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9(1):3-11.
摘要:以兰州为例研究了中国西北黄土地区河谷城市的地震动参数小区划特征,论证了选择输入地震动的重要性以及地震动参数分区和当地场地特征、土层分类以及地貌分区的关系。根据兰州市区的场地条件和大量的计算结果将市区划分为三个小区,给出了各小区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编制出设计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图。
2007, 29(1):12-17,39.
摘要:首先从黄土的结构特征认识出发探讨了黄土湿陷性的内在因素;其次通过试验数据分析找出对黄土湿陷性影响最大的因素,并进而研究了黄土湿陷发生的作用机制。由此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较好地阐述了黄土湿陷性的实质及其发生机制。
2007, 29(1):18-25.
摘要:介绍了切比雪夫伪谱法以及快速傅立叶算法在其中的应用,并用切比雪夫伪谱法模拟二维有限区域弹性介质地震波场。分别计算了兰姆问题,均匀介质中心爆破源问题,介质内部的速度异常体问题以及各种分界面情况下地震首波传播问题。
2007, 29(1):26-29.
摘要:根据近年来土结构性定量化研究中的新进展,定义了土在变形过程中的两种灵敏度——应力灵敏度和应变灵敏度。以西安黄土为研究对象,分别制备不同深度的原状和重塑饱和试样进行固结试验,得到规律性相对比较稳定的两种灵敏度。对两种灵敏度曲线的形态及其对应的土在变形过程中的结构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无论从求取的方便性还是规律的稳定性来说,应变灵敏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2007, 29(1):30-34.
摘要:有限差分法在三维粘弹性复杂介质正演模拟地震波的传播中对计算机内存和计算速度要求比较高,单个PC机或工作站只能计算较少网格内短时间的波场。本文介绍一种基于MPI的并行有限差分法,可在PCCluster上模拟较大规模三维粘弹性复杂介质中地震波传播时的波场;可预测地震波在此类条件下传播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质。对于更好地理解波动传播现象,解释实际地震资料及反问题的解决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2007, 29(1):35-39.
摘要:针对滑坡发生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用模糊数学方法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下水和降雨5个方面,分2个层次9个因素建立了滑坡稳定性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确定了各因素等级标准和权重。以G212线陇南段沿线的6个主要滑坡为例进行了稳定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秦峪滑坡的稳定性最差,风安山和石阏子滑坡次之,清水子、固水子和鲁班崖滑坡稳定性相对较好。
2007, 29(1):40-44.
摘要:介绍了静力触探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利用已有的触探理论分析了影响静力触探贯入能力的主要因素及静力触探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提高触探试验贯入能力的新思路,意在解决静力触探在我国西部坚硬黄土、冻土以及软岩地区中应用困难的问题,并建立上述岩土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指标与旋转触探过程中实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007, 29(1):45-48,57.
摘要:采用普遍测网法对广东省清连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结构面进行测量,利用“赤平投影结构数据分析软件包”对参数统计分析,并以二维网络模拟程序进行模拟。研究了结构面特征及其组合关系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结构面组合关系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显著。
2007, 29(1):49-53.
摘要:根据锚索加固石窟岩体的特点,以甘肃安西榆林石窟的三个典型的工程段为例,通过动力有限元的方法对地震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锚索加固石窟岩体的位移场、应力场的模拟计算,得出了其动态响应和变化规律。并通过对地震荷载的频谱特性分析,揭示了地震荷载的特征周期对锚索加固石窟围岩的动力响应结果的影响。
2007, 29(1):54-57.
摘要:湿度大的黄土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液化和震陷,已在室内动力试验和古地震的调查中得到了证实。目前工程规范对黄土的液化预测判别尚缺乏经验,暂未列入规范。本文介绍了一些黄土地基处理施工的实例,证明饱和黄土在受到机械振动或冲击作用的影响后,会产生液化使所处理的地基下沉,对开展黄土液化机理、液化判别与危害评价方法及工程预防措施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袁道阳 , 雷中生 , 葛伟鹏 , 刘兴旺 , 刘百篪 , 张俊玲
2007, 29(1):58-63.
摘要:根据地震历史资料的考证分析,143年甘谷西地震可能由2次地震组成,其中陇西、汉阳(今甘谷)、武都三郡地震有感区为一次地震,称为南区;张掖、武威、北地(今吴忠)三郡地震有感区为另一次主震,称为北区。南区地震震中大致位于甘谷西,与原定震中位置大体相当,仍称为甘谷西地震,震级达714级左右,震中烈度约Ⅸ~Ⅹ度,发震构造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段;北区的143年地震震中位于武威以东的腾格里沙漠边缘,震级达712级左右,震中烈度约Ⅹ度,推测其发震构造为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东端的主干活动断裂之一。
2007, 29(1):64-68.
摘要:2003年10月25日在甘肃省民乐-山丹交界处相继发生MS6.1和MS5.8地震,造成10人死亡、46人受伤,近5万人失去住所;村镇民用房屋、水利、生命线工程和学校、卫生院所等公共设施严重破坏。震后采用抽样调查、单项调查、填表调查核实的方法,取得了大量的实际资料,将灾区合理的划分为3个评估区,建立了每个评估区的每类建筑物的破坏比、损失比和基础数据资料,分10个专项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得出了本次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结果。
2007, 29(1):69-74.
摘要:通过对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的现场调查,从地震宏观异常、人的感觉和行为反应、人员伤亡、政府决策能力、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地震的社会救助、应急预案执行情况、地震谣传等各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社会因素在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给今后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以启迪。
2007, 29(1):75-78,83.
摘要:地震造成房屋倒塌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震害和人员伤亡重大的直接原因。本文基于对甘肃省农村民房的调查结果,按不同结构对农村房屋进行了分类,分述了各种结构类型房屋的地震破坏机理。对今后农村房屋的改造与新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7, 29(1):79-83.
摘要:宁夏西吉县滥泥河流域在1920年海原8.5级大震时形成大量黄土滑坡及堰塞湖。本文阐述了西吉县境地震滑坡地貌的基本特征和当地人民对滑坡地貌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地震滑坡地貌所产生的环境灾害隐患,并针对该地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滑坡地貌的减灾对策进行了探讨。
2007, 29(1):84-87,93.
摘要:在对兰州地区兴隆山北缘断裂、白杨树沟断裂和西湾-雷庄断裂等的活动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断裂擦痕斜角资料,结合区域其他构造应力场资料,应用构造应力解析方法计算了兰州的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①兰州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总体在NE到近EW向的范围内;②现今构造应力场继承了更新世以来的构造应力场;③深部和表层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④区域构造运动是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导的。
2007, 29(1):88-93.
摘要:在我国广泛分布的特殊土(包括黄土、冻土、新近堆积土和膨胀土等)具有独特、复杂的动力学性质和较高的致灾性,与之相关的动力学问题已成为工程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回顾特殊土动力学发展历史、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2007, 29(1):94-95.
摘要:本文对中国土动力学领域的基本情况作了扼要的回顾,对近年来在这个学科领域内发生的重要变化、存在问题也作了较深刻的解剖与分析,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007, 29(1):96-98.
摘要:针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涉及黄土的规定,提出了看法和改进意见,就地震作用对工程的不利影响(如震陷、液化、基桩负摩擦力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建议;特别强调地震作用对工程影响必须考虑湿陷性黄土的含水状态。
2007, 29(1):99-103.
摘要:探讨了现行有关规范用于黄土地区存在的某些不足,阐明了场地条件和场地类别等因素对抗震设防参数的影响问题,强调了重视地方标准的制定的必要性。同时也展望了今后尚需开展的研究工作。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