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15(3):1-10.
摘要:本文以介质中弹性波场的传播特征和多元统计分析为基础,从数学上进行严格的推导,得到了模型与资料拟合的最大似然判据,以检验地震波列中是否存在某种特殊波型的能量。利用概率滤波可得分解后的地震图,从图中可以直接得到震相到时。用此方法处理P波资料,效果较好。对于剪切波资料,有时处理结果不十分理想。这可能是由于径向分量和横向分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造成的。对于因介质各向异性而形成的分裂剪切波,用此方法得到的S波到时为快S波到时。此方法对于单台三分向记录资料的处理是十分有效的。
1993, 15(3):11-18.
摘要:本文研究了动态时变参数多层递阶法的原理及其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具体实施步骤。该方法充分考虑了系统的时变特性,使内符精度较高,在较小的震级误差范围内一步预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该方法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1993, 15(3):19-24.
摘要:本文采用潮汐波最优谱分析法,对武山观测点断层气Rn、Hg时值资料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断层气Rn、Hg时值序列中存在着与理论固体潮相一致的半日波和日波分量,说明上述两种气体组分浓度的变化能够反映地壳岩石的应力、应变。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用断层气预报地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993, 15(3):25-32,37.
摘要:本文基于地震断层具有自相似结构,从分形概念出发,依据地震资料提出了适合于前震和余震的分形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前震和余震的b值特征,提出了地震矩不均衡度的概念。本文还探讨了利用分数维和地震矩不均衡度进行地震预报的可能性。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地震矩不均衡度呈现低值,大震发生前出现高值异常,震后降低;在空间上,震前2-4年其异常范围大,震前一年异常区逐渐缩小,大震发生在异常集中区内或其边缘。
1993, 15(3):33-37.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根据对实际资料的计算,提出将传统的震级-频度关系修改成logN=b1+b2M+b3M2的形式。用该公式对我国部分地震区带的地震资料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修改后的震级-频度关系的拟合精度显著提高,其残差比原关系式缩小。用修改后的公式可方便地求得地震区带的震级上限,只要有足够时间长度的观测资料,所求得的震级上限是比较合理的。
1993, 15(3):38-43.
摘要:本文研究了一些水库诱发地震前的波速比变化。结果表明:(1)在水库诱发地震(M=2-6)前均可观测到波速比异常;(2)前兆异常时间△T和震级M的关系为log△T=aM+b,其斜率明显小于天然构造地震;(3)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水库诱发地震的波速比异常区比天然构造地震小得多。所得结果可用来区分水库诱发地震与天然构造地震,本文给出了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1993, 15(3):44-49.
摘要:本文根据C.A.Swanberg和P.Morgan提出的利用地下水中二氧化硅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温度与实测的大地热流值之间的经验公式,计算了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硅热流值,并作出了硅热流值等值线图。研究结果显示了该地区的硅热流值整体上属于中等正常值,其高值区属于弱正异常。本文还讨论了硅热流值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1993, 15(3):50-56.
摘要:本文研究了从复杂地电阻率变化背景上提取地电阻率临震突变信息的数学方法,并以景泰6.2级地震为例,讨论了区分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临震突变异常和干扰引起的突变异常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地电台站密集地区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在临震前用本文提出的思路和方法有可能对其发生地点和发震时间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报。
1993, 15(3):57-62.
摘要:本文介绍了1991年1月5日缅甸7.6级地震的中期预报概况。主要依据是地震空区,震前2年在空区边缘发生一次6.2级地震后一个月内迅速形成300km长的地震条带,以及对大区域7级地震形势的综合分析。本文还着重讨论了6.2级地震后所形成的地震条带与未来大震之间的关系。
1993, 15(3):63-69,87.
摘要:本文介绍了测量岩体中三维区域残余应力和嵌镶残余应力及其弹性应变能密度的方法,并给出了鲜水河断裂带上的5个大口径深钻孔岩芯的具体测量结果,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古构造残余应力及残余应变能密度沿深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残余应力及残余弹性应变能密度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本文还估算了该断裂带岩体中储存的残余弹性应变能的量级。
1993, 15(3):70-75.
摘要:本文介绍了用高性能集成电路研制的高稳定性的微功耗遥测地震发讯设备,提供了该设备的设计要求,主要单元电路的设计方法,整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其主要参数的设计计算。
1993, 15(3):81-87.
摘要:本文根据中国大陆及边邻MS≥7.0地震活动的时空特点,讨论了大地震活动的远程关联现象,划分了6个相关地带。根据本文所划分的诸相关地带,可以对所研究地区大地震的活动形势作出大致的估计。
1993, 15(3):88-89.
摘要:在1992年出版的《未来灾害学》(郭增建、秦保燕、李革平著)中,首次提出了滑坡与泥石流的定级公式。其中有静力级和动力级两类。静力级是滑坡和泥石流体积的两次对数再乘10;动力级是滑坡和泥石流动能的两次对数再乘10。
1993, 15(3):93-95.
摘要:1990年4月26日在青海共和-兴海之间发生了7.0级地震,微观震中为北纬36.1°,东经100.3°。本次地震发生在共和盆地西南缘。共和地区是历史上的少震区。值得注意的是震中东南为巨大的黄河龙羊峡水库,水库大坝距震中约50公里。
1993, 15(3):95-95,100.
摘要: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三十六章,约80万字,275幅图。
1993, 15(3):96-100.
摘要:对于大震前各种地震活动图象的变化特征,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中等强度地震前小震活动图象的变化研究和总结较少。作者根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1](以后简称"指南")中,有关孕震空区和地震活动条带的判定方法,研究了1980年以来甘肃省发生的7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小震活动图象的变化特征,试图总结出一些具体指标,为判断地震趋势提供依据。
1993, 15(3):101-104.
摘要:1988年6月以前,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已经对大秦电气化铁路产生的电磁干扰影响地电台的观测进行了实际测量与研究1)。1991年-1992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铁道部兰州第一铁道设计院和兰州铁道学院合作共同研究《电气化铁路对地震台站观测的影响》的课题。
1993, 15(3):105-110.
摘要:本文综合研究了华北地区第三地震活动期和第四地震活动期地震活动时间进程、各级地震频次分布和活动期中地震活动主体地区的迁移,得出华北地区第四地震活动期可能还有1-3次6级多地震,其主体地区可能在山西地震带。本文还研究了近十几年来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集中区,指出目前华北发生6级多地震的最危险地区是太原附近地区,其震级可能为MS6.4±0.4。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