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31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震源破裂方式和断层性质对近场强地震动特征的影响

      2009, 31(4):311-318.

      摘要 (849) PDF 1.12 M (1226) 收藏

      摘要:基于数值格林函数法的近场强地震动数值模拟方法,以1994年Northridge地震断层面上位错量的不均匀分布模式和该地区的地层剪切波速度结构为震源模型和计算模型,做了两个方面的模拟研究:(1)直立走滑断层(断层倾角为90°)情况下,模拟分析了有限断层单侧破裂模式和双侧破裂模式对强地震动特征——破裂方向性和上盘效应的影响;(2)对于倾斜断层(倾角为45°),模拟分析了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情况下,单侧破裂模式对其强地震动主要特征——破裂方向性效应和上盘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的破裂方式直接影响着地表地震动峰值和矢量分布;在近场区无论直立断层还是倾斜断层,其地表地震动峰值分布所表达的破裂方向性效应显著,位于破裂传播前方的地震动强度大,反映了波前被压缩的趋势,破裂后方地震强度明显变小;倾斜断层引起的上盘效应明显,NS向分量和竖向分量的地表地震动峰值的最大值出现在上盘靠近断层迹线处,EW向分量的峰值在断层迹线两侧呈不对称分布,且逆断层引起的地震动峰值最大,走滑断层的次之,正断层的最小。

    • 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地震响应的模型振动试验研究

      2009, 31(4):319-326.

      摘要 (891) PDF 505.10 K (964) 收藏

      摘要:以青藏铁路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区"以桥代路"工程——清水河特大桥的桩基础为研究目标,在负温条件下对该桥梁桩基础结构的缩尺模型进行了地震荷载作用的模型振动试验,研究了地震荷载作用下桩-冻土相互作用,分析了结构的地震响应特征,明确了桩体动荷响应对桩周冻土地温和应变的影响规律,最后对地震荷载作用下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的稳定性作出了评价。

    • MATLAB软件与ALOS遥感影像在震害建筑物自动识别中的应用——以都江堰市区为例

      2009, 31(4):327-332.

      摘要 (956) PDF 507.45 K (1148) 收藏

      摘要:利用遥感技术进行震害建筑物的自动识别可为震害的快速评估与救灾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本文从震害建筑物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下灰度的特征入手,以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都江堰市区ALOS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MATLAB平台下对影像进行灰度增强处理、数学形态学重构以及连接、填充处理,并结合区域统计特性最后自动识别震害房屋。结果表明,利用ALOS影像丰富的纹理特征及空间结构信息与MATLAB在数学形态学处理中的优势能够准确有效地提取震害建筑物信息。

    • 汶川M_S8.0地震中央断裂北段地表破裂特征

      2009, 31(4):333-338,348.

      摘要 (804) PDF 496.22 K (1127) 收藏

      摘要:研究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构造龙门山构造带的北段,即北川-南坝-林庵寺断裂的地表破裂。通过黄家坝、桂溪、平通、南坝、石坎子等地的考察和测量,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断裂带连续分布,走向为N45°~65°E。垂直位错与水平位错比值从西南段黄家坝的2.8:1逐渐降低到北东段南坝、石坎子的0.9:1。地表破裂特征表明,断裂以右旋走滑分量为主,并具有较高的逆冲分量。余震分布表明,青川断裂与北川-南坝-林庵寺断裂之间可能存在隐伏活动断裂。

    • 汶川地震震中映秀地区地表破裂特征

      2009, 31(4):339-343.

      摘要 (778) PDF 322.98 K (1084) 收藏

      摘要:汶川8级大震的震中位于映秀镇,地震在映秀地区造成了多处地表破裂,如公路拱曲、地震陡坎,坡中槽新变形等,长度达300余米。经实地全站仪和GPS测量,定量分析了地表破裂的垂直分量与水平分量以及两者之间的比值,以此揭示了映秀—北川断裂的运动性质为逆冲兼右行走滑,在映秀地区逆冲分量大于走滑分量。将本次地震造成的位错数据与震前资料对比,发现汶川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位置与地质历史上映秀—北川断裂造成的断层位错位置是相当吻合的,说明映秀地区Ⅳ级阶地上40余米的的断层陡坎可能是地质历史时期若干次大地震的结果。

    • 网架减震球型钢支座减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

      2009, 31(4):344-348.

      摘要 (750) PDF 316.23 K (1097) 收藏

      摘要:针对网架结构的受力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网架减震球型钢支座。按照相似原理制作了网架减震球型钢支座的缩尺模型,并通过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系统地研究了这种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的减隔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网架减震球型钢支座能够有效阻隔地震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滞回环饱满、等效阻尼比大,具有良好的隔震及减震耗能能力。

    • 汶川8.0级地震以及其它大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特征

      2009, 31(4):349-354,384.

      摘要 (775) PDF 397.59 K (1220) 收藏

      摘要: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周边远近台站的电阻率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离震中400km内的郫县、甘孜、冕宁、武都四个台站基本都存在1年以上的中期异常;距震中较远的兰州台和天水台则出现了短临异常变化。总结了我国9次7级以上大震前地电阻率台观测资料,认为电阻率异常形态以负异常为主,在极值附近或转折恢复过程中发生地震。震中附近台站多数有异常,大部分为一年以上中期的变化,年变形态消失;震前能观测到短临变化;一般在极值点附近发震。较远台站部分存在异常;短期和临震异常变化相对增多;在回升过程中或异常恢复后发震。

    • 2007年甘肃部分地震的震源参数反演

      2009, 31(4):355-357.

      摘要 (775) PDF 177.59 K (1080) 收藏

      摘要:2007年甘肃测震台网记录到ML>3.0的地震43次,本文选取了其中17例,利用垂直向PG波初动波形进行了地震矩张量反演,给出了最佳双力偶解,并对一些地震发震背景和发震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对地震机理研究及未来地震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 河套带、汾渭带中等地震活动平静对中强地震的指示意义

      2009, 31(4):358-362,366.

      摘要 (782) PDF 414.88 K (1097) 收藏

      摘要:以相邻2次地震的时间间隔作为统计量,对河套带、汾渭带1976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平静异常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河套带、特别是汾渭带中强地震之前大范围内中等地震活动的异常平静现象是明显的,河套带、张渤带发生的5次6级以上强震有4次发生在平静异常结束或在平静过程中。目前该区域中等地震平静时间已远远超过历史统计的最长时间间隔,未来一段时间河套带、张渤带及邻区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砂土液化预测分析

      2009, 31(4):363-366.

      摘要 (794) PDF 238.03 K (1117) 收藏

      摘要:将支持向量机方法应用于砂土地震液化预测问题。考虑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选用震级、标贯击数、相对密实度、土层埋深、地震历时、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和震中距7个影响因子作为液化判别指标,建立了砂土液化预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以砂土液化实测数据作为学习样本进行训练,建立相应函数对待判样本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分类性能良好,是砂土地震液化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推广。

    • 邯郸地形变与地下水位动态相互关系研究

      2009, 31(4):367-373.

      摘要 (810) PDF 414.16 K (990) 收藏

      摘要:依据邯郸地区地质构造及20多年的观测资料,系统研究了地下水位、地壳形变的正常与异常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本区地形变的主控因素是西部太行山隆起和东部华北平原大幅度沉降的继承性运动,造成地形变向东南方向倾斜;在大区域的周期性强降水后由于地质构造因素地形变向西北向倾斜,形成水位和形变的正常动态变化。采用有效的定量方法提取异常,显示一部分反向西北倾斜的异常与华北的中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故强降水引起的地倾斜变化不应看作干扰,而是一种引起地壳变形地震前兆的外动力因素,应予高度关注。

    •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

      2009, 31(4):374-379.

      摘要 (764) PDF 379.35 K (1093) 收藏

      摘要:利用地震活动图像演化动态跟踪、地震活动参数时间扫描及震群判定等目前较为成熟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结果显示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有序性明显,地震空区、地震条带、震群活动异常突出,且呈现配套特征。研究认为地震空区图像演化对揭示特大地震的孕育场有所帮助;大范围前兆震群活动是特大地震前多点应力积累、释放的前兆反应;结合地震活动参数扫描异常综合分析,特大地震前可能做出一定的中期-短期预测。

    • 喀喇沁地区震群活动与周围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

      2009, 31(4):380-384.

      摘要 (780) PDF 309.10 K (1063) 收藏

      摘要:内蒙古喀喇沁旗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典型震群活动,2008年8月19日至9月14日再次发生震群活动。本文分析了本区历史震群活动与周围中强地震的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喀喇沁地区的震群活动与周围地区的中强地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因此本次震群活动对周围地区未来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 岩石高速摩擦实验与地震物理过程

      2009, 31(4):385-392.

      摘要 (1000) PDF 591.10 K (1286) 收藏

      摘要:简述了最近20年来国内外岩石高速摩擦实验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动态:岩石高速摩擦实验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高滑动速率、大位移的地震过程的实验模拟;其结果揭示了岩石和断层泥在地震滑动速率下的力学性状,深化了对断层滑动弱化机制、临界滑动距离、以及地震发生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实验在假玄武玻璃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提出了断层发生地震滑动可能留下的其它地质证据,可望为研究断层滑动性状与地震物理过程提供新的思路和信息。岩石高速摩擦实验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发展具有加温系统和孔隙压系统的岩石高速摩擦实验装置,研究水热作用下岩石和断层泥的高速摩擦性状;室内实验和地震资料分析相结合研究断层滑动和地震机制;室内实验和野外地质调查相结合探索断层发生地震错动的地质证据等等。

    • 地震地磁监测试验区研究进展

      2009, 31(4):393-396,402.

      摘要 (775) PDF 332.55 K (1112) 收藏

      摘要:主要从中国地震地磁监测试验区的现况、数据观测与处理、模型计算方法以及监测成果等方面介绍了研究进展。通过对地震地磁试验区的探索性研究,分析了开展监测试验区研究的重要意义,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 对新疆乌恰—喀什地区年度地震预测的总结与思考

      2009, 31(4):397-402.

      摘要 (841) PDF 382.95 K (1159) 收藏

      摘要:在对新疆1973年以来年度地震预测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乌恰-喀什周围地区年度预测的阶段性特点,并对这一地区1900年以来M≥6地震和1972-2008年M≥5.5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的研究。认为对该区域地震活动规律性特点认识不足,没有遵循本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规律对地震趋势进行客观判断,是造成地震危险区预测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依据地震活跃与间歇的特点认为2008年底开始乌恰-喀什周围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段,这一地区可能仍将继续被划定为年度强地震危险区。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