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14(3):1-12.
摘要:本文根据Aki等人提出的尾波理论,导出了地方震尾波水平分量与垂直分量的持续时间比的具体表达式:
τH/τV=IH/IV(QH/QV)(1)/(4)·BH/BV。
该式表明,τH/τV的变化主要反映了震源体一定范围内,由于介质的各向异性而引起的尾波在不同方向上的激发及衰减能力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地震前τH/τV短临异常的物理机制,认为异常的产生与孕震期间介质内裂隙的出现和闭合有关。
1986年门源6.4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τH/τV都有不同程度的短期低值异常及临震高值突跳。门源地震前后门源台记录的直达S波的最大振幅比AmH/Amv也有与尾波持续时间比类似的异常。
最后通过对一些震例的分析,初步得到震级与异常时间的关系为
M=0.657lnT+3.44。
1992, 14(3):13-20,70.
摘要:本文利用模糊分维公式计算了大同6.1级和5.8级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地区前兆观测资料的模糊维数。结果表明,震前前兆观测资料的模糊维数明显下降,且震中位于降维最大的地区附近。唐山7.8级地震前,短水准观测资料也有类似的情况。
1992, 14(3):21-26.
摘要:本文在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实用化攻关研究的基础上,按日常预报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分析研究了江苏及邻近地区几次地震前缺震曲线、波速比变化、b值时间扫描、累计无震单元数、尾波参数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时间分维6个指标的短临异常信息,得到以下初步结论:(1)一些测震学指标在中强震发生之前三个月左右出现前兆变化;(2)短临前兆异常的幅度与震级大小的关系不明显;(3)在预测检验过程中,对于多数指标R约为0.5-0.6左右。
1992, 14(3):27-33.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和法国合作建立的张掖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小震资料,测定了民乐、肃南、张掖和临泽4个地区的小震震源参数。用P波测定的上述4个地区的应力降为6.1-9.5bar,用S波测定的应力降为26-60bar。在肃南5.7级地震发生前一个月左右,出现应力降减小的现象,这可能是一种前兆信息。本文还对用两种波测定的应力降的差异进行了初步讨论。
1992, 14(3):34-37.
摘要:本文论述了西安地裂缝0.5m和2.0m深处CO2异常特征,并对其异常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0.5m深处CO2异常范围较大,与地裂缝造成的破坏范围基本一致,其CO2主要来源于生物作用;2.0m深处CO2异常范围窄,与主地裂缝的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CO2主要来源于断裂活动造成的碳酸盐岩破裂释气。
1992, 14(3):38-45.
摘要:本文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判定浙江省及其邻区的5.0级和5.5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并研究了它们的发震背景特征,同时与强震区的地震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地区的发震背景在地质构造和深部构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还指出了未来有可能发生5.0级地震的地区。
1992, 14(3):46-51.
摘要: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陆板内地震活动的总体特征和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动力学条件,把中国大陆看成一个整体系统,研究整体系统中地震事件的多层次结构及不同层次地震事件的相互联系,提出了中国大陆板内地震活动的自组织孕震模式,并进行了初步讨论。
1992, 14(3):52-57,63.
摘要:本文利用回归分析、谐波分析和预测、理论研究了从大地电位差(Vsp)和人工电位差(ΔV)迭加的合成势差(E)中高精度分离ΔV的方法。实际计算表明:当Vsp变化规律较强时,该方法的精度比常规方法提高几倍至十几倍;当Vsp变化规律较弱时,该方法的精度一般高于或接近于常规方法的精度。
1992, 14(3):58-63.
摘要:本文研究了1988年5月26日库尔勒Ms5.5地震和1991年2月25日柯坪Ms6.5地震前后的地震波初动符号、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和尾波衰减系数的变化特征,发现两次地震前上述参数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地震前P波初动一致性越强,持续时间越长,未来地震震级越大;振幅比突跳是即将发生地震的明显信号;首先出现尾波衰减系数异常的台站距未来地震震中较近。根据上述参数的异常特征,成功地预报了1991年6月6日和静Ms5.2地震。
1992, 14(3):64-70.
摘要:本文取两类震源模型,即"闭锁"模型和"膨胀"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了大范围层状介质在多种不同组合情况下,其应力、应变场的分布,并进而计算了由附加应力、应变产生的视电阻率变化量。结果表明,不同介质组合对地电阻率前兆异常观测的影响不同,有利于发现前兆异常的大范围介质条件是:(1)坚硬层孕震;(2)孕育地震的高强度坚硬层要薄;(3)地表疏松覆盖层不能太厚。此外,计算结果还表明,地电台站探测范围内的介质力学,电性条件对前兆异常观测也有重大影响。
1992, 14(3):77-78.
摘要:兰州地磁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地磁台,始建于1957年,是为我国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年)活动而建立的。迄今,已有35年的历史,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料。
1992, 14(3):78-78.
摘要:《模糊信息分析与应用》一书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10月发行。
1992, 14(3):79-83.
摘要:1989年4月16日04时34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境内发生Ms6.7地震,随后于4月25日10时13分、5月3日13时53分和23时41分分别发生Ms6.7、Ms6.4和Ms6.2地震,到9月30日止,共发生ML ≥ 1.0地震21000余次,ML ≥ 2.0地震3428次,其中ML 2.0-2.9地震3121次,ML3.0-3.9地震273次,ML4.0-4.9地震25次,ML5.0-5.9地震5次,ML6.0-6.9地震4次。
1992, 14(3):84-87.
摘要:峰峰地震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处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的重点监视区内。1984年3月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在该台安装了TJ-1型体应变仪。
1992, 14(3):88-89.
摘要:天祝、景泰6.2级地震后,共发生Ms ≥ 1地震186次。从图1可以看出,震级随时间的衰减是明显的。
1992, 14(3):90-93.
摘要:众所周知,新疆地处欧亚板块腹地,是我国主要的内陆地震活动区。一般认为其强震的活动主要受印度洋板块向北东推挤作用的影响。
1992, 14(3):94-96,106.
摘要:测距网图形是由中点多边形和大地四边形组成的。现行《大地形变测量规范补充规定》中给出的计算测边网图形闭合差及其限差的公式为。
1992, 14(3):97-102.
摘要:兰州地磁台是国家基本台和国际资料交换台站之一。该台现有绝对观测仪器8台,相对观测仪器2套,通常用Askania(570422)仪测量磁偏角(D),用Askania(THM.570707)仪测水平强度(H),用CHD-6型核旋仪测量垂直分量(Z);相对观测仪器为57型,备用仪器为CB3型号。
1992, 14(3):102-102.
摘要:继1990年完成断层气定点观测法专题研究以后,笔者近期又完成了"断层气动态变化与地震研究"的初步总结。
1992, 14(3):103-106.
摘要:本文研究了动物群体申乃至一个特定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中动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的协同效应。在最简单的情况下,描述这种协同效应的方程具有生态学中的种群动力学方程的形式。作为这种协同效应的一个结果,地震前动物异常起数的平均值具有指数增长的形式,这与实际资料是相符的。用外界环境变化和动物群体对外界刺激反应两个因素作为控制参量的简单的非线性模型,可以定性地解释震前动物异常行为的复杂性。因此,在用动物异常进行临震预报时,必须考虑动物群体的作用及由协同效应导致的复杂性。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