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太行山地区地壳密度结构

      2008, 30(4):305-309.

      摘要 (793) PDF 427.96 K (1549) 收藏

      摘要:在深地震测深(DSS)资料约束下,使用做过地形校正的重力资料对太行山山前地区的深部构造进行研究。在4条测线上通过分层剥离的方法分别得到沉积层和莫霍面的空间图像以及深部密度界面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明显不同,西面高原地区沉积层较薄,平均在4km以下;东侧华北平原地区多数在5km以上,且起伏剧烈,对应于华北平原地区一系列次级的凹陷与隆起构造。莫霍面和康氏面在两侧均相对平缓,康氏面从东部的大约18km增加到西北部山区的28km左右;莫霍面深度从东南侧平原地区的大约34km左右向西北侧埋深陡然增加到42—43km。太行山断裂带表现为太行山重力梯级带,并在太行山山前地壳内各界面均发生错断,莫霍面和康氏面错断距离达4—5km,这还证明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确是深大断裂。

    •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监测伊朗Bam地震同震形变场

      2008, 30(4):310-316.

      摘要 (1051) PDF 1021.91 K (1300) 收藏

      摘要:介绍了差分干涉测量的原理、差分干涉数据对的选取方法,以及三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数据处理的流程。利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测量技术和ENVISAT ASAR雷达数据对2003年12月26日伊朗Bam 6.5级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场进行了测量试验,成功地获取了Bam地震的蝴蝶状的同震形变场生成了地表形变的等值线图,并且根据相干图确定了地震造成破坏最严重的区域的位置、分布及面积。试验证明D-InSAR技术是地表形变测量和地震研究的一个强大和有效的工具。

    • 汶川大地震四川省青川县砖混结构村镇房屋震害分析

      2008, 30(4):317-325.

      摘要 (831) PDF 1.29 M (1332) 收藏

      摘要: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房屋破坏,尤其村镇房屋的破坏最为严重。本文基于对四川省青川县部分乡镇村镇房屋震害的实地调查,对砖混结构房屋的震害从地形、地基基础和结构三方面进行了震害总结,分析了典型震害的成因,指出了目前村镇房屋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提高村镇民房的地震安全提出了一些建议。

    • 上海软土自由场地的三维地震响应分析

      2008, 30(4):326-331.

      摘要 (797) PDF 423.31 K (1330) 收藏

      摘要:建立了上海软土的三维动力分析模型,其中基于上海典型软土土层动力试验数据,建议采用Davidenkov模型描述上海软土的非线性动力特性,研究了上海软土的地震响应规律。计算表明:(1)从土体底部到表面,地震波的高频成分减少,低频成分增加;(2)软土并非总是放大地震响应,而取决于软土与地震波的特性;(3)在进行自由场地震分析时,将其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考虑是可行的;(4)软土动剪切模量与动剪应变关系的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表明采用本文推荐的模型考虑软土的非线性特性是合理的。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软土地区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 兰州市九州石峡口滑坡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

      2008, 30(4):332-336.

      摘要 (794) PDF 481.04 K (1224) 收藏

      摘要:基于滑坡区地质环境,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大比例尺平面图测绘、滑坡微地貌和变形破坏特征测量、扫描电镜(SEM)分析滑带土微观结构等手段,对兰州市九州石峡口滑坡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具有显著的分级分块滑动特性,降雨、不合理的人工绿化灌溉及滑坡区高陡的地形是诱发该滑坡复活的主要因素。采用多种极限平衡计算方法并结合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评价该滑坡在天然、降雨、地震以及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下的稳定性,为该滑坡的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地震潜势评估

      2008, 30(4):337-343.

      摘要 (989) PDF 492.02 K (1351) 收藏

      摘要:马衔山北缘断裂为晚第四纪活动的左旋逆走滑断裂,是对兰州市影响最大的控震断裂,自东向西可分为内官营段、马衔山段、七道梁段和雾宿山段4条次级断层段。其中雾宿山段为1125年兰州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段,其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2 250~3 590年,最晚离逝时间为882年,在未来关注的200年内再次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马衔山段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约为3 120年,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等破坏性地震,其潜在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七道梁段和内官营段未获得古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但历史上均发生过中等破坏性地震,未来仍存在中等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可能,其地震复发间隔可近似地参考马衔山断裂带上相应震级地震的平均值。

    • 兰州盆地活断层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技术

      2008, 30(4):344-353.

      摘要 (792) PDF 1.23 M (1295) 收藏

      摘要:针对城市活断层浅层地震探测的一些技术问题,在兰州盆地的金城关断层和刘家堡断层沿线开展活断层浅层(50 m以内)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主要采用纵波和横波多次覆盖共CMP点地震反射方法,获得了目标场地地震图像资料,尤其横波地震剖面更加清晰地反映出超浅层构造空间特征。以红艺村测线(HYC)和师范学校西测线(SFXX)为例,分析总结了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剖面解释三方面浅层活断层地震探测的技术要点。结果可以为兰州市及类似复杂构造地区活断层地震调查提供技术参考。

    • 地震正演模拟在高分辨率隐伏断层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2008, 30(4):354-359.

      摘要 (1043) PDF 697.38 K (1254) 收藏

      摘要:应用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方法人工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城市隐伏断层的地震勘探。采用适当的差分算法、震源子波以及有效地边界条件和频散消除方法来提高正演模拟的精度和分辨率。结果表明地震数值模拟可以用来分析地层厚度、断层倾角、断层深度以及断裂带宽度等参数对地震记录的影响;通过实际试验数据和正演模拟的合成单炮地震记录的对比,可以快速判断断层的大致位置和断裂带的大致范围以及目标地层的大致深度。该方法能有效辅助实际野外工作中的数据采集参数的估计,提高勘探效率和精度。

    • 中国大陆自然电场的前兆机理与特征

      2008, 30(4):360-365.

      摘要 (804) PDF 450.03 K (1166) 收藏

      摘要:首先回顾了中国大陆地区震前自然电场前兆特征研究的发展历程。着重论述了震前自然电场的范围、形态、时间、与震级统计关系等前兆特征;指出震前自然电场产生的几种机理:过滤电场、扩散—吸附电位、电化学电位、机电转换效应以及压力作用下黄土层自然电位的变化;分析了自然电场是多种电信号叠加而成的一个综合电位,趋势性背景、季节性变化、地震信号和干扰因素都会引起岩石电阻率、土壤中溶液的溶解度和电离度、地下水的渗透条件、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的一系列变化。而面导电机制、体导电结构的变化造成宏观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增强并形成各测点间的电位异常,其形成机理和电磁响应特征的研究都能较好地认识地震前兆。

    • 基于虚拟激励法的消能减震结构随机响应分析

      2008, 30(4):366-368.

      摘要 (767) PDF 204.44 K (1316) 收藏

      摘要:基于虚拟激励法推导了用于具有非比例阻尼特征的消能减震结构在随机地震激励下计算其响应功率谱的一般解答。该法避免了复模态方法的复数运算,可高效地求出响应功率谱和均方响应。算例验证分析说明该方法符合工程经验,具有很高的计算效率。

    • 半空间饱和介质内圆形洞室对平面P1波的散射

      2008, 30(4):369-375.

      摘要 (758) PDF 372.23 K (1230) 收藏

      摘要:考虑土颗粒和孔隙流体的压缩性以及孔隙流体与土骨架之间的粘性耦合作用,采用修正的Biot模型,假定半空间表面不透水,得到了平面P1波(快压缩波)在半空间表面的反射P1波、P2波(慢压缩波)和SV波(剪切波)的幅值。采用大圆弧假定将半空间内圆形洞室的散射问题转化为大圆弧和圆形洞室的多重散射问题,运用波函数展开法将入射波、反射波以及半空间表面和洞室的散射波的势函数展开成Fourier—Bessel函数的无穷级数形式,由Graf加法定理得到同一坐标系下的势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半空间表面和洞室完全自由的边界条件得到了待定复系数的理论解。通过数值计算,着重分析了平面P1波垂直向上入射时无量纲入射频率和洞室埋藏深度等对洞室的动应力集中因子和半空间表面的归一化水平和竖向位移的影响。

    • 细腰复杂截面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分析

      2008, 30(4):376-379.

      摘要 (758) PDF 248.51 K (1241) 收藏

      摘要:使用PMCAD软件,通过某模型工程对细腰复杂截面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细腰的程度越大,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越差。认为细腰平面做为组合平面的一种,在所列三项及三项以上不规则高层建筑做为其中一项进行控制,而不单独做为一项进行控制较为合理。

    • 基于MATLAB的小震震源参数计算软件研制

      2008, 30(4):380-384.

      摘要 (996) PDF 420.26 K (1833) 收藏

      摘要:基于Brune模型,以最新的理论方法及计算技术为基础,在MATLAB平台下开发研制了中小地震震源参数计算软件。介绍了软件设计的思路、理论原理,方法实现及资料处理过程,简述软件模块功能及使用方法,深入分析地震震源参数计算过程中的介质非弹性非均匀性衰减校正,几何扩散、仪器响应、场地响应校正,波谱计算及实现过程等。研发的该软件计算过程稳定可靠,界面设计友好。

    • 新疆天山地区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活动特征的定量研究

      2008, 30(4):385-391.

      摘要 (747) PDF 405.17 K (1180) 收藏

      摘要:应用地震活动统计量βn定量分析了新疆天山地震带不同分区中小地震活动状态以及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活动速率的异常特征,并提取了中强震前卢。值的中期预测指标。结果表明,当βn值满足各研究区的异常指标时,北天山和南天山东段1年左右可能发生5~6级地震;巴楚-阿图什和喀什-乌恰地区1年左右可能发生5.5—7.0级的地震。从发震时间来看,乌鲁木齐、乌苏-石河子和喀什-乌恰地区中强地震基本发生在βn值异常结束后;拜城-库车地区和巴楚-阿图什地区部分中强震发生在届。值处于异常状态过程中。各研究区中强震前1年左右中小地震活动具有区域特征:乌鲁木齐地区呈现增强;乌苏-石河子地区和喀什-乌恰地区既有增强也有平静;巴楚-阿图什地区以平静为主;南天山东段和阿克苏-巴楚地区异常特征不明显。

    • 金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固原地震重新考证

      2008, 30(4):392-395.

      摘要 (856) PDF 438.80 K (1456) 收藏

      摘要:金宣宗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发生强烈地震,现有文献给出的地震次数、地震时间、震中位置差异很大。本文根据我国地震史料和近年固原发现的碑文和地方志记载,考证该强震时间在六月十八日巳时(公历格列历8月6日10时前后);震中在固原南(35.6°N,106.2°E);震级为612级;震中烈度为Ⅷ至Ⅸ度。

    • 数字化测氡流程中的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2008, 30(4):396-399,404.

      摘要 (713) PDF 341.68 K (1125) 收藏

      摘要:通过实验和实际工作发现并分析了数字化测氡流程及仪器校准中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就脱气、气路堵塞、闪烁室中气体快速交换、仪器校准、基础条件选择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 基于GIS研究南黄海活动断层与地震的关系

      2008, 30(4):400-404.

      摘要 (1155) PDF 320.28 K (1169) 收藏

      摘要:基于GIS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的空间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南黄海活动断层与地震的关系。通过对震中与10 km和20 km断层缓冲区的叠加分析得出断层缓冲区内地震的数量,从中看出:走向NE~NEE向断裂是控制地震发生的主要活动断裂;通过对断层和震中缓冲区的叠加分析得出对地震发生有影响的断层的数量。

    • 汶川大地震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的成因关系初探

      2008, 30(4):405-412.

      摘要 (815) PDF 577.79 K (1080) 收藏

      摘要: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留下诸多困惑:大地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大地震能否避免?本文根据松潘—甘孜褶皱带的深部地壳构造特征表明: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茂县(1933年)、松潘—平武(1976年)、汶川(2008年)大地震震源深度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深度大体一致,可能成因上相关。历史上一些大地震如银川地震、海原地震、渭南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等也均与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有关,这一切均可能与地球排气作用有关。而通过地震、森林大火、油气资源的一体化勘查,可查明地震可能发生的区域。通过油气的勘查、开发、排放,可有效减少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