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27(2):97-100.
摘要:利用人工方法产生多样化的初始群体,引入"移民"机制并采用小种群搜索,运用自动调整交换概率与变异概率的方法将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在防止早熟,提高收敛速度方面有一定改善.最后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反演了青藏高原的应力场,其结果与地质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
张学民 , 刁桂苓 , 束沛一 , 王卫民 , 周翠英 , 赵英萍
2005, 27(2):101-108.
摘要:利用S波纯波形拟合法以及T函数法反演了苏鲁地区壳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并利用长周期P波T函数反演得到了连云港和莱阳台下方800 km深度的速度结构.结果显示:(1)苏鲁地区大部分台站地壳表层及上地壳浅部速度偏高,分别对应高压、超高压物质和古老基底出露地区;(2)沿郯庐断裂带分布的台站均显示明显低速层,并具有北浅南深的特点;(3)连云港和莱阳台超深度反演结果显示两台均在150 km深度下出现高速层,反映扬子板块的俯冲深度为100 km以下,俯冲板片厚度在100 km以上;板片拆离下沉深度甚至达到300 km或者更深;(4)地震深度分布与低速层关系密切,沿郯庐断裂和烟台-五莲断裂的中小地震震源深度都比较深,有的甚至达到地壳的底部,反映这两条断裂目前切割深度都比较大,而且地幔物质相对比较活跃.
2005, 27(2):109-114.
摘要:采用Atkinson方法,基于遗传算法,利用呼和浩特数字地震台网7个子台记录的9次质量较高的地震事件资料,计算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品质因子Q值和非弹性衰减系数c(f).在所研究的频率范围内,前者和频率f有很好的线形关系:Q(f)=116.8f1.000;后者与频率f的变化关系不明显.在此基础上采用Moya方法反演了7个地震台的场地响应和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频率域内7个基岩台站的场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放大作用,其次震源参数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本文还详细介绍了Atkinson方法和Moya方法的原理和计算步骤.
2005, 27(2):115-121.
摘要:镜结构性图像是认识黄土结构特征,分析黄土土力学特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对不同研究目的情况下如何利用黄土电镜微结构图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随着观察放大倍数的不同,黄土的结构性图像显示出明显的尺度效应.定义了黄土结构性的分类以避免因笼统使用"微结构"这一词所带来的指代不准确性.根据土力学研究的需要对黄土孔隙划分标准提出了新的认识,建立一套新的分类标准以便利于研究运用.最后综述了在研究中选用黄土电镜结构性图像的原则.
2005, 27(2):122-127.
摘要:本文给出了对共振现象出现概率的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间关系的思考.样品取自位于半空间的硬化粗质冻土地基,包括石质冻层.参考从三个场地14次地震记录的纵、横波速求得的土层相对频率特征,进行了对其共振频率的评估.纵、横波速在前贝加尔和后贝加尔地区的粗质冻土层中随湿度和温度而变化.将这些概括化的速度值与一个共振频率和纵、横波度之间的关系式结合起来,用于评估被调查土层的纵、横波速的概率值.结果显示,通过综合在实验室尺度获得的速度值和现场测量获得的速度值的数据,则利用地震记录波来确定在松散土层内传播速度的概率值是可能的.
M. UENO , T. NISHIMURA , M. KATO , H. NAKAMURA , ZENG Si-wei
2005, 27(2):128-134.
摘要:在中国甘肃省的黑方台阶地上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人类定居和开垦活动,并自1968年发展为灌溉农业.随着灌溉的进行地面已出现沉陷和滑坡.地表沉陷是由灌溉水的充填引起黄土结构崩塌造成的.然而崩塌和湿润化对剪切特征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为了研究湿化后的黄土剪切特征的变化,进行了对马兰黄土未经扰动和重塑土样的直接剪切盒测试.结果显示未扰动土样的粘合力和内摩擦角在湿润化后都下降了,而所观察到的重塑土的弹度参数只有少许变化.未扰动土的不饱合粘合力,据认为其受胶结物质的影响,在饱合后消失了.经灌溉的土的不饱合强度参数与未灌溉土相比表现出差异,它们可能受土壤水分的强烈影响.
2005, 27(2):135-140.
摘要:在查阅了大量有关1739年银川—平罗8级大震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建国以来对银川平原地震的研究成果,研究了1739年银川—平罗8级地震的地震烈度分布及其灾害特点。研究认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贺兰山东麓断裂,而极震区位于其东南的银川—平罗一带,与银川地堑第四纪沉降中心相吻合,这主要是受到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其震害特点对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城市规划等都有参考价值。
2005, 27(2):141-145.
摘要:采用极值理论求得岗贝尔分布b值,可以克服目前广泛使用的求b值的方法对资料要求高的弱点.根据中强地震发生前小震出现偏离泊松分布的现象,构造泊松分布符合度Yn值.将这两种参数具体应用于银川-河套地震带和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在两个区域岗贝尔分布b值和泊松分布符合度Yn值对中强地震映震效果均较好.
2005, 27(2):146-149.
摘要:本文从走滑断层难以探测的实际出发,讨论了其物性特征.通过对实际模型的数值模拟,讨论了纵、横向剖面电阻率的变化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证明横向剖面和纵向剖面相比在断层探测中有明显的优越性,为走滑断层探测提出了新的思路.
2005, 27(2):150-153.
摘要:分析了兰州金城关断裂带土壤气氡、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断层出露位置和断层产状的关系,给出金城关断裂不同段的断层性质.讨论了利用断层带土壤气寻找隐伏活断层以及判断活断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2005, 27(2):154-157.
摘要:利用广东省数字遥测台网记录到的2000年11月16日发生在所罗门群岛的两次MS7.7和MS7.8地震及2000年11月18日新爱尔兰地区的MS7.3地震面波波形数据,测定了在广东地区汕头和韶关之间路径上的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对应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地壳厚度为30 km,上地壳横波速度变化较大,中下地壳相对均匀,没有发现地壳内部的低速层.
2005, 27(2):158-162.
摘要:对西北黄土地区农村民房生土建筑墙体材料的主要类型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能和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给出了黄土和黄土状亚粘土的夯筑墙、土坯等样品的抗压、抗折、抗剪强度以及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等参数,对比分析不同生土建筑墙体材料和成型方式的强度和抗震性能.
2005, 27(2):168-173.
摘要:介绍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MS6.1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场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化,分析了地下流体异常场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民乐-山丹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场具有异常时间长、异常项次多、异常范围大的特征,其原因是受青藏块体整体构造和地震活动水平增强以及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地震的影响.
2005, 27(2):174-177.
摘要:对1995年甘肃永登5.8级地震后的土样进行了电子显微镜扫描及孔隙量化处理,从黄土的微结构角度对黄土震陷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微结构特征对黄土震陷性的影响,以此阐明震害形成的机理.
2005, 27(2):178-181.
摘要:对1990年以来发生在甘肃祁连山地区MS5以上地震前甘肃省内各前兆学科的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它们在时空变化上具有协调性特征,但MS6以上地震与MS5~6地震的协调性表现虽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仍存在很明显的差别.
2005, 27(2):182-185.
摘要:通过对甘东南及其邻区历史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和198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性异常的分析,认为甘东南地区2004年3月4日玛曲4.8级、8月26日礼县4.5级、9月7日岷县5.0级地震和2003年11月13日的岷县5.2级地震,可能都属于新一轮地震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前奏,表明甘东南及其邻区近年来正在孕育一个6级左右乃至更大的地震.
2005, 27(2):186-189.
摘要:埋地管道是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时较易发生震害.影响埋地管道在地震中破坏特点的因素,主要是强烈的地面运动或场地失效以及管材、管径等因素.研究方法以基于经验统计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多.本文分别对基于理论计算和经验统计的震害预测方法进行了简述和比较,最后提出了基于综合概率的埋地管道分析预测模型.
2005, 27(2):190-192.
摘要:对孔隙相互孤立饱和土体的弹性力学模型的部分观点进行了讨论.按Carroll的力学响应理论重新推导了此类土体的弹性本构关系和体积模量表达式.认为在准静态(很低频率)的波动问题中孔隙流体与固体骨架的相对运动为零,土体渗透系数为零或流体粘性为无穷大的条件是等价的.在此条件下没有必要区分孔隙是否连通,它们遵循相同的规律,而且其土体弹性体积模量的结果与Biot-Geertsma理论的无排水准静态的弹性体积模量相同.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