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6(4):1-3.
摘要:1954年2月11日山丹大地震距今已有三十年了。在这三十年中,曾有不少地震工作者深入震区,对山丹地震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来也有不少学者对与这次地震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今天,把这些研究作一回顾总结,对今后地震学的研究是不无裨益的。
1984, 6(4):3-3.
摘要:《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将于1985年3月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目录根据大量历史文献及地震监测资料,整理辑录了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82年陕、甘、宁、青四省(区)4(3)/(4)级以上的强震442次。各次地震均按地震年月、震中位置、地震强度及地震简况等注列。
1984, 6(4):4-10.
摘要:本文处理分析了震级5.1-6.9的16个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发现ρs异常有效范围距震中在100公里左右;ρs异常表现下降(多数台ρs异常形态)或上升(少数)的趋势性变化形态;ρs异常持续时间的对数与震级之间的关系呈线性条带型。文中还讨论了ρs异常与震源应力场及其他前兆异常的一致性和ρs异常受地电年变化干扰影响的程度。
吕广廷 , 汤泉 , 李刘玉 , 赵广堃 , 胡存德 , 蒋续媛
1984, 6(4):11-19.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在单轴压缩下砂岩的P波动力学特征的实验结果。有关的动力学特征参数包括:振幅、振动持续时间、振幅谱、尾波走时持续时间及衰减系数α。观测了水对这些参数的影响。
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1.扩容后压力的增加将使通过岩石标本的P波最大振幅和振动持续时间增加。
2.压力的增加将使P波振幅谱中的低频分量增加。
3.水对P波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它将使P波振幅减小,振幅谱中的高频分量减少。
4.压力的增加将使P波尾波持续数时间增长,衰减系数α减小。
主要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野外观测结果比较一致。这对于探讨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前兆异常是有益的。
1984, 6(4):20-30.
摘要:本文提出了在地形变测量中专门测量现今弹性地形变成份和两种古构遗残余弹性地形变在地震预报中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用X射线法来测量这几种弹性地形变的原理和技术,並分析了在迁西地区的测量结果及其能量在地震形成和预报上的影响量级。
1984, 6(4):31-36.
摘要:本文利用模糊逻辑理论,提出一种对多种地震前兆信息的综合处理方法,並用于短临地震预报,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较为理想。
1984, 6(4):37-42.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九八二年六月十六日甘孜地震的有关情况,并叙述了这次地震的中期、短临前兆异常特点,就这次地震的预报成功,对"综合预报""异常背景"、"敏感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984, 6(4):43-48.
摘要:本文应用裂缝的位错理论及位错在应力场中受力的概念讨论了地壳中水平张力区对孕震断层的作用。从理论上计算了位于径向分布的张力区中孕震断层端部所受力的表达式和方向。指出张力区对孕震断层有类似于象力*的作用。在一定配置条件下,它有利于裂缝的传播,并使裂缝在传播过程中拐弯。地壳底部受一定分布的垂直力作用时,会在其周围产生水平张力区。因此,可以通过地形变资料、孕震断层周围的地质情况去寻找张力区的可能存在区域并分析它对孕震断层可能产生的作用。
1984, 6(4):49-56.
摘要:1982年6月到12月初在宁夏海原地区进行了偶极法连续观测试验。试验共布置了2条测线5个观测点,供电电流保持在70-100安培左右,观测精度约0.5%。人工电位差脉冲观测使用改装的小型仪器车每天流动定时测量一次,每次观测20组脉冲,观测精度在3%左右。观测结果表明:在8月14日海原北2.7级地震前(测区距震中17公里)各观测点地电阻率都明显出现异常,异常幅度8-20%不等。四极对称装置浅层探测异常幅度约1.5%。11月5日距震中区约110公里同心北3.3级地震前,赤道式装置的2个观测点有明显异常,异常幅度约7-9%。本文所观测到的前兆异常可用郭增建同志提出的地震前兆优显层的理论得到解释。
1984, 6(4):57-61.
摘要:本文对临震前地倾斜跃变异常的基本记录特点、跃变达到峰值后发震时间关系及跃变矢量与发震方位的关系等作了初步探讨。得到了以下三点认识:
(1)地倾斜跃变异常从出现到峰值这段时间的两倍加一个常数便是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
(2)地倾斜跃变的矢量方位多指向或背向震中。
(3)地倾斜跃变异常持续时间越长,幅度越大,一般发震的震级就越大。
1984, 6(4):62-66.
摘要:本文对昌马断裂带的大河坝-小东沟梁一段所发现的一些古地震构造剖面及其它古地震地质标志进行了简要描述和分析,並对古地震遗迹所表示的古地震活动事件作了初步讨论,指出昌马断裂带是深入研究古地震活动的良好场所,
1984, 6(4):67-71.
摘要:关于计算机在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系统中的应用,首要的问题是实时地收集前兆数据。本文介绍的数字化前兆实时采集程序是在国产DJS-131计算机的支持下,在实时操作系统XRTOS的控制下,实时响应中断,实时采数;对采得的数据进行多种功能的判别、处理,并按一定格式编排,写入数字磁带,供进一步分析处理用。该程序主要应用于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的前兆观测系统中。程序的设计思想及其处理方法可推广到任何其它的实时采集数据的系统中。
1984, 6(4):77-82.
摘要:本文介绍了触发器跳变方程法[1]在计数电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在数字测氡仪研制过程中,我们应用这种方法对水氡仪研制初期的计数电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並进行了电路改进,设计了一种稳定、可靠而又简单的串行计数电路。
1984, 6(4):83-88.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气-水相平衡原理实现连续、自动监测地下水氡浓度的新方法。推导出了该方法的数学表达式,对该方法的灵敏度、时间响应等特性作了讨论,并与利用该原理研制的水氡测量仪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个新方法能够满足地震预报和地质领域测氡的要求。
1984, 6(4):88-88.
摘要:1984年5月5日至15日,为执行中美地震科技合作中国数字化台网的建设项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专家蒂尔格纳博士来我所兰州观象台进行安装井下地震计的现场技术指导,我所科技工作者和蒂尔格纳先生就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1984, 6(4):89-96.
摘要:1957年公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其编图原则有两个,一个是过去历史上发生过多大的地震,将来还会重演,另一个是地质条件相似的地方地震强度相似。本文对这两个原则进行了修正。对第一个原则的修正主要是用统计法、位错法和热传导法求出大震重复周期,在大震间歇期间,烈度可以降低一两度。对于第二个原则的修正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大陆内主应力的分布是大体一致的,错动旋性也是一致的。在此情况下,当一个断层上发生大震后,相距不太远的平行断层就会减震,而不是地质条件相似必然要发生类似的大震。对于相交汇的两个断层来说,一个相当于垂线,可称垂断层,另一个相当于底线,可称底断层。如果底断层发生了大震,则垂断层上就减震了,简称"底震垂减";如果垂断层上发生了大震,则底断层上可能还会相继发生大震,可称"垂震底继"。根据减震作用的观点可以在全国寻找一些安全区,以利于经济建设。如果一个断层不是发生大震,而是在很长的地段内发生蠕滑,则相邻的平行断层也可减震。由减震作用可以解释地震活动的整带跨距迁移,也可解释相平行的断层上的地震分布的平行四边形格局。为了探明已发大震的断层是否已锁住,可用被外因调制的小震活动性来抽查。对于平行断层来说,异旋是加震的。
1984, 6(4):96-96.
摘要:为执行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围断陷盆地现今活动特征及其大震重复关系的研究"这一重点科研项目,兰州地震研究所与陕西渭南地区地震办公室组成联合考察队,对韩城地区活动性断裂带进行实地考察。
1984, 6(4):97-101.
摘要:1973年6月3日新疆精河县内发生的Ms=6.0级地震是北疆地区七十年代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震中位置:φN44°32',λE83°24';震源深度约30公里;发震构造为准噶尔南沿大断裂。这次地震有感范围颇大,东至乌鲁木齐,西至伊宁、霍城,都感到明显震动。
1984, 6(4):101-107.
摘要:笔者将各地地震记载视为各地震台站的记录资料,对照谢毓寿教授的"新的中国烈度表"和李善邦教授的"历史地震烈度五条补充规定",确定各地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度——烈度,用现今地震所造成的烈度分布(影响场)特点进行类比,反推历史地震震级等参数。
1984, 6(4):107-109.
摘要:重力预报地震的数据虽有多种,但它们的物理实质是一样的[1]。因此,我们日常工作中只使用日均值和潮汐因子δ值。日均值能反映震前地壳的快速蠕滑过程1),δ值反映了震前趋势的变化2)。我们将日均值作为短临预报指标,将δ值作为中长期预报指标。
1984, 6(4):110-110.
摘要:兰州地震研究所于1984年4月2日至6日在兰州召开水氡观测技术工作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各水氡专业台站的台长、有关群测点观测员、部分地区地办代表及专业人员共20余人。会议着重讨论了1984年如何提高观测技术水平、改善观测条件及保证观测质量等问题。
版权所有:地震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