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第1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高速传播裂缝尖端附近的温升与震时地光现象

      1988, 10(3):1-7.

      摘要 (537) PDF 484.50 K (864) 收藏

      摘要:许多解释震时发光的物理机制都以地震裂缝高速传播时产生很高的温升为条件。本文从弹塑性断裂动力学的理论出发研究了传播的裂缝尖端附近的温度场。数值结果表明,地震时传播裂缝尖端附近可产生几百度至近千度的温升。

    • 粘弹性介质中地震体波Q值的测定方法

      1988, 10(3):8-18.

      摘要 (487) PDF 670.08 K (684) 收藏

      摘要:本文以常用的几种粘弹性体模拟地球介质的粘弹性,建立了该种介质中的波动方程组;在运用合理的近似处理方法基础上,得到了基本解;提出了校正其它衰减因素的功率谱切比雪夫拟合方法,由此给出了粘性Q值的概念和算法,最后讨论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1967-1982年康定——炉霍带MS≥6.0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

      1988, 10(3):19-24.

      摘要 (545) PDF 433.11 K (499) 收藏

      摘要:本文按照克依利斯博罗克和诺波夫等关于强震前兆的三种图象-即余震爆发图象b、震群图象S以及加权和图象∑的定义,以康定-炉霍地震带为例,检验了这三种图象的存在及其预报效果。结果表明,1967-1982年,该带5次MS≥6.0级的强震前,可能生成一种、两种甚至全部三种图象。这三种图象的预报效果都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尤其是图象∑的预报效果更佳。

    • 大地电磁响应函数的除偏估算和误差的研究

      1988, 10(3):25-38.

      摘要 (523) PDF 1.10 M (1093)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实际大地电磁资料,探讨了大地电磁响应函数误差分布特征和估算过程中误差传播的某些特征,进一步阐述了经作者改进后的多道相关函数法在除偏和减少估算误差方面的实际使用效果,并就使用多参数进行误差综合评价方面的某些问题做了讨论。

    • 安宁河活动断裂中断层泥扫描电子显微结构组合特征与断层活动方式研究

      1988, 10(3):39-44.

      摘要 (479) PDF 1.44 M (754)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安宁河断裂中断层泥七类SEM微结构类型,揭示了微结构类型的组合方式。首次应用微结构组合特征,讨论了断层粘滑与稳滑的两种运动方式。

    • 论地声序列在短临预报中的应用和意义

      1988, 10(3):45-50.

      摘要 (544) PDF 392.06 K (652) 收藏

      摘要:本文在研究宝坻地声序列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地声序列在短临预报中的应用和意义。结果表明,宝坻地声现场观测结果与地震活动性和岩石力学实验结果非常一致。

    • 砂岩在摩擦滑动中的电阻率变化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1988, 10(3):51-56.

      摘要 (506) PDF 435.81 K (421) 收藏

      摘要:用双剪法对小浪底砂岩在摩擦滑动中的电阻率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摩擦滑动过程中,电阻率"趋势"变化有明显的方向性效应,在不同的测量方位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同的前兆特征。平行于断层面的第Ⅰ道电阻率持续上升,大滑动前无明显异常反应;垂直横跨断层面两侧的第Ⅱ道随剪应力的增大电阻率由开始大幅度下降转为平稳变化,大滑动前出现清晰的突变异常,其幅值达50%左右;与断层面斜突成45°夹角的第Ⅲ道随剪应力的增大电阻率缓慢上升,达到某一极值后随块体的滑动转为下降。最后,本文简单地讨论了产生这些差异性现象的可能原因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 中国黄土地区基岩地震动经验衰减关系

      1988, 10(3):57-65.

      摘要 (520) PDF 629.13 K (800) 收藏

      摘要:本文收集我国黄土地区历史地震烈度衰减场的资料,以衰减公式Lny=a+bM-clnR-dR为基础,对比美国西部资料,用烈度距离法统计了中国黄土地区分频率的十二个衰减关系。本文的改进尝试是:(1)在历史地震烈度衰减场的娩计中,区分了黄土区和基岩区,並把黄土区的地震动参数以0.6向基岩区折减;(2)对于断层两边不对称的等震线,如果是由于沉积深度不等引起的,出于安全计,取衰减慢的,即等震线半短轴长的一边;(3)在不确定性分析中,鉴于上述衰减公式中,LnR和R相关性极好,没有采取一般表示各参数相互独立的方差分析,而是利用1976年8-9月松潘地震时文县台的五次强震记录作为样板,再进行分析。最后把本文的结果同前人的工作以及实际记录作了对比。

    • “光弹性双轴应变计”在地应力测量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1988, 10(3):66-73.

      摘要 (507) PDF 1.50 M (856)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光弹性双轴应变计的原理、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并指出应变计中观测的最优点位置只与应变计材料的泊松比有关,最优点定位在给定的公差±0.25mm范围以内时,主应力差的可能误差为±4%。通过实验给出了该应变计的图象。

    • 我国福建陆缘地带的地热活动与地球物理场特征

      1988, 10(3):74-81.

      摘要 (484) PDF 504.51 K (632)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近年来在福建陆缘地区所进行的热流测量与浅井温度场测定,以及对综合地球物理场的研究,探讨了我国福建沿海地带的地热活动特征及其与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和深部构造的关系,还探讨了该地区地热的开发前景。

    • >短文
    • 可可托海-二台断裂断层泥的高压状态参数和动态弹性参数的测定

      1988, 10(3):82-84.

      摘要 (594) PDF 224.70 K (706)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断层的深部构造和深部断层物质的力学性质,在国外曾有人对一些大断裂带进行过地球物理勘探,得到横跨断裂带的速度剖面和密度剖面。在物探资料的反演过程中,由于构造和物性二者均是未知的因素,取得断层物质高压状态参量的实验数据是有意义的。人们在实验室中对断层泥的压密效应进行过实验研究。

    • 由地形变异常预报甘肃迭部5.9级地震及初步讨论

      1988, 10(3):85-88.

      摘要 (567) PDF 267.49 K (761) 收藏

      摘要:1987年元月8日甘肃迭部发生了5.9级地震,地震前,我们根据该区域地壳垂直形变的中长期背景资料和固定台站的连续观测资料的异常变化,较准确地预报了这次地震。为了总结经验,提高预报水平,本文简略介绍了预报依据及震前的地形变特征,并进行了初步论证。

    • 应力作用下不同介质中ρs优显层位的实验研究

      1988, 10(3):89-91.

      摘要 (559) PDF 203.34 K (441) 收藏

      摘要:1979年郭增建、秦保燕首先提出前兆优显层[1],1982年又讨论了前兆优显层的深度,指出在深度5-8公里处是浅源大震前兆优显的层位,它可直接反映震源地方的动态过程,而且其前兆表现较其他层位要明显,并且各种干扰因素相对要少。

    • 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的气象背景

      1988, 10(3):92-94.

      摘要 (594) PDF 228.27 K (531) 收藏

      摘要:这次地震前近三年门源地区气压、温度均有上升趋势,降水起伏较明显。年平均气压和夏季(7-9月)月早均气压比多年平均值高1.0-2.6mb。1984年年平均气温比1983年高0.5℃,1985年比1984年高0.6℃,1985年年平均气温为0.7℃,比多年平均值高0.17℃,是近十年来最高的。

    • 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震害及烈度分布

      1988, 10(3):95-97.

      摘要 (479) PDF 233.88 K (863) 收藏

      摘要:1986年8月26日,青海省门源县境内发生了6.4级地震。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地震局与兰州地震研究所联合对震区进行了宏观考察。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未能进入极震区。在这以后,青海省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青海省地质局联合组队,再次深入震区进行考察,确定了宏观震中及地震裂缝带,圈划了极震区等震线。本文主要以第二次考察所取得的资料为基础,论述和分析了这次地震极震区的地质震害类型和分布特征以及烈度分布特征。

    • 中国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的初步研究

      1988, 10(3):98-123.

      摘要 (543) PDF 1.66 M (5157) 收藏

      摘要:本文是在日本造船振兴财团的经费赞助下在中国渤海地区发展海底地震观测的初步技术报告。
      本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渤海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估计;
      (2)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的条件;
      (3)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仪器与技术的某些初步研究结果;
      (4)浅海情况下海底地震观测噪声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
      文中研究了该地区的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性、长期地震危险性以及发生在华北与日本的大地震之间的关系。还讨论了渤海强震和海啸对渤海及其邻近海域航海的影响问题。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在渤海地区开展海底地震观测的必要性进行了解释。
      本文探讨了在渤海地区进行海底地震观测的某些仪器和技术问题。天津市地震局曾在渤海地区石油平台的油井中作过初步地震观测试验。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发展的海底地震观测中有关降低噪声与信号传输等方面的新技术与经验可用于渤海地区的海底地震观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中国渤海地区发展渤海地震观测的初步设想。指出渤海海底地震观测试验应从观测和研究渤海海底海洋噪声谱开始。
      为了研究浅海情况下海底地震观测的噪声,本文完成了一项新的模拟试验工作。分别对海面源及海内源产生的噪声进行了实验研究。文中给出了一些重要实验结果。
      本文所得的初步结果,对发展渤海及邻近地区海底地震观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一九八九年度《世界地震译丛》征订启事

      1988, 10(3):123-123.

      摘要 (400) PDF 71.77 K (408) 收藏

      摘要:本刊简介:《世浮地震译从》跟踪国际地震科学研究前沿命题,着重精选地震预报、震源物理、岩石断裂力学、模拟实验、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勘探和地震测探、地震波传播理沦、地球内部构造、地震观测技术以及地震学在工程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应用方面的哲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全文译载。

    • DRSCUSSI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ULAR STRUCTURE AND EARTHQUAKES

      1988, 10(3):124-127.

      摘要 (584) PDF 260.55 K (406) 收藏

      摘要:Seismologists are interested in the linear structure and neted tectonic framework and their relations to seismicity from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but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seismicity. The circular structure is a kind of particular tectonic pattern showing on the sensing images. By using the remote sensing, author has analysed seismo-tectonic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for several years. About the action of circular structure on study of earthquakes, some points of view are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 试论环形构造与地震的关系

      1988, 10(3):128-129.

      摘要 (558) PDF 186.39 K (595) 收藏

      摘要:地震学家对遥感图象上的线性构造带和网络状构造格局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很感兴趣,但对环形构造——遥感图象一种比较特殊的构造形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多年来,笔者利用遥感图象初步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地震构造环境,本文就环形构造在地震研究中的作用,谈几点认识。

    • >短文
    • 节气与灾害

      1988, 10(3):130-130.

      摘要 (554) PDF 111.50 K (548) 收藏

      摘要:节气是我国古人的创见,它属于东方科学观点,在农时上具有重大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它在灾害预测上也有价值。我们曾发现上海的龙卷风以及与我国同纬度的美国的龙卷风的发生在节气日占优势。今年以来我们对我国的灾害性天气作了检验,发现绝大多数也发生在节气日或其附近,其余多在期望日或其附近。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