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第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大陆板内地震破裂带长度异常的讨论

      1985, 7(3):1-7.

      摘要 (636) PDF 473.54 K (900) 收藏

      摘要:本文以1937年元月7日青海托索湖7.5级地震与1927年5月22日甘肃古浪8.0级地震为例,应用断裂力学中破裂时能量的平衡关系,分析了地震破裂带的长度异常。指出了长度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假若一次强震后,出现了破裂带长度的偏长异常,则该地区在今后数十年内仍是一个地震危险区;相反,假若出现了偏短的长度异常,那么该区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将不会再发生大震

    • 对天山地区未来7级大震的预测

      1985, 7(3):8-16.

      摘要 (569) PDF 533.08 K (756) 收藏

      摘要:本文对1900以后,天山地区7级以上大震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由M—T图显示,目前天山地区七级以上地震活动正处在第三个高潮期。对序列进行线性检验结果,否定了线性趋势存在。周期显著性检验结果,以α=0.2的检验水平得到3、5两个周期,并进行了周期趋势外推预测,然后对剩余值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高阶自回归模型进行外推预测。

    • 预防方法效能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序贯判定

      1985, 7(3):17-22.

      摘要 (485) PDF 377.33 K (883) 收藏

      摘要:本文综合考虑地震预报的三要素(震级、时间、地点),采用模糊集理论的综合评判模型,对预报的效果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在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应用判定理论中的序贯分析原理,对多次预报的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进行序贯判定。采用这种判定方法,平均可用最少的预报试验次数判定预报方法的预报能力。

    • 三轴压缩下软弱面对岩石破裂的影响

      1985, 7(3):23-28.

      摘要 (590) PDF 421.22 K (850) 收藏

      摘要:将岩石标本分为三组,分别锯至直径的1/3、2/3及完全切断。每组的切口与轴向的交角分别取20°,30°,40°和50°。然后用环氧树脂将切断的标本粘合,将锯开的切口填充,形成人为软弱面。将上述标本及完整岩石标本分别在0.79千巴及3.03千巴的围压、10-5/秒的常应变率下进行实验,发现:
      (1)在部分切口的标本中,明显由两个紧接的主要破裂过程组成,第一个是软弱面的破裂,第二个是岩石标本中新的破裂。
      (2)全切口标本中破裂面完全沿软弱面发展;2/3切口标本中,大多数破裂面沿软弱面发展,但在3.03千巴围压下,切口与轴向成20°,50°角的标本中,主要破裂面取与软弱面共轭的方位;1/3切口标本中,破裂面较复杂,但都交汇在切口端点,且取向大都在软弱面共轭方位,但夹角较小。
      (3)切口对标本破裂强度有明显影响,切口越大,强度越低;切口的角度对全切口标本及2/3切口标本的强度也有明显影响,在30°左右强度最小,而对1/3切口标本的强度没有影响。
      结合上述结果对地震断裂与软弱面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前兆机制的实验研究

      1985, 7(3):29-34.

      摘要 (703) PDF 385.15 K (841) 收藏

      摘要:借助油田的注水实验,我们研究了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地震前兆机制。实验以10个井同时注水,注水深度为800~1200米。我们选用50~300米深的含水层作为水化学成分观测井。注水井的水源与观测井的含水层无关。当向800米以下深度注水时,该层压力增大,以此模拟从下层来的压力对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观测表明:当注水压力传递到上层含水层时,地下水化学成分便发生变化。其变化幅度与观测井的构造部位及地球化学环境有关,与观测井和实验注水井的距离关系不大。

    • 砂土震动液化势评定中的模糊数学方法

      1985, 7(3):35-48.

      摘要 (562) PDF 804.14 K (1054)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二维信息分配概念及模糊近似推论公式对砂土震动液化势进行了定量研究。文中利用日本学者时松孝次收集的世界各地100个地点的砂土震动液化势资料建立了应力比(τd/σ01)、修正标准贯入击数(N1)和砂土震动液化势之间的模糊关系(R),并结合作者收集的45个地点的砂土震动液化势资料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其成功率达82%达到了今人满意的程度。

    • 山西断陷盆地内强震的原地重复特点

      1985, 7(3):49-56.

      摘要 (509) PDF 468.57 K (714) 收藏

      摘要:山西的一些断陷盆地是华北地震区内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重要场所。本文在详细研究每个6级以上地震的震中部位、烈度等震线特点、时间序列特征、发震构造走向后得出:在同一盆地内,6级以上地震原地重复发生,而且震级相近,时间间隔较短,发震构造走向正交或斜交,发震构造的类型也有所不同。

    • 康定台水平摆倾斜仪对几次中强地震的短临异常反映

      1985, 7(3):57-63.

      摘要 (586) PDF 417.82 K (730) 收藏

      摘要:康定地震台位于四川鲜水河、龙门山、安宁河交汇处附近,金属水平摆倾斜仪投入观测的十几年间,对台址周围200公里范围内Ms大于5.5级和300公里范围内Ms大于6.0级的地震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特别是对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几次中强地震反映较好,似乎可认为该台属地震地倾斜前兆观测的“敏感点”。目前,该台的地倾斜观测是监视四川地区地震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 陕甘宁青地震形度带初步研究

      1985, 7(3):64-71.

      摘要 (507) PDF 586.12 K (1049) 收藏

      摘要:直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地震形变带的认识还很不统一。本文根据大量的实际考察资料,阐明了研究地震形变带的重要意义。对其种类、名称等给予了特定的含义,对其特征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分析了它的力学机理,论述了它与发震断裂的关系及其所反映的现代构造运动特点,进而初步总结了西北发生强震的主要地质标志,为预测未来强震提供了地质依据。

    • ON THE VARIE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SHORT-TERM AND URGENT PRECURSORS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1985, 7(3):72-89.

      摘要 (509) PDF 968.38 K (547) 收藏

      摘要:

    • >研究报导
    • 地震前天气特冷现象的讨论

      1985, 7(3):90-92.

      摘要 (607) PDF 212.89 K (834) 收藏

      摘要:地震前天气特冷的现象,在17世纪华龙氏所著的震兆六端中就有论述。公元1830年6月12日河北磁县发生7.5级地震前也记到天冷似晚秋的气温状态,本文介绍1982年5月4日海南岛一次3.1级地震前的特低温现象,以供今后在研究地震预报指标时作参考。

    • 石咀山水氡与其西北部地震

      1985, 7(3):92-94.

      摘要 (528) PDF 215.12 K (800) 收藏

      摘要:石咀山水氡观测点位于正谊关大断裂北翼的一条北东—南西走向的断裂带之上,断层岩性为前震旦片麻岩,泉水系花岗片麻岩中的裂隙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 论晚期强余震的含义及其震级的测定

      1985, 7(3):95-103.

      摘要 (578) PDF 3.95 M (760) 收藏

      摘要:对于余震的研究,包括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国内外一些作者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常常伴随着大量的余震,有些地震的余震活动延续几年甚至十几年,时有造成破坏的强余震发生。

    • 甘孜地区古地震遗迹的初步研究

      1985, 7(3):103-107.

      摘要 (533) PDF 387.77 K (620) 收藏

      摘要:本文所指的甘孜地区是指我国四川省西北部甘孜高原西部的甘孜—马尼干戈断裂带、甘孜—理塘断裂带北段以及鲜水河断裂的北西段所展布的范围。

    • 青海祁连县默勒5.0级地震

      1985, 7(3):107-109.

      摘要 (517) PDF 197.17 K (962) 收藏

      摘要:1984年2月17日10点37分青海省祁连县东南(37°42'N,100°10'E)发生了5级地震(青海台网测定)。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