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17(2):1-4.
摘要:光阴似箭,30年弹指一挥间。在那难忘的1965年,西北边捶地区三线建设正搞得热火朝天,许多重要工程纷纷上马,国家急需提供有关地域的地震基本烈度预测意见以作为抗震设计的依据。
1995, 17(2):5-19.
摘要: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和计算了大震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震源断层面与深部同面立接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震后促使深部断层发生错动从而对震源区近场横向活动断层致锁的结果,得到以下结果:(1)临近大震前震源断层面端部调整单元下方的深部断层有较高的剪应力水平,造成震时对震源断层面发生底辟作用的条件,即调整单元区对应的深部断层单元首先满足破裂条件并发生破裂。(2)震源端部的调整单元和具有蠕滑能力的横向断层对发震断层的传播有止裂作用。(3)大震时发震断层破裂传播至横向断层时,不能使该横向断层发生闭锁,但发震断层破裂错动可导致深部断层作蠕滑剪切传播,并使与震源断层垂直的近场浅层横向断层扭曲闭锁。同时出现与这一成因有关的测震学指标,即出现由深部断层控制的直线式小震条带。(4)震时由于调整单元让位能力有限造成震后震源端部余震发育。
1995, 17(2):20-25.
摘要:本文在二维平面上设计了一个模拟地震活动性的细胞自动机模型,分析了模拟地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并探讨了强震前场兆和源兆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模型的地震序列很好地反映了实际地震的丛集特性、幂律关系和空间转移概率的稳定性等特点。
1995, 17(2):26-32.
摘要:地震活动迁移是地震群体活动的一个特征。它可以反映地震构造带活动特点及其地震动力作用概况。本文研究了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区强震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自1897年以来地震活动有自南而北,再由北向南的往返迁移规律,而且这种迁移与地震活跃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区地震动力作用的演变及发展,进而对本区第V地震活跃期今后几年地震活动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判断。
1995, 17(2):33-39.
摘要:本文提出了异常前兆信息量的直接计算法,实现了各种观测资料前兆异常的无量纲前兆信息量转换。用该方法对甘、宁、青地区5种观测手段共92个测项的5日均值一阶差分相关异常进行了前兆信息量计算。通过24次5级以上相关地震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求得了92个测项的有效单位异常平均信息量,为前兆标志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通过7次7级以上相关地震前兆信息量变化特征的统计,给出了一组预报地震三要素参考指标。
1995, 17(2):40-45.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顺义台气氡和体应变、气压、水位、水温及气温的综合对比观测,论证了地下水逸出氡日变曲线存在潮汐现象,其值与体应变固体潮理论值密切相关。由于用气氡资料预报地震是地球化学方法的一个新探索,因而本项工作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际观测基础。
1995, 17(2):46-50.
摘要:通过横切夏垫隐伏断裂的土壤气氡剖面测量,作者发现,土壤气氡的正异常区位于该隐伏断裂上盘的地表投影区内。断裂附近的土壤气氡等值线分布表明,沿夏垫隐伏断裂,气氡等值线有一个明显的梯度带。
1995, 17(2):51-56.
摘要:本文对嘉峪关观测点1991年1月-1994年3月的断层气Rn资料与当地地温、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因素项目进行了数学处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温对气Rn的影响远小于气温对Rn的影响,地温年变相位滞后于气温和气Rn。最后就地温影响地下气逸出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1995, 17(2):57-62.
摘要:本文使用嘉山地电台自1974年建台以来近20年的自然电位日均值,研究了该台自然电位与附近300km范围内ML ≥ 4.5地震的关系。根据1979年的实验数据分析初步推测,该台东西向自然电位在七十年代与中强震较好的对应关系可能是由于西测量电极埋在对地震孕育敏感的部位所致。震前由于局域应力场的变化引起地下水流动和渗流的变化,影响到西测量电极周围的水文物理条件或化学条件的变化,从而造成东西方向自然电位大幅度升降,出现震前异常显示。
1995, 17(2):63-67.
摘要:地震是活动断裂构造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应变能释放的结果。地表建筑、构筑物的地震破坏与地震形变带均为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的产物,所以它们必然具有相同的力学性状特征。本文通过国内外一些强烈地震震害实例,充分论证了地震地面运动卓越方向的存在,并指出了它在抗震防灾及工程抗震和震害预测预防方面的重要性。
1995, 17(2):68-75,81.
摘要:本文在对物质扩散方程进一步推导的基础上,分别用数学方程模型Ⅰ、Ⅱ、Ⅲ对发育在昌马断裂带中、东段的单一型地震断层崖和复合型地震断层崖剖面进行了拟合计算。并用最大坡值-断距(tgθs-2a)图分析了阿尔金断裂带和昌马断裂带上分布的离散型断层崖。结果求得:昌马断裂带断层崖的物质扩散系数K值为2.1~3.4m2/103a。阿尔金断裂带上发育有4组距今年龄分别为0.6ka、2-2.7ka、4ka和6-6.6ka的地震断层崖。
1995, 17(2):76-81.
摘要:闽东南大陆边缘构造活动,自晚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动以继承性差异升降作为主要特点。本文分析了1604年12月29日泉州海外8级大震与该区断裂活动的关系,并对该次大震震源断层面错动方式进行了讨论。
1995, 17(2):82-83,88.
摘要:众所周知,震级问题是国内外地震学家非常关心并一直在探讨的重要课题。
1995, 17(2):84-86.
摘要:一百多年来布格重力异常及均衡重力异常的概念与物理意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今天继续深入研究它们的物理意义,对于探讨地壳运动及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仍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科学价值。
1995, 17(2):87-88.
摘要:单路无线遥测地震传输设备,即78-11机(47mHz)经过多年的运行,部分机元器件老化,可靠性逐年下降,尤其在接收中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各种民用固定和移动电台数量剧增,使接收中心的干扰场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95, 17(2):89-96.
摘要:位于地质构造、地层、地貌、气侯和植被五位一体叠加脆弱带的陇南地区是我国主要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斜坡重力地质作用区之一。本文简述了斜坡重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和类型,着重分析了其垂直分带性、区域性、季节性、周期性、阶段性、继承性和共生性等作用特征,揭示了斜坡重力地质作用的活动规律。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