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17(4):1-12,22.
摘要: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实测和开挖资料研究了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裂上的全新世位移分布、滑动速率、古地震遗迹、古地震期次和强震复发周期以及地震破裂模式。
1995, 17(4):13-16.
摘要:柯里奥利力是地球自转的一种惯性力。它使垂直下降的物体向东偏转,垂直上升的物体向西偏转,是形成环太平洋地震带中东西两岸构造应力差别的根本原因。
1995, 17(4):17-22.
摘要:1992年11月26日在福建连城发生了5.0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黄地-赖源-带(116°57'E,25°32'N),震中烈度Ⅵ度强,震源深度7-8km。极震区等震线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为NE,与震中区的黄地-梅村头断裂展布方向基本一致,余震沿该断裂分布,并自NE向SW方向迁移。黄地-梅村头断裂可能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1995, 17(4):31-35.
摘要:1990年青海共和7.0级地震是构造地震还是水库畜水诱发地震?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周围地区的无线遥测地震台网在8年运行中记录了丰富的地震资料,共和地震后就记录到余震8,145个,为上述问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近来,特别是1994年,5.0级以上地震在这一地区呈增多趋势。因此,龙羊峡水库周围是值得地震研究人员密切注视和研究的地区。
1995, 17(4):36-41.
摘要:本文应用80年代C.A.Swanberg和P.Morgan提出的经验公式QSiO2=(TSiO2-b)/m和根据石英地温计测得的地下水温度研究了南北地震带硅热流值及其分数维特征,进行了趋势分析。同时结合地质背景,探讨了南北地震带硅热流值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给出了大地热流值的轮廓并讨论了硅热流法的应用前景。
1995, 17(4):42-47.
摘要:本文在对宝库河地区第四系及地貌单元划分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年代测试结果,分析了宝库河断裂带的断错微地貌特征。结果表明,宝库河断裂穿过的Ⅰ-Ⅲ级冲积、坡洪积阶地未被断错;经热释光年代测定,至少在距今6.6±0.8万年以来该断裂未再活动过,是一条晚更新世早期断裂,属左旋走滑型兼具挤压逆冲特性。
1995, 17(4):48-55.
摘要: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分布的大量文化层、河流变迁等资料进行的分析对比,圈定了各盆地的现代凹陷中心,研究了该地区的现代构造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危险区的关系。这对拓宽烈度区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郭守年 , 邹明吾 , 甘卫军 , Y.Gaudemer , J.Ruegg , G.King , F.Metivier
1995, 17(4):56-60.
摘要:本文以GPS技术为基础,在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古浪-海原断裂带的甘肃天祝一带布设了现代地壳运动监测网,并完成了第一期观测。初步处理结果表明,GPS,测量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等特点,可以成为监测现代地壳运动的最好方法之一。
1995, 17(4):61-69.
摘要:用大量弹簧滑块组成的模型可以模拟地震的复杂性,本文以细胞自动机(CA)为数学工具,结合地震学和岩石力学的结果,考虑了能量的输入和损耗,进行了地震事件的数字模拟。对模型中输出的"地震"事件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的多分形分析,并对自组织临界(SOC)状态进行了讨论,进而得到事件至少在时间域里的分布呈现出层次结构,符合自相似特征。本文的CA模型属于确定性的混沌系统,而对于处在SOC状态下的大量事件的频度和大小的统计与G-R指数律很好地吻合。结果表明,虽然自组织(SO)可能是更准确的地震表征,但SOC仍然是研究地震现象的很好的模式。
1995, 17(4):79-86.
摘要:在实验室对不同岩性不同结构的岩石试件进行单轴加载至试件破裂试验,得出了如下主要结果:(1)岩石试件的红外辐射温度随应力增加而变化,温度变化的范围在0.2℃-0.8℃。(2)岩石试件临破裂前出现明显的岩石破裂温度前兆。(3)有一部分岩石试件临破裂前出现高温条带、高温区或低温条带、低温区。不久,试件沿高温条带、区或低温条带、区发生主破裂。(4)有一部分岩石试件在临破裂前出现温度脉冲,正脉冲达到2.8℃,负脉冲达到-1.0℃。(5)当应力增加时,岩石试件的辐射温度增加与声发射率增加呈互补关系。
1995, 17(4):87-88.
摘要:在实验室内,用压机对样品加压时,压机和样品同时变形。当加压到一定压力时,样品发生破坏。由于样品的破坏,使得压机的形变得以恢复。
1995, 17(4):89-98.
摘要:论述了起因于EDA现象的地球介质电导率各向异性特征,分析研究了地球介质电导率各向异性变化引起的大地电磁响应函数变化形态特征,简述了大地电磁测深法对EDA电性变化前兆的可识别性及大地电磁资料解释中考虑电导率各向异性的必要性,研究了对称各向异性层状介质大地电磁资料的反演问题。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