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第4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地震孕育的层间解缚模式与我国某些大震的余震机制

      1982, 4(3):1-11.

      摘要 (558) PDF 884.50 K (885)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点:
      1.在1979年提出的层间解缚模式[1]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在不同的垂直力作用下(地壳下部作下沉,上升和垂直差异运动)在地壳中部软弱面附近两侧岩层(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间的层间解缚形式,並讨论了层间解缚发生时甘大震发生的影响。
      2.由海城、唐山这两次平推型大震后较大余震平面分布的不对称性论证了层间解缚现象的客观存在性。
      3.由海城、龙陵、唐山三次平推型大震后余震机制倾滑分量比主震明显增大,余震断层面走向角度在较大范围内变化以及倾滑型余震在整个下沉区的分布论证了大震发生后震中区岩层下塌至解缚区后所引起的岩石碎块间的重力调整过程。

    • 唐山余震活动的分期分区特征

      1982, 4(3):12-18.

      摘要 (524) PDF 576.31 K (1066)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唐山余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唐山余震活动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和三个余震活动亚区。文中讨论了这一分布特征与震源区地质构造、深部结构以及主震前后地面形变特征的关系。最后指出,主震后应力场的重新分布以及澎胀-流体流动理论可以作为唐山余震成因的一种物理解释。

    • 1978年5月18日海城6级地震前兆及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1982, 4(3):19-24.

      摘要 (695) PDF 515.35 K (732) 收藏

      摘要:1978年5月18日海城6级强震发生在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大震的余震区内。和7.3级大震相比较,在6级地震前,也观测到地壳形变,重力和区域地震活动等中期异常变化。但是,临震异常现象少,没有记录到前震活动。

    • 震前地下水中硫化氢气体的短临前兆特征

      1982, 4(3):25-31.

      摘要 (645) PDF 587.16 K (578) 收藏

      摘要:本文以实际震例为依据,叙述了天山地震带中强地震前地下水中硫化氢气体的短临异常特征。以硫化氢气体为例,对地下气体的地震前兆机理进行了粗浅的讨论。指出中强地震前,硫化氢气体普遍出现短期异常变化,临震突变现象也比较清楚。硫化氢气体在短临异常阶段的特征具有动力过程(应力应变能的预释放)的突发性、气量增长的突变性和异常时间的短促性。文中还对前兆近场和前兆远场在不同孕震阶段中的受力状态和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主破裂前的加速蠕滑和微破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超声振动和低频形变波的传播是临震前地下水中硫化氢气、氡气和其他气体浓度普遍增高的主要原因。

    • 甘肃地区震势场的综合分析

      1982, 4(3):32-38.

      摘要 (561) PDF 573.71 K (693) 收藏

      摘要:本文从地震活动的时空概貌,全国和全球的地震背景以及太阳-地球物理因子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分析甘肃地区的地震形势和趋势,並从中提出了一个地区的"震势场"的概念。

    • 试论我国大陆板内强震活动与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系

      1982, 4(3):39-48.

      摘要 (597) PDF 805.61 K (983)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由浅入深"、"由静到动"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大陆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发展历史的实际资料,把地震活动与深部物性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了M≥6级地震在空间上的活动范围受岩石圈厚度控制;断层只在一定岩石圈厚度范围内对强震震中的位置起控制作用。由于软流层的物质活动与相邻板块活动的历史有关以及对流单体活动区随时间的变化,因此地震活动也将发生变化。
      地震是地质作用的结果,强地震的活动也是地球内部物质活动的表现。研究地震活动与地球动力学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 唐山地震震源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三维有限单元法在计算震源应力场中的应用

      1982, 4(3):49-56.

      摘要 (646) PDF 670.78 K (754) 收藏

      摘要:震源机制结果与极震区地裂缝的力学性质[1] [2],都说明唐山地震是以右旋剪切走向滑动为主且兼倾向滑动的主震型大地震。这说明唐山地震是在水平力和垂直力同时作用下产生的。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单元法,采用弹性模式对唐山地震震源应力场进行了数值计算,並考虑了体力与表面力两种受力情况。表面力又分为水平作用应力与垂直作用应力,水平作用应力随深度变化,且最大水平压应力等于同一深度上静水压力的3倍,而最小水平压应力等于同一深度上静水压力。最大水平压应力取北85°东,即与唐山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最大主压应力轴基本上是一致的。垂直力取其静水压力的1.5倍所得结果与地震实际发生的过程比较一致,所以,唐山地震很可能是在水平力与垂直力同时作用下产生的。

    • 华北强震孕育的地震活动性

      1982, 4(3):57-65.

      摘要 (658) PDF 687.24 K (744) 收藏

      摘要:通过对华业第四活跃期高潮期强震发生前中小地震的时、空、强分布图象的研究,发现每次七级以上强震发生前区域地震活动都经历过一个类似的阶段性变化过程,我们称为强震孕育阶段过程。华北地震活动高潮期就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孕震过程所组成。
      华北强震孕育过程都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即预备期(A期)、激进期(B期)、逼震期(C期)。
      这三个时期地震活动具有的特点和某些规律性反映了华北地下介质应力应变的变化过程与现有的破裂机制概念相一致。因此认为强震的孕育不仅取决于区域应力场的作用,而且与区域内中小地震活动的变化和进程密切相关,同时提出一个简单的孕震模式-"阻导模式"。

    • 西藏阿隆岗日-喜马拉雅地震带中段地震活动性的初步探讨

      1982, 4(3):66-70.

      摘要 (531) PDF 374.65 K (957)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阿隆岗日-喜马拉雅地震带中段地震活动性某些特征的初步研究,提出本地震带已积累了一个8级地震的能量。根据地震活动周期及迁移趋势来看,在其东缘,于1985年前后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

    • 阿尔金山北缘断裂带(东北段)基本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1982, 4(3):71-77.

      摘要 (498) PDF 1.11 M (558) 收藏

      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阿尔金山北缘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和基本特征,探讨了断裂带的东延、平移滑动以及断裂带与地震活动关系,指出:阿尔金山北缘断裂带为一活动历史悠久、具左旋平移滑动特征、切割地壳较深的深大断裂带,过大坝后,继续向东延伸,到宽滩山一带进入金塔盆地而消失。该断裂带为一转换断层,向左平移滑动的距离最大达120公里,全新世以来活动强度不大,地震活动的频度较低。

    • 1927年古浪大震地质构造背景及其成因的初步探讨

      1982, 4(3):78-82.

      摘要 (620) PDF 420.31 K (707)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多年野外考察资料,在论述1927年古浪大震形变带及发震断裂带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认为这次大震是塔儿庄-皇城断裂带和武威-天祝断裂带同时活动的产物,同时对两组断裂破裂方式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断块错动力学模型。

    • 地震专用设备与计算机的联接

      1982, 4(3):83-88.

      摘要 (427) PDF 477.81 K (604) 收藏

      摘要: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计算机系统中除计算机的通用设备外,还有一些地震传输台网专用设备,如地震触发器、编码遥控设备、SZ-3回放定位装置、SC-60型光线示波器等。这些设备必须通过接口电路与计算机联接。而这些接口电路是由台网用户自己设计,因此在设计和联接时必须注意计算接口的有关约定,不然不仅会影响专用设备的可靠性,还会影响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本文就是以地震专用设备与电子计算机系统进行联接时应解决的问题为例进行简要地讨论,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可供台网联调时参考。

    • 任邱油田注水地震的初步研究

      1982, 4(3):89-95.

      摘要 (514) PDF 527.82 K (710) 收藏

      摘要:任邱地区历史上地震少而弱。1976年12月油田开始注水,注水前无微震记录,注水后三个月即有地震发生,随注水量增加,地震活动增强,地震活动特点是:注水量二阶差分△2yi,(正值)较高后一至三个月有地震发生:△2yi大小与地震强度相关;震中分布受注水井位置控制;地震序例b值为0.65;单台初动符号及振幅比比较一致。初步研究认为:本区岩石为多孔隙岩石,断裂较多,注水使孔隙压力增大,降低了断层面上的摩攘阻力,积累的应力便以地震形式释放。

    • 天水市建筑场地地面脉动特征

      1982, 4(3):96-104.

      摘要 (547) PDF 637.29 K (1033) 收藏

      摘要:通过对天水市建筑场地地面脉动的观测与分析,说明地面脉动幅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並随地形地貌的改变而变化。水平向脉动明显地有一个卓越方向,水平振动的卓越方向在整体上受场地周围的地形所约束,局部场地条件只具有次要的影响。地面脉动频谱特性一般是在大区域范围内才能反应出变化来,且受区域地质和新构造运动的情况所控制,地面脉动的特征是局部地形地貌对谱型的影响迭加在区域背景上的结果。
      地面脉动与强震时地面运动特征的对比及二者的相关性是今后研究场地地面运动的重要问题。
      按场地地面脉动的卓越周期和谱型将测区场地作了区段划分。

    • >短文
    • 用地形变资料预报地震的初次尝试

      1982, 4(3):105-106.

      摘要 (511) PDF 150.92 K (766) 收藏

      摘要:1976年8月23日松潘、平武之间发生了第二次7.2级地震。震前我们曾根据地形变资料作了预报,现分述如下。

    • 简论垂直形变流动测量

      1982, 4(3):107-109.

      摘要 (543) PDF 295.33 K (791) 收藏

      摘要:鉴定地质构造带的活动性,大地测量是一种重要手段。确定了活动地点,加密观测周期,以了解它变化的频度、幅度、程度,是继续不断地活动,还是间歇性地活动;是小幅度地蠕动,还是大幅度地移动;据此来预报地震、研究地震,亦是当前国内外地震界大力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 大灰厂跨断层短水准的研究

      1982, 4(3):110-114.

      摘要 (483) PDF 450.59 K (887) 收藏

      摘要:北京市跨八宝山断裂的短水准观测台有两处:一是国家地震局分折预报中心的固定观测台(原属北京市地震队),二是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的流动观测台。两台在1975年出现的短水准突出变化均被认为是唐山大震的前兆[1][2][3][4][5][6]

    • 甘肃玉门油田的现代隆起

      1982, 4(3):115-118.

      摘要 (497) PDF 316.72 K (826) 收藏

      摘要:我国著名的甘肃玉门油田自开采以来,曾发生过地震也发生过滑坡现象,为监视该区的地壳运动,国家地震局第二测量大队自1970年起在该区布设有玉门市环、老鸭支线等进行垂直形变测量,并于1973年、1979年、1980年进行了重复测量。测量的结果表明,该区垂直形变表现为上升趋势,局部地区隆起显著。本文根据我们的现场调查和实地考察对油田隆起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 >研究报导
    • 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地震补遗

      1982, 4(3):119-121.

      摘要 (655) PDF 2.60 M (545) 收藏

      摘要:1920年海原大地震因其强度高、震级大、破坏重、影响范围广而闻名于世,成为研究近代大陆地震的重要震例之一,常有中外学者问津。

    • 九星联珠对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1982, 4(3):122-125.

      摘要 (592) PDF 307.01 K (597) 收藏

      摘要:众所周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当地球和其它行星运行到太阳同一侧,最外两颗行星与日心的连线夹角最小时,叫做九星联珠,我们简称为甲型联珠。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