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第1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一种新的非均匀断层模型及其振幅谱的特征

      1991, 13(3):1-14.

      摘要 (504) PDF 779.65 K (798)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弯曲断层面的非均匀断裂模型。我们把弯曲断层面简化为锯齿形状,当每个锯齿上的滑动是均匀的,同时具有均匀的位错传播速度时,可以得到问题的封闭形式的精确解。对于不同的齿数、齿倾角和场方位角,计算了体波辐射的振幅谱。研究发现,弯曲断层会使谱曲线出现异常的峰值,异常峰值的位置与齿数有关,随齿数的增加向高频方向移动。齿倾角的变化会引起振幅谱曲线上异常峰附近谱包络线的变化。不同方位的观测点处的振幅谱形状各不相同。仔细地将观测谱与理论谱对比,有可能使人们了解断层面的非平面性质。

    • 信息量在地震活动研究中的应用

      1991, 13(3):15-20.

      摘要 (506) PDF 373.18 K (614) 收藏

      摘要:本文从信息量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大震发生前后小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定义了缺信息量IQ值来反映这种分布所隐含的未来大震的异常信息。并以海城、唐山、和林格尔及玛纳斯地震为例,分析了这几次中强地震发生前后IQ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前,均出现了显著的IQ低值异常过程。本文认为,IQ值能定量地表现出大震发生前小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各种异常信息,分析和观测IQ值的变化对未来大震的监测预报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 菏泽5.9级地震地磁异常的再研究

      1991, 13(3):21-25.

      摘要 (558) PDF 364.81 K (680) 收藏

      摘要:本文使用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和提取地磁局部异常的方法,对菏泽5.9级地震前后地磁场的变化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菏泽及其附近地区存在地磁短周期成份的异常变化和地磁基本场局部异常。这些异常和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小震活动及其它一些前兆异常出现的时间同步,形态相似。

    • 几次地震前河西地区地电场的异常特征

      1991, 13(3):26-32.

      摘要 (490) PDF 456.28 K (543) 收藏

      摘要:本文在分析甘肃河西地区五个台地电场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河西地区地电场的正常特征和几次地震前的异常特征,並指出地电场异常的研究在地震短临预报中具有一定意义。

    • 中强震的地应变临震前兆

      1991, 13(3):33-37.

      摘要 (620) PDF 377.72 K (762)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发生在江苏省境内的三次地震的地应变临震前兆特征。这三次地震是1979年7月9日溧阳6.0级地震、1987年2月17日射阳5.1级地震和1990年2月10日常熟5.1级地震。在本文中,作者还对利用地应变临震前兆进行临震预报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 大震和大洪、大旱的异域相关

      1991, 13(3):37-37.

      摘要 (608) PDF 81.05 K (592) 收藏

      摘要:大震与大洪、大旱的相关性有同域相关和异域相关。1991年4月24-27日在兰州举行 "全国天灾预报研究会",我们指出,蒙、新、甘交接地区发生7级以上大震后,黄河流域往往有大洪或大旱。这是异域相关。1991年从太阳活动来说,符合黄河大洪指标,但相关区的大震指标不具备,故预报1991年不致发生太大洪水。

    • 澜沧-耿马地震的S波偏振及P波、S波振幅比变化特征

      1991, 13(3):38-44.

      摘要 (540) PDF 408.27 K (592)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7.6、7.2级强震前后S波偏振角的计算分析,得出大震前后USH-USv的三种变化图象,这种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前兆意义。与此同时,对大震前后P波、S波最大振幅比值分布和S波偏振角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发现,北纬22°57'可能是澜沧、耿马两地区介质差异的分界面。

    • 黄土随机振动强度参数在地震滑坡分析中的应用

      1991, 13(3):45-49.

      摘要 (578) PDF 360.68 K (834) 收藏

      摘要:地震滑坡往往是黄土地区最突出而且最严重的灾害类型。为了寻求黄土地区震害预测方法,作者选择了位于1920年海原大震10度区内的回回川滑坡进行具体研究。分析中运用了输入随机地震动时程的不规则波动三轴仪强度试验所得的参数。在稳定性分析中采用了求解临界地震系数的方法,反演得出回回川滑坡形成前原始斜坡坡角为5°-15°的安全系数为3.3,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斜坡。而在地震力作用下,在具有相当于地震烈度8度强或9度弱的地震动加速度时就产生滑动。反演结果与实际较吻合,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分析滑坡形成规律和对黄土斜坡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切合实际且较为准确的方法。

    • 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黄土动强度的试验方法

      1991, 13(3):50-55.

      摘要 (508) PDF 437.91 K (852) 收藏

      摘要:本文将APPLE-Ⅱ微机与国产动三轴仪联机,对黄土试样直接施加随机地震荷载时程进行动强度试验,提出了在随机地震荷载条件下,从黄土的动应力与积累残余应变关系曲线确定动强度的动三轴试验方法。进而用这种方法做出的动强度参数对1920年海原8.5级大震所引起的回回川黄土滑坡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与宏观震害相符合。

    • 对Nakai拟合法的改进及实际应用

      1991, 13(3):56-60.

      摘要 (551) PDF 313.18 K (1057) 收藏

      摘要:本文对Nakai拟合法作了改进并应用于计算井水固体潮和气压系数。利用该方法还可以计算井水位对固体潮和气压响应的滞后时间。以鲁06井为例,用本文的方法计算出其井水位的固体潮和气压系数分别为16.9mm/10-8和5.58mm/hPa,滞后时间分别为18.8和22.4分钟。校正后的中误差由8.5mm下降到6.1mm。

    • 直接多点测位法与华北地震

      1991, 13(3):61-68.

      摘要 (560) PDF 471.95 K (553)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大华北地区地震分布的空间特征,提出"直接多点测位法",旨在用来预测该区域内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区。
      该方法的具体步骤是,在任一地震区外选取4个参考点,将该区内发生的各次地震震中相对参考点的地心夹角表示在坐标平面上,使可从中找出震中空间运动规律。震中的迁移符合马尔科夫过程。由此,可预测该区域未来发震的概率。经预测检验,该方法是可行的。本文还利用该方法对华北地震区未来地震趋势作了预测。

    • 地壳的Q结构与观测结果的解释

      1991, 13(3):69-77.

      摘要 (512) PDF 551.46 K (1049)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壳Q结构对于实测Q值结果的影响。对已发表的大部分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波射线路径与Q值显著相关。因此,在对实测的Q值空间分布状况进行解释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地震波频率的影响,还应对射线路径-距离效应进行分析和校正。本文还按照现有中国大陆地壳速度模型计算了地震射线在水平层状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及震中距与射线最低点深度的函数关系,给出了华北及西南部分地区地壳Q结构。

    • 海原断层系的分形研究

      1991, 13(3):78-85.

      摘要 (470) PDF 502.05 K (1345)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Okubo等人测量圣安德烈斯断层系所用的复盖维数法,对海原断层系进行了分形测量,求出海原断层系的整体维数D0=1.137,其景泰段D0=1.109,海原段D0=1.182。计算中未得到邵家水段和李使堡段的分维数。此外,文中还着重探讨了断层几何与地震活动性及其力学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自相似断层的几何复杂性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剪切断裂带具较低分维数(1.1-1.3),而在张性环境中形成的断裂体系具较高的分维数(1.5-1.6)。最后本文讨论了断层迹线图等因素对分形测量精度的影响。

    • >短文
    • 桌子山断裂带及其新活动特征

      1991, 13(3):86-88.

      摘要 (627) PDF 880.95 K (599) 收藏

      摘要:桌子山断裂是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区内的一条长期活动的大断裂带。1989年,在为石咀山电厂扩建工程区作地震危险性分析与断裂活动性评价工作中,笔者对桌子山断裂带进行了较系统的实地考察,并取得了大量断层新活动方面的资料。

    • 据卫星影象解析兰州地区的地震构造特征

      1991, 13(3):89-92.

      摘要 (486) PDF 446.17 K (641) 收藏

      摘要:兰州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且大部地区为黄土覆盖,因此虽然以往做了不少地震地质工作,但对该区的地震构造条件的认识尚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试图根据卫星影象的解译结果,分析兰州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展布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为该区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及地震预报提供资料。

    • 缺震方法在鄂西地区的应用

      1991, 13(3):93-94.

      摘要 (532) PDF 146.95 K (750) 收藏

      摘要:研究区(图1)位于东秦岭以南、江汉平原以西,是丹江水库及葛州坝所在区域。考虑到研究区包含了不同的构造单元,将该区划分为两个小区域进行处理。以青峰断裂为界(约北纬32°),鄂西南以黄陵背斜为主体,范围为北纬30°-32°,东经108°-112°;鄂西北以武当地块为主体,范围为北纬32°-34°,东经108°-112°。所用资料选自《湖北省台网地震目录》。

    • 云南地壳内、外动力涨落加剧与强烈地震的爆发

      1991, 13(3):95-106.

      摘要 (471) PDF 670.21 K (1241) 收藏

      摘要:自1970年以来,云南已先后发生了4次Ms ≥ 7级强烈地震(1970年1月5日通海-峨山7.7级、1974年5月11日永善-大关7.1级、1976年5月29日龙陵-潞西7.4级、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说明云南地区的地壳可能经常处于非稳态,易因内、外涨落加剧而产生状态突变。为此,本文专门做了系统的资料分析,初步勾画出了云南强震前一再重复出现的如下基本物理图象:1.强震前5年,其周围二百余公里范围内5-6级地震明显活化;2.震前1-3年,震中区降水剧变,出现罕见的旱涝振荡;3.进而,M ≥ 3.7级地震频次呈非线性增长,不久,气压出现短临性巨涨落;4.强震总在一定的天文时刻爆发。研究上述的地壳内、外巨涨落过程,不仅有助于云南强震的实际预报,亦有助于孕震动力模型的研究。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