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13(1):1-8.
摘要:根据地震波走时资料反演得出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发现在该区上地壳存在三个近东西向的低速条带,其空间展布与该区内现今活动构速基本一致;上地幔速度分布显示在该区似有平行的北东和北西向低速条带相互穿插,总体呈现网状;海原-古浪断裂带在上下地壳及上地幔的速度结构中均表现出相应的低速带,表明它是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通过反演还发现青藏块体的东北部边界大致在天祝-兰州-静宁-千阳-略阳-江油一带。
1991, 13(1):9-16.
摘要:本文对我国1969年以来所发生11次大震的各种前兆临震突变异常和趋势性背景异常做了统计分析,并对大震前突发性异常的总体特征、临震突变项次随时间(突变日距发震日的间隔天数)分布规律、临震异常综合判断方法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深入探讨了大震的临震预报综合指标和有效性时间预报。
1991, 13(1):17-23.
摘要:本文根据K.Aki等的尾波理论,使用台网的三分向地震记录资料,通过数值计算,连续测定了宁夏灵武-吴忠地区三次中强震前后地壳上层介质Qc值、振幅衰减系数α值以及尾波优势频率随推移时间衰减的指数m值等尾波物理量,并给出了相应的误差估计。结果发现,Qc值在上述区域中强震前上升,幅度可达常年均值的30%左右,α及m值则在震前下降,或下降后又回升。这表明,经过及时、适当的处理,有可能从区域地震记录的尾波物理量的特征变化中获取强震的前兆信息。
1991, 13(1):24-29.
摘要:本文从实际观测资料出发,阐述了张家口南部地区活动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活动断裂带以温泉形式释放的气体成分与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关系,对选择地震观测点和观测项目提出了看法。
1991, 13(1):30-34.
摘要:本文研究了荷泽5.9级地震前小震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在荷泽附近大约2°×2°范围内出现了持续两年的小震波速比低值异常集中分布区,当集中区内波速比回升到极大值后小震活动平静,然后波速比低值区向外围扩散,当外围出现波速比极小值且逐渐回升后,在低值集中区内主震发生。震前小震波速比低值异常持续三年,直到主震前半个月波速比恢复正常。最后本文对波速比异常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1991, 13(1):35-40.
摘要:本文介绍了作者在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大震前进行中、短临阶段预报及大震现场预报的主要思路、方法和依据。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活动特征、大震的47年重现周期和应变能的积累;短临预报的主要依据是:滇西南地震活动中心的动态演变、ML ≥ 5.0级地震震中定向迁移及地震活动过程。大震后现场跟踪预报和最大强余震震级判别主要用了∑√E-lgt和b值截距法。最后本文对预报情况进行了总结和重新认识。
1991, 13(1):41-49.
摘要:本文用潮汐波最优谱分析法处理了一些水点的水氡时值资料和水氡日值资料,结果显示兰州五泉山水点水氡时值序列中存在着与理论固体潮相一致的半日波和日波分量;山东聊城、天津张道口、甘肃平凉等水点水氡日值序列中存在着与理论固体潮相一致的半月波、月波分量。上述事实说明,水点条件好、观测质量高的水氡资料能反映出地壳潮汐应力的变化。
1991, 13(1):50-56.
摘要:本文采用复相关分析方法提取井水位震前的固体潮畸变信息,並给出定量化判别的数值标准,分析中采用日气压系数代替平均气压系数,改正气压对井水位的影响。本文还从映震的角度提出以资料异常率和地震对应率作为水位观测质量的判别标准。最后列举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
1991, 13(1):57-62.
摘要:本文分析了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及迁移图象,发现其地震序列中主震及余震明显地沿北北西向分布。7.2级地震所形成的形变带沿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分布,表明该断层即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时,沿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形成明显的地震形变带,表明其发震构造较复杂。主震后的强余震活动与北东向断裂有密切关系。本文认为澜沧、耿马地震序列具有复杂的发震构造和破裂图象。
1991, 13(1):63-70.
摘要:本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地震序列类型的识别。以应力降(Δδ)、地震矩(M0)、破裂速度(V)、余震区长度(L)和宽度(D)、主震和最大余震震级差(ΔM)、余震序列的a值、b值和P值作为关联因子,同时把待研究的地震作为参考数列(X0),一些已知历史地震作为比较数列(Xi)进行灰关联分析。另外,本文还就一旦某地发生大地震,如何用灰关联分析方法迅速确定该地震的序列类型作了探讨。结果表明,灰关联分析法是识别地震序列类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1991, 13(1):71-77.
摘要:本文应用周期图分析与平稳随机过程的自回归模型,对汾渭地震带地震发生的规律性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未来百年内该带地震发生的可能时段。
1991, 13(1):78-84.
摘要:本文提出了研究平原地区断裂活动性的步骤和方法,并用这一方法研究了胜利油田及邻近地区断裂活动情况。结果表明,无棣-益都断裂、广饶-齐河断裂和埕子口断裂为第四纪活动断裂。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无棣-益都断裂的活动特征和第四纪活动断裂的标志等问题。
1991, 13(1):85-90.
摘要:本文依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有关记载,明确提出张衡候风地动仪所具有的各项性能及原理复原的目标及方案。按本文提出的原理复原方案,地动仪能够接受地震波中的"首波",并可以此来确定地震的大致方位,在首波较弱,不足以报警时,则利用它来抑制后续横波,使横波不干扰方位角的测定。
1991, 13(1):91-91.
摘要:地气耦合是未来灾害学中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下面列举某些问题的讨论。
1991, 13(1):92-92.
摘要:根据甘肃省地震台网测定,1990年10月20日16点09分在甘肃省天祝、古浪交界处发生了一次6.2级(Ms)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7°07',东经103°38',震源深度15公里。地震发生后我们共收集了甘肃、宁夏、陕西、青海等省地震台网和全国部分基准台所记录到的80个P波初动符号。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我们求得了该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1991, 13(1):93-96.
摘要:阿尔金断裂带中段从阿卡吐到野马泉保存有一条比较清楚的地震形变带。1987年作者对该形变带进行了详细调查。本文主要根据现场考察资料,描述了地震形变带的基本特征,进而确定了该次地震事件的参数,並讨论了地震成因。
1991, 13(1):97-98.
摘要:地震周期规律可用于预测未来地震形势的发展趋势。本文选取了我国古代产生的延用至今的甲子纪年的地支数12年作为周期数,对我国有记载以来的8级以上地震(表1)活动时间作了相关统计研究,发现它们与12年周期相关性较好。另外,对我国本世纪发生的7级以。
1991, 13(1):99-104,98.
摘要: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