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20(2):1-7.
摘要:在以往的地震构造研究中,注重了那些继承活动的断裂带.但在与现今区域地质环境和应力场性质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还有正在产生的新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由地震活动揭示出的北东向唐山-河间-磁县和北西向腾冲-耿马-澜沧两条地震带,对应的正是新生断裂带.为示区别,称其为新生地震构造带.以这两条地震构造带为例,从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方面论证它们的存在,初步分析它们的特征和研究意义.
1998, 20(2):8-15.
摘要:论述了地震波走时反演技术中的阻尼最小二乘方法.为了提高解的唯一性,我们把人工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作为该方法的特定约束条件.同时还论述了波形反演技术中的遗传算法.
1998, 20(2):16-21.
摘要:介绍了利用钻孔应变资料预报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的基本情况,分析了钻孔应变异常的基本特点.伽师地震前距震中250km的乌什钻孔应变趋势变化一反常态并且短临阶段的应变值出现突跳.
1998, 20(2):22-28.
摘要:对地磁垂直分量日变低点位移异常与1985年以来新疆MS≥5.0地震相对应的震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地震活动和地磁低点位移异常都有其独特之处,并与其孕震的内、外环境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1998, 20(2):29-35.
摘要:磁暴二倍法预报地震的依据是,应变能在运移过程中导致地壳膨胀和压缩形成一个周期,在时间上呈有二倍关系.唐山7.8级地震是我国70年代最大地震,用磁暴二倍法推出有4组磁暴能对应这次地震.每组磁暴前后都发生了地震,由于这些地震释放的剩余能量在聚积过程中,地壳发生膨胀和压缩,地磁场就受到影响形成了磁暴.因此磁暴与地震能量变化有相关性.可见,磁暴二倍法可以预报地震.
1998, 20(2):36-42.
摘要: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广西地震活动与我国主要地震区(带)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广西地震活动与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关联程度最大(r=0.86),根据这一结果,对广西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作了进一步探讨,发现本世纪以来广西地震活动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同步起伏,两区(带)之间发生中强地震的互相对应关系特别明显.
1998, 20(2):43-51.
摘要:提出了表征地壳垂直形变场定量特征的地壳垂直运动准加速度及体积变化率两个新指标,利用甘肃河西地区70年代以来的5期复测水准资料计算了地壳剪切变形率、扩张变形率、体积变化率、速率增量、准加速度等各项指标,并分析了这些指标与强震危险区判定的关系.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垂直形变场的演化过程.
1998, 20(2):52-57.
摘要:通过对构造变形、构造空间展布关系、断面产状变化以及构造应力场等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阿尔金北缘活动断裂带在第四纪内的运动方式经历了由挤压逆掩为主(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初期)到左旋走滑兼具挤压逆冲(中更新世中、晚期)直至纯左旋走滑运动(晚更新世-现今)的逐渐转变过程.作用于这种转变,研究区内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三期,其主压应力轴方向由老至新依次为近南北向、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带运动方式的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导致青藏高原内部次级块体向东滑动、岩石圈物质向东流展而造成的.
1998, 20(2):58-61.
摘要:利用文献[1]的公式推导出不同烈度区的灾害损失率和地震总损失估计公式,同时还对抗震加固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从而将地震经济损失估计结果与理论烈度衰减关系联系起来,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理解灾害损失的实质.另外还计算了一些实际震例以验证这一理论估计的合理性.
1998, 20(2):62-69.
摘要: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发生5.8级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和家庭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震后我们立即组成了震害调查与评估小组奔赴灾区,按照《震害调查及地震损失评定工作指南》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在充分了解灾区概况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产业支柱、人口及建筑物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对Ⅷ,Ⅶ,Ⅵ,Ⅴ度区建筑物破坏及家庭财产损失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地震损失评估软件EDEP-93的要求建立了输入数据,分15个评估项目对灾区的地震损失进行了合理和科学的评估.另外,还对灾区震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灾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最后给出了有关这次地震防震减灾的经验和教训.
1998, 20(2):70-75.
摘要:给出了定边-景泰大地电磁剖面探测结果并对其进行了分析.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电性结构简单,电性界面成层性好,而在其西缘弧形断裂带,电性结构复杂,电导率横向变化较大.在弧形断裂带上地幔低阻层埋藏深度加大,这与北面的银川断陷盆地上地幔结构上隆形成反照,经分析认为银川断陷盆地属于拉张性质,而弧形断裂带属于挤压性质,由于均衡调整作用,造成了两者上地幔结构的反差.深部电性结构在大罗山-惠安堡之间有一局部上隆,经分析认为此处可能为深大断裂,南北构造带仅在此通过.
1998, 20(2):76-79.
摘要:对近距离(一般不超过50m)的两台微机,利用其标准串行接口RS-232C,按照一种特定的连接方式,在空MODEM方式下进行联机.接收方可采用硬件中断方式来实现信息的实时接收以达到地震资料共享的目的.
1998, 20(2):80-87.
摘要:介绍了一种专用编码和译码的多路遥控指令的发送系统.该系统以键控计数译码、数据选择、环形延时标定、编码、振荡分频、门控及载频放大电路为核心电路.电路设计巧妙,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长期实际运行证明,该系统十分稳定可靠,达到了原设计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
1998, 20(2):88-89,92.
摘要: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以东海域发生MS6.1地震,震前距震中290km的湖州地倾斜台观测到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距震中240km的宁波地倾斜台也观测到短临异常.这里简单介绍了地倾斜异常的演化过程以及地震三要素的预测.震前我们进行了中短期预报,取得较好效果,但没有提交短临预报意见,这主要是由于短临异常出现较晚和台站资料报送不及时所致.
1998, 20(2):90-92.
摘要:甘肃省现有5个地应力观测站,分布在其东部和南部.近5年来,在全国资料评比中,这5个站的资料均被评为优秀,其中刘家峡站的资料质量较高,曾对其以西250 km范围内发生的几次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反映[1],例如1986年门源6.4级地震前出现5个月的异常,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出现7个月的异常,同年景泰6.2级地震前出现4个月的异常.
1998, 20(2):93-104.
摘要:以古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作为时间域,以华北地区、山西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为单元,分析和研究了华北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和迁移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学问题、块体框动、地震迁移和地震活动趋势.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