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16(2):1-11.
摘要:本文讨论了大震前的自组织临界现象,认为在大地震发生前地壳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不同规模的地震反映地壳中不同尺度裂隙的产生或扩展。设p0,p1,…,pn是不同尺度岩石块体中产生或扩展裂隙的概率,根据重整化群理论,数列{p0,p1,…,pn}有极限。其极限值可能是0或1。选定一个临界值p*,如果p0>p*,则pn→1;反之,若p0
*,则pn→0。在地震平静期内,必有p0
*,而在地震活跃期内,p0>p*。在本文中,作者根据地震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临界概率p*值,得到大震前p0值大约为0.3-0.8,平静期p0约为0.1-0.2,所以p*值约为0.2-0.3。利用重整化群模型给出了p*为0.2324,预报期限为3年。
1994, 16(2):12-22.
摘要:本文讨论了矿山地震的混合源机制问题,并根据内源矩张量分解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较合理的点源混合机制以及拟合求解方法。这相当于利用P波初动振幅进行相对矩张量反演,对于区分双力偶事件和非双力偶事件是有意义的。在简化情况下,对1987年发生在门头沟煤矿的15次事件进行了讨论,发现它们大多属于剪切事件。
1994, 16(2):23-28.
摘要:本文研究讨论了吴尔夫网(吴氏网)求解地震断层错动时产生的柯里奥利力(简称柯氏力)的方向及其在断层面法线、倾斜方向和走向上分量问题。在空间上用数学方法直接处理柯氏力的方向及分量比较繁琐复杂,且难于表示,而用吴氏网作为工具处理这些问题时就显得快速简便,诸要素都集中于一图上,空间直观性很强。文中还以唐山大地震为例实际处理了唐山地震断层两盘产生的柯氏力方向及在断层面上的各分量方向。
1994, 16(2):29-35,49.
摘要:文中简述了最小交叉熵谱原理,并用模拟资料检验了最小交叉熵谱计算程序,最后用最小交叉熵谱方法分析了矿震井水位资料。结果表明,矿震井水位资料的最小交叉熵谱中,除了日变化的2Hz以外,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天中均出现8Hz的高频分量,这是一般的谱分析方法无法得到的。本文提出的方法为矿震预测提供了新的路径。
1994, 16(2):36-44.
摘要:本文应用大量震例研究了地震前深井电磁波短临前兆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1.9和27kHz信道上,地震前2-4个月和10-60天,可观测到短临型、短期型和临震型三种电磁波信号。电磁信号增强时段与孕震区小震频度增强同步,表明这些信号可能与孕震区微破裂有关。本文还利用信息包源偶全体模型定量计算了组成变化的电磁场的准静场、感应场、辐射场随观测距离及方位的变化,据此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初步解释。
1994, 16(2):46-49.
摘要:本文应用卫星接收的地气系统射出的长波辐射资料,分析计算了几次地震前长波辐射的异常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云层对长波辐射月平均值的影响不大,所以长波辐射的大小可以反映下垫面的热状况。地震发生前,长波辐射的值都异常升高。因此,长波辐射资料的异常变化在地震的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有应用前景。
1994, 16(2):50-56,61.
摘要:本文分析了几个体应变观测台站的资料,通过数学方法,提取可能与地震孕育有关的中短期应变趋势变化,计算了潮汐因子,然后选取一定的判别标准,识别其中的异常。通过震例检验表明,体应变异常变化与地震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的数据处理方法在识别震前异常方面有一定效果,所提取的异常信息与地震发生在时间上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1994, 16(2):57-61.
摘要:本文研究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前,儿个台站记录到的异常地震波形的形态特征及时空分布特征。异常波形可分为4种形态;震中距小于80km的台站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到了异常波形;临近地震时,记录中出现的波形数量增多,振幅增大;临震前10天波形密集,呈现明显的突跳变化。根据异常波形的特征,本文还对异常波形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异常波形的出现是地震前孕震区岩石产生微破裂的结果。
1994, 16(2):62-70.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天水地震区产出的深源岩石在1000MPa高压下,测得的岩石的密度、纵横波速度和计算的波阻抗随压力的变化。发现不同时期产出的不同种类的深源岩石,它们的高压状态参数值变化范围很窄。压力上升到400MPa以后,岩石的密度、纵横波速度的变化很小,几乎观测不到其变化。本文简单地讨论了岩石在400MPa以上高压状态下,上述参数值变化不大的原因,并对400MPa压力下取得的高压状态参数值做了实用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温度情况下,该压力下获得的状态参数值在实际应用中完全可以代替更高压力状态下(400MPa-2000MPa)的测量值。因此400MPa特征压力下取得的岩石状态参数值对人工地震测深解释和重力解释仍是有参考意义的。
1994, 16(2):71-78,95.
摘要:本文研讨了由垂直磁偶源和水平电偶源所激发的瞬变电磁晚期场的垂直磁场时间偏导数∂Bz(t)/∂t及其视电阻率的性态特征。探讨了其一维反演的某些问题,研制出了对该时间域电磁响应函数的一维实用化反演程序,表明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1994, 16(2):79-84.
摘要:本文用灰色灾变预测方法,以两次中强地震的间隔时间或历次中强地震发生时间作为原始建模数列,分别建立扬铜地震构造带Ms≥4.0和Ms≥5.0地震灰色预测模型。通过近年对该带中强地震发生时间预测实践,证明该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效果均令人满意,说明灰色预测方法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综合研究的内容之一。
1994, 16(2):85-90.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在近几年进行的大比例尺活断层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上,介绍了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基本待征,研究了该断裂带的空间展布情况、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断层活动速率、古地震与地震重复周期等。结果表明,该断裂带自第四纪以来由压性逐渐演变为左旋扭动,其水平滑动速率为2.1-2.8mm/年,垂直滑动速率为0.4-0.7mm/年,地震复发周期约为5000年。
1994, 16(2):91-95.
摘要:本文概略地介绍了甘肃省地震分析预报计算机实用软件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已形成的软、硬件资源,实现了区域综合数据库、实用化攻关软件、分析预报专家系统和会商系统的联机,以发挥分析预报的整体效益。实际使用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区域性和实用性,改善了甘肃省地震分析预报工作。
1994, 16(2):97-99.
摘要:疏松土体对弹性波能吸收比致密岩体大得多。疏松的土体在我国覆盖面广阔,人口聚集区和大多数工程建筑物都位于地表土体上。
1994, 16(2):100-104,99.
摘要:本文对我国大陆1969年至1990年所发生11次大震(唐山、炉霍、松潘、海城、渤海、龙陵、永善、澜沧、乌恰、道孚、共和)的各种前兆临震突变异常和趋势性背景异常运用多阶段综合、多现象综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临震突发性异常的总体特征及其物理解释,归纳各种前兆异常分阶段发展的时、空、强(频)演变规律,临震突变日距发震日的时间分布规律,临震实发性异常组合性与同步性规律,探讨大震临震异常综合判断方法、临震预报综合指标和有效性时间预报。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