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11(1):1-10.
摘要:在大地震的长期孕育过程中,孕震区的地震活动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加速增强过程和一个异常平静过程,显示出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加剧〔1-6〕。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定量地定义了描述确定区域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的两项指标,即地震频次不均匀度Fd和地震能量不均匀度Edo在阐明其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以我国近十几年内发生的8个6-7级地震为例,总结了Fd的异常时间Tf,和Ed的异常时间Te与未来地震强度的相关性。由其相关性出发,,对1987年1月8日甘肃迭部发生的5.9级地震作了检验,检验效果尚好。一系列震例的总结和检验说明:运用指标Ed、Fd定量地探讨和预报某一确定区域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是可行的。
1989, 11(1):11-15.
摘要:1985年作者编算了甘青区域地震波走时表,采用双层地壳模型,H1=22.0公里,Vp1=6.10公里/秒,Vs1=3.55公里/秒,H2=29.5公里,Vp2=6.47公里/秒,Vs2=3.81公里秒,H=51.5公里,Vpn=8.17公里/秒,Vsn=4.62公里/秒。表中除了按通常走时表给出了style="text-decoration:overline">p、s、P2、S2、Pn、Sn波的走时外,还给出中间层界面上的反射波P1、S1和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Pn、Sn的走时。该表使用方便,比用单层模型计算的甘肃及邻近地区地震波走时表更接近实际,比用甘肃地区的4层定位模型计算的走时精度高。
1989, 11(1):21-27.
摘要:根据阿部胜征等重新校订的均一化地震目录,对“茂木周期”再一次进行研究,发现这一周期确实客观存在,而且可以消除本世纪初存在的矛盾。根据现有资抖,茂木周期似可上溯至19世纪。我国内陆一些地区的强震活动与茂木周期相关甚好,据此,对未来20年我国地震大形势作了估计。
1989, 11(1):28-32.
摘要:本文应用班尼斯特和迪尤布水平电偶极子准一静电磁场的工程表达式,利用1979年7月9日溧阳六级地震和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6.2级地震临震电磁波超低须观测结果,估算了这两次地震电磁发射的峰值电流拒IL,其量级分别为107-108安米(溧阳)和109安米(南黄海)。与按地壳波导原理所估算的结果吻合。
1989, 11(1):33-40.
摘要:本文介绍了1987年2月17日江苏射阳5.1级地震的基本参数及中期预报。通过对射阳5.1级地震前短临异常的初步总结,发现短临异常在时间分布上具有阶段性、同步性和相关性,空间分布呈现“多源”前兆场特征。据此,探讨了预报江苏及南黄海的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1989, 11(1):41-47.
摘要:本文研究了东北大陆地区深源及浅源地震同步活动特征及构造特征,认为造成深浅源地震同步活动的地球动力是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板块的作用。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板块消亡于珲春地区上地慢内590km深处,导致了深源地震活动,同时又直接影响着内陆郯庐断裂带、松辽盆地边缘断裂带及其附近的浅源地震活动。
1989, 11(1):48-52.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对昆仑山-柴达木盆地-秦岭-大别山纬向构造带的地壳及上地幔构造进行了研究。沿这一构造带沉积层平均厚度为8km,剪切波速度β=2.62km/s,壳内平均速度较低,为3.5km/s左右,在下地壳还存在低速层。地壳平均厚度为48km,自东而西相差不很大。上地幔低速层在70-90km深处开始出现。这种构造特征有别于地台和高原,具有块体间的过渡性质,表明这是中国地壳块体中的一个独立构造单元。
1989, 11(1):53-58.
摘要:本文推导出水平摆倾斜仪摆杆初始平衡位置的计算公式,并对其精度及各参数的选取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一种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和调整摆杆方位的方法。全国50多个台站运用该法测得了各仪器摆杆的偏角,并重新调准仪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1989, 11(1):59-67.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低压下(最大压力20MPa)对完整岩石和含自然裂面岩石渗透率的实验研究。在实验中对四种材料(花岗岩、变质岩、大理岩、水泥块)用六种方法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低压下完整岩石的渗透率为1μd量级,合裂面岩石的渗透率为1 md量级,渗透率明显地与应力状态和加载方式有关。
1989, 11(1):70-72.
摘要:众所周知,蕴震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耗散大系统,也就是说它里面一定存在着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共同作用,单纯的正反馈或负反馈机制很难反映它们的变化。对于地震来说,如果有利于地震的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地震将发生,如果抑制地震的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蕴震系统将解体。
1989, 11(1):73-78.
摘要:对于L1、Lg1和Lg2波,有人认为是短周期面波,也有人认为是导波或是多次反射波,对此已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但对纵波性质的同类型波却研究甚少。
1989, 11(1):82-82,86.
摘要:山丹红寺湖泉点位于龙首山北麓的红寺湖附近,在构造上处于龙首山北西西向断裂与北北东向断裂的交汇部位,系断裂上升泉。降雨和浅层地下水对该泉影响甚微,外界干扰较少。
1989, 11(1):83-83.
摘要:在1981年7月12日和13日,川西地区普降暴雨,井研县天云公社附近从7月12日夜间0时至7月13日午后6时,降雨量达到135毫米,可称为大暴雨。
1989, 11(1):84-84.
摘要:1979年以来,笔者就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经过统计,发现我国大陆地区大震的发生基本上与台湾至广东东沙群岛地区的大震有一定呼应关系。
1989, 11(1):85-86.
摘要:近年来国际上常使用体波震级mb,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各种地震报告中一般都有mb值。
1989, 11(1):87-92,72.
摘要:对地震事件的统计预报是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因此,近十几年来,地震学和工程地震学方面的研究者们发展了多种预报地震的概率模型。但由于在这些模型中需要较多的参数,因而大大限制了这些模型的应用。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拙土,提出了一种新的双态泊桑模型。本文提出的模型较目前人们所常用的平稳泊桑模型有所改进,且方便、实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平稳泊桑模型。双态泊桑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地震活动的高潮期和低潮期,因此,在预测地震危险性时效果较好。本文还以海原断层为例,用双态泊桑模型计算了未来50年内该断层对兰州市的影响,並将所得结果与用平稳泊桑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