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11(s1):1-7,16.
摘要:本文根据立交模式讨论了中国大陆地区巨大地震的成因,应用立交模式提出了与成因有关的预报指标,并结合孕震阶段的层次性提出的预报判据综合对巨震进行不同时段的地震预报(地点、强度、时间),最后以1920年海原巨震为例作了地震成因和预报的实际讨论。
1989, 11(s1):8-16.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对地震成因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出了经过长期活动的活断层何以能锁住并孕育大震的问题。
1989, 11(s1):17-21.
摘要:在我国历史上某些大地震的记载中,曾记载到大震时的地面旋转现象。
1989, 11(s1):22-28.
摘要:现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是由考纳尔(C. A. Cornell,1968)和洪华生(A. Der. Kiureghian and H-S Ang,1977)创立了基本思路的[1] [2],它被应用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
1989, 11(s1):29-32.
摘要:地震的时间预报是地震灾害预报中最困难也是最极需解决的问题,探讨一定范围内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1989, 11(s1):33-36.
摘要:武山地震台为国家级基准台,但由于各种原因反应地震的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从多方面研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其预报效能。
1989, 11(s1):37-41.
摘要: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甘宁青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中门源、灵武、礼县地震前后观测到了明显的形变异常。
1989, 11(s1):42-46.
摘要:灰色系统控制理论(以下简称灰色理论)是继模糊数学理论之后的又一种新的数学方法,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将其用于地震预测及地震区划研究中,如谭承业[1]、李平林[2]等,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结果。
1989, 11(s1):47-52.
摘要:青藏高原北东边域系指青藏高原的舌状前缘,即北祁连-六盘山前缘断裂带与沉积拗陷带。
1989, 11(s1):53-58.
摘要:高精度物理测距仪的发展,为我们获取地壳水平运动微量信息提供了可能,但观测资料中存在着干扰因素的严重影响,其量级有时甚至比偶然观测误差大几倍。
1989, 11(s1):59-64.
摘要:对地震序列的研究,一般总是将震级序列或时间间隔序列分开进行。
1989, 11(s1):69-72.
摘要:近年来,大震发生前出现小震活动条带的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1989, 11(s1):73-75.
摘要:在天然地震、人工地震的记录中,震相的到时是个关键的参数。
1989, 11(s1):76-80.
摘要:数字化仪器的出现,给地震观测技术带来了一场革命,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如对数字量巨大的波形数据进行有效管理,以便快速查询、提取各种所需信息,同时又要在信息不丢失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储存空间,就是其中之一。
1989, 11(s1):81-85.
摘要:地震烈度及地震动参数的衰减规律是计算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的重要环节。
1989, 11(s1):86-89.
摘要:在地震科学研究中选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科研进展是否顺利,工作有无成效,效果大小等。
1989, 11(s1):90-91.
摘要:流动重力测量作为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报的手段,在全国地震系统许多单位较为广泛地用于实际工作中。
1989, 11(s1):92-92.
摘要:吴佳翼提出的地震活动性指数A(b)值,较好地表述了地震活动性的综合性指标,对预测未来短期内的地震活动趋势及对地震三要素的预测有一定的价值。
1989, 11(s1):93-93.
摘要:河西堡形变台位于祁吕贺山字形构造前弧西翼内侧,阿拉善弧形构造南缘与河西系-青石岭一级隆起带的交汇部位。
1989, 11(s1):94-94.
摘要:精密水准测量中高差的系统误差有多种,其中主要有不对称折光差、尺长变化及仪器升沉、尺桩升沉等。
1989, 11(s1):95-95.
摘要:应用四川省地震仪器厂生产的CDM-1型无线遥测设备对陕西省汉中地震台测震技术进行改造,使该台新选的芦家沟台址的测震信号经过无线传输到汉中市进行接收,然后进行笔绘记录。
1989, 11(s1):96-96.
摘要:银川地堑位于鄂尔多斯断块、阿拉善断块和青藏断块的交汇部位。块体的相对运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改变,导致了大型断裂活动性质的转化和地堑的形成、发展。
1989, 11(s1):98-98,91.
摘要:目前,解算重力场问题的方法有斯托克司方法和莫金斯基方法。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