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第1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点源两层大地三维地电模型视电阻率边界元解

      1994, 16(1):1-11.

      摘要 (544) PDF 738.29 K (817) 收藏

      摘要:本文用两层均匀大地人工点源作用下的空间电位分布作为基本解,导出了下伏基岩中隐含三维地质体情况下,关于电位的边界积分方程组。用边界单元法解积分方程求得地表电位,从而求得了一定装置下的视电阻率。本文方法的独特优点是积分只须在异常体边界面上进行和测线可以沿任意方向。用联剖法计算了均匀半空间下含球形异常体的ρs曲线,所得结果与其他学者用解析方法所求得的结果一致。用中间梯度法计算下层基岩中含有一长方体,测线与长方体走向成45°角时的ρs曲线,所得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理论分析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相吻合。最后本文讨论了该方法在地电阻率前兆和物探电法的理论研究及实际观测中的应用。

    • 非发震断层的地震效应问题

      1994, 16(1):12-20.

      摘要 (575) PDF 649.18 K (1078)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二维动态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排除了影响宏观震害的其它因素,建立非发震断层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计算中较全面地考虑了断层破碎带的尺度及带内岩土物理力学性能、断面产状、断层错距、覆盖层厚度、基岩起伏、输入波动力特性等一系列因素对地面峰值加速度及相对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并结合有关宏观震害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认为非发震断层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地震效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其随机程度受控于断层自身要素的组合型式及各种外部条件。

    • 1966年云南东川6.5级地震的热异常时空结构分析

      1994, 16(1):21-26.

      摘要 (534) PDF 453.52 K (631)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1966年云南东川6.5级地震前后浅层地温异常的时空结构及降水异常的水平结构。分析表明,震前数月浅层地温稳定维持正异常,发震前一个月激剧增温,发震当月达最大,震后降低;震前震中区为负地温距平区,随发震时刻临近,负距平区迅速演变为正距平区,而且强度和面积都不断增大,至发震时达最大,震后不断减小;热异常是从深层传向地表的;震中区震前为旱区,震后为涝区。本文还讨论了震源处热信息传到地表的条件和可能机制,认为在水热活动异常的断裂带上,至少对于浅源地震,对流传热是一种较为可能的传热机制。

    • 双轴压缩下组合裂纹的动态扩张实验研究

      1994, 16(1):27-32.

      摘要 (535) PDF 387.26 K (785) 收藏

      摘要:本文运用动态光弹性技术,实验研究了几种与地震孕育构造背景相近的组合裂纹在双轴压缩下的扩展规律,对裂纹扩展路径、稳定性作了分析,并与单轴压缩情况进行了对比,同时还研究了摩擦力对裂纹扩展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了压剪应力场中裂纹稳定扩展等结论。

    • 大同地区几次中强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1994, 16(1):33-39.

      摘要 (444) PDF 425.75 K (584) 收藏

      摘要:本文对华北北环重力重复测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排除浅层干扰因素,提取与地震相关的重力变化的途径。以大同地震为例,详细分析了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其变化是明显的,远远超过了各项误差。

    • 500百帕大气环流对云南地震的影响和震级的预测

      1994, 16(1):40-45.

      摘要 (567) PDF 390.91 K (818) 收藏

      摘要:本文用北半球500百帕大气月均高度场资料,与云南地区每年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作相关分析,选出其中影响地震的主要环流因子,分别构成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最大震级预报方程。经三年的预报试验,效果尚好。

    • 嘉峪关南5.4级地震的断层气体前兆研究

      1994, 16(1):46-51.

      摘要 (618) PDF 407.82 K (902) 收藏

      摘要:本文对嘉峪关南5.4级地震前嘉峪关观测点观测的断层气组分氡、汞、氢的异常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与跨断层水准测量及地震活动性的对比分析,证实了上述异常确系5.4级地震的前兆反映。本文还对该观测点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所处的构造部位对多方式力源有敏感性。

    • Vondrak滤波法在定点地形变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1994, 16(1):52-57.

      摘要 (531) PDF 398.35 K (749) 收藏

      摘要:本文使用天文学数据处理中常用的Vondrak平滑滤波法,对库尔勒短水准和呼图壁断层形变资料进行了高通、低通和带通数字滤波处理。结果表明,处理后的资料突出了地震前不同周期的地壳形变异常信息,降低了背景噪声和观测误差的影响。该方法对于识别形变异常有较好的效果。

    • 中国东南地区地壳演化、分区及地震成因特点

      1994, 16(1):58-64.

      摘要 (478) PDF 544.64 K (64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物质分异的理论,阐明了不同地壳类型的相互转化,进而讨论了中国东南地区地壳演化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地壳进行了分区,并分析了各个分区构造特征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内陆深大断裂带下部地壳和上地慢物质分异微弱,显示出断裂活动强度低,地震活动平静;东部地区物质分异强烈,靠近菲律宾板块消减带,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显著增强。

    • 磁力测深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1994, 16(1):65-69.

      摘要 (542) PDF 352.02 K (901) 收藏

      摘要:本文从地球物理场出发,通过严密的数学物理推导,提出了磁力测深公式,并导出了著名的重力测深公式的更一般表达式。为了得到更为精确的解,本文又提出了应用最优化理论的空间域迭代算法,并根据地球物理模型对于高斯优化法进行了改进,在算法上有所创新,使其在计算机上实现时算法简单,计算速度快。文中还列举了一些模型的实验结果,对磁力测深公式及迭代算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进行了论证。用本文方法对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证明该方法有一定的实用性。

    • 关于坝体震害预测的研究

      1994, 16(1):70-77.

      摘要 (563) PDF 461.33 K (761) 收藏

      摘要:本文在“嘉峪关市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的基础上,以大草滩水库土石坝为例,研究了坝体震害预测的方法。用动力非线性有限元法计算并分析了坝体的非线性动力特性,给出了50年超越概率为10%和2%两种风险水平下,坝体表面可能出现的拉裂区域和坝体内可能出现的塑性破坏区域,并给出了有代表性的一些地点的加速度时程和动剪应力时程。本文还用拟静力法对坝体的整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上述两种风险水平下,在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下,坝体的整体安全可靠性能。

    • 陕西地区5级左右地震的震兆研究

      1994, 16(1):78-82.

      摘要 (504) PDF 359.93 K (787)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历史及现今地震资料研究了陕西地区5级左右地震发生的时空规律及其相关现象,从而为陕西今后的震情判断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Ms≥5地震发生的平均时间间隔为58年,4-5级地震丛的发生间隔为10-40年;Ms≥5地震的活动有以9为倍数的韵律特征,并有集中在7-9月发生的现象;5级左右的地震一般都分布在渭河盒地北缘断裂或秦岭山间断裂带上;4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在震中附近一定范围内小震活跃。

    • >短文
    • 中强震前地下水中汞(Hg)含量的异常变化特征

      1994, 16(1):83-86,89.

      摘要 (484) PDF 289.68 K (608) 收藏

      摘要:1990年1月-1992年12月,作者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和甘肃河西地震重点监视区分别选择了一些观测井孔、泉点,观测水中汞含量的变化,探索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 武山温泉地区地下水中氦的测量与断层关系的初步探讨

      1994, 16(1):87-89.

      摘要 (479) PDF 189.32 K (484) 收藏

      摘要:武山温泉位于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南15km处。在地貌上温泉周围地区属于中高山区,海拔在1700m至2400m,地形较为陡峻,沟谷纵横交错。在构造单元上该地区属于巴颜喀拉地槽西秦岭褶皱系,地处西秦岭北缘大断裂南侧。

    • 陕西韩城北山山地破裂带特征及成因研究

      1994, 16(1):90-92,94.

      摘要 (552) PDF 303.72 K (626) 收藏

      摘要:韩城地区北山山地石灰岩中的破裂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地震地质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做过多次调查,在一些文献中也有介绍[1],并有专门论文发表。关于其成因,有人认为是古地震遗迹[2],有人则否认这种看法。

    • 1992年宕昌4.1级地震前两水应力站压容应变的异常变化

      1994, 16(1):93-94.

      摘要 (499) PDF 146.36 K (514) 收藏

      摘要:两水应力站位于武都县西北两水村(海拔1100m),地理位置为北纬33°25'40",东经104°48'20",在构造上,属于武都弧形构造带前弧西翼。

    • 中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的基本特征

      1994, 16(1):95-103.

      摘要 (606) PDF 299.85 K (789) 收藏

      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国云南、川西地区1970年以来M≥6.7级强震的滑坡资料,归纳了该区地震诱发滑坡的地质地貌特征。认为把地震滑坡按其运动方式而划分为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溜滑性滑坡和崩塌性滑坡这四种类型有利于对地震滑坡灾害的评估。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滑坡体的体积小于50000m3,滑坡体的厚度以0.5-5m为主,因而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以浅层小型滑坡为主;滑坡均发生于第四系堆积层中,其中又以残积层中最为发育;这些滑坡主要沿四种结构软弱面发生;边坡的坡度对滑坡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一般来说,滑坡主要发生在坡度为30°-50°的斜坡上,其中最有利的坡度为35一40;地震滑坡的分布面积则主要取决于震级的大小,虽然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随震级的加大,地震滑坡的最大震中距和最大分布面积大致是增加的。一般来说,产生新的滑坡所需的最小地震烈度为7度,而诱发老滑坡所需的最小烈度则为6度,二者相差约1度左右。此外,滑坡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地震断层的控制,其分布主方向和地震断层的方向大致相同。最后,本文在归纳了西南地区地震滑坡灾害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西南地区进行地震滑坡灾害评价的若干要点。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