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9(1):1-9.
摘要:本文是《复杂震源系统的非线性阶段和大地震予报》[1]一文的续文。主要应用现代统计物理学中分数维的观点[2、3]论述复杂震源系统非线性阶段的多层次性以及不同层次间的自相似无限镶嵌特征。根据这一特征利用测震学指标中有明确显示的蠕变曲线突然加速的拐点得到的第一个非线性层次可逐级推算其以下的各非线性层次,其推算公式为:
T2(a)=T2(1)/Ca,n=1、2、3…
式中C为某一地区孕震时间T与第一层次非线性时段T2(1)之比,这是一个统计值,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大震统计得到的,C值基本上稳定在5左右。根据上面的公式求得的各非线性层次以及所伴随的前兆异常可进行比较确定的中期和短临地震预报。
1987, 9(1):10-17.
摘要:本文对中国西南地区强震时空分布规律与力源的关系作了讨论。这种关系分为三类:A.与板缘正面碰撞有关,本期活动已深入亚洲内陆,活动秩序已完成;B.与康滇菱块等板内断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应力场增强与调整有关,本期活动秩序除个别点不明外已完成;C.与缅甸安达曼中深源缝合线剪切推挤有关,主要在滇西南引起较短年份的地震活动。后一种力源的作用在板内造成的反应最快。
1987, 9(1):18-25.
摘要:本文讨论了计算区域地震波走时表的方法,整理出完整的多层地壳模型四类近地震波时距方程式,详细讨论了理论时距方程及其数值解法,取得了拟合观测时距曲线的方法和经验,设计出理论时距方程求解、拟合观测时距曲线及编表的比较完整的计算程序。
1987, 9(1):26-32.
摘要:本文利用39个地温梯度值及估算的热流值讨论了本区地温场的分布特征。并求取了居里等温面。结果表明:(1)全区平均地温梯度为3.2℃/100m,平均热流值为1.5HFU;(2)居里面的深度为14-34公里,强震主要发生在居里等温线的梯度带上。最后就地温场与地震的关系做了初步分析。
1987, 9(1):33-41.
摘要: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流变介质中无限平面滑动产生的长周期地震波及形变波的传播特性和三种源位移模型在两个特殊频段的合成波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另外还探讨了上述合成波形随其他参数的变化规律。所得结果可用于分析某些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及慢地震等。
1987, 9(1):42-47.
摘要:在1985年8月23日新疆乌恰7.4级地震后二十天,即9月12日04点45分53秒发生了一次6.7级的强余震,在距微观震中约4公里处获得了强震记录。其最大水平向加速度值为123.8伽,是最大竖向加速度值的四倍。这次地震的反应谱峰值周期比海城、唐山、松潘地震都长。因此,虽然在微观震中处地震动强度相当于烈度7°,但震害却仅是6°。
1987, 9(1):48-53.
摘要:本文根据一些地震前后地磁场出现上下波动形态的震磁效应现象,以包体模式为基础,提出了该类震磁效应的可能的物理机制。
当包体处于临界失稳状态时,由于大量微裂隙的产生,使孔隙压力下降,岩石有效应力增加,导致包体硬化致稳;若周围有流体渗入包体,则将导致孔隙压力回升,有效应力下降,包体将再度失稳,然后又是致稳,直至最后由于包体动态失稳而发生地震。根据流体扩散磁效应理论,这个过程将引起上下波动型的震磁变化。
最后讨论了各种条件下该类震磁效应的可能形态,并指出这种韵律性的前兆现象可能有一定的普遍性,是短临地震预报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
1987, 9(1):54-61.
摘要:本文讨论了青海祁连俄博测点1979-1985年间的大地电磁测深重复观测结果。观测中选用了磁暴和强磁扰期间的大地电磁记录,保持了观测仪器的较高的稳定性。测点所在地区电磁干扰背景小、地震活动性较强。文中分析了观测记录和资料处理的误差,结果表明,在某些频段内,视电阻率曲线的系统变化和测区周围地区一些5级左右地震活动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1987, 9(1):62-68.
摘要:本文以甘、宁、青地区为例,分析了青藏块体内北东向构造的分布、生成、发展和现今活动以及力学性质诸方面的特点。同时强调了这组构造的成因和运动学的独立地位及其对地震的控制作用。
1987, 9(1):69-73.
摘要:本文介绍了砂岩样品在干燥和饱和状态下,沿平行层理和垂直层理两个不同方向进行单轴加载时的抗压强度、变形特点和垂直于应力方向的P波走时的变化。
结果表明,水对砂岩强度、P波速度的影响较大;具有原生层理构造的岩石样品的强度、变形和P波速度显示一定的方向性。所得结果对水库地震、工程地震、矿山开采及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87, 9(1):74-82.
摘要:本文介绍了阿斯南地区的地震和地质概况,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构造的成生、发展与地震形变带特征,认为谢利夫盆地是晚新生代以来逐渐发展形成的,北东向阿斯南断层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本次地震是该断裂继续活动的结果。
1987, 9(1):83-83,85.
摘要:1927年5月23日发生的古浪8级大震距今已有60年了。这是继1920年海原8.5级大震之后在甘肃发生的又一次震惊世界的8级大震。这次地震与海原大地震仅相隔6年半的时间,两个地震的极震区仅相距100余公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这么短的距离上连续发生两次特大地震,这在我国地震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1987, 9(1):84-85.
摘要:1957年7月1日兰州地球物理观象台建成投入工作,该台是当时我国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八台之一,迄今已有30年观测史,这是西北地震工作史上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
1987, 9(1):86-102.
摘要: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规模和领域的扩大,出现了伴生的新问题——诱发地震。水库蓄水、小规模的地面或地下采矿、处理废液、地热发电和石油开采及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以及地下核爆破等都造成局部地震活动增强。由于诱发地震是伴随大型工程而发生的,且多发生于大型工程附近,所以即使5级左右的地震也应予以考虑。
国内外学者对水库地震的预测提出过许多方法。本文介绍了预测水库地震的统计检验预测模式和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式,并用实际水库震例进行了检验。
1987, 9(1):103-107.
摘要:现在使用的R(△)是在原始震级基础上,由李善邦、郭履灿分别用我国的资料进行过两次修正后得到的。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R(△)还不能完全适合各个地区。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参照文献[1]与[2]的方法,用统计方法对现使用的R2(△)进行修正,以得到尽可能代表新疆地区区域特征的量规函数R3(△)。此外,为了减小地壳横向非均匀性的影响,还求得了各台校正值。
1987, 9(1):108-112.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在致力于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试图根据现代构造活动特征来探讨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规律。本文根据光弹模拟实验研究了我国中部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特征,根据实验中的最大剪应力集中区,对本区未来强震的活动趋势作了初步的估计。
1987, 9(1):113-114.
摘要:目前的地震分析工作依赖于人工查找走时表,因此计算速度慢、效率低,尤其是测定震源深度的准确率低,进而影响到震中的测定精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快速而又准确地分析计算出地震的各种参数,笔者编制了利用PC-1500袖珍计算机来分析处理近震的程序。
1987, 9(1):115-116.
摘要:盛家峡水库位于青海湟水河南岸一级支流岗子沟的盛家峡谷(北纬36°22.5',东经102°21'),库容量450万立方米,坝高35米,建于1980年11月。近几年最高蓄水量为120万立方米,每年10~11月蓄水,第二年3-4月排空,属于年调节型水库。
1987, 9(1):117-118.
摘要:新中国的诞生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新的里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因之"盛世修志"的事就提到日程。编好新方志是一项有益当代,慧及子孙,造福人民的千秋大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