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第21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大陆多种前兆异常研究及强震的尝试性预测

      1999, 21(2):113-122.

      摘要 (554) PDF 913.38 K (1240) 收藏

      摘要:强震震源周围地电、水化学、水动态、地应力和地形变等5种前兆短临异常时空演化取决于主要活动构造和强震发震机制;远场异常时空演化与主要活构造有关,不同活构造上异常时间演化有差异性;在特定年份1a尺度地电阻率异常显示异常高潮期,Ms≥ 5.0地震能量达到1次以上Ms7.0强震能量的年份与异常高潮期同步或滞后1a,二者与地球自转加速年份基本对应。根据两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实际预测检验,在预测区间和预测时间段(0.5a或1a)内发生强震、中强震10次,其中7次地震地点基本准确,3次地震地点较为准确。

    • 西安及周围地区小地震的震源参数

      1999, 21(2):123-129.

      摘要 (523) PDF 552.10 K (820) 收藏

      摘要:利用中日合作微震观测台网1988年3月至1991年3月间的地震记录计算了西安及周围地区小地震的波谱和震源参数,并探讨了震源参数与震级ML之间的关系。

    • 第15届HTK会议将于2000年四月在成都召开

      1999, 21(2):129-129.

      摘要 (538) PDF 144.91 K (541) 收藏

      摘要: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以及对全球资源和环境产生的重大影响,所以1985年国际上召开首届喜马拉雅-喀喇昆仓-西藏学术讨论会(Himalaya-Karakoram-Tibet Workshop, 简称HTK会议)以来,迄今已经在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奥大利、尼泊尔、美国、巴基斯坦、德国等国家连续召开了14届。

    • 中国主要地震活动区的地震间隙分布

      1999, 21(2):130-139.

      摘要 (555) PDF 764.18 K (801) 收藏

      摘要:结合地震间隙和强度变化分析了本世纪全国及国内主要地震活动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间隙大多在5.5a内,一半以上在2.5a内,最大间隙近18a.50年代以后全国7.5级以上和7.0级以上、青藏块体7.0级以上地震活动及近20a来台湾7.0级以上、华北和四川6.0级以上地震活动明显减弱,20-30年代青藏块体北部大震的活动影响一直持续到70年代,5.0-6.5级地震活动自80年代明显增强,云南70年代后形成的地震活动高潮实际上从60年代就开始增强,华北和台湾地区表现了强震前活动增强而甘宁青地区表现了强震后活动衰减的典型过程,制约我国地震活动的大三角应力场、东部应力场和全球应力场具有长期稳定的20a周期性,后面的应力场依次滞后于前一个应力场约1/4个周期,前两者起主导作用,青藏块体东北缘的地震活动除受东部应力场的影响外,还与青藏块体地壳物质东流的重要作用有关,今后几年要特别注意四川和甘宁青6.0级以上、甘肃地区5.0级以上及新疆7.0级以上地震。

    • 强震复现周期的分形估计法

      1999, 21(2):140-143.

      摘要 (507) PDF 342.58 K (614) 收藏

      摘要:从分析地震能积累的动态方程入手,推导出了估计强震复现时间的分形估计法.应用这一方法,可根据现代记录完备的小地震对强震复现周期进行一定精度的估计,并通过实例对其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了研究。

    • 北纬35°线附近上地幔软流圈活动格局与地震的关系

      1999, 21(2):144-148,166.

      摘要 (539) PDF 528.51 K (811) 收藏

      摘要:纬35°线是一条地震特发带,上地幔软流圈对流方向恰好在该线附近发生转换,研究结果表明,北纬35°线附近上地幔软流圈活动格局与地震密切相关。

    • 丽江7.0级地震过程的重力变化与小波分析

      1999, 21(2):149-155.

      摘要 (550) PDF 534.46 K (688) 收藏

      摘要: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云南西部地区的多期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并将计算前后的重力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讨论了不同阶的小波分解结果的物理意义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由对应于地壳浅层物质状态变化的一阶小波分解所得结果显示,在地震前的1992~1993、1993~1994、1994~1995年等多期重力变化中震源附近都有一定的异常,特别是1995~1996年的同震变化更加明显。而反映地球深层物质状态变化的重力二、三阶小波的分解结果虽然对地震过程有一定的响应,但不是特别明显,这与丽江7.0级地震发生在浅层(深约10 km)是一致的。

    • 衡量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内在质量的一种方法

      1999, 21(2):156-159.

      摘要 (552) PDF 381.03 K (85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衡量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内在质量的方法。该方法综合了仪器精度、环境干扰、季节变化、观测信噪比等因素,能对观测资料的质量给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 青海省共和7.0级大震及其强余震震害研究

      1999, 21(2):160-166.

      摘要 (500) PDF 626.68 K (803) 收藏

      摘要:以相关的"地震考察报告"及"震害评估报告"为主要依据对1990年4月26日共和7.0级地震及其几次破坏性强余震造成的直接震害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总结,研究了震害的分布规律,并科学地分析了各种震害的起因,地震引起的地面灾害除了地质条件外,也有人为改造自然的原因,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只有严格地、科学地遵守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园。

    • 遗传算法在地震定位中的应用

      1999, 21(2):167-171.

      摘要 (583) PDF 420.52 K (815) 收藏

      摘要:把遗传算法应用于地震定位,并与Powell算法和传统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在地震定位中所给出的发震时刻精度较高,震源深度较可靠,对非包围地震定位效果较好。

    • 利用面波测定台间衰减系数

      1999, 21(2):172-177.

      摘要 (525) PDF 500.47 K (712) 收藏

      摘要:使用相匹配滤波技术提取基阶面波振型的相位,然后再利用时变滤波进行振幅谱校正,以此分离出基阶振型面波信号。对合成面波理论地震图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精确地从含高阶(最高阶数为5)的综合地震图中分离出基阶面波,与利用同一模型合成的基阶面波相比,分离出的基阶面波的振幅谱畸变很小,根据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长周期面波资料,对与震源位于同一大圆弧上的北京、海拉尔台观测的瑞雷波进行处理,分离出基阶振型信号,然后利用两台的基阶振型信号进行反褶积得到台间格林函数,由格林函数计算得到台间周期为13~142 s的面波衰减系数和群速度,所得结果也较为平稳。

    • 用折射波Sn走时反演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的莫霍面速度

      1999, 21(2):178-182.

      摘要 (506) PDF 476.08 K (704) 收藏

      摘要:根据陕西及邻近省区地震台网的地震记录,利用莫霍面折射波Sn的走时资料,重建了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莫霍间断面的速度图像,并对方法的稳定性及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探讨。

    • 柴达木盆地两条中央断裂的特征及其发生上限震级地震的位移量估算

      1999, 21(2):183-188.

      摘要 (549) PDF 543.62 K (944) 收藏

      摘要:在收集整理最新取得的柴达木盆地南、北中央断裂物、化探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两条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征及其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并粗略计算了各断层段发生上限震级地震的地表位移量以供工程界参考。

    • 应用水位b值动态推算华北中强地震前主应力方向

      1999, 21(2):189-193,202.

      摘要 (545) PDF 543.10 K (970) 收藏

      摘要:在计算、统计济阳坳陷区群井水位-气压效率(b)和判定华北断块中强地震前兆动态的基础上,结合井孔所处断裂构造走向,推算了单井b值响应的构造裂纹应力、应变特征,并以群井推算结果研究了震前异常场的主应力方向,初步归纳出华北不同区块中强地震前在济阳坳陷呈现的主压应力方位及不同块区间的演变规律,力图为地下流体的地震预报增添新方法。

    • 第四纪水泉尖山-崛峿山南麓断裂带活动的迁移及其机制

      1999, 21(2):194-202.

      摘要 (694) PDF 850.50 K (776) 收藏

      摘要:位于甘肃靖远地区的水泉尖山-崛峿山南麓断裂带早第四纪前为走向逆断层,第四纪中期出现左旋走滑迹象。研究结果表明,水泉尖山-崛峿山南麓断裂带断裂活动的横向迁移与海原活动断裂带的形成和强烈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 黄土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地形条件对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影响

      1999, 21(2):203-208.

      摘要 (533) PDF 438.41 K (1123) 收藏

      摘要:针对黄土地区场地条件的特点分析研究了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地形因素对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大量实际算例的归纳统计,给出了一种定量评价场地覆盖层厚度及地形因素影响的经验方法。为黄土地震灾害预防及减轻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用VB编程绘制台站日常数据曲线

      1999, 21(2):209-213.

      摘要 (552) PDF 339.48 K (940) 收藏

      摘要:简要介绍了一种处理台站日常观测资料的方法。应用Visual Basic语言编程,利用打印机将数据曲线打印输出,比用绘图仪输出效率更高。并且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程序实例。

    • 利用伪谱法模拟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波

      1999, 21(2):214-224.

      摘要 (540) PDF 945.67 K (569) 收藏

      摘要:介质的弹性常数为三维四阶张量的分量,共有81个,由于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的对称性及能量密度是应变的二次函数,一般各向异常性介质的独立弹性常数可减为21个,如果介质具有较高的对称性,独立弹性常数的数目会更少。
      对于地壳和上地幔,具有5个独立弹性常数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是一个非常好的近似,本研究中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对称轴方向可以是任意的(即对称轴可以不平等于铅直方向),在此情况下,需要进行坐标变换,如果已知介质在某一坐标系(其坐标轴平行或垂直于介质的对称轴)中的弹性常数,我们能够容易地利用变换公式得到变换后新坐标系中的弹性常数。
      本文提出了一种方案,利用伪谱法既能模拟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也能模拟点源激发的波场。在勘探地球物理和地震学中,模拟横向各向同性介拮中传播的平面波及区域源产生的波是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然而在一般各向异性介质中,很难或不可能确定弹性波的相速度和偏振方向,但在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则可以通过坐标变换来实现,这里我们所提出的方法可以用于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弹性波的模拟。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