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25(3):193-197.
摘要:讨论了直接利用数值积分提高电偶源电磁测深响应计算精度的方法.具体为对Hankel积分进行直接积分,结合连分式展开方法以提高积分求和的收敛速度.利用该方法对均匀半空间和层状(两层)模型的电磁测深响应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快速Hankel滤波方法相比,采用直接数值积分能明显提高电偶源频率测深响应计算精度.从而为获得高精度瞬变测深晚期响应提供算法基础.
2003, 25(3):198-203.
摘要:屏障隔振是一种用来阻碍或改变外围振波向受保护区(屏蔽区)传播的工程方法,由于其机理的探讨尚不深入,工程实践中常出现隔振系统失效的现象.本文假设屏障是埋入土介质的中厚弹性板,采用薄层法分析了该弹性板在振波作用下的振动响应和屏蔽区内位移变化规律;研究了影响屏障隔振效果的主要参量;发现了使屏障隔振效率降低甚至失效的入射波全透射现象.结果表明柔性屏障易发生波的全透射,并指出了避免屏障失效的措施.
2003, 25(3):204-209.
摘要:为了提取天然地震和爆破或塌方记录波形在震源深度、震源尺度、震源破裂机制、地震波传播途径、地震波衰减等方面的差异特征信息,本文对山东数字化台网记录的天然地震和爆破或塌方波形进行了小波多分辨率的能量线性度特征分析,提出了用小波变换能量线性度方法识别天然地震与爆破或塌方事件.结果表明:在精细结构小波分解信号"能量"线性度方面,天然地震主要集中在-2.0~1.0之间,爆破或塌方主要集中在2.0~3.4之间;在精细结构小波分解信号"能量"最大值对应的小波分解尺度方面,爆破或塌方主要集中在4~5,频段集中在0.7~3.1 Hz之间,而天然地震主要集中在1~2,频段集中在6.25~25 Hz之间.
2003, 25(3):210-214.
摘要:基于地震动荷载作用下冻土的动三轴试验,定量研究了重塑冻结兰州黄土的动本构模型、动弹性模量在不同温度(-2℃、-5℃、-7℃、-10℃)下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相应的温度影响模型,为寒区建设工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抗震设计依据.
2003, 25(3):221-225,245.
摘要:应用有限元方法,考虑主要地质构造情况,就粘弹介质状态下南北地震带及其相邻区域的应力场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计算了10万零10年累积载荷作用下模型的应力场演变,发现在周边板块不断推挤作用下,当整个南北带的应力松弛趋于稳定后,带上应力场的总体扰动大小取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共同作用.南北地震带上呈现出的"地震南北呼应"现象,就是区域应力场达到平衡态后,整个南北带对外载荷(板块边界力)作用的总体反应.
2003, 25(3):226-232.
摘要:根据砾石钙膜纹层的明暗度测年是沉积物年代测定的一种新的思路.本文阐述了用扫描仪对砾石钙膜切面直接进行高分辨率扫描,继而通过计算机获取其明暗度值并绘制明暗度-厚度曲线图,将它与其它定年结果对比确定砾石钙膜开始形成的年代的思路和实现方法.同时分别对同一剖面多次扫描,同一样品不同部位和同一阶地面上所取不同样品的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是可靠的.
2003, 25(3):233-239.
摘要:砾石钙膜是一种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中形成,反映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沉积物,保留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和气候信息,可用来分析古气候和测定形成年代.本文通过砾石钙膜的沉积原理讨论,认为钙膜中的显微明暗纹层变化反映了气候变化过程,其明暗度变化曲线可与其它测年方法(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曲线、黄土剖面粒度曲线、古地磁变化、构造事件等)作对比,得到其形成年代的信息.而砾石钙膜形成年代可代表所在地貌面的年龄.本文以此方法对黄河黑山峡高阶地的形成时代进行了厘定.
2003, 25(3):240-245.
摘要:分析了1986年门源6.4级地震震源周边地区不同尺度跨断层形变在地震过程中的演化特征,依据非连续变形数值分析方法(DDA)模拟了震源破裂过程引起的地表垂直位移速率变化.分析表明,地表跨越断层的剖面形变变化是垂直和水平载荷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垂直力源的影响可能是引起本次地震形变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与地质构造分析和震源机制结果是吻合的.
2003, 25(3):246-252.
摘要:系统分析了新疆地震活动的平静现象,认为新疆中强震前地震活动以平静为主要特征.并通过统计提取了新疆中强震前地震平静的预报指标.
2003, 25(3):257-257.
摘要:《灾害学》杂志是全国创刊最早(1986年)、综合、系统、全面介绍灾害科学研究内容、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科技期刊.
2003, 25(3):258-262.
摘要:通过对发生在甘东南地区三次中强地震前4个前兆学科以及测震学指标的研究,发现各学科前兆异常在时空上表现出很好的协调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各学科异常持续时间均较短;各异常以中短期为主,有一定中期异常,临震异常不明显;从震前1年到短临阶段异常显示出向震中迁移的迹象;各异常点集中分布在低b值异常区.讨论了前兆协调性与地下流体和深部热物质的运移的关系.
2003, 25(3):263-268.
摘要:本文以南北构造带北段区域内一火电厂工程场地为例,利用航磁资料进行反演所得到的磁场异常结果,对深部地质结构特别是隐伏活动断裂的存在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航磁资料在区域稳定性研究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
2003, 25(3):269-274.
摘要:1997年1月21日~1998年8月27日新疆伽师发生了包含9次6级地震的强震群,震源机制解表明有NE向和NW向两个节面.有观点认为主破裂面为NNW向.本文通过数字地震台阵的余震序列精确定位、震源破裂过程及滑动方向、震群空间分布图像、地震烈度等震线长轴走向和微、宏观震中动态变化方向等多种方法分析后,综合判定9次6级地震的主破裂面走向极可能为北东方向.
2003, 25(3):275-280.
摘要:根据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工程地震前兆流动观测系统的实施方案,2000~2001年开展了北京地磁测网的测点改造建设和优化;2001~2002年应用G-856磁力仪取得了准确可靠的资料.应用磁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地磁变化,研究了震磁前兆信息,对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积极作用.对今后工作重点提出了建议.
2003, 25(3):281-285.
摘要:为适应高精度新型地磁仪器对观测磁偏角和磁倾角条件的需要,应用经典的天文测量方法,精密测定了天津静海地磁台改造后的7个观测墩至4个方位标志的方位角,共取得了38个方位角参数,平均标准偏差达到±1.2".使该台在磁偏角测量或仪器验收中可供7套仪器同时观测,并可以做到全天候观测.
2003, 25(3):286-288.
摘要:分析了天祝电磁波观测资料在5次MS >4.0地震前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一般地震前20天以内出现趋势异常变化,前兆表现为日均值由一位数突然上升到4位数以上.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