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12(4):1-7.
摘要:本文将分数维用于地震前兆序列的分析中,讨论了确定前兆序列分维数的方法,进而确定前兆序列最少的序参量的个数,并对黑孜水准前兆序列和库尔勒倾斜前兆序列进行了实际计算。结果表明,黑孜水准序列的分维数d=1.7,库尔勒倾斜序列的分维数d=2.1,同时得到了描述这两个序列的序参量均为3。本文还尝试用信息熵的方法提取有用的前兆信息,结果表明,在熵值下降的过程中,观测台站周围300km范围内有中强地震发生。
1990, 12(4):8-12.
摘要:本文介绍了张掖地区电磁波观测点观测到的几次地震前的电磁波异常。这些异常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小时、几天至十几天,信号一般呈低频扰动或频率稍高的连续双向强脉冲型。观测结果表明,电磁波异常可以作为一种地震的短临预报指标。
1990, 12(4):13-19.
摘要:本文介绍了1986年以来在一些活断层上进行断层气体定点观测研究的有关情况及结果。1987年以来发生在甘肃西部的5次4.5级以土地震前均观测到了断层气体的动态异常变化。地震前断层气体的动态异常表现出变化幅度大,临震异常突出,多种气体组份同步变化等特点。一个五级左右地震的前兆反映范围可达500多公里。作者认为该方法适宜于在地震危险区进行临震监测。
1990, 12(4):20-25.
摘要:本文根据3个小震综合节面解和23个P波初动解的结果得出,山西地堑系处于现代北南-北北西向拉张应力场环境,震源错动以倾滑和倾滑兼走滑的正断层为主。
1990, 12(4):26-29.
摘要:本文应用关联维数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雷波5.4级地震、康定5.2级、5.8级地震和大邑6(1)/(4)级地震的余震序列的关联维数D2,并给出了相应的离差和相关系数。它们的关联维数分别为2.26982、1.93915、2.28738和1.5367。在这4个地震序列中,发生强余震的序列的D2大于无强余震的序列。
1990, 12(4):30-35.
摘要:通过对济南辉长岩的双剪摩擦实验发现,在一定的正压力下,存在着相应的断层泥极限粒度。应用颗粒破碎理论及破裂表面能密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对模拟断层带的显微观察,作者认为,摩擦功的消耗由颗粒磨细向形成R1等剪裂面的转变是断层泥极限粒度存在的可能机理。另外,文中还对应用断层泥极限粒度反演其主要形成期围压值的可行性作了初步论证。
1990, 12(4):36-43.
摘要:本文研究了亚洲内陆三角形地震区的岩石圈厚度、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上地幔密度分布、地壳结构、现代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等特征。认为该区内存在着地幔分异物质多元底辟现象,致使岩石圈减薄及地壳增生变厚,而巨厚的地壳处于重力不稳定状态,地壳物质发生流变,该区内现代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均与此有关。作者认为,重力是导致本区上地幔及地壳发生构造运动的主要力源之一。
1990, 12(4):44-48.
摘要:本文从地球内部介质的刚度性质出发讨论了震源区介质与周围地区的差异,指出地震波的速度、衰减层析图象对这种差异的反映敏感,并结合一些实例阐明地震层析研究可用于潜在震源区的判定之中。
1990, 12(4):48-48.
摘要:1990年10月20日16时零7分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与景泰县之间发生了Ms=6.2级地震,这是甘肃省自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后36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1990, 12(4):55-59.
摘要:本文采用二维线弹性的两相多孔介质理论,对水库蓄水后由水渗透引起的耦合应力变化及岩石强度弱化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水的渗透使得岩石中的孔隙压力增大,耦合应力随之减小,从而导致岩石的有效应力减小,同时抗剪强度也相应减小,其减小的量值可以与地震时断层面上的应力降相比。根据计算结果,本文讨论了由水渗透引起地震的可能机制。
1990, 12(4):60-68.
摘要:本文介绍了应用日制DTC-240通用大型三轴仪测定原状黄土动剪切模量及阻尼比的试验成果,並用统计方法分析了黄土动应力-应变的关系,提高了参数的准确性。本文还改进了根据土的物理特性计算动剪切模量的修正公式,指出不同固结比与固结压力对阻尼比的显著影响,找出了阻尼比的变化规律与原状土结构的内在关系。
1990, 12(4):69-75.
摘要:本文应用形变模拟及重力模拟对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断陷盆地带的各种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断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拉张、剪切的力学机制控制。
本文还应用了激光全息光弹性实验模拟地堑系的形成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同时,用定量分析法分别确定了各地堑系的应力集中区。发现鄂尔多斯地块的四个角域区应力集中较强,这与历史和现代强震震中分布基本吻合。
1990, 12(4):76-79.
摘要:基于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记忆梯度法,本文设计了测定近震时空参数的计算机程序。仅需三个台站的记录资料即可利用本程序进行测定,记录中的主要震相(P、S、Pn、Sn)均可参与测定运算。本程序对台网内外近震的参数测定均适用,对远离台网的地震,其测定结果的精度不低于交切法。
1990, 12(4):80-83.
摘要:本文讨论了印度板块北移与强震发生的关系,认为由于印度板块呈摇摆式北移,在其北缘的两个突出部位--帕米尔弧和阿萨姆弧的前方形成一对旋剪带。M≥7级强震在这两个带內交替发生。在摇摆运动后,由于喜马拉雅弧的弹性反作用,在青藏高原内东经90°附近,即喜马拉雅弧垂直线两侧地带出现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带。
1990, 12(4):83-83.
摘要:壳运动有多种形式,固体潮是唯一能事先精确计算出的物理量。平静期观测值与理论值曲线形态基本上是吻合的,潮汐波的峰谷出现时间大体对应。由于地震孕育的影响,使观测值的峰谷出现时间较理论值提前或滞后而出现异常。
1990, 12(4):84-87.
摘要:然界是一个复杂的有序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彼此关联。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中的新三论,即突变理论、耗散理论和协同论(包括混沌动力学和分数维理论),正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整体性认识的重要进展。
1990, 12(4):88-92.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西部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强的形势下,河西走廊地区开始出现中强地震活动。如1980年肃北5.9级地震及1986年青海门源北6.4级地震等。
1990, 12(4):93-94.
摘要: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都在探讨震群与大地震的关系。有人认为霍山震群是预报华北强震的“窗口”。但是作者研究认为,霍山震群活动与华东地区发生的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1990, 12(4):95-96.
摘要:波速比和振幅比的变化都是孕震区介质性质的变化引起的,因此研究它们的变化特征对于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目前人们仅限于用小尺度样品研究它们的变化特征,用大尺度样品研究较少。为此,我们对大尺度混凝土样品中波速比和振幅比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
1990, 12(4):97-99.
摘要:带头地震是异年倍九律时间系列中的头一个地震,其震级较大。在它发生后几百年内附近200-300公里范围的6级和6级以上地震与它的发生日期往往呈倍九天的关系,其月份范围在带头地震发生日期前后2-3个月内。已发现的带头地震有1679年三河平谷大震,1668年郎城大震,1624年扬州大震,1604年泉州东大震。另外还发现在中国西部也有不少带头地震。带头地震和随后的被带地震其间的倍九律关系可能是具有倍九天可公度的外因调制地下过程的结果。在前兆观测的基础上用带头地震有助于选择发震日期。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