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27(4):296-304.
摘要: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的复杂体系,对它的评估也是涉及到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概念,把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震后恢复时间三方面作为衡量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准则;围绕这三个准则归纳出影响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六大因素,并用一些简单、可测量的指标来代表这六大因素,建立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体系;然后再分别建立这些指标体系中的各种因素或其子因素与评价三准则中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恢复时间的联系;最后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将三个评价准则综合成一个防震减灾能力指数.从而为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提供了一个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可对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进行定量的评价,指导城市防震减灾决策.
2005, 27(4):312-316.
摘要:针对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体系的性能、分析与设计等,介绍了由笔者所在课题组完成的寒冷环境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的成果、实振型分解法分析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动力响应、隔震结构动力分析软件、橡胶隔震器与地下室悬臂柱串联后所组成的结构系统动力稳定性、高烈度区使用智能隔震体系的控制算法及甘肃省隔震构造图集等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本课题组负责设计的甘肃省叠层橡胶支座隔震体系的若干工程简况.
2005, 27(4):317-321.
摘要:针对地震活动相关性分析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不同区域地震活动相关性的方法.以此研究了印度板块东、西触角强震对青藏块体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阿萨姆地区的强震活动与青藏块体的强震活动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而帕米尔地区的强震影响较小.通过与R值评分及基于板块动力作用分析结果的比较,证实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2005, 27(4):322-327.
摘要:利用我国西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来源的GPS观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分析了区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变形背景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根据印尼8.7级地震后川滇地区2005年1月GPS应急观测结果研究了本区水平运动变形对印尼大震的远场响应特征;初步分析探讨了印尼8.7级地震对我国西部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
2005, 27(4):328-332.
摘要:本文综合评述了国际灾害搜索救援工作的起源、发展现状和管理理念,以及在联合国框架下实施国际灾害应急救援的相关组织和机构的职能及其在国际灾害紧急救援行动中的重要作用.还介绍了我国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事业的发展和当今应急指挥体制.详细阐述了云南省地震局在推进地震应急管理工作方面从经验型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迈进的历程和经验.并就今后进一步搞好云南的地震灾害危险性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2005, 27(4):333-336.
摘要:本文以巩固和发挥大地形变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地位和作用、积极推进中国西部防震减灾事业可持续性和协调性发展为主旨,回顾了西部地区20世纪70年代初至"九五"前期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基础,介绍了"九五"后期至今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对该领域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5, 27(4):337-341.
摘要: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特征突出,也是地震多发区和强烈区.西部生态系统承受震害能力很弱,地震灾害与多种灾害之间构成了一个整体的联系,具有系统性或网络性特征.网络性表现为连发性、群发性、影响长期性和长程关联性.提出了西部生态系统震害防御的九条基本措施.
2005, 27(4):342-345.
摘要:长江三峡蓄水和其它水库引起的水库诱发地震正成为重庆市震情的突出特色.本文介绍了重庆市在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支持,从基础研究、监测台网建设、国内外合作等方面积极开展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及其相关防震减灾工作的措施.
2005, 27(4):346-350.
摘要:分析总结了1996年包头6.4级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工程场地条件及地震灾害特点,介绍了包头市的城市地震防御措施和应急对策,提出城市地震应急对策的主要问题.
2005, 27(4):351-353,356.
摘要:西北地区是中国地震活动多发区,由于经济落后农村多数房屋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村民房的抗震性能,总结了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了抗震设防的一些对策.
2005, 27(4):354-356.
摘要:陕西省近年来发生的泾阳和石泉两次地震造成了农村房屋不同程度地破坏.通过对这两次地震的现场考察,分析总结了陕西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对策建议.
2005, 27(4):357-360,376.
摘要:前言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频繁而严重的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防震减灾任务任重而道远.回良玉副总理2004年在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防震减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的力量,积极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使防震减灾逐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005, 27(4):361-363.
摘要:前言甘肃省酒泉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地震局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坚持"监测预报是基础、抗震设防是重点、应急救援是关键"的工作思路,始终把防震减灾工作当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一件大事来抓.
2005, 27(4):364-366.
摘要: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赋予了地震部门依法行政的社会管理职能.
2005, 27(4):367-369.
摘要:引言山西是全国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历史上一次死亡5 000人以上的地震就有8次.
2005, 27(4):370-373.
摘要:前言构建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安全四大要素基础上的发展战略,四者缺一不可.在安全要素中,地震灾害是自然灾害之首,能否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大事.
2005, 27(4):374-376.
摘要:做好减灾工作,加强应急避险场所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之一.
2005, 27(4):377-379.
摘要:引言 1998年8月至2000年1月在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县境内先后发生13次4~6.2级地震.这一组强震事件前,丽江行署地震局前方工作组、宁蒗县地震局根据多年的预报经验两次向中国地震局和省地震局填报了临震预报卡,准确判定了各个阶段的震情发展趋势,较成功地实现了对这组地震事件的临震预报.
2005, 27(4):380-282.
摘要:引言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全市共有19个区(市)县,总面积1.24万km2,全市户籍人口1 044.3万人.
2005, 27(4):383-285.
摘要:2004年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方向和主要工作任务,同时把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5, 27(4):386-387,391.
摘要:前言自贡市地处四川盆地南部,1939年因盐设市,是川南重镇.全市面积4 300多km2,常住人口320多万人,城区人口密度高.
2005, 27(4):388-391.
摘要:前言 2004年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为我国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新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的提出,充分说明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已跃升到了新的、更高的层面.
2005, 27(4):392-393.
摘要:前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地震局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张掖市政府和地震局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始终把防震减灾工作当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对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狠抓震害预防、地震应急和灾后重建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5, 27(4):394-396.
摘要:前言金昌市位于河西走廊中东部,近年来一直被中国地震局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同时又是甘肃省政府确定的防震减灾十年目标首批达标城市之一,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艰巨.
2005, 27(4):397-399.
摘要:前言甘肃省玉门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处在阿尔金山断裂带和祁连山北缘断裂带的交汇地带,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其中包括产生广泛影响的1932年昌马7.6级大地震和2002年青西5.9级地震,近年来被中国地震局和省地震局确定为地震注意监视区.面对严峻的地震环境和震情趋势,玉门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为重点,加强领导,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在防震减灾宣传和地震应急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05, 27(4):400-400,382.
摘要:据中新社兰州10月21日电,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分析得出的初步结论显示,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90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5个枯水期和4个丰水期.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