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25(2):97-102.
摘要:以上海佘山实验地震台阵的测震记录为基础,研究了近震事件、远震事件及噪声不同的幅频特征.分析了影响台阵记录之间相关性质的一些主要因素:当子台间距增大时,记录之间相关性降低;当间距固定时,所记录事件的相关性质受信号的频率、震中距(波阵面的入射角)及噪声振动背景的影响.提出了一维时间序列滤波函数的优化结果并不是二维台阵的最佳频率窗.欲取得较好的聚束信噪比,滤波函数不仅考虑压制噪音振动,还要考虑压制信号的非相关频段.
2003, 25(2):103-111.
摘要:将投影寻踪(PP)与高维时间序列分析结合起来,建立了地震PP综合预测模型.并选取祁连山地区作研究区,做了未来三个月内最大震级的短期预测.经展望式检验,合格率(预测误差≤ 0.5或≤ 10%)≥ 80%.文中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建立一定震级门限(M ≥ 4.0)的预测具有更好的效果.本预测模型还可增加自变量、维数和改变时间尺度,并运用到其他领域中.
2003, 25(2):112-118.
摘要:初步探讨了1987~1990年我国东部地形变场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现代地壳垂直运动、地震带和中强地震震中分布的关系,并进行了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区亦是地形变凸、凹中心的高发区,地凸、凹中心的分布与中强地震震中和地震带的分布比较吻合,地震易发生在地凸、凹区的接合部,也即水平切应力最大的地区.闽粤地区的地形变场可以捕捉到台湾的强震信息.两个(或多个)地凸区的突然增强或合并对大震有临界促发作用.
2003, 25(2):119-124,142.
摘要:根据兰州及邻区黄河及其次级河流阶地纵剖面研究,分析了横穿活动断裂的河流阶地的变形特征.利用横穿黄河的兴隆山-马衔山断裂、海原断裂和穿越庄浪河的NWW向断裂附近阶地发育和变形特征确定了相应地区的构造抬升幅度及速率.
2003, 25(2):125-130.
摘要:根据统计分布与信息熵理论,定义了震级信息熵Hm和地震间隔时间信息熵Ht,并推导了它们的计算公式.通过时空扫描和计算,发现强震前1~3年Hm和Ht出现低值异常,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一组中期或中短期预测指标.
2003, 25(2):131-135.
摘要:地电场和电阻率同场地观测时,电阻率观测会干扰地电场的观测数据发生大幅度变化.本文主要探讨通过曲线拟合的方法消除这种干扰及其它随机干扰,并给出了对实际观测数据处理的结果.
2003, 25(2):136-142.
摘要:热水-日月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祁连山活动地块内部一条重要的NNW向的右旋走滑活动断裂带.断裂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山脊、冲沟和阶地等右旋断错微地貌及断层崖、断层陡坎等垂直断错微地貌.本文对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古地震事件开展了研究,综合探槽剖面和断层陡坎年代,大致可以确定两次古地震事件,其年代分别为距今6280±120 a,2220±360 a,复发间隔约4000 a左右.
2003, 25(2):143-148.
摘要:通过对南北地震带及青藏块体东部各形变监测区近30年区域水准资料的计算分析,发现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呼应关系.地壳运动呈激烈的继承性运动,地震处于弱活动阶段;地壳运动继承性减弱(或呈逆继承性运动),地震处于强活跃阶段.地震活动强弱在时间上明显滞后于地壳运动,二者活动方式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现今地壳运动在运行到波谷后呈缓慢增强的继承性运动,估计未来几年内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仍将维持现状,不会出现明显的增强趋势.
2003, 25(2):149-154.
摘要:地震转换波法是探测地壳与上地幔构造的方法之一.在辽宁选取两条近垂直的测线,收集了有关台站资料并用转换波法进行了解释,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深部数据.
2003, 25(2):155-157,165.
摘要:对近20年来发生在祁连山中东段的7个中强地震发震时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中东段中强地震基本上发生在节气附近,且多在一个月的上旬或下旬;地震发生前后天气比较冷;地震均发生在太阳活动的峰年或谷年附近.
2003, 25(2):158-165.
摘要:通过2001年施甸5级震群前地震学各项参数异常的动态追踪,研究了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中短-短临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云南地区出现b值、小震调制比、波速比等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以及中强地震的有规律迁移的中期异常背景上,出现了孕震区的频度、b值、应变加速等群体中短异常,以及云南省内的3、4级地震连续增频、3级日频次异常和显著的3、4级地震平静的短临异常.特别是3、4级地震异常平静,标志了明显的临震信息.并初步探讨了中强地震连续发生中如何识别单个地震的震兆问题.
2003, 25(2):166-169,174.
摘要: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北段多年来应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其他前兆手段观测资料研究了应力场动态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探讨了应力场变化的动力成因和利用其进行地震预测的可能性.
2003, 25(2):175-178,185.
摘要:根据近二十年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断层及深部探测等方面研究进展提供的新证据,进一步论证了笔者(1980)提出的由鲜水河断裂带、舒尔干-花石峡断裂带、岷江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围限的川青地壳块体的存在及其向南东方向运动的合理性.
2003, 25(2):179-182.
摘要:对197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关联现象进行了分析,两次地震连发引起的响应地震在震中和强度上具有"黄金分割数"特征,并与地震构造关系密切.
2003, 25(2):183-185.
摘要:分析了在地震编目中数据转换的格式和转换程序设计方法.利用数据库语言编写了数据转换程序,为地震月报目录和历史地震目录编目提供了实用工具软件.
2003, 25(2):187-192.
摘要:用作者研制的RS-81-1型热释光仪对云南昭通鱼洞水库地区两条断层的破碎带内发育的方解石脉进行了热释光年代测定和显微构造分析.结果显示:2条断层破碎带内发育4期方解石脉,其中有3期发生了变形.F1断层距今5×104a以来,F2断层距今25×104a以来没有强烈活动的迹象.断层泥中石英颗粒表面形态分析结果与热释光法相同.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