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11(2):1-2,3.
摘要: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从195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30周年了,她经过了童年、少年时期,成长为一个青年。她经过了一段生气勃勃的发展过程,但也遭遇了一段不短的坎坷时光,虽然现在还不能茁壮成长,但已达到独立发展自己的成熟时期。
1989, 11(2):3-3.
摘要:三十年前,也就是1959年,中国第二个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诞生了。在当时人们称其为管天管地的研究所。
1989, 11(2):4-11.
摘要:本文详细讨论了利用Pn波走时资料对莫霍面的慢度场层析成像的方法与原理。在地震波慢度场的非均匀分布相对背景场为一挠动量的情况下,其走时为背景场分量与挠动场分量的线性迭加,因此,从观测走时中可提取出相对背景场的异常量。对走时异常分量的表达式作适当的变换即可得出拉冬变换形式,运用反投影重建或拉冬逆变换,可以直接求出慢度场的分布。
1989, 11(2):12-18.
摘要:本文选取了西北地区1972年以来发生的10次中强震,对这些地震前震中区b值和小震调制比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发现有7次地震,从震前两年左右开始,震中区b值变化与小震调制比变化出现显著相关现象,而且震级大的地震,其相关时段也较长。
另外,选择了甘肃和青海交界地区的两个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且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较强的地区,对1972年以来b值和小震调制比的变化进行了对比检验,两个地区各有两个时段的b值和小震调制比值显著相关,这些时段都对应了本地区或邻区发生的中强震。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某些较大地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在震中区有些地震活动性参数可能会出现相关变化。这种现象有可能成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之一。
1989, 11(2):30-37.
摘要:根据地震构造类型、规模及大地震的强度和累积地震矩,将12个大震系划分为4个层次。在一个大震系中,累计的地震数为7-10次,最大地震的地震矩约为总地震矩的0.5左右。用分数维的概念对大震系中大震的频度和能量特征作了初步分析。对大震系内的地震的时间分布,可以用随机统计的方法给出其统计的规律。多数大震系的地震累计数N可近似地用时间t的指数函数表示:N=AeBt
1989, 11(2):38-42.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疆乌恰7.4级地震、1986年阿图什5.4级地震和1987年乌什东北6.4级地震前的地倾斜异常,异常开始时间为2-9个月,异常量级分别为8".5、6".5和7".5(角秒)。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出现异常的可能原因。
1989, 11(2):43-51.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钻孔法地应力测量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假定岩石在力学性质上各向同性;没有考虑钻孔效应;忽视了测量的时间效应;简化了岩石力学性质的多变性。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主应力测值的误差可达100%,主应力方向的测量误差可达90°,还可以引起主应力性质的正负变换。要进行高水平的地应力测量,必须把测量建立在岩石力学性质各向异性的基础上,减少或避开钻孔效应的影响,考虑或避开测量的时间效应,避开岩石力学性质多变性的影响,分别测量各种地应力成份,进行定点长期连续观测。
1989, 11(2):52-60.
摘要:本文根据岩体自身的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讨论了具有挤压特征的正断层的成因。认为这些断层的形成有岩体本身的重力作用,同时也有应力松弛现象。岩体中的应力松弛现象是由流变学因素和非流变学因素引起的。由于松弛后岩体沿断层面滑动过程中,仍受到一定的挤压作用,因此易于出现粘滑现象,从而易于发生地震。
1989, 11(2):61-69.
摘要:本文初步总结了西北地区近十几年来地震综合预报的探索与进展。结果表明,在中长期趋势预测方面,对多数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已具有测震学监测基础,综合预测结果基本上通过了统计检验,在短临预测方面仅对乌鲁木齐地区和兰州、银川、西安和武都范围以内发生的6½级以上地震具有初步的监测基础。由19个震例获得以测震学资料为主的中长期趋势异常共73项,以地下水位、水氡、地电和地磁资料为主的短临异常共59项。本文概述了有关异常的特征和综合预报思路,讨论了有关问题和动向。
1989, 11(2):70-78.
摘要:在总结了鄂尔多斯地区构造特征的基拙上,提出构造力学性质与地震强度之间有以下关系:(1)在以张性为主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可能发生的地震的最大震级一般小于7级,(2)在扭性特征显著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发生的地震的最高震级可达到8级;(3)在具有明显压性特征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的震级大于8级,可达8½级。根据这一规律,对鄂尔多斯地区不同震级的潜在震源区进行了预测。
1989, 11(2):79-86.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评价地震预报意见的定量化方法。对于任一种预报意见的确定率、报准率和成功率均以数学公式表示。最后以1975~1984年我国年度地震趋势预报意见为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地震中期预报水平还很低。
1989, 11(2):87-90.
摘要:实验场地位于福建省南靖县汤坑盆地中央。盆地内分布有F1、F2、F3和F4 4组断、裂,其中F1为张性兼压扭性断裂,F2为扭性断裂,F3为张扭性断裂,F4为压扭性断裂(图1)。
1989, 11(2):91-92.
摘要:在1976年8月16日、22日松潘发生的两次7.2级地震前,静宁地应力电感曲线显示了明显的异常,并据此在震前提出了预报意见。本文对该异常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1989, 11(2):92-92.
摘要:中国西部是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频发且灾情相当严重的地区。为了更好地联络从事灾害研究的专家,执行我国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的行动计划,由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和中国西部其他各省(区)地震局(办)共同倡议,并征得中国科协学会部、国家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同意,"中国西部防灾研究联络会"于1989年5月招日已宣告成立。
1989, 11(2):93-95.
摘要:为了给西安市地震小区划提供场地土的动力参数,我们采用应力波检层法,现场唤测了西安市场地土的地震波速。击振方式为木板敲击法。
1989, 11(2):96-99.
摘要: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