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1(2):103-109.
摘要:拟解析近似方法是一种解决电磁场散射问题的快速求解积分方程的近似方法,它绕开了传统数值方法中的求解大型代数方程组或大型矩阵问题,适用于强散射和大扰动问题。本文应用孙建国提出的求解异常电场积分方程的张量拟解析近似理论公式,研究用其求解直流电场积分方程。利用接近实际的地电模型对异常电场进行模拟,研究了均匀场中异常球体的张量拟解析近似解;并对均匀场中的立方体异常体进行了数值计算。效果良好并具有很高的计算速度。研究结果为三维直流电场快速正反演模拟打下基础。
2009, 31(2):110-114.
摘要:基岩输入参数主要包括基岩面埋深、基岩剪切波速和基岩地震动强度等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某场地在选择不同深度的假想基岩面、不同的基岩剪切波速以及不同基岩地震动强度条件下的场地地震反应结果,得出在不同的基岩输入参数条件下,地表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存在很大差异。
2009, 31(2):115-120.
摘要:基于薄层法在研究层状介质中波的传播问题的高效性,边界单元法处理无限域问题的精确性,结合两者提出层状地基二次形函数薄层法基本解答,建立了基于层状半空间薄层法位移基本解答的半解析动力边界元法,可以有效的分析多层场地的动力问题,解决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同时对上软下硬的典型层状地基中的空沟被动隔振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对于上软下硬地基中空沟被动隔振,为取得与匀质弹性半空间中连续屏障隔振同样的效果,需要更深的深度,同时振幅衰减曲线会出现明显的振荡现象;为使隔振效果满足Richart要求,当表层土归一化深度H〈1.0时,空沟归一化深度T应大于1.3,而1.0≤H≤2.0时,T应当大于1.8。
2009, 31(2):121-125.
摘要:青藏铁路横穿了青藏高原上大量的活动断裂带。本文研究了青藏铁路沿线的29条活动断裂带分布规律和地质病害。通过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病害特点和典型路段的地质选线,总结了断裂带地质选线的原则,主要包括:尽量在断裂带活动性较弱、宽度较窄的地段以垂直或高角度通过;尽量不设大中桥、高桥、隧道、高填深挖等难以修复的大型建筑物。事实证明,以上原则在绕避和通过活动断裂带时是正确可行的,可以在青藏线改建和其它铁路工程上借鉴运用。
2009, 31(2):126-130.
摘要:采用目标谱拟合法人工合成地震动时程,拟合过程中对包络线参数进行定量的变化,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根据其对场地反应的影响,讨论时程参数对人工拟合地震动时程的影响规律,为场地抗震设防参数的选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t1t、2和c不同时,所拟合的地震动时程对土层地震反应结果有较大影响,其影响程度与土层结构关系密切。
2009, 31(2):131-135.
摘要:地应力测量是获得初始地应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地应力测量打钻的过程中初始地应力会遭到扰动,岩体在打钻后出现卸载现象,初始地应力重新分布,使得测量值与实际初始地应力值有差别。本文应用有限元方法对钻孔地应力测量过程进行模拟,重点研究岩体的性质、边界应力、断裂在钻孔过程中对初始地应力变化的影响,并总结影响初始地应力变化的敏感因素。
2009, 31(2):136-141.
摘要:酒西盆地为河西走廊西段的一个压陷性盆地,其内发育了多条晚第四纪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是未来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通过对酒西盆地和邻近地区9个潜在震源区的长期地震活动水平的对比研究,发现不同震级档的潜在震源区基本处于各自的一个地震活动水平档上。据此将玉门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水平与其它潜在震源区对比,并结合区内活动构造及历史地震等活动特征,判定其震级上限为MS7.0。指出地震活动水平对比方法可作为潜在震源区划分中的一个辅助手段。
2009, 31(2):142-147.
摘要:以甘肃省内两种典型的高速公路沿线边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地震动对支护边坡和无支护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边坡安全系数逐渐降低;支护不但有助于提高边坡自身的稳定性,而且有利于增强边坡坡体的抗震性能。边坡支护设计强度主要依照当地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动计算,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支护提高边坡稳定性的效率。
2009, 31(2):148-151.
摘要:目前在地震勘探中经常采用的拟合方法多是二维的,本文利用正交多项式的性质以及地震资料的相干性对地震资料进行三维拟合。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三维地震资料,提高了处理效率。
2009, 31(2):152-156.
摘要:在相同地质环境条件下沟谷两岸发生相向滑动的滑坡,可称之为"对滑"型滑坡。以陕西子长县阎家沟滑坡为例,讨论了"对滑"型滑坡的形成环境、发育模式、成因机制和后期变形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陕北大量发育的"对滑"型滑坡的整治措施。
2009, 31(2):157-160.
摘要:通过某模型工程对抗震不利的平面之一——角部重叠框架结构高层建筑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角部重叠面积越小,结构抗扭刚度越小,结构扭转效应会越来越大;地震作用下重叠处楼盖的应力集中越严重,楼板平面内容易产生的较大的变形和裂缝。但认为角部重叠平面做为组合平面的一种,宜在所列三项及三项以上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做为其中一项进行超限控制,单独做为一项进行超限控制有可能偏严。
李保昆 , 刁桂苓 , Avi Shapira , 冯向东
2009, 31(2):161-166.
摘要:1970年通海地震序列与1976年唐山地震序列的对比表明,两次地震的余震衰减,余震强度和频度,余震分布区的形状等有区别。对此提出了一种解释:若余震分布区域的长轴长度a与短轴长度b之比a/b越大,则震源体越接近于一个面,在一个面上进行的调整过程应当比较简单,余震的衰减比较快,强余震比较少而小;反之则震源体越表现出一个体的形态,在一个体内进行的调整过程应当比较复杂,余震衰减比较慢,强余震比较多而大。对于那些在主震后能够很快进行定位并勾画出余震区域轮廓的情况,可以尝试利用a/b快速判断后面强余震的多少以及余震衰减的快慢。
高曙德 , 杜学彬 , 苏永刚 , 高原 , 蒲小武 , 王军燕 , 叶媛媛 , 陈彦平 , 梅东林 , 狄国荣 , 杨斐
2009, 31(2):167-173.
摘要:位于甘川交界地区的武都地震台在2003-2008年5月4次中强地震前前兆资料出现了明显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武都应变的南北向张应力在2001-2005年间持续增强,2007年转折后4个测向都表现为受压,且快速增强,在高压应力持续7个月后发生汶川8.0级大震;地电阻率显示了长趋势变化的加速、转折和1年尺度上升、下降等异常,各向异性度S'年变化率在有震年(异常年)是无震年(正常年)的两倍;自然电场在临震前变化具有相似性、重复性、同步性。
2009, 31(2):174-178.
摘要:通过分析南天山地区2005-2008年近8期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研究了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提取与地震活动有关的信息,并对重力场变化与构造活动及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重力场变化与构造环境变化有关;地震孕育发生阶段重力场出现一定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地震往往多发于重力场变化正负值交替的零线附近。
2009, 31(2):179-185.
摘要: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中强以上地震前普遍出现的地震活动异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发现各地震活动前兆异常参数与主震震级有分级特征,其结果对未来青藏高原北部中强以上地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和参考价值。
2009, 31(2):186-190.
摘要:针对2001年以来甘肃省平凉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增强现象比较突出问题,通过遗传算法重新定位地震深度,利用矩张量反演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并根据平凉地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震相特征以及区域地质构造环境,认为平凉地区地震主要为煤矿诱发地震,可能发震机理为煤体压缩、顶底板拉伸、断层矿震等。
2009, 31(2):196-200.
摘要:主要通过对1975年海城地震前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的分析,推测大震前在震源区的地下岩体中就已产生了贯通到近地面的规模不等的宏观裂缝,在构造应力场的持续作用下裂缝会进一步的扩张、错动和贯通形成更大规模的裂缝。而发震断层实际上是主震前沿发震断裂上的裂缝最后一次扩张、错动和贯通的结果。论证了大震之前这些裂缝的进一步的扩张以及沿这些裂缝热物质的上涌导致了震前形式多样的各种宏观前兆现象的产生。
2009, 31(2):201-206.
摘要: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的类型和破裂特征分析,讨论了龙门山构造带地震活动与甘肃省地震活动的关系。回顾了对汶川地震序列的动态跟踪过程以及余震活动在甘肃省的震情判定过程。认为地震预报应从地震的孕育、发展和发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物理信息,改变以往以经验、统计预报为主的模式,向以物理预报为主的预报模式迈进。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