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9(2):105-108.
摘要:地面沉降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程环境效应诱发的地面沉降已经成为上海地面沉降的新趋势。本文对密集高层建筑群诱发的地面沉降叠加效应及其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展开初步研究,为控制密集高层建筑群诱发的地面沉降提供依据。
2007, 29(2):109-113.
摘要: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预防”转化的热门课题。本文回顾了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地震小区划的城市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基于城市用地类型的城市地震易损性评价方法以及基于专家打分法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方法。最后设计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流程,并给出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算法。
2007, 29(2):114-118.
摘要:相位匹配滤波器是一组线性滤波器,它的傅里叶相位与被检测信号的傅里叶相位相等。本文阐述了相位匹配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并根据已获得的特定路径的频散曲线完成了理论设计,实现了对小震级事件面波信号的检测。使用该相位匹配滤波器对内华达地区的18次核爆事件的面波信号进行检测并计算了面波震级,与ISC公报给出的面波震级比较,相对误差很小。证明了本设计对面波信号的检测是有效的,并且可提高小震级面波信号的信噪比。
2007, 29(2):119-122.
摘要:基于叠层板状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对在非线性支承下的叠层板状结构的流固耦合振动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数值计算,运用稳定性理论分析了平衡点附近定常解的稳定性问题,为叠层板状结构元件的设计和安全分析提供依据。
2007, 29(2):123-128.
摘要:采用双子地震相干函数分析法利用江苏区域遥测地震台网数字化资料对2001年11月3-14日发生在江苏省常熟-张家港间的震群进行精确相对定位。主参考地震用区域地壳结构重新定位。结果表明:(1)主参考地震与区域遥测地震台网的定位相比偏离了10.61 km;(2)震群中地震的平面位置更集中;(3)各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体现了震群特征。本文还对震群与构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推测可能与顾山-虞山断裂有关。
2007, 29(2):133-136,155.
摘要:使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建立了两个砂土液化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野外实际情况全部相符,表明该分类方法用于预测砂土液化是可行的,且预测准确率高。
2007, 29(2):137-140.
摘要:收集了2005年巴基斯坦7.8级地震区Noaa17/AVHRR的2004-2005年的热红外遥感资料,并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得到了以震中为中心7°×7°范围的地表温度值。经热红外图像解译与构造关系对比分析,表明热红外解译图像与构造分布具有一致性。震源区地表温度时间序列显示:震前大约3个月内震源区存在明显的热红外异常。
2007, 29(2):141-144.
摘要:以天水红山试验机有限公司生产的20 kN动三轴试验机为例,分析了动三轴试验机控制系统的主要干扰因素,尝试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采取抗干扰措施,为解决同类试验机设备控制系统中的干扰提供了参考。
2007, 29(2):145-149.
摘要:利用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中强地震震源机制系统聚类及震源区应力场反演,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伽师强震群中强地震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为主,伽师震源区主压应力方向为NNE或近NS向,与相邻的柯坪块体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不一致;伽师强震群的破裂面沿NEE方向,属左旋破裂;(2)4~5级中强地震应力场反演得到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NE向,最小主压应力轴为NWW向,中等主应力轴倾角为65°,比较直立;(3)伽师强震群震源区应力场在强震前后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2007, 29(2):150-155.
摘要:研究了2003年甘肃岷县5.5级地震的地震学前兆的变化特征,显示尾波Qc值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在震前都呈增长趋势,用幂次率关系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拟合。结果为利用尾波Q值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的监测资料建立预测地震发生时间的方法和指标打下了基础。
2007, 29(2):156-160.
摘要:本文介绍了重力、磁力、大地电磁测深、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与地震相关的活动断裂的识别标志,并以新疆乌什地震带为例分析了综合各种物探资料研究活动断裂的方法。结果显示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针对性方法可以较好的获得断裂的展布、深部或者活动性等特征。
2007, 29(2):161-164.
摘要:阐述了一种前兆群体异常信息提取新方法前兆群体非均匀度的数学原理,并以云南水汞群体异常信息为例进行了具体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以群体异常分布特征的变化为异常标准(ID≥1),达到异常即自动识别报警。该方法能克服个人经验的局限,易为他人进行检验,可成为本地区成组强震预测对应概率较高的新指标。
2007, 29(2):165-169.
摘要:以国际信息安全标准BS7799/ISO17799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准则,根据《中国地震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方案》的相关要求和规定,通过分析信息网络的层次关系,在科学的安全框架之上,探讨建立以防火墙系统、VPN应用系统、网络反病毒软件,以及入侵检测系统(IDS)安全策略为核心的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构。
2007, 29(2):170-173.
摘要:介绍了唐山矿井模拟水位与数字水位观测的基本情况,对2004年7月至12月11次全球7级以上地震引起唐山矿井模拟水位与数字水位水震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水位有较模拟水位的记震特征易识别,水震波初动清楚,资料连续,误差小等优点,但数字水位采样率低,水震波记录存在畸变。
2007, 29(2):177-182.
摘要:收集观测连续、动态稳定的井(泉)的水位、水氡观测资料,选择适合中期和中短期的异常提取方法,对大同6.1和张北6.2级地震前的水位、水氡异常进行分析,依据统计资料给出了山西及其邻区强震地下流体中期和中短期发震时间预测的指标与方法。
2007, 29(2):183-186,191.
摘要:采用极限时间法对广东省1970年至今发生在河源、阳江12次ML≧4.7强余震进行h′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两地强余震有较好的短期(短临)预测能力,可作为两区地震预测参考依据之一。
2007, 29(2):187-191.
摘要:通过对福建华安县汰内井2005年以来的水氡测值进行分析,提取了中期及短期异常,认为这些异常与2006年12月26日台湾屏东海外7.2级地震有关。
2007, 29(2):197-199.
摘要:在分析了甘肃礼县盐关井水位20多年来的异常变化与邻近地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基础上,着重就18年来井水位出现两次较大幅度的负异常与相距1000 km多的云南禄劝1985年6.1级地震和云南大姚2003年6.2级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该井很可能是滇北两个震区强震的“穴位”和灵敏点。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