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第1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预位移终止相与突跳型前兆类型

      1988, 10(1):1-11.

      摘要 (557) PDF 760.83 K (981) 收藏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了两种预位移终止相。一种是预位移在震源断层面上局部地区发生,简称为局域预位移;另一种是预位移在整个断层面上展开,称为全域预位移。这两种预位移的终止条件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导致预位移终止相的差异,从而使预位移引起的长周期波,以及由长周期波产生的突跳型前兆也产生差异。得到的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1.大多数大地震发生前的预位移属局域预位移,而中强震大多属全域预位移。
      2.局域预位移的震源过程为有限源传播,全域预位移为有限源与瞬时面源。前者仅有一个长周期P波,后者产生两个不同到时的长周期P波。
      3.局域预位移和全域预位移所引起的长周期波与它们各自的源时间函数相近。前者产生单峰型突跳前兆,后者产生双峰型突跳前兆。由这两种前兆异常类型可粗略判断未来地震的强度。
      4.由于大震局域预位移区的尺度与中强地震全域预位移区尺度相当,因而它们的预位移幅度相近,从而大震和中强震前大多数前兆异常幅度相近。这样从理论上解释了前兆异常幅度与震级无关这一观测事实。

    • 斜交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1988, 10(1):12-23.

      摘要 (569) PDF 755.78 K (843)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弹性静力位错理论,讨论了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半空间中水平面内央任何斜交角度的走滑断层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为了便于从数学上讨论,本文中作了一些假定。
      根据这些假定,讨论了Y型、V型和X型这三种类型的斜交断层之间的相互影响,井讨论了T型和十字型这两种特殊交汇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几种斜交断层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其几何配置有关,即位于发震断层附近不同范围内的与之斜交的断层受发震断层的影响不同。这些理论结果对地震危险性的估计和地震预报是有用的。

    • 模糊数学在西北地区场地震害预测中的应用

      1988, 10(1):24-31.

      摘要 (499) PDF 558.33 K (756) 收藏

      摘要:本文收集了西北地区大量的震害资料及实验室试验结果,利用信息分配,模糊综合评判及信息集中等原理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西北地区的场地震害的预测方法。文中将场地分为三类:稳定区、基本稳定区和不稳定区。以地形地貌、土的液化、土的震馅、人工填土的厚度、软土(厚度大于0.3米)的埋深以及边坡稳定性等六个因素作为评价的指标。用这套方法对宝鸡、西安两市的一些场地震害进行了评价计算,其结果与宏观分析的结果一致。

    • 鉴定活断层粘滑活动的一种新标志

      1988, 10(1):32-37.

      摘要 (559) PDF 1.30 M (944)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实验研究,探讨了活断层泥中石英碎砾表面放射状张裂纹和凹坑的形成机制,提出了放射状张裂纹和凹坑是活断层粘滑活动时石英碎砾中包体发生爆裂的产物的观点。这种放射状爆裂张裂纹和弹坑可以作为鉴定活断层粘滑活动的一种新标志。

    • 三层倾斜电性层模型的电测深曲线反演

      1988, 10(1):38-43.

      摘要 (502) PDF 353.71 K (999)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对三层倾斜电性层模型的电测深曲线反演结果,解释了地电台址的电测深曲线的复杂性,对如何较精确地确定各电性层的埋藏深度作了探讨。

    • 爆源地震效应的分析方法

      1988, 10(1):44-51.

      摘要 (584) PDF 521.80 K (534) 收藏

      摘要:本文把爆炸源产生的地震波的某些动力学特性及效果定义为爆源地震效应,提出了用以评价爆源地震效应的方法及指标:凝聚函数、能量转换系数、振动时间衰减因子、频谱特性等,其中凝聚函数是首先引入到爆源分析中並给出相应计算方法的。
      本文介绍了上述指标的物理含义及求取方法,分析处理了某种炸药对比试验结果及鲁西南-豫北人工地震测深中的试验炮资料。所得结果为爆源综合评价提供了基本定量依据。
      本文所提出的分析方法,可以在地震勘探、人工地震测深、工程地震和地震波透视研究申应用。

    • 孔隙压力扩散与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1988, 10(1):52-59.

      摘要 (494) PDF 514.93 K (714) 收藏

      摘要:水库诱发地震活动与水的渗透有密切关系,本文认为水库诱发地震中,前震活动主要是由于水的渗透引起孔隙压力扩散,岩石强度弱化所致。由于水库区地下岩石渗透性质的复杂性,将库区岩石介质分为均匀、非均匀渗透的两种情况,利用两相(固、液)多孔介质中孔隙压力扩散理论,分别对水库蓄水所引起的孔隙压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非均匀渗透模型中水渗透所形成的孔隙压力分布与水库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对应得较好,孔隙压力峰值扩散到水库诱发地震的前震震源处的时间(1.8天~45天)与水库蓄水后引起前震活动的滞后时间大体一致。

    • 水压致裂过程中氡气的反应

      1988, 10(1):60-65.

      摘要 (579) PDF 434.86 K (77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福建南靖汤坑ZK10钻孔进行的水压致裂实验中氧气的反应。氧气随压力的增加而变化,如ZK12钻孔水氡变化幅度分别为15%、13.5%、7.5%;1°测点土壤气氡含量变幅为219%和186%;4°测点土壤气氡变幅为-110%和-197%。

    • 甘川陕宁青部份地区的地壳结构

      1988, 10(1):66-74.

      摘要 (552) PDF 504.68 K (1244)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七次人工爆破资料分别计算了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陕西南部、宁夏南部、青海东北部和甘、川、陕接壤地区的地壳平均厚度、地壳表层的平均厚度以及各种地震波的速度。结果表明:甘、川、陕接壤地区的地壳厚度很接近,地壳厚度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 我国西南地区气压场振动对云南及邻区ML≥4.0级地震的临震调制

      1988, 10(1):75-81.

      摘要 (531) PDF 442.72 K (681) 收藏

      摘要:本文初步分析了近两年我国西南地区大气压力场(100多个台站资料)的变化对云南地震的影响,发现当云南地区外围(主要是四川盆地)24小时变压ΔPij现高值,并达到一定指标,即:
      ΔPij≥1.4σij,
      而在云南同时出现相对低压时,省内及邻近地区就有可能发生ML≥4.0级地震,一般在7日或5日内发震。发震地点几乎都分布在低压强度最大的地区或高、低压切变带上。
      文章最后就这两者间的可能联系作了简要讨论。

    • 地旋与地震预报

      1988, 10(1):82-85.

      摘要 (523) PDF 230.32 K (443) 收藏

      摘要:1957年我们研究了1556年陕西关中8级大震前约8小时在震中区两县出现的"地旋"和"地旋运"现象,认为这是一种前震现象。1971年作者和秦保燕再次研究了上述地旋和地旋运的现象,认为它与一般前震的波动不同,可能是一种较缓慢的地面旋转运动,並指出这种现象可能是大震前震源断层面上较大部份弱化並产生预运动所致。本文进一步指出产生地旋和地旋运的原因是由于未来大震震源断层面上不同子源发出的波到达震中区地面后具有不同的振动方向但又相遇在一起互相迭加的结果。要造成这种迭加结果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个是大震前震源断面上同一部位有异向的缓慢错动(相夹角不大于90度);另一个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缓慢错动虽是同一方向但它们相距较远(都位于未来大震的震源断层面上);第三个是只有一个错动但错动面积很大,该面积上不同边界处的错动部份相距较远。以上三种情况发生的波在地表的合成皆会形成明显的旋转运动,其中第三种情况包含第二种情况,它是我们1971年提出的产生地旋和地旋运现象需要较大断层面积上发生预运动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震源地方有单旋和双旋运动在地表产生地旋和地旋运的可能。以上讨论的是临震前的地旋前兆,我们建议设计专门的仪器记录这种缓慢的地面旋转运动。
      在中长期地震预报方面尚有地块旋转运动的可能。对此我们在1987年曾讨论过。即某些大震是走滑兼块体的旋转。这种现象可由大震在地表造成的错动后果分析出来。即全段是走滑但两个端部地段分别兼有正断层式和逆断层式倾滑成份。1920年海原8.5级大震就是这样的。从力学道理上来说,这是在大区域水平挤压情况下沿断层不同地方其地壳下方有不同的垂直力作用的结果。这种不同的垂直力作用可造成断层盘体的旋转。根据布里季曼(Bridgman)效应,旋转是有利于粘滑错动的,因之它在走滑上的迭加可能对大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建议在野外应寻找与旋转有关的形变指标和新构造运动指标,以利于判定潜在的大震危险区。此可称为剪旋模式。

    • >短文
    • 青川交界地区一个强震危险区的讨论

      1988, 10(1):86-87.

      摘要 (577) PDF 143.93 K (744) 收藏

      摘要:作者在文献1)中曾提出"青海四川交界处的玛多-达日-玉树-甘孜范围内,在1989年(±1年)可能发生7.5级(±(1/4)级)地震"的预报意见。根据对三年多来全国地震活动形势和南北地震带中强地震的活动图象的分析,作者认为该预测意见所提出的强震危险性增强了。

    • 1987年1月6日拜城5.9级地震

      1988, 10(1):88-90.

      摘要 (685) PDF 201.80 K (631) 收藏

      摘要:1987年1月6日凌晨,新疆拜城县境内发生5.9级中强地震,作者对这次地震进行了考察*,现将这次地震的有关情况叙述如下。

    • 大地电磁观测中一种典型的煤矿地下电气作业干扰

      1988, 10(1):91-94.

      摘要 (514) PDF 280.26 K (534) 收藏

      摘要:煤矿地下电气作业会在其周围局部地区造成一定的电磁干扰,但是对其影响程度目前尚未进行过较深入的分析和讨论。1970年宁夏石咀山市党校测点的大地电磁观测中曾发现过这种干扰,结果使该测点工作无法进行。1979年在甘肃山丹邮电农场测点亦发现此种干扰。1986年4月在山丹南湾测点上又发现了这种干扰。

    • 1987年甘肃张掖地震和礼县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1988, 10(1):95-96.

      摘要 (524) PDF 141.64 K (650) 收藏

      摘要:1987年在甘肃省境内发生了三次中强地震,这三次地震是1月8日迭部5.9级地震、9月12日张掖4.5级地震和10月25日礼县5.0级地震。我们根据甘肃省、青海省、陕西省地震台网以及全国部分基准台站记录到的P波初动资料得到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 日本及千岛群岛特大地震的活动规律

      1988, 10(1):97-98.

      摘要 (517) PDF 134.51 K (521) 收藏

      摘要:作者作出了1953年-1986年在日本发生的7级以上大地震的M-t图,发现了一个很有规律性的现象,即每隔5年的时间,就要发生一次7.3-8.1级的大地震,从1953年至1986年,共出现6个同样周期(图1)。

    • >述评
    • 评述《中国地震》

      1988, 10(1):99-100.

      摘要 (527) PDF 162.65 K (694) 收藏

      摘要:《中国地震》是国家地震局机关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除有中文版外,将于1987年出版英文版。它是国内地震科技工作者的学术园地,也将对国际地震科学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