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第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总目录
    • 总目录

      1985, 7(4):0-0.

      摘要 (321) PDF 417.13 K (603) 收藏

      摘要:

    • 永登系列爆破甘宁青地区地震台网的观测解释与地壳结构

      1985, 7(4):1-10.

      摘要 (493) PDF 668.39 K (1019) 收藏

      摘要:1982-1983年在甘肃永登地区进行了系列人工大爆破,本文分析研究了甘宁青地震台网的观测记录,求得各种波的平均速度为:Vpg=6.00公里/秒,Vsg=3.56公里/秒,Vpn=8.16公里/秒,Vsn=4.54公里/秒。表层直达纵波速度Vo=4.82公里/秒。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PM在140-180公里范围比Pg波强10-7倍。並获得该地区的地壳厚度为:(1)甘肃北山的河西堡-高台一带为48.3公里。古浪-张掖-嘉峪关的河西走廊一带为50.2公里。祁连山南麓为53.6公里。(2)青海中南部为54.4公里。(3)甘肃东部的礼县-武都地压为48.7公里。定西-岷县-通谓地区为50.5公里。(4)宁夏六盘山区为51.6公里。六盘山西侧的甘肃静宁为48.6公里,东侧的平凉为47.5公里,东南端的陕西宝鸡为46.1公里。以上的地壳厚度分布显示了青藏高原地壳在东北边缘的递减,以及甘肃东部地区地壳的某些起伏。

    • 石油深井闭井连续自记测压方法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1985, 7(4):11-19.

      摘要 (466) PDF 607.85 K (782) 收藏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石油深井闭井连续自记测压方法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具体介绍了观测井条件、观测仪器及记录原理。通过对仪器及记录资料的分析,指出石油深井闭井连续自记测压方法与其它地震前兆观测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根据所记录到的较突出的短临异常变化,可以认为闭井测压是地震短临预报中较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方法。

    • 一些地区的地声特征及其作为地震前兆的可能性

      1985, 7(4):20-27.

      摘要 (525) PDF 478.68 K (634) 收藏

      摘要:本文收集了河北卢龙、昌黎,辽宁营口,四川成都,山东莒县和山西介休等地的地声观测资料1)。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了它们的频谱特性和其他特性。最后对声源的机制及其作为地震前兆的可能性作了扼要的讨论。

    • 河西堡台传递函数的时间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1985, 7(4):28-35.

      摘要 (437) PDF 541.85 K (823)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河西堡地磁台1980年至1984年期间的传递函数随时间变化与邻区250公里内,4.0级以上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西堡地磁台在无震时的传递函数A一般为0.18左右,B一般为0.01左右,而在地震之前,A一般呈现出减小变化,变化幅度约为0.05左右,异常持续时间约为7个月至一年。而震前B的变化呈增大变化,变化幅度约为0.1左右。
      同时本文指出,河西堡地磁台的传递函数A、B因子均有季节变化,A值夏季小于冬季,B值夏季大于冬季。在扣除季节变化后,以上所述地震前的传递函数A、B的异常幅度较未扣除季节变化的地震前的异常更加明显。

    • 川西构造应力场现今变化特征与地震活动

      1985, 7(4):36-45.

      摘要 (514) PDF 669.70 K (958) 收藏

      摘要:本文从电阻式地应力-应变观测系统扩大试验所取得的资料,分析了川西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指出:川西现代构造应力场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点,其积累、加强与释放、回复的反复变化是这一地区强震孕育和接连发生的直接原因。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前,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曾发生过近90°的转折,持续36天,震前9天恢复为正常方向。本文最后指出:1982年6月16日甘孜6.0级地震后,川西构造应力场较稳定,而川南则加强,因此,川西地震较少,而滇西、滇东北以及元江、红河断裂地震较为活跃,曾于1982年至1983年接连发生中强地震。

    • 利用深源远震记录波形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边缘台站区域的地下介质分层结构

      1985, 7(4):46-58.

      摘要 (466) PDF 759.63 K (929)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深部地壳和上地幔介质分层结构,本文根据Delta矩阵分解形式,按波场基本传播项进行有效组合,使得深源远震P波的综合地震图的计算变得十分简洁。
      本文以该盆地边缘五个地震台的短周期地震仪记录的十个深源远震波形作为资料,通过不断调整地壳和上地幔介质模型的方式,获得了与观测波形可相比拟的综合地震图。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地下介质具有多层结构,地壳厚度深达52-60公里。同时,对深源远震P波综合地震图的研究,证实了该区地壳中上部存在低速层,Qα值居于欧亚大陆的正常值范围内。

    • 板内地震填空与断层运动型式

      1985, 7(4):59-68.

      摘要 (538) PDF 699.33 K (1101) 收藏

      摘要:根据人们对板缘地震填空的认识,本文用震级-断层长度的经验关系式分析了我国郯庐断裂带、张家口-烟台断裂带、鲜水河和塔里木盆地北缘等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指出在板块内部同样存在着地震沿带逐渐“填满补齐”的现象。这种地震填空,主要发生在那些扭压型和剪滑型的断裂带上。一个基本连续的活动断裂带是板内地震填空所必需的地质条件。
      作者认为,板内地震填空与断层现代运动的不同型式(或状态)密切相关。一个活动断裂带由稳滑、相对闭锁到破裂位错正是地震空区形成、发展直至发生大地震的带内地震填空过程,与此相应的应变积累段、闭锁段和释放松动段在地质上的差别是:断面上新沉积物覆盖程度依次减小,断层泥粘结度逐次降低而其厚度依次增厚,因而对于那些全新世以来有过活动而断面上新沉积物覆盖较大的一类活断层尤应引起注意。

    • 地形对大地电磁勘探的影响

      1985, 7(4):69-78.

      摘要 (547) PDF 540.28 K (761) 收藏

      摘要:本文讨论了地形对大地电磁场的影响。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几种地形的大地电磁影响曲线。
      计算表明,地形对Ex型波视电阻率的影响,主要出现在地形起伏幅度与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波长可以比较时。Hx型波的地形影响比Ex波严重,随着周期的增长,Hx型波的地形影响变得稳定。地形凸起处的影响比下凹处严重。

    • 兰州安宁区人防山洞水平摆试测资料的初步分析

      1985, 7(4):79-86.

      摘要 (536) PDF 475.85 K (662) 收藏

      摘要:兰州观象台地倾斜组于1982年6月至1983年5月在兰州市安宁区人防山洞内进行了金属水平摆倾斜仪的试验观测工作,取得了一部分连续观测资料。本文简要介绍了该山洞的环境条件及周围可能影响观测的干扰因素,并初步对1982年6月至12月的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谐量分析和固体潮调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 VOLUMETRIC CHANGES IN ROCK SUBJECTED TO DIFFERENT STRESS PATHS

      1985, 7(4):87-93.

      摘要 (536) PDF 394.37 K (453) 收藏

      摘要:The volumetric changes in Jinan gabbro and Changping granite subject ed to three different stress paths have been studied. In all cases the rockwas first loaded to a pre-determined stress state below that which would be conducive to fracture. This was then followed by three different cases of loading. Case A: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w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to induce fracture. Case B: The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was decreased to induce fracture. Case C. The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was increased to prevent fracture. Th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for the same rock dilatant behaviour was different along different stress path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dilatant behaviour during case A experiments(i.e. the conventional triaxial experiments) the rocks were found to be in a superdense state for a case B stress path and in an ultra-dilatant state for a case C stress path.

    • 震中迁移与前兆穴位

      1985, 7(4):94-103.

      摘要 (454) PDF 534.35 K (615) 收藏

      摘要:1985年5月,在昆明举行了西南地震工作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作者在会上宣读了震中迁移与前兆穴位的论文。本文就是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写出的。
      我们发现在过去震中迁移的始发点上的前兆手段一旦观测到短临异常,则台址附近有震或历史上震中迁移所至之处有震(误差约60公里)。另外过去地震幕的开幕点上的前兆也具有类似的情况。我们称震中迁移始发点为震迁穴,称开幕点为开幕穴。
      为了理解上述现象,我们可把震中迁移广义化为构造事件的迁移。这种构造事件速度快者为地震,次快者不发射地震波,但可引起其他前兆。据此可把甲地向乙地的构造事件迁移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快速事件(地震)→快速事件(地震)
      2.次快速事件(前兆)→快速事件(地震)
      3.地震(快速事件)→次快速事件(后效)
      如果一个迁移带上已表现过第一种情况,则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也可能表现。其中第二种情况具有前兆定向预报的意义,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对于震迁穴上的前兆为什么属于短临前兆的问题,我们可用立交模式和调制模式相结合来解释。从调制模式的角度来看,地震迁移始发点和开幕点一旦呈现后,若历时又不很长,则它们是容易被调制的地点(简称易调点)。易调点被外因调制后可触发下岩石圈中的蠕滑断层传播,从而引起其他地段的大震发生。
      我们认为前兆穴位可分两种:一种为静态穴位,如由构造条件和台址条件决定的穴位;另一种是动态穴位,如由地震活动图象决定的穴位。本文还提出了构交穴、库渗穴、震后穴、垂烈穴和址良穴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上讨论的是用前兆资料结合历史上震中迁移资料预报地震的方法。这只是预报方案之一。另一方案是前兆观测点附近有震,其发震日期仍按调制公式计算,其震级可按前兆范围半径R与震级M的关系式计算。从组合模式出发,作者和秦保燕得出以下公式:
      R=1/2(100:62-1:35+100:48-1:57)
      若取近似式,则为:
      logR=0.5M-1.4
      式中R以公里为单位。如用单台前兆资料,则不同的R相应不同的震级。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