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22(1):2-5.
摘要:《西北地震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多年来,《西北地震学报》坚持办刊宗旨,贯彻双百方针,及时报道西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研工作的新成果、新进展,为发展我国的地震科学事业,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0, 22(1):6-10.
摘要:以组合模式为基础,应用"交会法"探讨了甘肃省及邻区几次中强地震前vP/vS正负异常区的动态演化特征与主震位置的关系,发现主震发生在vP/vS正负异常区的边界附近或多个异常区之间的联接地区.认为波速比异常的成因与调整单元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的讨论再次证明了"交会法"在预测主震位置中的普适性.
2000, 22(1):11-16.
摘要:阐述了基于泊松模型以及时间相依的特征地震模型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祁连山中东段为例,对2种不同模型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结果做了对比研究,指出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在理论上可能更为合理,并且可以应用于强震的短临预测研究.
2000, 22(1):17-24.
摘要:给出了半无限空间中任意倾角的走向滑动剪切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力场的一套严密的解析表达式.对前人所做的该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检验和回顾,重新对公式进行了严密的数学推导,给出了正确的结果,使得这一套公式更加完善和可靠.
2000, 22(1):25-28.
摘要:通过对大气总温度资料的分析,认为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前几天,震区及其周围的增温异常是一种临震前兆.异常的空间展布显示,震中区及其附近为强异常区,并且被弱异常区所包围;该次地震可能是NW向的张家口-北京-蓬莱断裂带向西扩展活动所致,同时也与尚义-多伦等NE向断裂的活动有关.总温度等值线的系列演变图概略地反映出了应变能的积聚-扩展-释放的全过程.
2000, 22(1):29-33.
摘要:分析了1998年怀来后郝窑测点断层气CO2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地温和降雨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该测点CO2变化与地温呈正相关.讨论了导致该测点断层气CO2变化与地温呈负相关的原因.认为3月~6月初该测点CO2测值与地温呈反向变化是张北-尚义6.2级地震的后效;6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反向变化是由于降雨过多引起的.介绍了1999年1月29日内蒙古锡林浩特5.2级地震及3月11日张北5.6级地震前后该测点断层气CO2的变化特征.
2000, 22(1):34-40.
摘要:总结了对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级地震的中短期监视及跟踪预报过程.根据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和可公度性计算结果,在该次地震前对地震大形势进行了预测.1995年10月以后,滇西北地区出现了大面积、大幅度、多手段的同步异常,其中以水氡、水位和CO2异常为主,沿中甸-南涧地震区分布较为集中.根据上述异常特征及异常分布情况,作者在该次地震前2个月向大理州政府提出了书面预报意见,认为1996年2月底以前在中甸-丽江-剑川-华坪一带有可能发生5~6级地震.
2000, 22(1):47-47.
摘要:1954年山丹地震遗留至今的破裂带主要有2条:包代河至黑山头为主破裂带,长约16 km;独峰顶至坡拉麻顶为次级破裂带,断续分布长约10 km.2条破裂带走向均为NW,近于平行,二者相距约6 km,分别由地震断层、崩塌和地裂缝等构成.
2000, 22(1):48-53.
摘要:计算和分析了云南地区5次ML ≥ 6.5强震前的应变扰动εi值.结果表明,地震前5~8年,归一化为4级的地震的εi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未来震中区域εi值变小,周围地区增大,形成空区;εi值有由零星分布逐渐向震中区收缩、集中并增强的趋势.
2000, 22(1):54-58.
摘要:分析了1998年泾阳MS4.8地震的一些特征.该次地震序列类型属孤立型,与陕西关中地区历史强震多以主-余震型为主的特征不同.震源机制解显示,该次地震的断层错动以左旋走滑为主,主压应力方向为NE~SW,与大华北区域应力场的方向吻合.
2000, 22(1):59-62.
摘要:分析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高频低强度现象与全球7级大震活动和中国7级强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7级强震活动弱时,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就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出现后的第1年中国台湾附近地区发生7级大震的概率较大,第2年中国大陆地区发生7级大震的概率较大.
2000, 22(1):63-68.
摘要:利用均生函数数学建模方法拟合地震的震级或能量序列,进行地震中期趋势预测.由于引入了"双评分准则",即在拟合时考虑了数量预报和趋势预报的平衡问题,选取合适的调整系数,从而提高了地震中期趋势预测的准确率.另外采用了分级拟合的思路,利用残差序列逐级提高拟合的精度和速度.利用该方法对中国大陆地区未来1~3年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
2000, 22(1):69-74.
摘要:根据历史地震活动资料,分析研究了中国东北深震区的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高潮期的地震活动水平和6.5级以上深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深震发生后3年以内,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明显增强.这些强震沿北纬40°线和南北地震带呈优势分布.
2000, 22(1):75-79.
摘要:G-856质子旋进磁力仪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精度、微处理机控制的智能化磁力仪.适合于震磁前兆观测与地震预测研究.介绍了该仪器的主要性能及性能试验结果.最佳的震磁观测应当是以质子磁力仪观测地磁总强度为主,配合地磁3分量与地磁短周期变化的观测.
2000, 22(1):80-83.
摘要: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晋冀蒙交界地区的5级和6级以上地震的灰色预测模型.利用上述模型对该地区未来几年内中强地震的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
2000, 22(1):84-90.
摘要:以莫高窟为例探讨了挡墙加固型石窟围岩及其附属构筑物的地震稳定性评价方法.认为对于大型的石窟群及其附属构筑物,其地震稳定性评价宜采用以动力分析方法为主,拟静力法为辅的双轨制方法,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思路和理论分析方法.
2000, 22(1):91-98.
摘要:根据对冷龙岭断裂重点地段的野外调查,研究了该断裂的几何特征及滑动速率.结果表明:该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断层,由一组近于平行的次级断裂所组成.按总体特征可将该断裂分为3段.中更新世以来各时代的断裂平均滑动速率分别为:中更新世:2.14~4.64 mm/a,晚更新世:2.86~4.07 mm/a,全新世:3.35~4.62 mm/a.全新世以来该断裂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38 mm/a.
2000, 22(1):99-101.
摘要:分析了泾阳地震台跨断层短水准及流动形变观测资料在1998年1月5日泾阳MS4.8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后泾阳台的形变资料出现了明显的短期异常及震后效应.
2000, 22(1):102-104.
摘要:分析了聊古-1井水氡测值在1981年11月9日宁晋MS5.8地震(Δ=150 km)前和1983年11月7日菏泽MS5.9地震(Δ=150 km)前的异常变化.在地震前5~15天该井水氡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地震发生在氡值下降的过程中.这可能是该井水氡的一项短临异常指标.
2000, 22(1):105-105.
摘要:《西北地震学报》是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会同陕西、宁夏、新疆、青海4省(区)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共同主办的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它以反映西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研工作的新成果、新进展,及时发现人才,促进地震科研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地震理论研究、地震前兆探索、地震预报研究、观测分析及从事地震工程研究、防震、抗震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有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师生.欢迎投稿.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