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14(1):1-2.
摘要:今年是国际减灾十年的第三年,也是我国地球物理科学奠基人之一,天灾预测的带领者翁文波教授八十寿诞之年。国内外晚辈地球物理工作者和天灾预测工作者以崇敬和祝愿的心情,向翁老致意。
1992, 14(1):3-9.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反射波走时曲线计算垂向非均匀介质速度和反射界面深度的方法。当在地球表面没有获得来自地下某一深度范围内介质的任何信息时,可以认为这一深度范围内的地震波速度具有连续性。利用来自其底部反射界面的反射波走时曲线,可以计算出该深度范围的地震波速度结构。
对三种模型进行了理论计算,所得反演解与真实值较为一致,其中计算出的反射界面深度最为精确。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计算两个相邻反射面之间的垂向非均匀速度结构,如低速层等。
1992, 14(1):10-17.
摘要:本文利用两种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某些中强震前S波分裂值随时间的变化。对唐山地区发生的几次地震,用常规统计分析法直接从天津蓟县、静海、武清等台地面和井下记录的地震图上测量出S波分裂值。用极化矢量转向法和利用白家疃地震台的数字地震记录资料,研究了大同6.1级地震前一年该地区小震的S波分裂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一些中强地震前可以观测到S波分裂现象,因而S波分裂可作为一种反映震前波速异常的测震学前兆。
1992, 14(1):18-21.
摘要:本文分析了1988年以来我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的活动,对其成丛活动的特征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应用5级以上地震缺震持续时间τ预测未来我国大陆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实用指标,并对指标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1992, 14(1):22-28.
摘要:1989年10月大同-阳高地震前后,距震中约75km的三马坊地热测点的高精度地温观测仪器(分辨率0.0001℃),记录到持续50多天、温度上升幅度达0.15℃的明显的地热异常。本文研究了该异常变化的特点。在总体上,异常为幂函数型升温形态。在地震发生前几天,地热异常呈现"相对下降-下降速率变缓-急剧回升-短时平稳-地震发生"的过程。本文还对地热异常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1992, 14(1):29-36.
摘要:本文讨论了发震构造类型与其所发生的地震的类型之间的关系,认为弧形构造的地震类型主要为主余震型和主震-强余震型;平直构造为主震-弱余震型;拐折形构造为续发性大震型;当构造间交角区为拉应力区时,共轭形构造一般为双震型;破碎形构造为震群型。另外,本文还讨论了震源端部构造条件对震形的影响。作者认为震源端部构造一般起调整作用,其能否为地震时断层的错动提供足够的让位条件,决定了其发震类型的差别。在本文中作者还讨论了不同发震构造的地理环境与最大地震强度的关系及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1992, 14(1):37-44.
摘要:本文用位错模式研究了含粗糙面断层的远场地震体波辐射。假设粗糙面大小和整个错动面大小的比值为C,并假设破裂从中心开始,计算了不同C值对远场地震波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均匀圆盘状断层的远场振幅谱相比,不同之处是,由于粗糙面的存在,当裂纹前端传播至粗糙面的边缘处时,引起波谱开始部分的分裂,表现在谱的第一个波谷处。粗糙面的大小对振幅谱的影响不显著。另外,比较P波和S波振幅谱,发现S波波谱的拐角频率比P波的低。
1992, 14(1):45-54.
摘要:本文使用兰州遥测地震台网有数字波形记录的12个台站记录到的83个近震P波资料,应用波谱计算QP值的频率域方法,求得甘肃东部及邻区QP值在170-1300之间。通过分析发现低QP区小震活动密集,中强地震较多;高QP区地震活动最弱;在高QP区和低QP区的边界一带,是历史和现今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区。文中最后应用组合模式,对QP值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甘肃东部某些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作了估计。
1992, 14(1):55-61.
摘要:本文将地震现象与材料的静力破坏特点、疲劳破坏特点相比较,确认产生地震的岩石断裂和错动属于疲劳破坏。根据作者70年代末研究受压容器、化工机械疲劳破坏规律的成果,将地球作为一个球形薄壁容器进行了认真计算,结果表明:地球无论在自转离心力的作用下,还是在太阳系内任一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下,35°N地带的疲劳破坏均最严重。从而揭示了35°N地带地震活动性高的原因。
1992, 14(1):62-71.
摘要:作者基于在近场震源不能视作点源的认识,分析导出了相当于线、面源幅射场的深度公式,进而对源的类型不予作假定,将源指标的几何扩散率n作为待定参数,导出了一个物理意义明确且普遍化的震源深度公式。该公式的诸种解法中,以计算方法较准确,精度高;作图求解有较直观的优点,但准确性差,精度低;图算法仅作为获取粗略值和考察数据的均匀性用。用该公式对我国发生的一些不同震级的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了计算,经对比,效果很好。利用计算所得震源类型,初步研究了这些地震的震源几何学,并且首次给出了宏观地震震源深度测定值的标准误差。
1992, 14(1):72-77.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地震科技文献数据库(CSJP)(英文版)》多年的建库实践,论述了在分散标引加工条件下,文献库建设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提出了该文献库建库模式,以及文献数据分散标引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式、控制目的和控制措施。并强调指出:为保证CSJP(英文版)文献库的质量。建立高度权威和高效管理功能的控制中心是必要性。
1992, 14(1):78-78.
摘要:1991年在海南岛海口举行的全国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会议上,我们曾提出了统计物理学中的"临界乳光"和λ型在地震预报中的重要意义。现以短文作简要论述。
1992, 14(1):79-81,77.
摘要:近年来,地震窗预报方法已在国内广为应用。富蕴地震窗系笔者在王泽皋、姜秀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1-3],于1984年在全国地震预报清理攻关中建立,在1987-1988年全国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中又得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4]。
1992, 14(1):82-85.
摘要:1990年4月26日在青海省共和县发生了Ms7级地震。甘肃省地震局对这次地震的余震趋势做了正确的估计,并对5月7日和16日两次5.5级地震做了较为准确的预报。在预报过程中,使用的还是一些传统的测震学方法,但在资料选取和如何划分余震活动时间段方面,做了一些技术性改进。
1992, 14(1):86-88.
摘要:目前,水氡及水中溶解气及其组分的观测,作为一种地震前兆的监测方法已在水化台站全面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目前的观测均以氡气和其他气体在水中的溶解部分为主,这显然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1992, 14(1):89-91.
摘要:自然电位Vsp作为地电台站的正式观测项目,一直与地电阻率同时观测。尽管各地电台都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电位资料,但对这些资料作认真地分析研究却很少。
ChenJiachao , QinBaoyan , FengXiaying
1992, 14(1):98-111.
摘要:Delineation of the focal area of historical major earthquake is important because only when the location and dimensions of the focal area and the strike of the earthquake-triggering structure are definitely known will we be able to carry out calculation on the influence field of major earthquake.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