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第16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震源系统小震调制比(rm)和异常面积(Srm)起伏加剧的时空特征与强震的中、短期预报

      1994, 16(3):1-10.

      摘要 (459) PDF 683.84 K (1005) 收藏

      摘要:本文对强震前震源系统的调制比rm和调制比异常面积Srm随时间变化的起伏加剧现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得到下列研究结果:
      (1)强震前近源区以及中强震前近源区大多出现调制比rm的起伏加剧,并大多在起伏频次达三次时有大震或中强震发生。
      (2)大多数中、强地震前rm异常面积Srm围绕震源区呈现由小至大、由大至小的过程,因此引入最小异常面积Srmin和最大异常面积Srmax之比γ作为中、短期预报指标,根据统计得到异常指标[γ]如下式
      γ=Srmin/Srmax,γ=0.32±0.09
      某些震例在震前出现异常面积Srm起伏的加剧过程,初步认为是震源区周围调整单元调整能力较差导致的结果。
      (3)rm、Srm起伏加剧开始时间与震级有关,震级愈大,起伏加剧出现愈早。根据半年步长逐月滑动得到的rm-T图,起伏加剧开始至发震的时间与震级M的统计,得到如下关系(T以月计)
      M=4.29+0.11T
      (4)强震前场区异常一般呈现随机异常型、波动型和衰减型三种。若场区某统计区出现rm的三次起伏加剧时,说明该统计区未来有强震发生。
      (5)由自治系统和非自治系统原理初步解释了震前震源区周围调整区调制比rm及调制比异常面积Srm起伏现象的周期特征。

    • 景泰6.2级地震前后地震波参数异常特征研究

      1994, 16(3):11-13.

      摘要 (568) PDF 207.13 K (683) 收藏

      摘要: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地震学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

    • 昌马地震应力场及发震机制研究

      1994, 16(3):14-23.

      摘要 (652) PDF 786.42 K (749)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前人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昌马盆地的立体地质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了1932年昌马7.6级地震前后应力场的变化及其昌马地震成因机制,结果表明:
      (1)震源断层走向与利用主压应力推测的断裂走向相差65°,可能是由于地壳浅部旋转的主压应力与深部北东方向的主压应力所产生的力矩使块体发生旋转所致,其枢纽点即为震源所在;同时,该旋转也导致了地震断层和震源断层在力学性质和几何性质上的不同。
      (2)昌马地震是在闭锁、贯通和块体旋转联合作用下形成的。
      (3)区域应力场与局部应力场不一致、应力松弛单元的出现可能与地震的孕育、发生有关。
      (4)断裂活动的不均一性与平面最大剪应力分布不均匀成正相关,且各断裂均以相对左旋走滑兼挤压为特征,但是其走滑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 地下水中铀含量变化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1994, 16(3):24-29.

      摘要 (507) PDF 381.82 K (884) 收藏

      摘要:本文在分析铀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以滇西及甘肃河西两地区部分泉水中铀的动态变化资料为依据,研究了地下水中铀含量变化与上述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地震前铀含量异常变化是明显的。
      本文还对地下水中铀含量异常机理及干扰因素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由于泉点所处地球化学球境的差异,铀异常并非普遍存在,只有活性铀在地下水或围岩中含量较高的水点,才适合于进行铀含量的观测。另外,本文还采用对比观测方法,首次对地下水中铀含量异常与氡含量异常之间关系及水氧异常机理作了新的解释,对利用水中铀含量异常预报地震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 江宁地电台地电阻率日变形态特征与短临畸变异常

      1994, 16(3):30-34.

      摘要 (563) PDF 296.69 K (1053) 收藏

      摘要:江宁地电台使用ZD-8数字地电仪观测以后,记录到了地电阻率测值每日呈准“一峰一谷”的方波形周期变化。本文描述了日周期变化形态,使用时距平方法研究分析了日变化的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在1991年9月12日江宁小丹阳3.1级地震(Δ=34km)和1992年10月22日射阳4.6级地震(Δ=244km)前,地电阻率日变形态消失,地震10多天后日变又恢复,出现明显的短临前兆。

    • M≥6.0强震后地震序列类型的模糊聚类分析

      1994, 16(3):35-41.

      摘要 (505) PDF 485.09 K (824) 收藏

      摘要:在充分了解地震序列特征的基础上,选出26项地震序列的原始特征。根据这些原始特征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1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采用ISODATA模糊聚类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Ⅰ类为M≥6.0强震后三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5.0的强震发生;Ⅱ类为M≥6.0强震后三个月内无M≥5.0的地震。对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22次M≥6.0强震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建立预报震后趋势判别模型,然后以8次强震序列为例进行了外推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地震序列类型的判别效果较好。

    • 灰色系统预测在地电预报地震三要素中的应用

      1994, 16(3):42-46.

      摘要 (622) PDF 371.34 K (889) 收藏

      摘要:本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系统预测方法,分别建立震级M、震中距R、发震时间tf与地电异常幅度U、持续时间T的灰色预测模型CM(1,3)。由于引入了GM模型,就避免了人为确定统计函数形式,并且在震例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三要素预报,这样就可以建立起适合各个具体台站的预测关系,预测结果较目前统一的预报公式要好。该方法所需资料少,计算简单,给出的结果简明实用。

    • 辽南核电站厂址区断层的评价问题

      1994, 16(3):47-53.

      摘要 (518) PDF 464.34 K (626) 收藏

      摘要:作者通过对核安全法规的学习和前人对辽南核电站厂址区断层的调查,并结合对断层实际踏勘,认为厂址区附近的东岗断层属于现行法规(HAF0101)中规定的能动断层。但是,仅此一点并不能构成对推荐厂址的威胁,因为断层距厂址直线距离约4km,断层的地表或近地表错动不会直接影响到核反应堆的安全。

    • 西北黄土地区及其邻区烈度影响范围的模糊信息分析

      1994, 16(3):54-59.

      摘要 (502) PDF 408.02 K (938) 收藏

      摘要:本文以西北黄土地区(陕、甘、宁、青)及其邻区历史地震等震线资料为基础,采用模糊信息分析方法,建立震级与烈度分布范围的模糊关系,并将其用于甘肃境内近年发生的迭部地震和景泰地震,计算结果与实际震害情况较为接近。本文还将研究结果同前人的工作进行了对比。

    • 古浪地震滑坡及其与断裂带的关系

      1994, 16(3):60-65.

      摘要 (583) PDF 394.80 K (1133)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航片解译和野外调查,首次介绍了古浪8级大震的地震滑坡的主要特征和分布情况,探讨了古浪地区地震滑坡与断裂带的关系,发现地震滑坡和崩塌明显受断裂构造的控制。

    • 老虎山断裂带的分段性研究

      1994, 16(3):66-72.

      摘要 (629) PDF 493.74 K (939)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老虎山断裂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活断层的自然分段、几何学特征分段、运动学分段及破裂分段等分段原则,对老虎山断裂带进行了分段研究,其中着重研究了破裂分段问题。老虎山断裂带可以分成4段,从东到西依次为喜集水段、老虎山段、草峡段和黑马圈河段。对断裂分段的研究可以为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 遥测地震台网实时处理系统

      1994, 16(3):73-77.

      摘要 (536) PDF 377.16 K (979)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采用程序驻留内存技术,利用系统的硬件中断和时钟中断,在微机上研制成功了实时处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前后台处理功能,能够在主机CPU中同时运行多道程序,使数据采集、事件检测、数据转存、地震定位等均能进行实时处理。该系统可用于区域遥测地震台网和地方遥测地震台网的实时处理。

    • 地震台站观测资料微机管理实用程序

      1994, 16(3):78-80.

      摘要 (534) PDF 237.56 K (895) 收藏

      摘要: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台站观测资料微机管理实用程序的设计原则、结构及其特点,给出了操作流程示意图和简要说明。该程序使用效果较好,使观测资料处理及时,月报输出快速准确,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 >短文
    • 判定地应力异常的一种方法

      1994, 16(3):81-82.

      摘要 (485) PDF 184.39 K (896) 收藏

      摘要:当前在地应力观测分析工作中,普遍使用对电感原始测值曲线划定基线,从而确定异常的方法。

    • 孕震层断层面上摩擦系数的选取讨论

      1994, 16(3):83-83.

      摘要 (511) PDF 68.92 K (534) 收藏

      摘要:拜尔利对高压岩石摩擦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岩石沿某一滑动面发生摩擦滑动的条件是:该面上的正应力σ与剪应力τ满足下列关系。

    • 祁连大地电场变化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1994, 16(3):84-87,92.

      摘要 (589) PDF 321.59 K (714) 收藏

      摘要:1990年兰州地震研究所在青海祁连县建立了大地电场、大气电场、电磁幅射和地应力4种手段的综合观测台(简称祁连台)。

    • 1993年10月26日托来6.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

      1994, 16(3):88-92.

      摘要 (603) PDF 354.47 K (753) 收藏

      摘要:1993年10月26日在甘青交界托来附近(N38°36',E98°42')发生了一次Ms6.0级地震。

    • 1991年至1994年甘肃地区发生的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1994, 16(3):93-94.

      摘要 (752) PDF 98.45 K (563) 收藏

      摘要:根据甘肃省地震台网测定,1991年1月2日在青海省祁连境内发生了一次5.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6',东经99°54'。

    • 大陆活化克拉通与裂谷地堑地区的地震构造模型

      1994, 16(3):95-101.

      摘要 (649) PDF 503.95 K (660) 收藏

      摘要: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活化的克拉通在其演化的不同阶段经历过裂谷作用,在这些地区有分割的地堑构造,有些地堑已变成现代的活跃地震带,如中国山西临汾地堑,中国河北邢台地堑和美国的新马德里地堑。大量资料表明,这些地区的地震成因与许多地质、地球物理条件有关,而不仅仅是活动断层。以临汾地堑为例,地震发生过程涉及到下列因素:(1)地堑周围强度较大的变质岩,这些岩体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产生应力积累;(2)地堑内5—15km深度发震层内强度较低的介质,地震发生时发震层介质发生破裂,释放能量,辐射出地震波;(3)发震层之下的异常低阻层或低速层,它对震源过程具有延性的调节作用;(4)地堑两侧的断裂带,它具有魔棱岩化特征,对孕震过程具有控制作用,这些因素结合构成发震构造模型,它能解释大陆活化克拉通与裂谷地堑地区发生地震的原因。应用数值模拟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