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第13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总目录
    • 总目录

      1991, 13(4):0-0.

      摘要 (327) PDF 506.53 K (509) 收藏

      摘要:

    • 终止相的理论地震图-兼论唐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1991, 13(4):1-13.

      摘要 (549) PDF 945.25 K (603) 收藏

      摘要:本文首先较为系统地回顾了终止相研究的历史、进展,对震源破裂过程产生终止震相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并详细讨论了主事件分析法以及合成包含终止相的理论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主事件分析法处理了唐山地震的实际资料,给出唐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的大致时空图象,同时计算了包括终止事件的合成图。结果表明,考虑破裂过程的终止事件可以较好地拟合P波观测图,从而进一步确认唐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包括两次终止事件的可能性。此外本文还对唐山地震的震源环境以及调整单元的让位情况进行了讨论。

    • 甘肃东部温泉中稀有气体及微量组分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1991, 13(4):14-21.

      摘要 (605) PDF 556.67 K (992) 收藏

      摘要:本文采集并分析了甘肃东部地区9个温泉的化学成分及热焓分布,分别讨论了氦及其同位素比值He3/He4、微量元素组分F-、Cl-、Li+的含量以及He4/Ar40值的变化。上述各项指标在秦安地区出现了同步异常。最后,应用因子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变量与样品的信息变化,结果表明在秦安-清水-带可能有一隐伏断裂,并伴有岩浆挤入。

    • 地电台址构造条件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1991, 13(4):22-28.

      摘要 (510) PDF 474.82 K (776)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粘弹性三维有限元程序,模拟了在定常速率加载边界条件下,断层对于层状介质应力、应变场的影响,并进而通过应力-应变场与地电阻率变化的关系,最终揭示出断层对地电观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断裂所处位置、断裂的力学性质及类型对地电台址的选择有重要意义。破碎且较宽的平行断层对地电信息有一定的阻隔作用,而久不活动的被压实的断裂、垂直断层的中段、雁列式断裂端点对地电信息却有增强作用。另外本文还讨论了发震构造的类型对地电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断错型地震的前兆信息强,而走滑型地震的前兆信息弱。

    • 深井中地震波观测结果的某些物理解释

      1991, 13(4):29-34.

      摘要 (544) PDF 434.13 K (624) 收藏

      摘要:随着深井观测地震台网的进一步发展,在深井中获得的地震资料反映出了不少有意义的信息。本文对纵向不同深度上记录的地震波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纵向不同深度上各点之间记录的地震波走时差异和振幅差异的物理成因,指出了台基介质特性及空间状态(全空间或半空间)对地震波传播特征和记录特征的影响,并用软盖层效应加以统一解释。结果表明,在地下纵向不同深度上,自下而上直至地面,地震波的位移幅度逐渐放大、走时加长、周期变大;平原地区的松散沉积覆盖层对地震波产生放大、延时和滤波作用;在井下可以观测到向下传播的地面反射波,因而使得波列变复杂。

    • 澜沧、耿马地震前的定点形变异常特征

      1991, 13(4):35-40.

      摘要 (589) PDF 435.49 K (643)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前定点形变异常特征。趋势性异常主要表现为异常持续时间较短,变化迅速,倾斜方向一致。异常持续过程中出现1-2个加速变化阶段;短期异常出现在震前2-6个月,主要表现为倾斜矢量打结、方向改变及速度明显减小;形变异常的方向与震中方向有一定的联系。

    • 地磁“低点位移”预报方法与天祝6.2级等地震前的区域异常

      1991, 13(4):41-48.

      摘要 (535) PDF 572.01 K (914) 收藏

      摘要:本文对地磁垂直分量日变"低点位移"预报方法及"低点位移"异常与强震的对应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並着重介绍了1990年天祝6.2级等地震前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与短期趋势判断情况。事实表明,该预报方法不仅能对6级以上强震作出短临预报,还可对重点监视区内的一些中强地震作出较好的短临预报。

    • 龙陵震区的重力变化与强余震活动

      1991, 13(4):49-53.

      摘要 (551) PDF 362.64 K (576) 收藏

      摘要:本文对1976年龙陵震区的重力复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区发生的几次强余震前,重力测值都出现了明显的增大→减小的变化过程,余震发生后,重力值恢复。本文还对重力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 正谊关断裂带的新活动与古地震研究

      1991, 13(4):54-60,97.

      摘要 (620) PDF 1.25 M (649) 收藏

      摘要:正谊关断裂横贯贺兰山北部山区,为一长期活动的区域性大断裂带。本文根据大比例尺航卫片解译,野外实际调查资料和14C年代数据,讨论了该断裂带的平面展布、第四纪以来断裂的运动方式,活动强度、最新活动时代及古地震等问题。该断裂带的正谊关断层段新活动强烈,第四纪以来呈明显的左旋走滑活动。断错地貌显示,其最大一组水平错距为1800-2000米,最小一组错距为10-20米。在毛呼都格音沟及葡萄泉子沟发现两处古地震遗迹,估计该两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约6000年左右。

    • 用模式识别方法判定青海地区潜在震源区

      1991, 13(4):61-68.

      摘要 (500) PDF 748.33 K (651) 收藏

      摘要:本文用模式识别申修改的CORA-3方法和加权的HammilLg方法[1],对青海地区大量的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及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别判定出了该地区6.0、6.5和7.0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并定量地给出了整体识别的可信度和每个潜在震源区的危险概率。1988年11月5日唐古拉6.8级和1990年1月14日茫崖6.7级地震均发生在本文圈定的潜在震源区内。

    • >短文
    • 某些未来灾害学问题简论

      1991, 13(4):69-69.

      摘要 (524) PDF 89.63 K (656) 收藏

      摘要:1.厄尔尼诺的出现可能与地球自转速度加快,赤道带鼓起,地壳孔隙加大,热物质易于逸出,从而加热海水所致。但海水加热有一时间滞后,故厄尔尼诺出现时间在地球自转加快转为减慢之时。减慢的原因是软流圈物质在地球自转加快时向赤道方向运移所致。

    • 临沂台深井电阻率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1991, 13(4):70-74.

      摘要 (581) PDF 367.41 K (790) 收藏

      摘要:临沂台深井电阻率观测始于1979年7月。4口观测井呈东西向等间距排列,间距为7米,井深30米,供电、测量电极均置于井底。用DDC-2A型电子自动补偿仪测景电位差,用50mA的毫安表读取供电电流。

    • 天祝-景泰6.2级地震前宁夏台网观测到的一些前兆异常

      1991, 13(4):75-77.

      摘要 (529) PDF 256.86 K (700) 收藏

      摘要:1990年10月20日在宁夏邻近地区的天祝-景泰(37°.1N,103°.5E)发生了6.2级地震。该次地震前,宁夏前兆观测台网出现了一些中、短期异常。

    • 嘉峪关市场地类别的划分

      1991, 13(4):78-81.

      摘要 (549) PDF 281.54 K (592) 收藏

      摘要:1989年兰州地震研究所承担了嘉峪关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基础研究工作。

    • 蚌埠台电磁波异常

      1991, 13(4):82-83,88.

      摘要 (558) PDF 215.66 K (447) 收藏

      摘要:蚌埠电磁波台始建于1984年10月,1986年正式观测,目前已有近五年的连续资料。该台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8',北纬30°54',台基为花岗岩。记录器为DJ-1型地震记录仪。

    • 全球强震能量释放与陆地表面积沿纬度带分布的相关关系

      1991, 13(4):84-84.

      摘要 (569) PDF 79.75 K (616) 收藏

      摘要:全球强震活动多集中在北纬35°-45°地带,这种明显的特征早已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然而南纬35°-45°地带地震活动性则相对不高,其原因目前还未见报导。

    • 陕西及其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

      1991, 13(4):85-88.

      摘要 (582) PDF 304.75 K (477) 收藏

      摘要:利用震源机制资料研究现代构造应力场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它是研究地壳应力场和构造形变的有效途径。

    • 西安地裂与地裂学——地球科学的一门新分支

      1991, 13(4):89-96.

      摘要 (551) PDF 466.34 K (597) 收藏

      摘要:在对西安地裂进行了全面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各种不同的地裂灾害进行了归纳分类,並对其各自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各类地裂在中国的宏观分布及地裂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汾渭盆地的地裂分布。提出了在地裂的研究中,理论上要认识在多因迭加下浅部地层的非均匀、软弱、多相介质中断裂的失稳、扩展及终止的规律;应用上要解决各类建筑的防裂减灾技术问题,並能服务于环境、资源保护和城市规划,同时,还可以为地震预报、开发地热等工作提供某些基础资料。地裂学就是旨在完成上述任务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将作为地球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国际减灾十年"中应运而生。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