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第1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地震活动性的多重分维特征

      1993, 15(1):1-10.

      摘要 (573) PDF 601.68 K (1067)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多重分维的定义,研究了华北和西北地区地震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多重分维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时空分布的多重分维特征能较好地描述地震时空分布的有序性。一般在地震活动性较强的阶段,多重分维Dq,尤其是高阶的Dq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其Dq-q曲线较陡;而Dq-q曲线变化较平缓的阶段,统计区内一般无大震发生。

    • 景泰地区Q值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初探

      1993, 15(1):11-25.

      摘要 (481) PDF 912.30 K (865)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兰州有线传输台网的资料,首先用两次地震的频谱比确定了景泰地区地震震源谱的高频衰减趋势,其形式为ω-2,然后用试错法测得了景泰地区的Qp、Q3值。研究发现,1990年10月20日景泰地震前,从1988年开始,其震中至各台站间所有路径上介质的Qp、Q3值皆明显高于震后并高于参考值(1984-1985年介质的Q值)。本文还将景泰地区Q值与我国其它地区Q值进行了对比,最后用组合模式从理论上讨论了景泰地区Q值变化的原因。

    • 共轭发震构造间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1993, 15(1):26-38.

      摘要 (583) PDF 889.30 K (961)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震源组合模式,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研究了共轭发震构造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如下:(1)当共轭断层的内角为压区且断层交汇区存在一定尺度的调整单元时,只有一条断层发震,另一条断层并不发震。(2)当共轭断层的内角为拉区且断层交汇区无调整单元或调整单元足够小时,由于两条共轭断层联通而发生一次大地震。(3)当共轭断层的交汇区的内角为拉区且断层交汇区有适当尺度的调整单元时,所发生的地震一般为双主震型,即两条断层均发震。其交汇区调整单元愈小,二次主震的间隔时间愈短。此外,本文还计算和讨论了调整单元尺度与初始破裂区位置的关系。

    • 岩石粘滑的自锁模型及数值模拟

      1993, 15(1):39-44.

      摘要 (523) PDF 383.33 K (902)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岩石摩擦的自锁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围压和围压介质刚度对粘滑及其应力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压的增大有利于发生粘滑;粘滑应力降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天然地震应力降低于室内粘滑应力降是由围压介质刚度引起的。

    • 1992年元月12日嘉峪关5.4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及短临预报

      1993, 15(1):45-51.

      摘要 (615) PDF 446.86 K (830) 收藏

      摘要:本文阐述了1992年元月12日嘉峪关5.4级地震的前兆异常,介绍了该次地震的短临预报及震后趋势判断情况。该次地震的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具有中强震前兆异常时空分布的一般特征。

    • 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向构造及其地震活动和构造力学模式研究

      1993, 15(1):52-60.

      摘要 (592) PDF 634.56 K (939)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重力和航磁资料解译,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向构造特征。在该区域存在6条大型东西向构造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东西向延伸超过1000km,南北宽约60km;(2)越向深部东西向构造越明显;(3)两条相邻构造带的间距为1°20',显示等间距分布特征;(4)在大型东西向的构造带之外还有次级东西向构造带存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强震活动与东西向构造有密切的关系,这是由于在北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东西向构造左旋剪切运动的结果。

    • 华北地区地震分布多标度分形特征的初步研究

      1993, 15(1):61-66.

      摘要 (551) PDF 417.55 K (911) 收藏

      摘要:依据"固定质量法"的定义及原理,本文给出了一种判断地震空间分布分形结构及计算Dq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华北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一定的统计条件下,不同区域范围内、不同时间段的地震分布均具有分形结构。围绕海城、唐山大震区分别选择4个大小不同的区域,分不同时段计算其Dq-q谱。结果表明,强震前后其形态无显著变化。强震前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D0值有降低的趋势,震后回升;在震源区周围较小区域内,D0的变化相反;而有的区域强震前后D0值没有变化。

    • 陇西地区黄土的强度特性

      1993, 15(1):67-71.

      摘要 (674) PDF 346.04 K (70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对陇西地区黄土的强度特性进行的试验研究结果。陇西地区Q3和Q4黄土在偏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基本上可用康德纳双曲线模式来表示。对大量的试验数据采用了最小二乘法计算了黄土的强度参数,结果表明其强度参数是比较低的。本文还对几十组黄土的强度参数与其物理性质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它们之间的经验公式,该公式可以直接用于陇西地区黄土的强度和土坡稳定性估算。

    • 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不确定性分析

      1993, 15(1):72-74,88.

      摘要 (583) PDF 283.80 K (985) 收藏

      摘要:本文将潜在震源的不确定性分为震源类型与震源几何尺度的不确定性两类,用逻辑树方法概括了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各种可能方案,并据此给出了考虑潜在震源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计算步骤。用本文的方法对上海市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 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的构造特征

      1993, 15(1):75-82.

      摘要 (539) PDF 526.76 K (1156)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海上浅层地震勘探剖面分析了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的上更新统、全新统和活动构造的某些特征。晚更新世末期发生的构造运动使上更新统产生断裂与褶皱,沿郯庐断裂带东主干断裂发育了狭长的背斜构造,在西主干断裂两侧次级横向(东西向)断裂十分发育,这些横向断裂是一些高角度的张性正断层。

    • 漳县活动断裂带的古地震研究

      1993, 15(1):83-88.

      摘要 (596) PDF 1.13 M (836)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作者对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漳县段古地震事件的调查研究结果。该段断裂自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在全新世早期和中期各发生一起古地震事件,其大震重复间隔为5000年左右。

    • 全国震情会商会预报效能评分方法的研究

      1993, 15(1):89-95,66.

      摘要 (476) PDF 522.68 K (870) 收藏

      摘要:本文综合分析了自1976年以来全国震情趋势会商会的资料,对全国历年预报区分布及各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概率作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对预报效能用12种评分方法进行试算和比较。结果表明,就目前的预报水平而言,评价全国会商会的预报效能以单项评分方法为好,二项分布检验和Fisher检验方法是较为合适的统计检验方法。本文还用上述方法对16年来我国的地震预报状况作了评价。

    • >短文
    • 刘家峡应力站观测数据的处理及其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

      1993, 15(1):96-99.

      摘要 (611) PDF 270.03 K (731) 收藏

      摘要:刘家峡应力站地理位置为东经103°19',北纬35°48'。其构造位置属于北北西向的河西系庄浪河凹陷带与北西向兴隆山、马衔山隆起带的复合部位的南西缘。该站附近出露的地层为前震旦系马衔山群变质岩系,其厚度约1100m。

    • 酸雨对岩石力学性质影响的讨论

      1993, 15(1):99-99,102.

      摘要 (607) PDF 120.69 K (673) 收藏

      摘要:在自然界中,当含自由氧的水与硫化物或游离硫接触后就可形成硫酸。此硫酸如流至别的地方与岩石和土壤接触,则就会影响土壤和岩石的力学性质。另外硫细菌生活于煤田酸性水中,或生活于硫化物或硫矿床中,它可帮助把硫和硫化物氧化为硫酸。

    • 运用地球动力合成作用原理宏观预测全球火山、地震

      1993, 15(1):100-102.

      摘要 (554) PDF 205.49 K (821) 收藏

      摘要:控制地球运动或形成全球性受力状态的天然力为地球动力,包括地心引力(重力)、地球等速自转力、地球公转变速惯性力和星际引力(增量)4种力。

    • TECTONOPHYSICAL FEATURES AND SEISMIC INTENSITY REGIONALIZ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EA

      1993, 15(1):103-108.

      摘要 (570) PDF 434.35 K (605) 收藏

      摘要:From material differentiation viewpoi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ustal evolu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ince Late Mesozoic times as well as the geophysical and tectonophysical features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rust which exist there. On such basis, a seismic intensity regionalization is given.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