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粘弹性分层和重力作用对地震形变场数值模拟的影响

      2008, 30(3):201-207,213.

      摘要 (1116) PDF 506.83 K (1647) 收藏

      摘要:弹性半无限空间模型程序(Okada)经常被用于计算同震形变,但该程序不能考虑岩石分层和重力作用对变形的影响,也无法考虑震后粘弹性变形。本文利用汪容江考虑分层、重力作用的粘弹性模型程序(PSGRN/PSCMP),讨论走滑和倾向滑动断层的几种情况,并与Okada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重力影响不大,分层作用的影响要大于重力作用的影响;考虑重力和分层可给出更好的结果;粘滞系数的大小对震后形变曲线的形态和幅度都有很大的影响,涉及震后形变的问题考虑粘滞性是非常重要的。

    • 远场地震电磁辐射强度与孕震震级关系

      2008, 30(3):208-213.

      摘要 (797) PDF 521.71 K (909) 收藏

      摘要:基于垂直电偶极子激发源模型,首先研究了远场地震电磁场辐射场及其分布特征,其次分析了远场地震电磁辐射强度与孕震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垂直电偶极子激发源可以解释孕震区激发电磁辐射现象,是激发地震电磁辐射最有可能的激发源之一;远场地震电磁辐射强度的对数与地震震级呈线性关系,直线的斜率与孕震区裂隙特性分布及其电磁特性有关。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地震电磁辐射现象和拓宽地震监测预报思路均有积极意义。

    • 基于等效Thomsen参数的P-SV波AVO属性研究

      2008, 30(3):214-220,305.

      摘要 (765) PDF 515.26 K (1510) 收藏

      摘要:在等效Thomsen各向异性参数的P-SV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基础上研究了反射系数的多种AVO(振幅随炮检距变化)属性特征,针对不同的属性特征构建了多属性AVO交绘图;并利用反射系数公式对三类含气砂岩AVO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SV波反射系数公式可以有效的区分第三类含气砂岩;岩石的孔隙度、流体饱和度等信息是影响地震波AVO的重要因素。利用Gas-smann方程进行了对上层为HTI介质,下层为孔隙储层的介质模型进行了流体替换计算,分析了孔隙度、含气饱和度和各向异性参数变化对地层AVO的影响。

    • 注水诱发地震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探讨

      2008, 30(3):221-226.

      摘要 (753) PDF 509.26 K (1501) 收藏

      摘要:根据胜利油田东营凹陷深井注水所监测到的破裂信号特征分析,结合位于同一凹陷内的角7井注水诱发地震特征,对注水诱发地震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注水过程中地层有无先存破裂面对所诱发的地震产生较大影响,认为诱发地震的震级与注采比和注水井的构造位置密切相关。

    • 马衔山北缘断裂西段6.5级地震对兰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影响

      2008, 30(3):227-231,244.

      摘要 (881) PDF 562.69 K (1314) 收藏

      摘要:位于兰州市南侧NW走向的马衔山北缘断裂是发生强烈地震最危险的地段。本文采用混合震源模型和随机合成高频地震动方法,研究了该断裂西段发生6.5级地震可能引起的兰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地震动分布,给出了PGA分布图。

    • 兰州盆地最大潜在地震变形数值模拟

      2008, 30(3):232-238.

      摘要 (857) PDF 727.33 K (1279) 收藏

      摘要:在分析兰州盆地及周边地震构造环境、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及盆地结构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马衔山北缘断层西段发震的三维地震构造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了该断层段未来发生MS7.0地震在兰州盆地的变形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地震产生的变形及地震应力在兰州盆地区内已有很大程度的衰减,在量值上从盆地西侧到盆地东侧总位移值从1.25m降至0.3m;盆地内部最大地震应力则基本保持在0.02MPa左右,只在盆地边缘及高阶地前缘局部点达到0.2MPa。地震应变在东、西盆地有明显的分异,但量值总体保持在10^-5,只在局部异常点达到10^-4,不会在盆地区内形成地表裂缝等破坏,对建筑结构的永久变形影响也较小。但应注意盆地边缘地貌单元分界处与断层附近的局部异常影响及其可能触发的次生灾害。

    •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的研究

      2008, 30(3):239-244.

      摘要 (777) PDF 402.12 K (888) 收藏

      摘要:以殿堂式木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推导出了榫卯节点和铺作层之间的半刚性单元的刚度矩阵,即采用组合式弹簧单元模拟柱脚与础石、榫卯节点和铺作层之间的连接单元,给出了动力方程,并通过对《营造法式》中的殿堂和厅堂模型结构的分析,求解出了结构各个层面的地震动力放大系数,为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和加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对现代建筑结构抗震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 用美国西部强震记录讨论厚覆盖土层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

      2008, 30(3):245-248,254.

      摘要 (847) PDF 331.58 K (1080) 收藏

      摘要:以美国西部强震观测数据资料为基础,分别建立基岩和厚土层上的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探讨厚土层对基岩峰值加速度的放大作用。结论为:平均而言,对美国西部这样的厚土层峰值加速度放大作用不大。但基岩峰值加速度越大,厚土层放大作用越小;震中距越远,厚土层放大作用越大。

    • 黄河某水电站顺层岩质滑坡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

      2008, 30(3):249-254.

      摘要 (795) PDF 559.02 K (1215) 收藏

      摘要:黄河上某水电站坝后存在一大型顺层岩质滑坡。钻探、平硐、槽探和现场勘查勘察资料表明该滑坡具有平面分区和剖面分层的显著特征。运用地质环境系统全过程动态演化的观点,采用力学理论、物理模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机理和演化机制:该滑坡是在河流冲刷和地震活动等内外综合作用下因层状岩质斜坡岩体层间错动和溃屈基而形成,其演化具有明显时间和空间差异性的多次滑动。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极限平衡计算方法综合评价滑坡各区、各级在天然状态下的稳定状态,并结合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及其演化特征预测滑坡在雾雨、地震以及二者耦合作用下的演化趋势。

    • 拟合水工设计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的生成与Huang变换校正

      2008, 30(3):255-260.

      摘要 (887) PDF 402.28 K (1463) 收藏

      摘要:根据非平稳输入下建立的功率谱与均值反应谱之间的关系,合成基于水工设计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并对其幅值进行修正,降低了高频区误差作用。为了解决加速度时程积分后的速度、位移时程的零线漂移现象,利用Huang变换得到加速度时程的固有模态函数,这种最低频率固有模态函数分量通常情况下代表原始信号的趋势或均值;再对去掉均值后的加速度时程进行积分,得到的速度、位移时程不存在零线漂移问题。

    • 地震时隧道衬砌受力敏感性的简化理论分析

      2008, 30(3):261-265.

      摘要 (837) PDF 344.69 K (1459) 收藏

      摘要:为了分析地震区隧道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把隧道简化为圆形用拟静力法考虑地震的作用;围岩压力简化为均布,运用结构力学中的力法原理,结合敏感度函数的定义,推导了衬砌的内力(弯矩、轴力、剪力)关于垂直和水平地震作用力、地震作用下增加的孔隙水压力和围岩压力的敏感度函数。并对一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衬砌内力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与各因素数值的大小无关,与衬砌结构形状及侧压力系数有关;并随着侧压力系数的增加敏感性减小,表明浅埋隧道对地震的作用更敏感;衬砌对水平地震作用敏感性最大,并指出了一些最敏感的部位;孔隙水压力的存在有助于改善隧道的受力。

    •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甘肃强震记录与初步分析

      2008, 30(3):266-269,303.

      摘要 (713) PDF 291.15 K (1456) 收藏

      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录的共60道强震记录信息,并初步分析了加速度的衰减规律。

    • 甘肃省各数字测震台下方地壳速度结构研究

      2008, 30(3):270-275.

      摘要 (710) PDF 363.79 K (861) 收藏

      摘要:利用甘肃省数字台网的资料,应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对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oho面的深度都在50 km左右,甘南的Moho面深度普遍大于河西;地壳可以分为两层,20 km为其分界面。上地壳普遍存在低速层,其成因不是岩石熔融所致,而是其它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因素所致。另外各台站下方地表盖层的速度也存在很大差异。

    • 基于GPS观测网的山东地区地壳运动特征分析

      2008, 30(3):276-281.

      摘要 (730) PDF 463.01 K (1417) 收藏

      摘要:基于山东地壳运动GPS观测网络(CMONOSD)和周边国际IGS站点提供的2007年全年的观测数据,利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出各基准站间的基线值和站点速度场,并对山东省内主要断裂带——沂沭断裂带两侧的地壳运动状况以及山东相对于周边地区的运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地区不同块体的运动状态相对平稳,且随中国大陆东部较均匀地向东南方向运动。

    • 山东及近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探讨

      2008, 30(3):282-287.

      摘要 (694) PDF 353.06 K (1251) 收藏

      摘要:利用山东及近邻区34个地震的70条等震线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得到了山东及近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同时根据地形与地质构造特征将山东及近邻区分为土层覆盖区和基岩出露区,分别拟合出了各自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 2000—2006年怀来CO_2变化特征分析

      2008, 30(3):288-292.

      摘要 (685) PDF 281.37 K (1031) 收藏

      摘要:介绍了怀来CO2测点的地质条件和基本动态特征,重点分析了2000年以来测值最高值逐年升高的变化特征。逐一排除了测试管、地温、降雨等因素引起变化的可能性,与40 km外延庆松山CO2监测点类似的变化特征对比也说明这种变化不是人为因素所致。分析显示CO2测值逐年升高的特征与测点周围300 km范围内最高震级逐渐增大的特征相吻合,可能反映了京西北地区能量的逐渐积累,应力状态的不断增强的过程。

    • 甘肃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前弱震空区的时空参数研究

      2008, 30(3):293-297.

      摘要 (736) PDF 339.35 K (1123) 收藏

      摘要:用R-T图方法研究了甘肃及邻近地区发生的19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及附近地区出现空区的现象以及空区的时空参数。结果表明其中16次震前都出现了明显的空区。根据空区时空参数拟合出了空区的最大空间尺度和持续时间与主震震级的关系,为研究"区域-时间-长度"算法(RTL算法)对甘肃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平静和活跃)提供了依据。

    • 地震动态应力触发研究进展

      2008, 30(3):298-303.

      摘要 (878) PDF 470.12 K (1874) 收藏

      摘要: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近几年来地震动态应力触发的研究进展:地震动态应力触发问题的提出;地震动态应力触发存在的证据(包括地震频度图中探寻被触发震群和独立地震、数字滤波后新发现的被触发地震和形变仪器记录的同震变化和应力阶跃等);地震动态触发的研究现状和机理等。还提出了目前动态应力触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近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