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10(2):1-7.
摘要:本文运用弹性力学中关于均布荷载下半无限大弹性空间的应力解,对气压效应、降雨效应等进行机理分析,改进了前人提出的气压系数、降雨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通过计算从理论上说明气压系数、降雨系数不仅与含水层本身性质有关,还与气压变化范围、降雨面积大小、承压井含水层埋深有关,并证明了两系数之和为1。本文还以苏07井为例,分析计算了地表水体涨落对井水位的干扰,结果与他人用二元回归方法所得的结果基本相符。
1988, 10(2):8-21.
摘要:本文研究了三层介质中膨胀球模拟震源的应力、应变场以及由这个应力、应变场产生的电阻率变化量和地表视电阻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一定强度的"震源",在地电装置探测范围内的应力场随具有不同弹性参数的层位有显著的变化;而应变场却看不出有明显的突变;由地表视电阻率变化量的计算结果揭示了地电异常受台站介质电性结构与力学结构的综合影响。因此作为预报地震的地电阻率法一方面要寻找具有高电阻率——应变灵敏度岩层的台址,另一方面台址的视电阻率变化对各层真电阻率变化要具有好的响应。
1988, 10(2):22-28.
摘要:本文介绍了关于低频交流电法的试验和研究结果:
(1)现场观测证实,低频交流电法与直流电法观测的电阻率数据(包括ρ,曲线变化)是同步的和相近的。
(2)交流电法的抗干扰(噪声)能力比直流电法有所增强。采用交流电法守将干扰(噪声)背景由通常的100μv压低到10μv,並可以完全消除风扰。
(3)采用交流电法可以提高观测精度,其观测精度为10-3(直流电法精度为10-2,还可有效地分辨1-2%的地电前兆异常。
(4)探测同样深度,交流电法可比直流电法功耗减少一倍。
1988, 10(2):29-34.
摘要:本文根据1900年以来的地震资料,讨论了我国西部及邻区(东经69°到105°)7级以上强震活动的特征。主要结果是:(1)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喜马拉雅弧东、西两端附近的强震活动对于区域应力场变化十分敏感,因而可以作为监视我国西部强震活动的"应力窗口";(2)我国西部及邻区的强震活动具有整体性活动特征,一个活动时段历时约10年,始发区往往是东、西两个"应力窗口";(3)乌鲁木齐地区小震活动频度的大幅度增高表明这一地区可能是乌恰地区7级地震的前兆穴位。最后,对所得结果的可能物理机制以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988, 10(2):35-47.
摘要:作者对河西走廊活动构造尤其是其中段榆木山北麓与黑河口上龙王活断层进行了详细考察和研究,得出下列几点认识:
(1)祁连山山脉是一个向东北推进的推覆体构造,估计其向东北推进的距离在中更新世以来约4-5公里;(2)在榆木山北麓的北西西向断层带以逆掩断层为主,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为晚更新世晚期地层,並保存有古地震遗迹,估计其最新一次古地震的时代距今约1-2万年;(3)黑河口上龙王北北西向右旋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为晚更新世末期砾石层,据槽探揭露与地貌分析,该断层右旋断开黑河四级阶地20多米,並保存有距今最近的四次古地震遗迹。其震级约7-8级。据14C测定,后两次古地震分别在15700年与13300年。前两次古地震的时代估计在25000年和24500年左右。其重复间隔大者为8800年左右,小者为2400年和500年左右。
1988, 10(2):48-55.
摘要:本文详细地研究了陕、甘、宁、青四省(区)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並给出了台网对不同震级的地震的监测能力图,为研究人员选取震级下限提供了依据。本文还提出了对四省(区)台站的调整的建议。
1988, 10(2):56-62.
摘要:本文用修改了的系统聚类法研究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期,结果表明,当类间距离用离差平方和增量距离,且样品间用欧氏距离时,能较好地划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期。而样品间用相似系数时,不论类间距离是哪一种,所得结果均较差。本文还作了地震活动期的后验预测尝试,还通过逐次筛选方法对21个特征进行了选择。
1988, 10(2):63-70.
摘要:本文对1605年琼州大地震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三维光弹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在地下20公里左右,北东东走向的光村-铺前深断裂拦截北北西走向的塔市-演丰断裂的"拦截区",是最大剪应力和主压应力的集中部位,是琼州大震的震源所在;(2)因铅垂向外力作用的结果,应力矢量图中形象地显示出塔市-演丰断裂东侧(东寨港一带)一狭长地段呈"断块型倾侧式沉降",光村-铺前断裂北侧(铺前湾、琼州海峡南侧一带)呈"断块型沉降"。实验结果与实际考察研究及其它有关资料的计算、分析结果相一致。
1988, 10(2):71-79.
摘要:为了扩充北京地震台网的实用功能,为研究地震提供更多的有用资料,我们在北京台网利用数字地震波形记录,开展了常规的近震波谱分析,编辑出版了"北京地震台网地震波谱和震源参数观测报告",并开展了一些应用研究。
1988, 10(2):80-83.
摘要:在地震分析预报系统的现代化建设中,计算机软、硬件的建设始终是核心。所谓现代化的含义之一,就是地震分析预报的人-机-体。硬件部分,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中心,配备图像、声像显示的现代化视听设备。
1988, 10(2):84-86.
摘要:许多关于岩石样品和模拟岩石样品的实验结果都证实了,在样品破裂前波速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但由于实验设备和技术所限,绝大多数实验样品都是比较小的,其尺度一般仅在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与野外实际情况相差较大[1]。
1988, 10(2):87-88.
摘要:一次强烈地震所造成的灾害,主震的作用固然很重要,但强余震的作用也不能忽视。研究强余震的发生规律,对主震发生后的余震序列预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1605年琼山大震强余震的研究统计,来探讨海南岛强余震发生的规律,为今后海南岛的地震预报和防震抗震提供参考依据。
1988, 10(2):89-91.
摘要:本文在Asperity模式和Barrier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另外一种不均匀体模式——障碍体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的研究。结果除证实了我们以前做过的单轴压力下模拟障碍体的实验结果[6-9]以外,还表明在含有障碍体的断层面上,破裂的扩展与破裂的传播速度、始破裂区域的大小、裂纹的类型以及障碍体所在断层的介质有关。在有围压的情况下,破裂可以先越过或绕过强度较高或尺度较大的障碍体,经一段时间的应力积累过程后,再使障碍体发生破坏。
本文通过对震源区中障碍体的性质和影响的研究,解释了海城和邢台两个地震序列形成和发展的可能原因,得到一些较为合理的结果。
1988, 10(2):92-104.
摘要:设计了一种用于地震预报和地震对策的模型体系。本文简述了建立这一模型体系的必要性,给出了模型体系的设计思想,讨论了模型体系的結构、功能和组成以及建立模型体系的数学方法。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