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多方法联合分析未来地震发生趋势

      2012, 34(1):1-9.

      摘要 (811) PDF 596.81 K (1221) 收藏

      摘要:综合多种前兆方法分析地震活动规律,研究目标地区未来地震发生的趋势。首先采用图像信息法(PI)进行扫描,从长期尺度上找出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异常的地区,并结合相关的活动断裂分布及区域地震活动确定未来地震的发震危险区;然后采用加卸载响应比(LURR)、态矢量(SV)、矩张量加速释放(AMR)等中短期前兆方法分析这些区域的地震发生可能,并对地震发生的相关信息做进一步估算;在空间上实现向地震危险区域的逐渐逼近,时间上实现从长期预测到中短期预测的自然过渡。作为回顾性震例研究,我们对近3年来发生在中国西部的强震(ML〉6.5)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算法而言,将不同前兆方法适当组合结合能够更为明确地为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信息和约束。

    • t-D地震定位方法研究

      2012, 34(1):10-13.

      摘要 (796) PDF 530.04 K (1231) 收藏

      摘要:应用甘东南流动台阵的微震资料进行定位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全局网格搜索的t-D地震定位方法。应用该方法进行地震定位时,不需要建立速度模型,其定位结果与常规定位方法相比,震中位置基本一致,深度分辨率较高。

    • Delaunay三角剖分插值算法在MT成图中的应用

      2012, 34(1):14-17.

      摘要 (860) PDF 304.94 K (1635) 收藏

      摘要:研究并实现了一种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二维快速插值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大地电磁(MT)二维反演实时成像网格化处理中。实际资料试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稳定、插值效果好以及易于模拟地形数据等优点,能满足MT反演结果实时成图的要求。

    • 水平两层均匀介质中井下电阻率观测信噪比的理论计算

      2012, 34(1):18-22,104.

      摘要 (850) PDF 398.13 K (1326) 收藏

      摘要:在点电源水平两层均匀介质模型下计算了在不同地电断面中观测时地表干扰电流源对观测的影响。得到:地表干扰电流源对地电阻率观测电势差的影响取决于地电断面类型和参数、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埋深以及避开干扰源的距离。本文研究结果对实施井下电阻率观测中台址电性结构选择、电极埋深、干扰源避让有参考意义。

    • 玉树M_S7.1地震时空破裂过程及与地表破裂带的对应关系

      2012, 34(1):23-28.

      摘要 (820) PDF 976.10 K (916) 收藏

      摘要:根据IRIS全球地震台网15个台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P波资料,用远场体波地震图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方式,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震源破裂,并与震后调查地表破裂带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在总体上是一次单侧破裂事件,破裂从初始破裂点(即震源位置)开始向东南方向展开,破裂离震源20km处开始贯穿至地表,沿走向方向延伸了约50km,最大滑移量达2m。这些结果与震后考察得到的地表破裂带的特征十分吻合。

    • 重力式挡土墙结构体系可靠度的Monte Carlo模拟

      2012, 34(1):29-32.

      摘要 (784) PDF 237.68 K (1351) 收藏

      摘要:建立了重力式挡土墙倾覆、基底滑移、地基承载力、墙体自身强度等几个失效模式的可靠度分析模型,采用逐步等效平面法计算结构体系的可靠度。假定设计参数为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利用MATLAB软件的库函数normrnd实现随机样本的抽取。选择重力式挡土墙的实际算例对挡土墙改建后的几个失效模式及结构体系的可靠度进行分析,并与作者所做的其它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数值模拟表明两种方法的结果能较好相符。

    • 阻尼连体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参数研究

      2012, 34(1):33-38.

      摘要 (869) PDF 373.68 K (1257) 收藏

      摘要:针对阻尼连体结构,采用串并联质点系层模型,沿连体设置方向施加El Centro1940地震波,讨论了毗邻结构自振周期比与连接体阻尼刚度变化对阻尼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毗邻结构自振周期比与连体阻尼刚度对结构的地震响应影响较大,存在一个使结构地震响应为最优的周期比与阻尼刚度值,为实际工程应用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 青海玉树7.1级大震的预测讨论

      2012, 34(1):39-43.

      摘要 (741) PDF 312.85 K (1239) 收藏

      摘要:讨论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大震的震源组合模式。用临界慢化的观点讨论了玉树大震的前震。以异年倍九律与磁暴二倍法相配讨论了玉树大震的发生日期。

    • 强震人员损失回归预测方法

      2012, 34(1):44-49.

      摘要 (769) PDF 383.25 K (1229) 收藏

      摘要:在回顾近年对地震人员损失预测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USGS的PAGER系统中地震人员损失回归模型,利用发生在1970-2008年间的128条地震现场调查灾害记录建立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适用的地震人员损失预测模型;并利用发生在1980-2007年间的234条地震损失记录建立了地震人员重伤数与人员死亡数的回归关系;最后利用模型对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人员损失进行评估计算,得到了与实际震害损失相接近的评估结果。

    • 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及其活动性与潜在地震危险性讨论

      2012, 34(1):50-56.

      摘要 (842) PDF 841.44 K (2838) 收藏

      摘要:龙泉山构造带是四川盆地内川西强烈断陷区和川中稳定隆起区之间的一条区域性断裂。2008年汶川地震后该断裂带未来的强震潜势备受关注。本文对该断裂带的展布、晚第四纪活动性、深部构造形成机制以及断裂带未来的地震危险潜势进行了讨论。断裂带北段位于德阳东侧龙泉山脉西缘;龙泉山脉中段的山体两翼存在断裂;断裂带的南段以向西倾斜的断裂为主。这些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曾有活动,前人阶地调查显现该断裂带全新世存在活动。考虑到该断裂带未来的地震潜势评估,值得对该断裂带的活动性及断裂带深部构造和运动方式开展进一步的调查。

    • 近期新疆震源机制解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2012, 34(1):57-63.

      摘要 (740) PDF 698.99 K (1198) 收藏

      摘要:分析了2003-2009年新疆及其周边88次中强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特征,并结合同期地震活动特点与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讨论。认为:这一期间新疆主要受NNW向水平挤压应力制约,与1990-2002年新疆主压应力P轴NNE向分布有一定差异;中强震震源断层具有多样性,显示出新疆构造运动的复杂性;主压应力P轴仰角的变化与新疆地震活动的强弱交替相关;研究时段内不同强度的地震空间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层次性特征。

    • 福建九龙江下游NW向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特征

      2012, 34(1):64-71.

      摘要 (805) PDF 471.38 K (129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福建九龙江下游NW向断裂带断层上覆地层的切割关系、断裂两侧第四纪等时地貌面的差异性变化、浅层地震勘探、断层两侧钻孔探测等资料分析,研究了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及断裂构造的组合特征。结果表明:(1)郭坑—江东桥断裂(F1)、珠坑断裂(F3)、金峰—大帽山断裂(F7)为早第四纪(Q1-2)断裂;岱山岩—珩坑断裂(F6)的观音山—古湖段为早第四纪(Q1-2)断裂、古湖—洪塘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覆船山—康山断裂(F4)、九龙江(西溪)断裂(F5)为晚更新世早期活动断裂,海沧—钱屿断裂(F2)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2)郭坑—江东桥断裂和金峰—大帽山断裂将本区切割成3个地块,形成了小田坑山地垒、漳州地堑、锅尖山地垒的构造组合形式。漳州地堑再被覆船山—康山断裂和岱山岩-珩坑断裂切割成3个地块,又形成了较小的圆山地垒、九龙江西溪河谷地堑、马鞍山地垒的构造组合形式。

    • 756年张掖—酒泉地震考

      2012, 34(1):72-77.

      摘要 (987) PDF 417.36 K (1494) 收藏

      摘要:根据现有历史地震资料和新补充史料的综合考证,认为现行地震目录所给的公元756年张掖—酒泉地震参数不确切,应做如下修正:震级应由现在的6级修订为7级左右,震中烈度由Ⅶ~Ⅷ度修订为Ⅸ~Ⅹ度,极震区介于张掖、酒泉之间的高台北罗城一带。

    •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建筑抗震设防参数研究

      2012, 34(1):78-83.

      摘要 (813) PDF 1005.70 K (1154) 收藏

      摘要:通过对陇东黄土高原区地质构造环境、历史地震影响与破坏特征、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等几方面的研究,对该区地震动参数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该区黄土场地及地形地貌对地震动参数的放大效应与分区特征。研究表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震影响主要来自中远距离的大震,地震动持续时间长,长周期部分相对丰富,黄土场地及地形对地震动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地震动参数具有明显的地貌分区特性。最后对比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给出了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建筑抗震设防参数的一些建议,认为在抗震设防参数取值中适当提高特征周期,对峰值加速度则按地貌分区取值。

    • 河北邯郸—邢台地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研究

      2012, 34(1):84-87.

      摘要 (840) PDF 232.29 K (1457) 收藏

      摘要:根据多台和达法,利用邯郸—邢台地区9个数字地震台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9个小区域波速比值在1.696~1.737之间,相关系数在0.988 3~0.999 1之间,研究区平均波速比值为1.719,平均泊松比值为0.244,所得泊松比值与研究区内地壳介质以花岗岩为主一致。(2)研究区内波速比和泊松比变化比较复杂,反映了区内上地壳介质性质的不同和地质构造的复杂性。

    • 强震动台站与干扰源最小距离的初步研究

      2012, 34(1):88-92.

      摘要 (796) PDF 316.76 K (1284) 收藏

      摘要:为了在强震台址勘选、台站观测环境保护工作中对泵房、火车站、采石场爆破这三类干扰源的避让提供定量参考依据,通过实地测试,探讨了这三种干扰源的振动衰减关系。研究认为预警与固定观测台站离开11kW泵房的距离应不小于69m;离开(客货低速)铁路线的距离应不小于228m;离开采石场的距离应不小于723m。烈度速报台站离开泵房的距离应不小于19m;离开铁路线的距离应不小于156m,离开采石场的距离应不小于428m。

    •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分析

      2012, 34(1):93-98.

      摘要 (743) PDF 676.09 K (1223) 收藏

      摘要:以内蒙古中部的呼和浩特—包头地区(40°~42°N,108°~114°E)作为研究区域,收集整理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ML≥1.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按地震样本数目滑动扫描并计算最小完整性震级Mc,绘制Mc的时序变化曲线。分析认为Mc在时间上的变化主要反映台网监测能力和地震活动规律,但台站布局、地震信噪比和人为因素也会引起Mc的短期或不连续性的变化。同时在Rydelek等提出的2个假设条件下,对呼包地区的地震目录完整性进行了RS检验,其结果与上述扫描计算结果一致,也与根据台网监测能力所得到的震级范围吻合,证明本文的计算结果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2001年以来呼包地区地震目录在各时段内的完整性。

    • 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三次强余震地表峰值加速度衰减场研究

      2012, 34(1):99-104.

      摘要 (758) PDF 372.66 K (1203) 收藏

      摘要:利用甘肃省强震动台站获取的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三次强余震记录资料,分别研究了在甘肃南部地区的地表自由场加速度衰减场,认为地震引起的地表峰值加速度(PGA)随震中距的衰减基本都遵从幂指数规律,衰减的形式基本相同,但是三次强余震的衰减指数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要得到陇南地区的中强地震动衰减的普遍规律,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