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22(2):105-109.
摘要:根据1988年以来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NMSC)所提出的各类地震学异常资料,研究每一年异常与下一年大陆地震的对应关系.9 a内46种地震学方法所提出的932项异常资料表明:在1989~1993年间,用地震学预报地震方法的数量有一个增大过程;各种方法所提出的异常对应地震的比率在0~48%之间,平均为28%左右,这也与我国地震预报中预报区数的成功率相当;统计预报、区域应力场增强、地震条带、小震调制比和b值等方法有较高的地震对应率,而地震活动异常平静、分数维、异常震群、c值和地震窗等方法要差一些;用地震学方法预报地震最成功的年份为1989年,最差年份为1990年;与预报区数的成功比率一样,其地震的对应比率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提高.各种地震学方法的物理内涵及其与地震孕育的内在联系及各种地震学方法间相互关联问题是今后用地震学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课题.
2000, 22(2):110-117.
摘要:利用近年来在祁连山中东段地区取得的丰富、完整、系统、可靠的地表活动构造定量化数据和测震学资料建立了本区全新世活动构造的三维构造物理模型,定性或半定量地描述了该区活动地块的运动状态,解释了不同活动块体的运动性质及块体之间的运动转换关系,归纳总结了不同块体内前兆异常及地震活动性特点.
2000, 22(2):126-133.
摘要:从地震丛集的大量实例出发,讨论了地震丛集与断裂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基本规律、机理问题及对地震预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祁连山断裂带东段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1927年古浪8.0级地震的发生对此区断裂的地震潜势产生深刻影响.它可能暗示:此区内的未来大震与1927年古浪地震分属两个地震丛集期;古浪地震的发生使得作为危险段落的金强河-毛毛山断裂上的挤压应力显著增大,从而延迟了未来大震的发震时间.
2000, 22(2):134-138.
摘要:对南黄海地区1846年以来MS ≥ 6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区强震活动具有6 a、12 a和57 a的基本周期,此外还有63 a、69 a和75 a的周期.根据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特征和丛集特征,对南黄海地区未来MS ≥ 6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论证.
2000, 22(2):139-142.
摘要:就库尔勒台用高精度RZB-1型宽频带数字应变仪先后在500 km范围内记录到的几次较典型的MS5.5左右地震的前兆异常作了初步分析与探讨.结果发现,震前测值曲线异常形态虽说各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固体潮畸变,应变速率加快,易出现临震突跳,应变阶跃等.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对1993年2月3日和静MS5.7地震、1993年10月2日若羌MS6.6地震和1996年1月9日沙湾南MS5.4地震作了不同程度的预报.
2000, 22(2):143-146,176.
摘要:介绍了瞬时频率的概念和瞬态谱的小波包计算方法,并结合时间域模拟信号给出了其时频分布.结果表明,小波包变换可准确描述地震信号的时变特征,值得推广应用.
2000, 22(2):147-153.
摘要: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孕育演化过程及其不均匀性等问题.结果表明,本区7级以上地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场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表现为地震孕育的阶段性及其不同的地震活动异常现象,利用这些特征可进行7级以上地震震情形势及其阶段性的判定研究,对本区的7级以上地震预测具有实用价值.
2000, 22(2):154-159.
摘要:简要介绍了地电学地震预报方法软件系统(GSEP)的结构、主要功能、技术特点、应用范围、软件运行环境、研制开发平台、性能技术指标以及可进一步开发的内容和推广应用前景.
2000, 22(2):160-166.
摘要:在活断层的力学性质参数中,摩擦系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建立活断层运动学与动力学之间物理力学关系进而促进地震地质研究沿着"由静到动、由定性到定量"方向深入发展的关键性参数之一,也是建立活断层重新滑动准则从而定量评估断层稳定性或地震危险性不可缺少的物理参数.目前,断层摩擦系数主要是应用双剪法对采自断层的断层泥进行实验室测试和研究而取得的.这样取得的结果很难说能够代表断层实际摩擦系数,尤其很难反映断层深部摩擦性状,采用实验室方法是无法测知不同地质时期断层活动所显示的摩擦性状及其演化特征的.因此,必须寻找定量确定断层摩擦系数及其演化特征的新途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出了根据对活断层运动学实测资料的分析并结合年代学测试定量确定断层摩擦系数和动力学主要参数及其演化特征的新途径.
2000, 22(2):167-171.
摘要:BP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和自适应学习功能,可用于模式识别和预测评估等领域.在简要分析BP算法的基础上,选取砂土的平均粒径(d50/mm)、相对密度(Dr/%)、标准贯入击数(N63.5/击)、上覆有效压力(σv/kPa)、地震烈度(I0)作为指标,应用BP神经网络的理论与方法,预测砂土在地震作用下液化的可能性,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说明将BP网络用于沙土液化预测是可行的.
2000, 22(2):172-176.
摘要:系统分析了GS-15-216重力仪多次在重力基线场标定的结果,并与厂家给出的面板常数进行对比,认为GS型重力仪的面板常数存在长期变化,应定期重新标定;检修或工作状态的变化也会引起面板常数的改变;面板常数是仪器测程的函数,必须分段标定以便拟合一条常数曲线.
2000, 22(2):177-181.
摘要:自动化的地电观测仪器在观测过程中,因受干扰有时会造成死机或复位等现象,使观测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导致仪器不能可靠运行的原因中,电源的干扰和强电磁场的干扰是很重要的因素.增强仪器电源部分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在电路中采用软、硬件的抗干扰措施能较明显地增强仪器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其工作可靠性.
2000, 22(2):182-186.
摘要:分析了雷电危害地震台站的几种形式和昌平地震台原有避雷设施的状况.介绍了综合防雷工程网络的防雷原理及电容性地线的优点.在实际防雷工作中,综合防雷工程网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2000, 22(2):191-193.
摘要:通过史料考证,确定了1125年兰州7级大震时被震毁的益机滩堡的位置.根据史料记载的该次地震的破坏范围及实地考察结果,认为该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可能在现今河口及八盘峡、西固、阿干镇一带,在这一范围内,黄土滑坡密集分布.
2000, 22(2):194-195,181.
摘要:数字信号的传输是数据通信的关键.用调制解调器(M O DEM)既能把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又能把收到的模拟信号恢复成数字信号.研究分析了V°24接口的工作原理,同时还介绍了M O DEM的基本原理.
2000, 22(2):205-208.
摘要:分析了岩石的破裂过程,认为地震是非线性系统失稳的结果.加卸载响应比反映了岩体趋近应力峰值的程度,其异常仅标志着某地区具有发生地震的危险性.指出临震预报的困难在于地震往往发生在应力峰值之后,同时还讨论了临震预报的可能性.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