演变介绍了衰减关系的三种类型,其差别在于是否含有高频地震动震级饱和因子C3M2项和加速度近场饱和因子C5eC6M项;分析了这两个因子的由来和作用,并举实例说明,当场地所处的地震环境受高频地震动影响较小时,可忽略C3M2项的影响;而加速度近场饱和因子因包含了震源体尺度的影响,并与实际观测记录相符,是衰减关系必须包含的内容。

    • 中国地震局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

      2013, 35(3):715-716.

      摘要 (1012) PDF 1.32 M (862)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