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26(1):1-9.
摘要:系统总结了民乐-山丹6.1级地震孕育的地震环境、中短期背景、短期阶段异常综合特征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祁连山地震带短期阶段地震异常的共性特征,论述了民乐-山丹6.1级地震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和科学决策,并对有关判定中的思路、方法、难点及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2004, 26(1):10-17.
摘要:分析了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弹性和电性各向异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联合利用弹性和电性各向异性研究地球介质特征及提取物性参数的正反演方法。理论研究和地震过程的实际资料表明,将弹性和电性结合起来研究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具有清晰明确的物理意义,是各向异性研究的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新领域。
2004, 26(1):18-23,27.
摘要:在以往地电预报地震研究及电法勘探研究中,二维、三维点电源层状横向非均匀介质条件下的数值模拟方法存在着不少困难问题。利用边界单元法可使得该类二、三维问题中难处理的问题变得较为简单易行。本文综合分析叙述了边界元法在这类地电断面结构下的理论研究及其在地电预报地震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地电学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理论及实际应用前景。
2004, 26(1):24-27.
摘要:详细讨论了抗震设计理论中结构的三种极限状态,论述了结构的基本性能水准与结构的性能目标。
2004, 26(1):28-31,49.
摘要:从数据分析和处理流程和功能模块设计方面讨论了应用Visual Basic进行土动力学数据处理系统开发时的问题及可行的解决方案,介绍了编制的土动力学数据处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2004, 26(1):32-37.
摘要:简要介绍了在Mapinfo平台上利用MapBasic语言进行"海西州震害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研制的原理、过程和系统功能。根据海西州区域地质和人文环境,确定了震害预测模型。
2004, 26(1):44-49.
摘要:提出了一种根据地震后的结构所呈现的破坏状态,运用结构破坏反演技术来确定地面运动参数的新方法。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在对地震作用引入一些基本假定后,建立了根据震后结构破坏状态反演地面运动参数的数学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前行步步比对法,给出了若干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最后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2004, 26(1):50-56.
摘要:应用最大似然谱分析技术,获得了上海佘山台和崇明台1982年至1999年的地磁三分量之间的短周期谐波振幅比。经初步分析发现,在中强地震前后谐波振幅比的趋势性异常表现为下降-转折-恢复的过程,持续时间为1~3年。同时变化还具有由长周期(深部)向短周期(浅部)迁移的特征。
2004, 26(1):57-61.
摘要:收集整理了中国大陆1977~2001年发生的107次M≥5.0地震的震型、震源机制、发震断层、地震矩等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震型、不同断层性质地震的地震矩与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矩和震级标度关系中直线的斜率与地震视应力和介质非均匀程度相联系,走滑断层地震的视应力和介质的非均匀程度均高于非走滑断层地震,走滑断层中孤立型地震的视应力和介质的非均匀程度均低于多震型地震。
2004, 26(1):62-65.
摘要:利用爆破及打桩振动地震效应实测数据,讨论了实测数据拟合K值与国家标准规定K值差别较大问题。结果表明:药量对反演安全距离无影响;爆破K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是测点之间传播介质不均匀,近爆源测点介质致密,远离爆源测点介质疏松所致。
2004, 26(1):66-71.
摘要:通过对武汉-信阳地区1972~2001年50个MS≥2.8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分析研究,将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划分为四个区,即:江汉平原区(A区)、桐柏-大别-淮北区(B区)、鄂西区(C区)、鄂北区(D区)。A区主压应力P轴的优选方位为SE127°,低倾角,地震规模小,震源深度浅;B区的主压应力轴以NE33°为主,NW333°为辅,反映出与该区走滑断裂相关的应力分布形式。数值模拟分析表明,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沿该区活动断层集中,地震主要由剪应力引起断层走滑错动而产生;A、B、C、D四区的应力作用机制是通过F6、F10、F11、F12等走滑活动断层进行分异和转换的。
2004, 26(1):72-77.
摘要:对分布在甘肃天祝、永登一带的10个大地电磁测点资料进行了一维各向异性介质反演研究,并与二维对称各向异性介质反演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维各向异性反演有可能揭示出地壳介质电导率各向异性结构的主要特征;同时利用某些平均阻抗和特征阻抗的一维各向同性介质反演亦可获得较为可信的电性分层界面。反演所获得之介质电导率可能为各主方向电导率主值的某种平均。
2004, 26(1):89-92.
摘要:伪谱法应用付里叶变换和有限差分求解波动方程,本文利用伪谱法模拟了三维离散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结果表明:(1)该方法的计算精度高;(2)即使在均匀、各向同性的离散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也表现出方位各向异性的特点。
2004, 26(1):93-93.
摘要:在中国西藏北纬30度线附近的8级大震有4次,即1411年8级大震,1833年8级大震,1950年8.5级大震和1951年8级大震。在这里雅鲁藏布江的走向和雅鲁藏布江大断层的走向为近东西向,靠近北纬30度线;喜马拉雅山的8 000m以上的4个高峰也近东西向分布,接近30度线。
2004, 26(1):94-95.
摘要:发震时间:21:27'77";经纬度:39.8°N,97.3°E;深度:33 km;震级:Ms5.9。收集了全省及邻近省份共同31个台站初动后作出震源机制解(表1,图1)。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