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19(3):1-10.
摘要:通过对甘肃、宁夏和青海三省(区)20次地震的前兆异常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地震前兆存在"地震异常范围小、异常幅度小、异常时间短和地震活动周期短"的区域特征.同时还发现甘、宁、青地区的地震前兆有以下5个方面的共性特征:(1)6级以上地震前都有空区出现,且不同震级的空区随逼近发震时间先后嵌套出现,呈现了介质逐渐硬化的过程;(2)多种前兆的趋势异常各具某种优势形态;(3)形变资料在大震前的反向(或加速)变化是本地区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前兆;(4)同一区域的多种前兆在时间进程上存在内在的协调一致性;(5)强震发震日期及其短临前兆与磁暴、朔望及大气压力变化等外部因素有关.
1997, 19(3):11-17.
摘要:对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宽带数字化地震数据进行了仿真处理,即将记录映射成多种传统窄带地震仪(SK,DK-1,DD-2和763等)的记录,并通过与实际记录的比较联合解释了模拟记录和仿真数字记录.分析结果证实了仿真技术在数字化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从而为仿真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依据.
1997, 19(3):18-25.
摘要:较详尽地阐述了共和7.0级地震应更名为兴海地震的缘由.介绍了这次地震前出现的地下水、形变、地震活动性、气象及动物习性等地震前兆异常.最后就震时极震区出现的现象等问题阐明了作者的见解.
1997, 19(3):26-31.
摘要:利用中法合作建立的微震数字地震台的资料研究了海原西断层松山附近地区的微震尾波的衰减特征.计算了170次地震的7个频带的尾波Qc值,得出该地区尾波衰减可用Qc=52f1.09表示,表明这个地区是构造活动水平较高的地区.
1997, 19(3):32-36,43.
摘要:提出了一个与地震时空分布图象有关的特征量——能量对数迁移参量"V值".通过对V值的时空扫描,发现在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前V值随时间呈现正常波动趋势下降至最低点趋势回升的过程,地震发生在V值回升过程中或回升以后.有8次强震发生在最低值结束后的2年之内,占总数(11次)的72.7%.
1997, 19(3):37-43.
摘要:对中国东部14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的中期平静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使用了归一化的N-T和L-T图及地震活动统计量βn.βn等值线分布中的每一点给出了地震活动程度及其相应的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由此可以定量确定中期平静时间段.还总结了中强地震前几种不同的地震活动方式.总的特征是主震前地震活动的速率增强,然后转为低活动速率,N-T与L-T曲线呈现非规则的正弦波形变化.
1997, 19(3):44-51.
摘要:根据人工地震、重力、大地电磁和地热资料,在天水地震区建立了二个综合地球物理剖面.对这两个剖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该地区的壳幔结构.结果表明,沿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地壳变薄,低速层、低密层和低阻层同步出现,同时在断裂带附近形成了宽几十到上百公里的相变过渡带,其影响深度可达上地幔.
1997, 19(3):52-55,62.
摘要:分析了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M7.2)近场强地面运动特征.结果表明,震中附近地区水平加速度峰值达600~800gal,竖向加速度峰值达300gal,强地面运动持续时间为10~15s,加速度时程的卓越周期为0.2~2s.谱分析的结果还表明,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该次地震的近场地震动的强度都比较大.
1997, 19(3):56-62.
摘要:利用Seis83程序包,对盐山-大兴-延庆剖面的大兴-延庆段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得了八达岭及周缘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结果显示,该区浅部断裂发育,沉积层厚度差别大;其深部构造在横向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均匀性,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明显,局部存在低速块体.莫霍面由剖面东段的大兴向延庆方向倾斜,大兴附近莫霍面的深度为34.5km,居庸关附近为38.5km.在延庆附近莫霍面存在一断裂.
1997, 19(3):63-68.
摘要:介绍了利用反射波走时反演介质层速度和包含直立断层的三维界面的计算方法.对各层界面利用多个倾斜或平界面方程来描述.给出了数值计算实例.结果表明,反演解与真模型很接近,说明计算方法是有效的.利用该方法处理了唐山地震区的PmP反射波资料,获得了该区域莫霍界面的三维分块形态.唐山附近莫霍界面错断与该区域1976年唐山地震及一系列余震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1997, 19(3):76-80,85.
摘要:本文较详细地介绍和论述了土壤年代学方法及其测年原理,以及该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应用前景.作者将该方法的基本思路引入榆木山和阿尔金山山前地区的活动构造测年工作,并初步建立了土壤CaO、CaCO3和CaCO3累积指数值与发育年代之间的定量计算关系式,统计得到了土壤中砾石钙膜的平均累积速率.通过回检和应用对比分析,认为土壤年代学方法适用于中国西北地区,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997, 19(3):81-85.
摘要:作者多年来在黄土地区进行了考察和勘探并采集了各类黄土样品,在室内外进行了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关于黄土特性的资料.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探讨了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与黄土易损性的关系及其区域分布规律,从而研究它与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和震害的关系.
1997, 19(3):86-93.
摘要:在一维简化地球模型下,推导了台风脉动应力公式和应变公式,计算了台风脉动应力量级,统计了台风与地震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关系,并对两个震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产生的脉动对地震有触发作用.
1997, 19(3):94-96,100.
摘要:利用甘肃省地震台网1988年以来的地震目录,对计算小震调制比的区域面积选取作了研究,发现存在一个适用的最小面积,其大小约为6个平方度.
1997, 19(3):97-100.
摘要:根据历史资料对公元138年陇西郡地震进行了考证,认为该次地震的震中应在青海省民和县与甘肃省临洮县之间,震中位置为北纬35.9°,东经103.3°.震中烈度为Ⅸ,震级为634.对该次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也进行了讨论.据史料记载,张衡地动仪曾记录到了这次地震.
1997, 19(3):101-104.
摘要:将动态空区预报地震的方法同静态空区法作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发现用动态空区法所确定的震中位置的精度比静态空区法高,而且,在估计发震时间和震级方面也比静态空区法有很大的改善.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