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2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壳水平运动负位错反演与汶川等地震背景

      2010, 32(2):105-111,138.

      摘要 (835) PDF 591.46 K (1173) 收藏

      摘要:利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999-2001年、2001-2004年、2004-2007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借助非震负位错反演,研究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应变积累状态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2004年12月26日苏门达腊MS8.7(Mw9.0)巨大地震可能的震后影响,以及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8月30日攀枝花-会理MS6.1等地震孕育有关的应变积累背景。

    • PGV/PGA和PGD/PGA随震级和震中距变化的研究

      2010, 32(2):112-116.

      摘要 (1939) PDF 298.09 K (2112) 收藏

      摘要:以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和强震动观测系统组织委员会(COSMOS)记录的13次地震的486个台站的三分量地震动峰值数据为基础,按照震级和震中距大小将其分类,得到地震动的峰值比PGV/PGA和PGD/PGA与震级和震中距的关系。结果表明:峰值比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震中距的增大也增大。最后给出了峰值比与震级和震中距的衰减关系,以供抗震设计参考使用。

    • ANSYS在岩质边坡动力响应分析中的应用

      2010, 32(2):117-121.

      摘要 (786) PDF 329.26 K (1428) 收藏

      摘要:在动力有限元理论的基础上运用ANSYS软件对不同高度和坡度的岩质边坡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地震加速度时程分析,发现了一些新的动力响应规律和现象。模态分析显示:随坡高的增加边坡的自振频率呈降低的趋势;而坡度变化对其影响则具有相反的规律。通过地震加速度时程分析发现:边坡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反应三量具有相似的响应规律;随坡高的增加坡顶位移时程曲线振幅增大,但达到一定高度时(约200m)则变化较小,同时坡顶处的地震动响应相对于坡脚处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现象;坡度增加时坡顶位移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地震波的衰减效应与边坡对其的放大效应是同时存在的。研究结果对边坡的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2010, 32(2):122-128.

      摘要 (855) PDF 444.10 K (1383) 收藏

      摘要:祁连山断裂带是中国西部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本文应用Aquachem5.1对该断裂带中东段10口井水进行了水化学分析;同时利用Phreeqc软件对地下水化学组分和饱指数SI值进行了模拟计算;并结合氢氧和氦同位素组成特征初步分析了该断裂带地下水成因、水质类型、循环速度及循环深度。研究表明祁连山断裂中东段地下水均为大气成因,总体上体现为循环深度小、滞留时间短、水-岩反应程度较弱等特点,其化学活动性在空间上具有西弱东强分布特征。这一结论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异常提供了依据。

    • 华北强震前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特征及其产生机理的研究

      2010, 32(2):129-138.

      摘要 (795) PDF 682.77 K (1492) 收藏

      摘要:分析了华北地区自1976年以来MS≥6.0地震前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的形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出现时间早、范围广,具有协调性、重复性、迁移性等特性,主要沿构造带迁移,迁移方向为外围向内迁移或内部向外迁移;形态主要为趋势转折、破年变、加速等,其中绝对大多数为趋势转折变化;地下水位分析表明长趋势变化绝大部分呈现为缓慢上升或下降减缓的走势。对比研究了地壳形变与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发现地壳形变长趋势时间早于地下流体;形变出现张压变化与水位变化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即形变绝大部分出现缓慢压性变化或张性减缓变化,水位绝大部分出现缓慢上升或下降减缓变化。最后讨论了强震前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产生的机理:在地震孕育过程初(早)期,构造应力的缓慢增强将使岩体所含裂缝闭合,地壳发生变形,从而改变岩体的空隙率及相应的孔隙压力和渗透率,引起诸如地下流体长趋势动态异常变化;构造应力缓慢增强并向未来震中聚集,造成地下流体长趋势动态异常变化向震中迁移;而深部物质的不断上涌和影响范围增大致使地下流体长趋势动态异常变化向外围迁移。

    • 新疆巴楚-伽师地区上地壳三维速度层析成像

      2010, 32(2):139-143,149.

      摘要 (750) PDF 396.00 K (1120) 收藏

      摘要: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和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MS6.8地震走时资料反演得到了震区地下速度图像。结果表明:P波速度在地壳内5km以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横向非均匀性,反映该区地表的沉积盖层介质特征;在5~22km深度内以NWW和NNE向共轭相交的高速异常带为主,周围速度相对较低。结合构造背景和震源机制解,认为这一区处于NW-SE向的右行走滑和NNE-SSW向的挤压应力双力偶作用下,使得发生的地震有一定的相似性。而NWW和NNE向非均匀性条带为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提供了基础,是这次地震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结合宏观调查和石油资料,推断这次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西部的一条NWW走向、北倾的巴什托普隐伏断裂上。

    • 渭河陇西段第七级阶地年代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2010, 32(2):144-149.

      摘要 (835) PDF 412.04 K (1507) 收藏

      摘要:昆黄运动是发生在中更新世时期青藏高原及其邻区一次重要的构造抬升事件,河流阶地及地层记录能够较好地反映这次构造事件。渭河陇西段第七级阶地沉积了104.5m厚的黄土,通过对其上覆黄土剖面的古地磁、粒度研究表明,此级阶地形成年代为距今870ka,阶地拔河高度说明自中更新世以来地面至少抬升了205m,其抬升速率约为0.2m/ka。这次构造事件在时间上与昆黄运动相一致,是对青藏高原强烈抬升的响应。

    • 基于预警区划的地震紧急处置响应模型研究

      2010, 32(2):150-153.

      摘要 (783) PDF 270.67 K (1164) 收藏

      摘要:从目前城市对可能地震灾害的预警现实需求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城市预警区域划分的地震紧急处置响应模型的构建方法。将聚类分析和统计的方法应用到预警区域的划分中,通过布设、接口、自抑制误触发模型和机制的建立构成基础模型,进而分析了特征性模型的实现情况。

    • 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数据整合框架

      2010, 32(2):154-161.

      摘要 (776) PDF 554.06 K (1454) 收藏

      摘要:通过对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所应用的多种探测方法和过程的研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该项目实施过程所得到的各种探测数据进行分析,引入了模型驱动架构(MDA)、统一建模语言(UML)和Geodatabase(地理数据库)等技术方法,构建了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的数据整合框架。

    • 地震影响空间危险度及危险区预测方法研究

      2010, 32(2):162-168.

      摘要 (713) PDF 446.83 K (1197) 收藏

      摘要:根据地震目录统计分析一次强震对外围地区所产生的地震影响空间危险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震背景空间危险度及其先发生的若干次强震,通过对研究区域开展地震综合空间危险度空间扫描计算对未来地震危险区进行预测。华北和西南地区地震危险区的实例预测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预测效果,对于分析判定地震危险区可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对金茂大厦“粗指纹”诊断初探

      2010, 32(2):169-172.

      摘要 (906) PDF 260.04 K (1168) 收藏

      摘要:金茂大厦是目前中国最高建筑之一,高达420.5m。本文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模型,利用大厦的随机振动得到其某些振型的频率及阻尼比,在地震、台风过后或经一长段时间之后,看其相应振型频率和阻尼比的变化,以达到健康诊断之目的。结果显示此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可用于大厦、大桥等的"粗指纹"健康诊断和维护。

    • 汶川特大地震之北川县城震害分析

      2010, 32(2):173-178.

      摘要 (941) PDF 481.57 K (1645) 收藏

      摘要: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在北川县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导致上万人死亡,整个北川县城变为废墟。现场地震科考分析显示,造成北川县城建筑物和道路严重损毁以及人员重大伤亡的三个主要原因为:活断层错动产生的地表破裂效应,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和强地震动产生的振动破坏效应。北川县城主断裂和次级断裂沿线分布的建筑物震害较重,而邻近断裂的建筑物震害相对较轻;地震触发的王家岩滑坡和景家山崩塌对北川县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2000余人死亡;而振动破坏效应在北川县城普遍存在,它产生的水平剪切运动对建筑物的危害很严重。

    • 汶川8.0级地震甘肃陇南地区建筑震害调查

      2010, 32(2):179-185.

      摘要 (842) PDF 559.53 K (1435) 收藏

      摘要:总结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在甘肃陇南地区造成的农村房屋和城镇房屋的典型震害及其原因。考察发现,由于农村房屋一般未经抗震设防设计,在本次地震中即使在低烈度地区仍然震害严重;而城镇房屋震害较轻,一般均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严重破坏的大多是一些施工质量差,缺乏良好的抗震概念设计以及改建时未考虑抗震设计的建筑。建筑震害调查的几个地区设防烈度均为Ⅷ度,实际烈度为Ⅵ~Ⅸ度,因此这些地区的房屋震害情况刚好能反映这些地区房屋抵抗小震、中震及大震的能力。结果表明,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设计、并保证施工质量的建筑基本都能达到三水准设防目标。最后本文对灾后重建和抗震设防提出了建议。

    • 山东数字化钻孔体应变观测的干扰异常分析

      2010, 32(2):186-190.

      摘要 (731) PDF 387.80 K (1158) 收藏

      摘要:在系统分析山东钻孔体应变与辅助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台站工作日志对引起钻孔体应变观测曲线出现波动性短时异常变化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钻孔体应变的短时波动性变化主要为气压、降雨、地下水位、施工和电源等的干扰影响;这些干扰影响不能通过相关分析完全剔除,需定量与具体情况定性相结合分析;气压、降雨和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与钻孔地质条件密切相关,有破碎带的钻孔受干扰影响相对较大。

    • 沧州地区NWW向隐伏断裂存在依据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2010, 32(2):191-195.

      摘要 (833) PDF 387.80 K (1041) 收藏

      摘要:经过对河北沧州地区中强地震和小震空间分布分析发现,存在NNE向条带分布,与大规模的河北平原地震带的走向一致;同时也呈现了明显的NWW向条带,与NNE向组成共轭构造图象。对比2次中强地震,其震源机制解基本相同,有近于直立的NWW向节面做左旋走向滑动;3次地震烈度的极震区长轴方向也是NWW;1967年河间6.3级地震之后5天的余震分布也是NWW方向。这和历史上5级地震分布方向一致。虽然没有浅表断层的对应,多种资料的相互验证表明沧州地区深部存在一条NWW向的隐伏断层,对于判别区内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 地震应急快速触发与短信息发送软件的核心技术和实现方法

      2010, 32(2):196-200.

      摘要 (692) PDF 319.97 K (1339) 收藏

      摘要:重点介绍了地震应急快速触发响应系统中地震应急快速触发和短信息发送两个软件模块的核心功能、实现方法、模块间接口等内容,并具体介绍了各部分的主体技术方法、原理和实现流程等内容。

    • 高阶统计量方法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与展望

      2010, 32(2):201-205.

      摘要 (819) PDF 415.85 K (1566) 收藏

      摘要:高阶统计量方法是研究非高斯过程,非线性系统和非最小相位信号的有力工具。一些使用相关函数或功率谱进行分析与处理而得不到满意结果的问题都可以使用高阶统计量方法。本文介绍了高阶统计量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现状。

    • 林州地光异常在地震前兆分析中的应用

      2010, 32(2):206-208.

      摘要 (859) PDF 219.84 K (1190) 收藏

      摘要:记录和描述了近35年来河南林州地区的地光异常现象,发现林州地光异常的出现与林州及其邻近地区中小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结合林州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岩性(石英岩)分布特征对地光出现的机理进行了讨论。探讨了地光异常的观测和利用其进行地震预报的尝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