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7(2):1-7.
摘要:1976年8月四川松潘,平武发生了强烈地震,震级分别为7.2,6.7和7.2,这是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自1933年以来的最大地震。1933-1976年间该段上发生了一系列5.0-6.5级中强地震,本文讨论了这些中强震在震中跳迁,能量释放,大震源区小震频度,震中分布以及中强震余震的强度衰减等方面的地震活动特征。指出1973-1974年间的中强震活动,应当是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前兆地震活动,並且依据上述特征有可能将这类中强震从一般的中强震中区分出来。主要的活动特征可以归结为:自1972年开始,地震能量释放一反常态由原来源区和外围区的同步成比例变化改为截然反向的变化,这些中强震余震的扩散不明显,相反,主震却很清楚;这几个中强震和他们自已的最大强余震之间的时间间隔都大于4天,这明显大于附近地区其他中强震的这一间隔,也大于国内近年来大多数5.0-6.0级中强震的这一时间隔;1976年初,即大震前半年,震源区的地震活动异常平静,一直持续到大震发生。
此外结合该区历史强震的迁移特点有可能预示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时间和地点,而其孕育过程似乎可由1949,1972及1976年初分为几个阶段。
1985, 7(2):8-13.
摘要:1974年12月22日辽宁参窝水库区发生5.2级(ML)地震,本文通过分析5.2级地震在海城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中的地位、测定地震序列在各台的P、S波振幅此以及P波初动半周期等地震学参量,认为该地震序列中最大地震发生前后,参窝地区构造应力作用形式及应力集中程度基本上没有变化,只在海城大震后才发生显著改变。作者认为,在监视大范围地震活动时空变化的同时,如果一次中等地震序列中的最大地震发生前后,某些诸如振幅比(反映构造应力作用形式)和P波初动半周期(反映地震应力降及应力集中程度)等地震学参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则可能表明,不久将在附近地区发生更大地震。
1985, 7(2):14-22.
摘要:利用感应法测定了北京、唐山地区五类强磁性火成岩在单轴压力下的压磁曲线。实验发现,曲线可划分为两个形态不同的阶段。在加压的初始阶段,压磁曲线表现为上升;尔后,几乎以不变的速率直线下降。曲线形态与岩样的种类、循环次数有一定的关系。压磁系数变化范围为-(0.9-3.0)×10-4cm2kg。从加压开始到岩石破坏,磁化率一般下降20-30%。还发现,磁化率的变化与岩样的体膨胀关系不太明显。
运用铁磁学中的磁畴理论对上述压磁曲线作了初步的解释。
1985, 7(2):23-30.
摘要:基于安艺的尾波理论,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单台记录的出格地震图尾波资料测定地壳上层介质Q值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宁夏北部地区(38°-41.5°,104°-107°)测定了其Q值的分布。结果指出,宁夏吴忠到石咀山之间的银川地堑的Q值(100-200)明显偏低于与其接邻的内蒙阿拉善左旗和磴口一带的Q值(200-300),在个别局部区城存在Q值异常区。最后简要讨论了所得结果。
1985, 7(2):31-39.
摘要:本文在对人工地震资料的尾波特性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天然地震的资料为对象,讨论了尾波振幅衰减特性α的变化情况和尾波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天然地震的资料分两类,一是用本区(强震震源区)发生的小震资料,二是用外区(强震震源区以外)发生的中小震资料。两类地震均由同一组台站记录。
通过一些天然地震震例的分析、对此,可得到以下结果:
(1)对尾波散射区的考虑。
(2)尾波特征参量携带强震前兆信息的可能性。
(3)不同物量参量变化一致性的初步认识。
(4)天然地震源,人工地震源、实验三者的尾波参量随时间变化的良好吻合。
(5)品质因素相对变化趋势的简易估计。
不可否认方法的局限性及各种干扰因素的存在。
1985, 7(2):40-49.
摘要:准确标定水氡仪是提高水氡观测质量的关键。配制液体镭源标准化是水氡仪标定的关键[1]。
本文针对全国水氡观测台站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水氡仪标定技术和方法-选择液体镭源、仪器检查调试、液体镭源积累时间、积累前排氡时间,液体镭源体积影响、扩散瓶体积和式样、闪烁室标定周期及寿命、报废液体镭源回收利用等进行一系列实验,並由实验数据而给出结论。
1985, 7(2):50-57.
摘要:本文在清理乌鲁木齐小区域井网地下水位资料和新疆某些油井动态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震例的分析,探讨了本区地震前地下水动态异常的基本特征。认为,地震前地下水动态短临异常是明显的;异常仅仅出现在震源附近的有限区域;异常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下降型和喷涌型。最后,对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与地下水异常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1985, 7(2):58-63.
摘要:实地调查表明,许多大型滑坡发生之前,往往出现一系列突发性的宏观征兆和异常现象。本文通过这些征兆、异常现象及其时、空分布与形成物理机制的分析研究,探讨了预测大滑坡发生的时间及其可能性。初步研究认为:
1.大、中型滑坡的发生,大多伴有滑前宏观征兆和某些特殊异常现象。这些异常和征兆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和一定的序列特征。
2.根据这些异常和征兆特征及其与滑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大、中型滑坡在临近主滑时间的各种宏观标志和异常信息。
3.根据这些标志信息,预测预报大、中型滑坡的发生,鉴定预滑体的稳定性和滑动趋势是可能的。
此外,对滑前宏观征兆与地震宏观前兆的区别问题及其意义,也作了相应的讨论。
1985, 7(2):64-76.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讨论了甘肃省内十五个地电台站的岩性条件、覆盖层岩性及厚度的影响、水文地质条件及电性条件,並从物理机制上对温度给予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粗浅的分析,认为用电测深法定期监测震源深度的电阻率变化反应震源区地温度化是予报地震的有效手段。在地电研究室其他同志的配合下作者对省内大多数台站作了垂向电测深工作,並着重对嘉峪关台老布极区作了电测剖面,解释了该台原布极道电阻率年变化与地下水形态成反常关系的原因。作为对上述讨论的台址条件的检验与印证,文章对历年来在地电台站附近发生的258个地震与电阻率异常对应关系作了统计和分析。並综合评述了省内地电台站台址条件的优劣状态。
1985, 7(2):77-84.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境内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的分布特征,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几个大地震所处的深部地壳构造背景,讨论了地震孕育与发生的可能构造模式。
结果表明,近代地震活动地带均为地壳厚度急剧变化的地带和地壳构造的转折交汇部位。在深部构造上又为上地幔顶部局部的隆起地区及邻近隆起地带的边缘或斜坡上。此外,地震发生的深部部位与重力场、磁力场的高梯度变化以及地壳中的低电阻层、低速层和高速层的分布密切相关。
这种与地震有关的深部构造背景与地球物理场特征,是今后地震预报和地震成因研究必须十分重视的。
1985, 7(2):85-88.
摘要:文中介绍了我们在计算机光纤闭环控制系统中关于在光纤通讯方面新做的一些工作。它包括串行通讯中波特率在很宽范围内(0-250K bit/s)可变的光发射与光接收电路和一个简单的同步与数据的编码与解码电路。
1985, 7(2):89-94.
摘要:1983年作者在昆明举行的南北地震带会议上提出了立交模式。1985年正式发表(本刊)。本文是上一篇文章的继续,重点讨论了以下的问题。
1.把立交模式应用于解释远距离的大震迁移,具体讨论了横穿青藏高原和鄂尔多斯地台的大震短期迁移现象。这种远距离跨越大地构造单元的震中迁移已往是很难理解的,但是从立交模式来看,则是很自然的。
2.由于下岩石圈近于塑性,且相对均匀,所以在大区域构造压力作用下,其内形成的剪切滑移线与区域压力成45°角,因之如果己知若干地震排成一条线则可认为与其相交45°角的方向就是主压应力方向,这可与震源机制所求得的P轴方向相互补证。依此方法对华南和甘青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作了推求。
3.在用相距较远的地震连直线的时候,对于中等强度的地震至少得三个地震连直线,对大震来说,两个即可。这是因为大震的断层面通入地下深,直接受到下岩石圈中蠕滑断层的影响。而中等强度的地震的震源断层面如插入地下浅时,则不直接受这个蠕滑断层的影响,因之取两震连线难排除偶然性。如三震相连则可能是深部蠕滑断层共同制约,不然为何在短时间电它们连成一条线。
4.如果已知区域主压应力方向(用一些大震震源机制所求P轴方向的平均或用其他方法求得),则当一处发生大震后,可通过震中作与主压应力方向成45°夹角的直线,此直线即为今后震中迁移的较可能的方向,这个直线有时与已发地震的断层走向一致。
5.一些外因,如固体潮和极移等有可能影响下岩石圈中蠕滑断层的动态,並由此影响上岩石圈中大震的发生。这是调制模式的另一种形式,即外因对震源的间接调制。
6.我国震中迁移的事实表明,历史上短期震中迁移的始发地区可能是一个前兆穴位。在该区选择良好观测台址进行前兆观测可监视较大范围内的大震发生,特别是监视历史上震中迁移方向上今后再发生的大震。
1985, 7(2):95-98.
摘要:金城关断裂位于兰州市黄河谷地北缘,是兰州地区规模较大的断裂之一,中、新生代以来,对兰州市黄河谷地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对兰州地区的地震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985, 7(2):99-103.
摘要:沙脉和沙火山不是一种罕见的地质现象,在国外早有报导和研究。近十几年来,在我国,由于地震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沙脉、沙火山屡有发现,本文就其特征及与地震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1985, 7(2):104-105.
摘要:1984年5月21日在江苏省东南部海域南黄海的勿南沙一带(北纬32.7°,东经121.7°)发生了6.2级地震。震前一个月以内,地磁低点位移平面图、幅相法在华北南部出现较明显异常。据此曾对该地震做了一定程度的预报。
1985, 7(2):106-108.
摘要:任何解释地震发生过程的模式,必须要能说明各种与孕震有关的前兆观象。目前,膨胀-扩散模式在解释波速比的变化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对地壳的各种类型的形变、地温的变化、震源机制解中主压应力轴的转向或变化、发震构造型式等都不能在此模式中求得答案,因此,有必要提出更合理的模式来解释上述现象。
1985, 7(2):109-111.
摘要:在整个传输系统中,由输入到输出是在一定的动态精度下工作的。为了对有线遥测传输、无线遥测传输、有线短中长距离直接传输等进行系统的幅频特性监视和维修,采用低功耗CMOS集成电路设计了长周期、中长(强)周期、短周期拾震器三分向时间程序自动控制标定电路。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